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养_第1页
社区营养_第2页
社区营养_第3页
社区营养_第4页
社区营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区营养,社区营养,社区营养,第五章 社区营养,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制定居民营养状况调查与监测保证居民营养的政策与措施,1社区营养(community nutrition)*研究内容,社会科学问题,营养供给量营养状况评价等,自然科学问题,食物结构 经济 饮食营养 法制与行政干预,第一节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制定,第一节 RDA及其依据,一、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由中国营养学会1988 推荐的每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是作为保持正常人身体健康而提出的膳食质量指标,以群体为着眼点,提供的数据和指标不是为一个个体而设置的。供给量与生理需要量有不同的含义。膳食营养供给量以下称为RDA,一、营养生理需要量,一、营养生理需要量(nutritional requirement) *是RDA制定的基础1指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达到应有发育水平能充分发挥效率地完成各项体力和脑力活动保持人体健康所需要热能、各种营养素的必需量,从机体需要角度制定2制定营养生理需要量的依据 人群调查验证+实验研究1)人群调查验证 调查确证是健康的人群 常年膳食中实际的摄取量 需要量(如热能) 临床上有明显营养缺乏症或不足的人(群) 补充营养素 估计需要量,2)实验研究 氮、Ca平衡实验 确定补偿人体正常代谢所必然损失的量 达到该营养素的平衡 水溶性Vit 饱和量 生理需要量 Vit C的饱和量(100mg/d) 最低需要量(6.5mg/d) 折中量作为生理需要量,二、营养素供给量,二、膳食营养素供给量*1从膳食角度提出的,对特定人群的适宜摄取量营养生理需要量基础上 + 人群安全率制定2安全率 同一人群当中1)个体差异、应激等特殊情况下需要量的波动2)食物的消化率、烹调损失3)各种食物因素和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等4)兼顾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等实际问题,实际制定中膳食营养供给量 略高于 营养生理需要量(但热能一般不主张再增高),RDA是考虑社区营养实际问题的直接依据营养学上主张的合理膳食或平衡膳食(balanced diet)是指全面达到营养供给量的膳食这种膳食应达到两个要求(也是制定RDA的基本原则)1摄食者在热能和营养素上达到生理需要量2在各种营养素间建立起一种生理上的平衡*,1,2,3,4,5,三种产热营养素作为热能来源的比例间,热能消耗及与其代谢有关的Vit B1 B2 PP间,Pro中EAA间,SFA / UFA间,可消化CHO / 膳食纤维间,6,成酸性 / 成碱性食物间,7,动物性 / 植物性食物间,*这些平衡包括,各国间或不同学术团体间所建议的RDA标准在性别、年龄、所含的营养素种类、某些营养素的数量上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别有些差别还较大原因与各国或学术团体间还存在着实际条件、方法学、学术观点等等的差别,三、RDA制定/依据(自学),三、供给量的制定及其依据(自学),四、RDA修订目标,四、供给量的修订目标制定RDA的目的以往预防营养缺乏病目前预防慢性病+缺乏病目前修订RDA的目标是 DRIs(膳食参照摄入量*)的系列标准各国公认的DRIs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 *包含4个营养水平指标,1EAR (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 )估计平均需要量 能满足某一特定人群(年龄段、性别、不同生理状况)中50%个体的营养需要量,2RNI ( 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 )推荐营养素供给量能满足某一特定人群(年龄段、性别、不同生理状况)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的营养需要量相当于以往的RDA用途: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RNI 以 EAR 为基础制定,3AI(Adequate Intake )适宜摄入量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 健康人群 某种营养素摄入量 可预防某种慢性病 AI EAR AI RNI(理论上)用途:在缺乏肯定的资料作为 EAR 和 RNI 的基础时,AI可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 如4-6m的纯母乳喂养儿的营养素全部来自母乳 母乳中的营养素量 婴儿的AI,4UL(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摄入量高限 是对某一特定人群(年龄段、性别、不同生理状况)中几乎所有个体的健康都无任何副作用、危险的每日最高营养素摄入量,制定依据最大无作用剂量 + 安全系数(人体实验不需要)用途限制膳食和来自强化食品、膳食补充剂中 某一营养素的总摄入量 防止该营养素 引起不良作用,修订RDA的基础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由营养调查资料 各类人群各种营养素的摄入水平、有关健康情况(包括营养缺乏症、相关慢性病) 大致估计 EAR、RDA、AI2)广泛收集各类人群、各种营养素的代谢资料 找寻制定 AI 依据3)由毒理学实验所得 最大无作用剂量及人体食用主要膳食以外的强化食品 / 膳食补充剂的观察结果 作为UL 的基础4)了解影响各种营养素吸收利用的因素 + 各国膳食的具体特点 提出 DRIs 的有效性,中国营养学会在以往我国RDA(每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和参照国外DRIs(每日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文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研究于2000月10月提出了较更完善、更接近现阶段中国人需要的DRIs,第二节 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二、膳食指南/宝塔(一)膳食指南,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990年我国制定了第一个膳食指南,以后在1992年全国第三次营养调查和统计资料基础上重新修订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并于1997年4月公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是根据营养学原则,针对我国居民的营养需要及膳食中存在的主要缺陷,结合国情而制定的,是教育人民采用平衡膳食,以摄取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指导性意见,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当今世界食物结构类型1)西方型:动物性食品为主,高Pro、高Fat、高能量肥胖、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高2)东方型:植物性食品为主,高碳水化合物、Pro质量差。营养缺乏病多见3)日本型:综合以上二型,动物性、植物性食物消费较均衡,脂类摄取不高,Pro质量较好并有丰富的蔬菜、水果,也有较多的海产品,食物结构较合理,我国膳食结构改进目标:降低谷类食品的摄入量,占60%-65%。提高蛋白质数量,70 5g/d ,蛋白质热比成人12%,儿童14%;改进蛋白质质量,增加豆类和动物性食物比重,大豆蛋白质占总蛋白质的20%,动物蛋白质占总蛋白质的25%。改善摄入脂肪的质量,提高植物油和鱼类摄入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降低食盐摄入,应低于10g 。三餐热比合理分配3 :4 :3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997年4月10日通过并颁布)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3)常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4)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5)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6)吃清淡少盐的膳食7)如饮酒要限量8)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品,该指南适用于成年人和2yr以上儿童此外,我国还制定了人群膳食指南,主要是针对婴儿、幼儿与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老年人。,中国特定人群膳食指南:1 )婴儿:鼓励母乳喂养。母乳喂养4 个月后逐步添加辅助食品。2 )幼儿与学龄前儿童:每日饮奶。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3 )学龄儿童:保证吃好早餐。少吃零食,饮用清淡饮料,控制食糖摄入,重视户外活动。4 )青少年:多吃谷类,供充足的能量。保证肉、鱼、蛋、奶、豆类和蔬菜的摄入。参加体力活动,避免盲目节食。,5 )孕妇:自妊娠4 个月起,保证充足的能量。妊娠后期保持体重的正常增长。增加鱼、肉、蛋、奶和海产品的摄入。6 )乳母:保证充足的能量。增加鱼、肉、蛋、奶和海产品的摄入。7 )老年:食物要粗细搭配,易于消化。积极参加适度体力活动,保持能量平衡。,二、中国/国外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间该指南,专家委员会进一步提出了食物定量指导方案,并以宝塔图形表示平衡膳食宝塔将平衡膳食原则转化为各类食物的重量,直观地告诉居民食物分类的概念及每天各类食物的合理摄入范围也就是说它告诉消费者每日应吃食物的种类及数量,以合理调配平衡膳食进行具体指导,(二)平衡膳食宝塔,平衡膳食宝塔提出了一个营养上比较理想的膳食模式,它对于改善中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是不可缺少的它所建议的食物量,特别是奶类和豆类食物可能与当前大多数的实际膳食还有一定距离,对某些贫困地区而言可能距离还很远但应把它看作是一个奋斗目标,努力争取,逐步达到,图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F1-膳食宝塔,油脂类 25g奶类及奶制品100g豆类及豆制品50g畜禽肉类50-100g鱼虾类50g 蛋类20-50g蔬菜类400-500g水果类100-200g谷类300-500g,在应用平衡膳食宝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你自己的食物需要2同类互换,调配丰富多彩的膳食3要合理分配三餐食量4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食物资源5要养成习惯长期坚持,第三节居民营养状况与监测,第二节营养状况/监测,居民营养状况调查与监测确切了解、掌握 社会各人群 某一段时间断面 营养状况及其连续的动态变化可反映 迄今为止 居民饮食生活实践 / 已采取营养干预措施的营养效果可作为 下一阶段 社区营养工作 基础 / 出发点,为了解、掌握居民营养状况并对其进行改善,要做到1运用各种手段 准确了解 某一人群(个体) 各种营养指标的水平 判断其当前的营养状况 营养调查(nutritional survey)2收集分析 对居民营养状况 有制约作用的因素 / 条件 预测居民 在可预见的将来 可能发生的营养状况 动态变化 及时采取补充措施 引导这种变化 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营养监测(nutritional surveillance),不论是营养调查还是营养监测都只是社区营养工作的必要手段和中间环节,而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根据营养调查和监测资料 发现 / 纠正现存问题 为更好地改善居民的营养状况 提供实际和理论的根据,一、居民营养状况调查(简称营养调查) (一)目的*、内容*、组织1目的*1)了解居民膳食摄取情况及其与营养摄取量的对比情况2)了解与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的居民体质与健康状态 发现 营养不平衡人群 为进一步的营养监测和研究营养政策 提供基础资料3)通过综合 / 专题性研究(如地方病、疾病与营养关系) 研究某些生理常数、营养水平判定指标,复核营养参考摄入量,2内容*,人体测量,营养不足 缺乏临床检查,营养水平生化检验,膳食调查,营养调查既用于人群社会实践,也用于营养学研究,3组织1)包括调查范围内的全体居民2)按地址、职业、性别、年龄、经济生活水平、就餐方式等 按比例分层抽样调查3)调查年份的每个季节各调查一次(至少要在夏秋和冬春进行两次 反映季节特点)4)每次调查应不少于4d5)不应包含节假日,周末可有可无,调查质量取决于1)计划的科学性、严密性、可行性2)各级领导、调查对象的合作支持程度3)执行计划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技能水平4)执行计划的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态度,(二)膳食调查*,(二)膳食调查*了解在一定时间内 被调查对象 通过膳食所摄取热能、各种营养素 数量、质量 评定正常营养需要的满足程度它是营养调查的一部分,但又是相对独立的内容单独的膳食调查结果就可以成为对被调查人群 / 个人 改善营养、营养咨询、营养指导的工作依据,膳食调查方法*1)称量(重)法:一周或不少于4天2)查帐法:一月或一周3)24hr回顾法(询问法): 24小时、一周回顾4)化学分析法,称重法步骤 准确记录每餐各种食物及调味品的名称; 准确称取每餐各种食物的烹调前毛重、舍去废弃部分后的净重、烹调后的熟重以及吃剩饭菜的重量; 计算生熟比,生熟比=生食物重量/熟食物重量; 将调查期间所消耗的食物按品种分类、综合,求得每人每日的食物消耗量; 按食物成分表计算每人每日的营养素摄入量。,膳食营养评价1)用计算机对膳食调查的数据进行计算与处理2)膳食评价与改进:P152,二、体格检查1、人体测量指标是人体测量中最基础的数据在反映人体营养状况上较简便、直观体重可反映或长或段时间内营养状况的变化身高则主要反映较长一段时间内的营养状况变化,常用指标1)身高、体重国外:Broca公式(kg)= 身高(cm)- 100国内:Broca改良公式(kg)= 身高(cm)- 105平田公式(kg)= 身高(cm)- 100 0.9体重测量值在标准的10%为正常 10-20%为瘦弱 20%上为极瘦或极胖,(2)体质指数(BMI )BMI =体重kg/身高m2 适合于学龄后各年龄的评价,正常范围18.5-22.9 , 轻度消瘦17-18.4 ,中度消瘦16-16.9 , 重度消瘦30 。,(3)皮褶厚度腹部皮下脂肪:脐水平线与乳头垂直线的交界处。肩胛下部:左肩胛骨下角约2cm 处。三头肌部:左上臂背侧中点上约2cm 处。,人体体格检查项目,2、营养失调体征检查 p154表10-1体格检查中,除对身高、体重等体格功能进行检查外,还应检查受检者头部、面部、眼睛、唇、舌、齿、皮肤、指甲、皮下组织、骨骼系统、肌肉和神经系统等。观察有无营养缺乏病的症状。,营养缺乏的体征,(三)营养水平鉴定,三、实验室检测借助生化、生理实验手段 发现人体临床营养不足症、营养素储备水平低下、营养过剩等营养失调状况 较早掌握其征兆 / 变化动态 及时采取必要措施或用于研究有关因素对人体营养状态的影响我国常用营养水平诊断参考指标及值见书155 10-2,理论上,生化指标能直接而准确地反映营养素缺乏 / 过剩情况,但仍需注意1)由于个体差异、测量仪器、方法、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指标值是相对的2)更重要的是,有些指标值的确定方法目前尚有待商榷,(六)结果分析评价,四、营养调查结果分析评价1居民膳食营养摄取量,食物组成、结构、来源,食物资源生产加工、供应分配,就餐方式、习惯等2居民营养状况与发育状况,营养缺乏与过剩的种类、发病率、原因、发展趋势、控制措施等3全国或地区性特有的营养问题及解决程度,经验,存在的问题,二、社会营养监测(一)定义,第二节、营养监测(一)定义、内容WHO、FAO(世界粮农组织)、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社会人群进行连续地动态观察 以便作出改善居民营养的决定人群营养状况描述人群营养制约因素分析人群营养问题形成条件(环境、社会经济)分析人群营养改善政策的制定及连续观察,(二)特点,(二)工作特点与传统营养调查相比1以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群,特别是需要重点保护的人群为对象 向分析社会因素 / 探讨能采取的社会性措施扩展视野2营养状况信息向营养政策上反馈在分析营养状况和影响因素关系后 直接研究、制定、修订、执行 营养政策研究营养政策是它的主要任务,3以一个国家或地区全局为研究对象,以有限的人力、物力分析、掌握全局的常年动态,因而在工作方式上向微观方面深入的可能性服从于完成宏观分析的必要性即在营养监测中尽量简化监测内容和指标如 WHO 将膳食调查、营养水平测定 健康状况有关指标,4它比传统的营养调查多了一个重要方面,即与营养有关的社会经济、农业资料方面的分析指标5在材料的取得方面,为保证广度,而提倡尽可能收集现成资料,(三)分类,(三)分类1长期营养监测对社会人群营养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如自然、经济、文化科技条件等 进行动态观察、分析、预测 用于制定 社会人群营养发展的各项政策、规划2规划效果评价性监测监测人群营养指标的变化 对已制定的政策、规划进行效果评估,3及时报警和干预监测 发现、预防、减轻重点人群的短期恶化(如控制、缓解区域性、季节性、易发人群某种营养失调的出现等),(四)资料来源/指标,(四)资料来源与监测指标 监测包括 地区社会经济 医疗保健 人群营养 三方面的资料和指标,1社会经济资料 包括 人口状况 农业生产状况 居民支付能力 食物产储运销,常选用的指标有1)恩格尔指数( Engel index ) 食物支出占家庭全部生活费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 / 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标志,是反映贫困富裕的指标,返回,该指数划分标准(联合国)贫困 60%勉强度日 50-59%小康水平 40-49%富裕 30-39%最富裕 30%,2)收入弹性(income elasticity),收入弹性指标在落后地区相当于0.7-0.9即如果收入增长10%,用于购买食品的增长率为7-9%,3)人均收入及人均收入增长率(%),其它指标食品深加工比值年度食品深加工增长率深加工增长率 / 人均收入增长率比值深加工系数,2医疗保健资料与健康指标 常见指标1)新生儿体重、新生儿死亡率(生后未满28d死亡)2)婴儿的母乳哺育率3)儿童发育状况4)居民平均寿命、农村城市平均寿命差别5)慢性疾病年度变化 等等,3人群营养指标1)营养调查的相关指标2)其它指标 编制食物平衡表 人均动物性食品增长率或消瘦额 谷类食物热能与动物类食物热能之比值 居民Pro、热能的摄取情况,通过调查 提出某地区居民食物消费水平、膳食结构特点 对此种膳食结构进行比较、评价 找出影响居民食物消费水平的因素 / 食物消费量在居民健康上的反应 发现存在的问题 提出进一步改善居民营养状况的宏观 / 微观方案,第三节保证居民营养政策与措施,第三节营养政策/措施,社区营养的主要任务研究解决制约人群营养的社会条件、社会因素 保证人们通过饮食生活完满地实现营养科学要求 改善营养状况 增强体质、保护健康,为此有必要在人体营养和食物营养价值等营养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社会营养工作 制定DRIs 评估居民营养状况 制定合理的膳食结构、膳食指南和食谱 大力开发食物资源 制定营养改善计划等,但能否完满地实现这些目标必须通过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来落实各项营养措施才能使社区营养工作收到切实的效果,一、营养改善计划,一、中国营养改善计划(一)背景 1992年12月在罗马召开的全球性部长级营养会议通过了“世界营养宣言”和“世界营养行动计划”,包括中国在内的159个国家作出承诺,要尽一切努力在2000年以前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 为实现这一目标,尽快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特制定了“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1总目标1)通过保障食物供给,落实适宜的干预措施 减少饥饿和食物不足 降低PEM发生率 预防、控制、消除微量营养素缺乏症,2)通过正确引导食物消费 优化膳食模式 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 全面改善居民的营养状况 预防与营养有关的慢性病,2具体目标1)规定了全国人均热能日供给量10.9 MJ (2600 kcal),Pro67g,Fat51g2)孕妇、儿童IDA患病率较1990年1/33)4-6m以内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 2000年母乳喂养率达到80%(以省为单位)4)5yr以下儿童中度、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较1990年降低 50%5)基本消除5yr以下儿童Vit A缺乏病,6)到2000年全国消除碘缺乏病7)减缓与膳食有关的慢性病发病率有关的趋势8)规定了200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目标9)加工食品在食品中的比例由目前的30% 40%10)增加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富含微量营养素的粮食加工品和营养强化食品11)全民食盐加碘,为实现“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我国政府又制定了相应的方针与政策,将提高居民的营养水平作为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财力、技术和物质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为实现国家目标打下基础,具体的策略与措施有1)将营养目标纳入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计划中2)加强有关营养与食品卫生工作的法制建设3)增加食物生产及改善家庭食物供应4)提高食品和饮用水质量,预防传染性疾病5)提倡母乳喂养,改善儿童营养,6)预防微量营养素缺乏症(其中包括落实全民食盐加碘措施,对3yr以下儿童实施补充Vit A的干预措施,加强防止儿童佝偻病等)7)保护处于困难条件下的人群8)加强营养人才培训及营养教育9)评估、分析和监测(每5年和10年分别组织一次全国中等规模的营养抽样调查和较大规模的抽样调查或普查),2010年食物与营养发展总体目标 保障合理的营养素摄入量 保障合理的食物摄入量 保障充足的食物供给 降低营养不良性疾病发病率,2010年城乡居民食物与营养发展目标 城市居民 人均每日摄入能量2250千卡,其中75%来自植物性食品,25%来自动物性食品;蛋白质80g,其中35%来自动物性食品;脂肪80g,提供能量占总能量的28%。 农村居民 人均每日摄入能量2320千卡,其中84%来自植物性食品,16%来自动物性食品;蛋白质75g,其中27%来自动物性食品;脂肪65g,提供能量占总能量的24%。,食物与营养发展的重点领域 奶类产业 大豆产业 食品加工业 食物与营养发展的重点地区 农村地区 西部地区 营养改善的重点人群 儿童少年群体 妇幼群体 老年人群体,促进食物与营养发展的政策措施 调整结构,提高食品综合供给能力。 调整农业结构,提高食物质量。 加强管理,加快食品工业发展。 加强食物市场体系建设,提高食物国际竞争力。 加强法制建设,保护食物资源环境。 加强食物与营养法制建设,完善食物与营养标准体系。 保护食物资源环境,保障食物质量、安全与卫生,大力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丰富的食物生产,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全民营养意识。 加强科技研究,提高食物与营养发展的科技水平。 全面普及营养知识,提高全民营养意识。 改善居民营养结构,保障我国食物安全。 实施有关营养改善行动计划。 加强营养监测,建立食物安全保障系统。 加强对食物与营养工作的领导。,二、食品强化与食物新资源的开发(一)食品强化(food fortification)调整(添加)食品中营养素 使之适合人类营养需要的一种食品深加工是人类在饮食生活上摆脱靠天吃饭,积极干预自然的一种社会进步是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如能生产一种单一营养素)的历史必然是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三、食品强化/新资源(一)食品强化,1强化目的1)弥补某些食品中天然营养成分的缺陷 粮食制品添加EAA(赖AA等)等2)补充食品加工损失的营养素 精白米面添加B族Vit等3)使食品达到某些特定目的的营养需要 母乳化奶粉、宇航食品、病人要素膳等4)强调Vit强化 寒带人群的食品中Vit C强化等,2强化载体即被强化的食品主要是食用量大、食用普遍、适于加工保存的食品世界各国均以粮食、儿童食品、饮料、乳制品、调味品等为主3强化剂即所添加的营养素主要是AA、Vit、矿物质、某些天然食品及其制品(大豆、骨粉、鱼粉、谷胚、野果等),4对食品强化的要求1)生产厂家必须对食品强化要给什么人,解决什么营养问题 提出明确论证2)必须有相应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论证强化食品配方是符合营养学原理的,是不破坏营养素平衡的,是确有效应的3)强化食品必须有食用安全性保证4)强化食品必须在感官、口感、价格、工艺上是可行的、有竞争力的,(二)我国对食品强化的现行规定 我国GB14880-94国家标准规定在我国可以使用的强化剂可分为含氮化合物、Vit类、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等三大类,共35个品种,(二)食品强化现行规定,(三)对食品强化监督管理的意见1食品强化是有重大社会效益的社会营养措施 也是有很大经济效益的食品深加工 因此政府主管部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都应对此要有明确认识,持积极的态度 并以此认识和态度作为我国现阶段加强监督食品强化的有关政策基础,(三)食品强化监督管理,2应进一步完善必要的法律规范、技术规范3应明确现阶段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在食品强化方面的工作关系、职权范围4强调食品强化的针对性、目的性 要求食品生产企业提供强化食品的营养情况分析、营养效应的检测论证资料、产品质量、生产工艺的技术标准和保证条件等,5应由卫生行政部门鼓励倡导需要强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