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目 录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 2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7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4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0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36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43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48化工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54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59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63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71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教学大纲 77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81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88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97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专业代码:081102 专业方向 :化学制药一、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能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具备制药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在制药及相关部门从事医药、精细化工产品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人才规格:1 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遵纪守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热爱科学事业,具有刻苦求实、善于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 掌握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掌握化学制药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化学药物生产工艺与工程设计的方法;具有药物新产品与新工艺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关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制药工程方面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3 掌握一门外语,较为娴熟地运用听、说、读、写、译五项外语专业基本技能。4 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科研,计算机水平达到二级及以上水平。5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二、学制与学习年限标准学制为4年,可在38年内完成学业。三、学分和学位要求在规定学习年限内,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修满174学分方能毕业。修满总学分、学位课程(必修课都是学位课程)平均学分绩点在2.0以上、外语考试达到学校规定方能取得工学学士学位。四、课程设置本专业总学时为2815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482学时、实验教学333学时(按实验学时的1/2计算),共计174学分。课程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1通识课程共9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及程序设计共计804学时,占总学时的28.4%;39学分,占总学分的22.4%。2专业基础课程共11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和仪器分析共计753.5学时,占总学时26.8%;45学分,占总学分的25.9%。3专业课程共9门:药物化学、化工制图、化学制药工艺、生物化学、化工原理、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分析、微生物学、药剂学共计574.5学时,占总学时20.4%;33.5学分,占总学分的19.2%。4专业选修课程共25门。学生应选修17门,共计544学时,占总学时19.3%;34学分,占总学分的19.6%,方可毕业。5公共选修课:至少选修一门文科类课程。总选课程不低于4门,不少于8学分,占总学分的4.6%。五、实践课程工厂见习:6周,计3学分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假期中进行,满三次,计1.5学分。军训:2周,计2学分。创新教育:依照我校的相关规定执行。毕业设计:10周,计8学分。六、科研训练科研训练应与实验教学、工厂见习和毕业论文结合进行。要求学生能独立进行设计性实验,并以论文形式提供实验报告。做毕业论文前进行文献查阅训练,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科研课题,进行实验性科学研究,撰写毕业论文并通过毕业答辩。七、课程结构表(见附表一)八、专业教学计划表(见附表二)九、专业选修课开设计划表(见附表三) 附表一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结构表学时数百分比(%)学分数百分比(%)通识课程(学位课)79928.43922.4专业基础课程(学位课)753.526.84525.9专业课程(学位课)574.520.433.519.2专业选修课程54419.33419.6公共选修课程1445.184.6实践课程14.58.3总计2815100174100附表二 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表课程类型课程编号课 程 名 称学分数学 时开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备 注讲授实验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通识课程41011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362另有18学时实践410110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理工)24024101104毛泽东思想概论2362另有18学时实践4101105邓小平理论概论3362另有34学时实践4201102思想道德修养(理工)2362另有15学时实践4201104法律基础(理工)23424401101A体育(一)12824401101B体育(二体育(三体育(四大学英语(一)456284/24501101B大学英语(二)472364/24501101C大学英语(三)472364/24501101D大学英语(四)472364/24601102计算机基础及程序设计(理工)670704/3小计39696206专业基础课程2331701A高等数学(一)35242331701B高等数学(二)46842331702大学物理47242331703无机化学69662331704无机化学实验1.54532331705分析化学35432331706分析化学实验2.56842331707A有机化学(一)47242331707B有机化学(二)3543附表二(续表) 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表课程类型课程编号课 程 名 称学分数学 时开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备注讲授实验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专业基础课程2331708有机化学实验2.56842331709物理化学610862331710物理化学实验1.54832331711仪器分析454183/1小 计45630247专 业 课 程2331801药物化学4.554483/32331802化工制图35432331803化学制药工艺学35432331804生物化学454323/22331805化工原理454213/12331806药物合成反应4.554483/32331807药物分析2.536242/12331808微生物学454163/12331809药剂学454243/1小 计33.5468213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总学分、总学时)3454448148公共选修课程(总学分、总学时)81442222小 计42688实践课程2331601军训22周2周2331602社会实践1.53周暑期2331604工厂实习36周3周3周2331605毕业设计810周10周小 计14.5总学时、总学分1742482666附表三 制药工程专业选修课开课计划课程类型课程编号课 程 名 称学分数学时数开课时间选 修 课 程系列A2331301制药工程自动控制232春2331302毒理学232春2331303生理学232秋2331304药事管理与法规232春2331305药物文献检索232春2331306海洋生物制药232秋2331307药理学232秋2331308制药装备与车间设计232秋2331309天然药物化学232秋2331310中药生产工艺学232春2331311药物研究进展232秋2331312反应工程232春2331313化工设计232春系列B2331314专业英语232秋2331315配位化学232秋2331316有机合成设计232秋2331317高等有机化学232春2331318科技论文写作232春2331319环境保护概论232秋2331320中学化学教学研究232秋2331321中学化学实验研究232秋2331322化学教学论232春2331323教育统计学232春2331324多媒体课件制作232秋2331325化学实验创造学232秋注:学生须选修34学分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 制药工程 学 时: 96 学 分: 6 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无机化学是化学系制药工程专业的第一门基础课程。它对学生今后的化学专业理论和实验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该课程讲授的内容是立足于学生已掌握的高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氧化还原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掌握大部分主族元素和部分重要过渡元素的化合物的主要结构、性质和用途。通过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良好训练和培养,为他们今后各门后继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并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无机化学基础。(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本大纲是根据化学系2003年制定的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和1999年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重点课程建设时制定的无机化学教学大纲为依据,并参照1986年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工业学校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制定。(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根据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和目的,我们确定了本大纲的编写原则和要求是:1充分考虑与现行全日制高中化学教材的衔接,起点适当。内容和水平大体与当前国内外一般无机化学教材的内容相当。力求符合思想性、先进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等四项原则。2内容的选择既适应高等学校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又适应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既适应当今无机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又适应无机化学课程本身系统讲授的需要,充分体现精选的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四)教学时数分配表章节序号教 学 学 时 环 节名 称课堂讲授讨论实验其它课程设计小计一气体44四化学平衡 熵和Gibbs函数44五酸碱平衡88六沉淀-溶解平衡66七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基础88十一配合物结构66十二s区元素66十三p区元素(一)1212十四p区元素(二)1212十五p区元素(三)66十六d区元素(一)1010十七d区元素(二)1010复习与考试44总 计9696(五)考核方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占10%。2试卷成绩:期中考试占20%,期终考试占70%。(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无机化学(第四版) 高教出版社 2001.62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无机化学解疑与思考(第一版)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0.63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第四版) 高教出版社 2001.64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教出版社 1994.4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 气体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气体的特性、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2掌握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并能熟练进行有关计算。3了解气体分子运动论基本概念。4了解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区别。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第二节 混合气体第三节 气体分子运动论第四节 真实气体第二章 热化学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热力学的常用术语和基本概念:系统和环境、过程和途径、状态函数及其性质、化学计量数和反应进度、热和功等。2掌握热力学能和热力学第一定律。3掌握焓、焓变、标准态的概念,学会用标准摩尔生成焓、燃烧焓和键焓进行反应热的计算。4学会运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热力学的术语和基本概念第二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三章 反应动力学基础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2掌握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速率系数、反应级数。3掌握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Arrhenius方程式、活化能等概念。4了解反应速率理论碰撞理论和活化络合物理论。5了解元反应、复合反应等基本概念。6掌握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第二节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第三节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Arrhenius方程式第四节 反应速率理论和反应机理简介第五节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第四章 化学平衡 熵和Gibbs函数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特征,理解标准平衡常数的含义。2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各种计算和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3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和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4掌握反应的自发性、熵和熵变的概念,了解熵的影响因素。5掌握Gibbs函数概念,会运用自由能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程度。6掌握化学反应等温式,会用其求算平衡常数。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标准平衡常数第二节 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第三节 化学平衡的移动第四节 自发变化和熵第五节 Gibbs函数第五章 酸碱平衡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2掌握水的离解平衡和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pH值,熟练掌握溶液pH与氢离子浓度的互相换算。3掌握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盐溶液的酸碱平衡,熟练掌握各种解离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4掌握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的概念、熟练掌握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缓冲溶液的配制和应用。5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应用。6掌握酸碱电子理论和配合物的定义、组成、命名等基本概念。7掌握配位平衡常数和配合物平衡组成的计算。8了解配合物取代反应和电子转移反应。9了解软硬酸碱理论和配合物的稳定性,了解螯合物的特征和特殊的稳定性。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酸碱质子理论概述第二节 水的解离平衡和pH第三节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第四节 缓冲溶液第五节 酸碱指示剂第六节 酸碱电子理论与配合物概述第七节 配位反应和配位平衡第六章 沉淀-溶解平衡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溶度积的概念和溶度积与溶解度之间的换算。2掌握溶度积规则和影响沉淀生成和溶解的因素。3学会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各种离子浓度的计算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溶解度和溶度积第二节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第三节 两种沉淀之间的平衡第七章 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基础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氧化值的基本概念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2掌握原电池和电池电动势的基本概念。3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定义;掌握奈斯特方程及离子浓度对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影响;介质的酸度对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影响。4根据标准电池电动势求平衡常数;了解标准电极电势与金属活动顺序的关系。5掌握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的方法。6掌握E-pH图和元素电势图的原理及应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电化学电池第三节 电极电势第四节 电极电势的应用第八章 原子结构一、教学基本要求1根据氢原子光谱和Bohr理论了解微观粒子运动的特点:量子化、波粒二象性。2根据Schrodinger方程和量子数的概念了解氢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掌握波函数和原子轨道、四个量子数、概率密度和电子云、径向分布、角度分布等概念。3了解屏蔽效应、钻穿效应和Slater规则;了解近似能级图等基本概念;理解能级分裂和能级交错现象。4掌握核外电子排布三原则,能熟练写出常见元素(1-36)的电子构型。5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周期、族的划分,原子电子层结构与元素的分区。6掌握有效核电荷、原子半径、电离势、电子亲和能和电负性等基本概念和周期性变化规律,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氢原子结构第二节 多电子原子结构第三节 元素周期律第九章 分子结构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共价键的特点、键型和形成条件。2掌握配位键的特点和形成条件。3掌握杂化轨道理论,并能用其解释共价化合物分子的空间构型。4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用于推测分子空间构型的方法。5掌握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和分子轨道的构造三原则;掌握第二周期元素双原子分子的轨道能级图、分子轨道中电子排布。6掌握键级、键能、键长、键角和键矩的概念以及共价键的性质与键参数的关系。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价键理论第二节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第三节 分子轨道理论第四节 键参数第十章 固体结构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晶体结构特征和晶格的类型;掌握晶体的类型和晶格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的状况以及各晶体的类型与物质性质的关系。2掌握晶体的球密堆积和和半导体的类型。3掌握金属键理论、金属晶体的结构特征及金属性质与金属键之间的关系。4掌握离子键本质和离子晶体的特征,半径比规则,晶格能的概念。5掌握离子极化的概念及其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6掌握分子晶体的特点,分子的偶级矩和极化率的概念。7掌握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特性及形成条件,以及它们对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影响。8掌握石墨晶体的结构特点以及性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晶格结构和类型第二节 金属晶体第三节 离子晶体第四节 分子晶体第五节 层状晶体第十一章 配合物结构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配合物的空间结构和配位数的关系、配合物磁性与中心原子价电子层结构的关系。2掌握配合物的杂化轨道理论,并能用之于解释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异构现象和稳定性。3掌握晶体场理论,用中心金属d轨道的分裂解释配合物的光谱,用高、低自旋型配合物解释配合物的磁性,用晶体场稳定化能解释配合物的稳定性。4了解配合物的分子轨道理论。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磁性第二节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第十二章 s区元素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存在、制备、用途之间的关系。2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氢化物、各种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学会应用离子势规则判断金属氢氧化物的酸碱性。3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重要盐类及其性质。4掌握锂、铍的特殊性和对角线规则。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s区元素概述第二节 s区元素的单质第三节 s区元素的化合物第四节 锂、铍的特殊性 对角线规则第十三章 p区元素(一)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p区元素结构特征和P区元素在周期性变化上的某些特殊性、第二周期p区元素元素的特殊性、惰性电子对效应。2掌握硼的缺电子原子的结构特点、乙硼烷的结构和三中心二电子键、硼单质和硼的含氧化合物、卤化物和氮化物的性质和反应。3掌握铝的制备方法。4掌握碳、硅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掌握硅和硼的相似性。5掌握锡、铅的单质的性质及用途,掌握锡、铅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p区元素概述第二节 硼族元素第三节 碳族元素第十四章 p区元素(二)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氮和磷单质以及它们的氢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2掌握砷、锑、铋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递变规律。3掌握氧、臭氧、过氧化氢的结构、制备、性质和用途。4掌握单质硫、硫化物、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氮族元素第二节 氧族元素第十五章 p区元素(三)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卤素单质、氢化物、卤化物和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掌握它们性质上的递变规律。2掌握卤素互化物和多卤化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3了解稀有气体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及其结构特点。4掌握p区元素氢化物的热稳定性、还原性、水溶液中酸碱性和无氧酸的强度的递变规律。5掌握P区元素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含氧酸阴离子的结构,含氧酸的强度和氧化还原性及其变化规律。6掌握p区元素含氧酸盐的溶解性、水解性、热稳定性和氧化还原性及其变化规律。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卤素第二节 稀有气体第三节 p区元素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第十六章 d区元素(一)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构型的特点、原子半径、氧化态、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水合离子的颜色等过渡元素的特征。2掌握过渡元素钛、钒、铬和锰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制备、性质和用途以及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3了解钼、钨的化学性质和同多酸、杂多酸及其盐的结构和性质。4掌握铁、钴、镍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5了解铂系元素的单质和铂、钯的重要化合物。6了解金属羰基配合物、不饱和烃配合物和金属簇状化合物的结构、成键方式和应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d区元素概述第二节 钛、钒第三节 铬、钼、钨 多酸型配合物第四节 锰第五节 铁、钴、镍第六节 铂系元素简介第七节 金属有机化合物第十七章 d区元素(二)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铜族和锌族元素单质的存在、冶炼、性质和用途。2掌握铜族和锌族元素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及其重要盐类的性质。3掌握Cu(I)、Cu(II);Hg(I)、Hg(II)之间的相互转化。4掌握IA和IB;IIA和IIB族元素的性质对比。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铜族元素第二节 锌族元素第十八章 f区元素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稀土元素、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的电子构型与性质的关系。2掌握镧系收缩和镧系收缩的影响。3了解镧系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4了解锕系元素和钍、铀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5了解核结构、核反应和核能的利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镧系元素第二节 锕系元素第二节 核化学简介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 应用化学、制药工程 学 时 54 学 分 3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分析化学是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而且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化学研究和化学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应用化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对分析化学课程要求以及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本大纲选编的内容是作为一个化学专业的学生必需掌握的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注有“”为重点内容,“O”为难点内容,“*”为自学内容。(四)实践环节本课程内不涉及实践环节,另有专门的实验课与之配套。(五)教学时数分配表章节序号授 课 内 容学 时一绪论1二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5三滴定分析概论2四酸碱滴定法10五沉淀滴定法2六络合滴定法8七氧化还原滴定法8八重量分析法6九吸光光度法6十定量分析中的分离方法4十一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2总 计54(六)考核方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及课堂练习,占10%,。2试卷成绩: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70%3综合考试成绩:采取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 材:分析化学,第五版,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参考书:分析化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分析化学,林树昌、胡乃非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 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与分类。2了解误差的意义和误差的表示方法。3掌握有效数字的表示和运算规则。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第二节 分析方法的分类与分析化学的进展化学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方法 分析化学的进展第三节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准确度和精密度 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的方法第四节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平均偏差 标准偏差 置信度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可疑数据的取舍第五节 误差的传递第六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有效数字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第二章 滴定分析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滴定分析法的特点。2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3熟练掌握有关浓度的换算和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滴定分析概论第二节 滴定分析方法的分类与滴定反应的条件 滴定分析分类 滴定反应条件第三节 标准溶液第四节 标准溶液浓度表示方法物质的量浓度 滴定度第五节 活度与活度系数第六节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被测物的物质的量nA与滴定剂的物质的量nB的关系 被测物百分含量的计算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一、教学基本要求1进一步理解酸碱质子理论中酸碱的定义,共轭酸碱对,酸碱反应的实质以及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等基本概念。2了解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的分布分数的计算和用质子理论处理酸碱平衡。3掌握各种溶液酸度的计算。掌握缓冲范围、缓冲容量的概念及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 4掌握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5理解各种类型酸碱滴定过程中值的变化规律(滴定曲线),掌握正确选择指示剂的方法。6掌握酸碱滴定分析有关的计算。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离解平衡第二节 不同pH值溶液中酸碱存在形式的分布情况分布曲线 分布系数 分布曲线第三节 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质子条件 一元弱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多元弱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两性物质溶液pH值的计算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第四节 酸碱滴定终点的指示方法指示剂法 *电位滴定法第五节 一元酸碱的滴定强碱滴定强酸 强碱滴定弱酸 强酸滴定弱碱第六节 多元酸、混合酸和多元碱的滴定多元酸的滴定 混合酸的滴定 多元碱的滴定第七节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示例第八节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基准试剂 配制与标定第九节 酸碱滴定法结果计算示例第十节 终点误差第十一节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物质的酸碱性与溶剂的关系 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 非水滴定的应用第十二节 *线性滴定法简介第四章 沉淀滴定法一、教学基本要求理解掌握沉淀滴定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示例。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银量法滴定终点的确定摩尔法 佛尔哈德法 法扬司法 *电位滴定法第五章 络合滴定法一、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络合物平衡体系中的形成常数和离解常数,逐级形成常数和逐级离解常数,积累形成常数和积累离解常数,总形成常数和总离解常数的意义。2了解副反应对络合平衡的影响和络合物表观稳定常数的意义。3掌握乙二胺四乙酸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掌握络合滴定条件。4掌握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熟悉几种常用的金属指示剂的性能和选用条件。5掌握络合滴定的有关计算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EDTA与金属离子的络合物及其稳定性 胺羧络合剂 EDTA与金属离子络合物的特点第三节 外界条件对EDTA与金属离子络合物稳定性的影响EDTA的离解平衡 O EDTA的酸效应、干扰离子效应及EDTA副反应系数 O金属离子的络合效应、水解效应及金属离子的副反应系数第四节 滴定曲线第五节 金属指示剂及其它指示终点的方法金属指示剂的性质和作用原理 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第六节 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用控制酸度的方法 用掩蔽与解蔽的方法 预先分离 用其它络合剂滴定第七节 络合滴定的方式和应用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一、教学基本要求1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运用能斯特公式计算电极电位。2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各种因素,包括影响反应方向,反应次序和反应速度等因素,从而选择适当的反应条件,使氧化-还原反应趋向完全。3掌握氧化-还原滴定过程中,电极电位和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绘出滴定曲线,从而选择适当的指示终点的方式。4熟悉几种常用的氧化-还原分析方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等分析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条件电极电位 标准电极电位 条件电极电位第二节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速度和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第四节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终点的确定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检测终点的方法第五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的预处理第六节 高锰酸钾法第七节 重铬酸钾法第八节 碘法第九节 其它氧化还原滴定法铈量法 溴酸钾法第十节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第七章 重量分析法一、教学基本要求1进一步理解沉淀理论的基本概念,沉淀溶解度,溶度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同离子效应、盐效应、络合效应、酸效应等有关计算。2理解晶体形成的基本原理和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掌握沉淀条件的选择。3熟悉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重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对沉淀形式的要求 对称量形式的要求 沉淀剂的选择第三节 沉淀完全的程度与影响沉淀溶解的因素沉淀平衡 溶度积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第四节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共沉淀 后沉淀 获得纯净沉淀的措施第五节 沉淀的形成与沉淀的条件沉淀的形成 沉淀条件的选择第六节 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第七节 重量分析的计算和应用示例第八章 光度法一、基本要求1掌握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朗伯比耳定律和偏离比耳定律的原因。2理解金属离子与显色剂发生显色反应的原理和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掌握选择显色反应的一般原则。3学会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4学会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的应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光度法基本原理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朗伯比耳定律 偏离比耳定律的因素第二节 比色法及光度计的基本部件第三节 显色反应及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显色反应的选择 显色条件的选择 显色剂 三元络合物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特性简介第四节 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参比溶液的选择 吸光度读数范围的选择第五节 光度法的应用高含量组分的测定视差法 多组分分析 光度滴定离解常数的测定 络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第九章 定量分析中的分离方法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定量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2了解各种分离方法的特点,从而选择适当的分离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沉淀分离法无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 有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 共沉淀分离法第二节 溶剂萃取分离法分配系数 分配比和萃取效率 分离因数 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 有机物的萃取分离第三节 层析分离法纸层析 薄层层析法第四节 离子交换分离法离子交换树脂 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法 应用示例 离子交换层析法第十章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不同状态试样的采取和制备方法。2了解分解各种试样所用的溶剂、溶剂的性质和特点,选择适当的分解试样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试样的采取与制备取样的基本原则 取样操作方法 湿存水的处理第二节 试样的分解 无机物的分解 有机物的分解第三节 测量方法的选择第四节 分析结果准确度的保证和评价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 制药工程 学 时 126 学 分 7 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有机化学是化学各专业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它是与人们生活、教育、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等方面都有密切关系的学科,也是有机化学工业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为本专业学生今后学习后继课程例如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化学制药工艺学、医学等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制药工程专业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根据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以及今后我国药物研究的发展而制定的。(三)大纲内容的选编原则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1)掌握烷烃、烯烃、炔烃和芳烃的性质和制备;2)掌握烃的衍生物包括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和含其它杂原子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制备;3)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萜、甾族化合物的性质;4)掌握共价健、芳香性、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立体化学等有机化学中的基本理论,能应用这些理论来解释有机化学中的各种现象。(四)实践环节本课程的实践环节为有机化学实验,单独作为一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具体内容见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五)教学时数分配表章节序号教学环节课时内容课堂讲授讨论实验其它课程设计小计一绪论66二烷烃和环烷烃66三立体化学基础88四卤代烃88五醇和醚88六烯烃88七炔烃和二烯烃66八芳烃88九羰基化合物1010十酚和醌66十一羧酸和取代羧酸1010十二羧酸的衍生物1010十三有机含氮化合物1010十四杂环化合物88十五周环反应66十六糖类44十七类脂44总 计126126(六)考核办法和要求1. 平时成绩:包括:期中考查(比例20%)、出勤、课堂提问和作业(10%)2. 试卷成绩:比例(70%)3. 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30%+试卷成绩70%(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 材:有机化学,(第五版)倪沛洲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参考书:1.有机化学(第二版),胡宏纹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2.基础有机化学,(第二版)邢其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 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有机化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软件测试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5届钦州市重点中学数学七下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北京东城二中学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C++高级编程技巧试题及答案
- 网络安全攻防演练中的策略与技巧试题及答案
- 如何开展精益管理实践计划
- 医院内部培训体系建设计划
- 重庆市彭水一中学2025届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软件开发常见问题解析试题及答案
- 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方法创新研究重点基础知识点
- 金属学原理162张课件
- 2023年四川省第一期医疗护理员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2-2023学年宁夏回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小升初数学试卷含答案
- 日本文化知识竞赛真题模拟汇编(共877题)
- 幼儿园小班语言活动《我不想离开你》绘本故事PPT课件【幼儿教案】
- 2023汽车智能座舱分级与综合评价白皮书
- 职业暴露针刺伤应急预案演练脚本-
- 校外培训机构章程示范文本
- 大学生就业指导之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
- 砂检验报告(机制砂)国标 亚甲蓝值<1.4或合格
- YY/T 0068.2-2008医用内窥镜硬性内窥镜第2部分:机械性能及测试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