神经系统运动功能PPT课件_第1页
神经系统运动功能PPT课件_第2页
神经系统运动功能PPT课件_第3页
神经系统运动功能PPT课件_第4页
神经系统运动功能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的运动功能神经系统对内脏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2,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脑干的躯体运动功能基底神经节的躯体运动功能大脑皮质的躯体运动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一、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3,脊髓以上的运动中枢有:脑干、小脑、基地神经核、大脑皮层运动区。,-,4,(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脊髓的运动神经元与脊髓反射2、牵张反射3、多突触脊髓反射4、脊休克,-,5,1脊髓的运动神经元与脊髓反射,只需要脊髓存在即能完成的反射活动-膝反射、腹壁反射等;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神经元大小不等,胞体直径25-150m。其轴突支配梭外肌神经元较小,胞体直径15-25m。分散在神经元间,支配梭内肌,兴奋性较高,常持续放电调节肌梭敏感性。,-,6,什么是运动单位(motorunit)?,一个运动神经元和由它的轴突末梢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7,(二)牵张反射(Stretchreflex)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被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牵张反射类型,腱反射(tendonreflex):位相性牵张反射膝跳反射(股四头肌),跟腱反射(腓肠肌)-单突触反射肌紧张(muscletonus):紧张性牵张反射-多突触反射,-,8,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又称为位相性牵张反射(PhasicStretchreflex)。如膝反射、跟腱反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反射等。,-,9,单突触反射,感受器:肌梭(肌肉长度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股四头肌之间只有一个突触联系(单突触反射),-,10,-,11,单突触反射的感受器与效应器,-,12,牵张反射的感受器肌梭(musclespindle)适宜刺激:为牵拉刺激,是肌肉长度变化的感受器,属本体感受器。功能是发动牵张反射。,-,13,单突触反射的感受器与效应器,-,14,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又称为紧张性牵张反射(TonicStretchreflex)。,多突触反射,-,15,如人体直立时,由于头部及支持体重的关节受到重力作用而趋于弯曲,从而牵拉骶棘肌等抗重力肌,反射性地使被牵拉的抗重力肌收缩,以维持直立姿势。,-,16,多突触反射,-,17,感受器也是肌梭;传入神经为a、类纤维;效应器是骨骼肌收缩较慢的慢肌纤维成分;反射所经过的突触传递不止一个,是多突触反射;,-,18,肌紧张的反射收缩力量并不大,只是对抗肌肉被牵拉,表现为同一肌肉的不同运动单位的交替收缩,因而无明显动作。肌紧张能持久地进行而不易发生疲劳。,-,19,肌紧张的生理意义: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因而肌紧张对于维持站立姿势是必不可少的。,-,20,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脊髓反射RegulationofposturebythespinalcordSpinalreflexes除了肌紧张反射外,脊髓还能通过完成其他反射来维持和调节姿势。,-,21,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Flexorreflex&Crossed-extensionreflex,-,22,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屈肌反射:脊动物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出现屈曲反应,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意义:对机体具有保护性作用。,-,23,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对侧伸肌反射:在屈肌反的基础上,刺激强度加大,则在同肢体屈曲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的伸直。意义:在身体失衡时,支持体重,维持身体平衡。,-,24,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节间反射Intersegmentalreflex:脊髓某节段神经元发出的轴突与邻近上下节段的神经元发生联系,通过上下节段之间神经元的协同活动所进行的一种反射活动。如搔爬反射。,-,25,三、姿势调节系统的功能(FunctionofthesystemthatcontrolsthePosture)(一)脊髓的整合功能(Integratedfunctionofthespinalcord)1脊休克(Spinalshock),-,26,脊休克,有许多反射可在脊髓水平完成。然而脊髓的活动经常在高位中枢的控制之下,故其本身独自的功能不易表现出来。为了解脊髓本身的功能,常在动物中采用将脊髓与延髓之间离断的方法进行研究。,-,27,脊休克:,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断面以下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28,脊休克的表现:断面下发生:骨骼肌紧张性,甚至消失;血压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不出现;粪、尿积聚。,-,29,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脊休克的恢复:脊休克后,一些以脊髓为中枢的基本反射可逐渐恢复,其快慢与下列因素有关:动物种族进化程度:蛙几分钟;犬数天;人数周乃至数月;,-,30,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反射对高位中枢的依赖程度:A较简单、原始的反射先恢复:如,屈肌反射、腱反射等;B较复杂的反射逐渐恢复:如,对侧伸肌反射、搔爬反射等;内脏反射可部分恢复,如血压逐渐上升到一定水平,动物具有一定的排便、排尿能力;,-,31,脊休克的原因:不是损伤本身引起的,因再次损伤不产生脊休克;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调节(从大脑皮层到低位脑干的下行纤维对脊髓的控制作用)的结果。,-,32,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说明:脊髓是某些低级反射的初级中枢;正常时脊髓受高位中枢的调节:,-,33,(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1)脑干网状结构的易化区和抑制区(2)去大脑强直2脑干对姿势的调节(1)状态反射(2)翻正反射,-,34,+易化区;-抑制区,中脑上下丘间离断,-,35,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36,2.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rigidity),上述易化系统和抑制系统对肌紧张的影响,可用去大脑僵直实验加以说明: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横断脑干切线,-,37,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Machanismofdecerebraterigidity是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抑制区和易化区活动)不平衡的结果。脑干网状结构中调节肌紧张的抑制区和易化区。,-,38,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A抑制区Inhibitoryarea:较小,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分。该区兴奋去大脑僵直减退;B易化区Facilitatoryregion:较大,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脑桥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及被盖。该区兴奋去大脑僵直增强。,-,39,-,40,去大脑僵直产生的原因:全身肌紧张亢进引起的。原因是脑干横断后,一方面失去了大脑皮质和纹状体对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抑制区的抑制,使抑制区的抑制作用减弱,易化区的作用加强,使伸肌过强的收缩引起的。,-,41,2脑干对姿势的调节姿势反射Posturalreflex: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姿势的反射。姿势反射分为: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等。,-,42,(三)基底神经节的功能Functionofthebasalganglia1基底神经节的结构:,尾核壳核纹状体苍白球(旧纹状体)丘脑底核红核黑质,基底神经节,新纹状体,-,43,-,44,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基底神经节参与: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的调节;肌紧张的调节;本体感受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45,(三)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它对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肌紧张的调节、本体感受传人冲动信息的处理都有关系。例如在清醒猴记录苍白球单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可观察到当肢体进行随意运动时神经元放电有明显的改变,说明其与随意运动有关。,-,46,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3与基底神经节有关的疾病:震颤麻痹Paralysisagitans,又称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该病:运动过少,肌紧张过强。,-,47,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症状:A全身肌紧张性增高,肌肉强直(呈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B随意运动少,动作缓慢;C表情呆板;D静止性震颤Statictremor:手呈搓丸样动作(节律4-6次/s),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入睡后消失。,-,48,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病变部位及病因:A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功能受损,证据如下:a.患者脑内多巴胺含量下降;b.用利血平耗尽动物脑内多巴胺,动物出现震颤麻痹症状;c.给动物投多巴胺前体L-Dopa,震颤麻痹症状好转。,-,49,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B纹状体ACh神经元功能亢进,证据如下:a.向苍白球注ACh:对侧肢体症状加剧;b.向苍白球注Atropine:对侧肢体症状减退;,-,50,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目前认为,黑质上行至纹状体的多巴胺递质系统有抑制纹状体内ACh递质系统功能的作用。黑质病变使这种抑制被取消,造成纹状体ACh功能亢进,产生症状。,-,51,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舞蹈病(Chorea)又称亨廷顿病(Hutingtonsdisease)该病运动过多,肌紧张不全。症状:A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B肌张力降低;,-,52,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病变部位及病因:A.纹状体内ACh和神经元功能受损,证据如下:a.病理表明,患者纹状体萎缩,但黑质-纹状体通路完好;b.脑内多巴胺含量正常;,-,53,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B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证据如下:a.利血平耗尽动物脑内多巴胺,动物症状缓解b.给动物投多巴胺前体L-Dppa,症状加剧;,-,54,纹状体ACh和GABA神经元的活动通过GABA神经元轴突下行到达黑质,反馈抑制多巴胺神经元的活动。由于纹状体内ACh和GABA神经元功能退使这种制被取消,造成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产生症状。治疗:利血平。,-,55,肌紧张过少而运动过多综合征肌紧张过少而运动过多综合征病症如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等表现肌紧张减低,头部和上肢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病变纹状体机制胆碱能N元功能和GABA能N元功能黑质内多巴胺能N元功能相对亢进随意运动治疗耗竭多巴胺递质的药物(如利血平),抑制纹状体胆碱能递质系统作用,肌张力,多巴胺递质,促进多巴胺合成药物(左旋多巴),阻断乙酰胆碱药物(阿托品等),黑质,静止性震颤随意运动,肌紧张,如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56,(五)大脑皮层的运动功能,1、主要运动区在灵长类动物,大脑皮层运动区主要位于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相当于Brodmann分区的4区和6区。它们接受来自关节、肌腱及骨骼肌深部的感觉冲动,以感受身体在空间的姿势、位置以及身体各部分在运动中的状态,并根据这些运动器官的状态来控制全身的运动。,-,57,主要运动区:部位:中央前回的4区和6区。,-,58,-,59,与躯体感觉区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归纳出躯体运动区皮质投射的特点,-,60,特点:A.交叉支配:即一侧皮层运动区,支配对侧躯体的运动;但头面部为双侧支配,而面神经的下部面肌,舌下神经支配的舌肌主要受对侧皮层支配。*:内囊损伤,上运动神经元麻痹(核上瘫),头面部多数面肌不瘫,而造成对侧下部面肌和舌肌瘫。,-,61,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B.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即刺激一定部位的皮层只能引起少数肌肉的运动,而不能引起肌群的协调性运动。C.总体安排是倒置的,但头面部是直立的;D.运动区面积的大小与运动的灵敏精细程度有关。,-,62,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其他运动区:运动辅助区:位于皮层内侧面(两半球纵裂内侧壁)4区之前。刺激该区可引起肢体运动和发声,反应一般为双侧性;第一、二感觉区:也与躯体运动有关,如第一感觉区破坏可使已学会的操作性运动(如用刀、叉吃饭)丧失;8、18、19区与眼外肌运动有关。,-,63,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其他运动区:运动辅助区:位于皮层内侧面(两半球纵裂内侧壁)4区之前。刺激该区可引起肢体运动和发声,反应一般为双侧性;第一、二感觉区:也与躯体运动有关,如第一感觉区破坏可使已学会的操作性运动(如用刀、叉吃饭)丧失;8、18、19区与眼外肌运动有关。,-,64,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运动柱: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神经元呈纵行柱状排列,组成大脑皮层的基本功能单位,称为运动柱。一个运动柱控制同一关节的几块肌肉的活动,而一块肌肉可接受几个运动柱的控制。,-,65,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运动传导通路发起随意运动的下行通路(锥体系):皮层脊髓束:由皮层运动区发出,经内囊、脑干下行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分为皮层脊髓侧束、皮层脊髓前束。,-,66,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A皮层脊髓侧束(在延髓交叉):皮层脊髓束中80%的纤维在延髓锥体交叉到对侧,沿脊髓外侧索下行,贯穿脊髓全长,终止于脊髓前角外侧部分的运动神经元。功能:控制四肢远端肌肉,与精细的、技巧性的运动有关。,-,67,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B皮层脊髓前束(在延髓不交叉):皮层脊髓束中20%的纤维在延髓锥体不交叉,沿脊髓前索下行,一般下降到胸部,大部分逐节段在脊髓前连合交叉,终止于对侧脊髓前角内侧部分的运动神经元。,-,68,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功能:控制躯干和四肢近端肌肉,尤其是屈肌。与姿势调节和粗大运动有关。皮层脑干束:由皮层运动区发出,经内囊到达脑干内脑神经核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69,特征:交叉支配:(除上面部肌受双侧皮层支配外)倒置分布:(除头面部是正立的外)区域大小与精细程度呈正比:功能定位精确:,1.大脑皮层运动区,主要运动区,其他运动区,辅助运动区,(纵裂内缘及扣带回),设计运动动作,部位: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4区)(6区),功能:执行随意运动指令,肢体远端肌,肢体近端肌,双侧支配,第二运动区等,(5、6、7、8、18、19区),协调随意运动,-,70,二、运动传导路运动传导路又称下行传导路,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下传的冲动来实现,两者在功能上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人体各种复杂的随意运动。,-,71,大脑半球对运动调节:锥体系与锥体外系是下行的两大传导束锥体系:大脑皮质运动区(60%)以及中央后回发出的下行纤维束,因大部分纤维通过延髓的锥体(7090%交叉)而称锥体束。锥体束中的纤维是来源于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锥体外系:除锥体系外,参与运动调节和控制的神经元及纤维束,统称锥体外系。,-,72,2.锥体系及其功能执行随意运动指令。3.锥体外系及其功能协调随意运动。,-,73,A锥体系:a10-20%的上、下运动神经元之间直接发生单突触联系。b80-90的上、下运动神经元之间经过一个以上的中间神经元接替。因此,锥体束的功能有二:,-,74,-,75,-,76,2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77,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B锥体外系:由于皮层神经元轴突较短,由皮层发出后在皮层下核团换元,最后经四束下行到达两侧脊髓前角,主要作用于运动神经元。因此,锥体外系功能与调节肌紧张和配合锥体系协调随意运动有关,-,78,锥体外系的皮层起源,几乎包括全部大脑皮层。主要来源:顶额叶感觉运动区,辅助运动区;起源与锥体系互相重叠;一般属中、小型锥体细胞,轴突短,多次接替,经网状、顶盖、红核、前庭、橄榄脊髓束脊髓运动N元,锥体外系功能,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运动双侧性控制肌肉运动,-,79,-,80,-,81,(三)、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初级中枢:,2.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脑干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延髓有基本生命中枢之称。,3.小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4.边缘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边缘系统(2)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82,(2)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对体温的调节对水平衡的调节对腺垂体功能的调节对摄食活动的调节下丘脑腹内侧核=饱中枢:电刺激此核动物拒食,损毁此核引起多食和肥胖;下丘脑外侧区=摄食中枢:电刺激此区动物多食,损毁此区引起厌食和不饮。,-,83,对生物节律的调节生物节律指机体内的各种变化按一定时间顺序发生变化的节律。生物节律按其频率的高低可分为:高频:周期1天(如心动周期、呼吸周期);中频:日周期(如体温、ACTH的分泌);低频:周期1天(如月经周期)。实验证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可能是日节律周期的控制中心。,-,84,对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行为和情绪反应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分不开的。情绪反应增强时主要表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出汗等交感神经反应亢进的现象。研究指出,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区=防御反应区此外,电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动物出现厮打攻击行为;刺激下丘脑背侧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