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高考试题看哲学学习_第1页
从2016高考试题看哲学学习_第2页
从2016高考试题看哲学学习_第3页
从2016高考试题看哲学学习_第4页
从2016高考试题看哲学学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积淀为先思辨为重精雕细琢靶向定位,从2016高考试题看哲学学习,16年高考非选择题回顾,(2016江苏,6分)有人认为,只要能“叫座”的电影就是好电影。请运用矛盾的观点对此加以评析。(2016浙江文综,10分)结合材料,运用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原理,说明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016全国卷,12分)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2016全国卷,12分)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16年高考非选择题回顾,(2016四川卷,12分)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2016天津卷,12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吉利集团案例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启示。(2016海南卷,10分)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该市实施“机器换人”行动计划的合理性。(2016上海卷,12分)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评析这位学者是否完整论证了他的观点。,强调理性思辨,注重创新探究设问微观明确,重视价值立意引导,2015课标:38题(1)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税收法定原则。(12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当前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的理由。(14分)2016课标:38题我国民主党派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为什么能发挥这样的作用?(12分)综合材料二并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对消费和产业发展的影响。(14分)39题(2)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10分)(3)借鉴十八洞村经验,就推进精准扶贫提出两条建议。(4分),典例分析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示例一该观点具有合理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落后教学观念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当然,学生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观念不是唯一的因素。,示例二该观点存在片面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作用的发挥是需要条件的。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实践,就不能发挥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把教学观念视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典例分析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的人认为:“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在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1)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12分)(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4分),(1).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争论是正常现象。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讨论,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客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12分)(2).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理服人而不以势压人;尊重对方发表意见的权利;避免语言粗暴、行为过激;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4分),上述能力考查目标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通过思维结果可以推测考生知识水平、能力结构、思维品质。,高考考核目标与能力,1.,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述和探究问题,2.每种能力都包含两个并列层次,第一层是基础,注重目标考核;第二层是拔高,注重能力考核。,地位不平衡:是基础能力,可测量的,必须的。程度较高,没有过分要求,“核心素养”,教育部考试中心函件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教试中心函(2016)179号,对想和做一致性的规范和知行培养。在高考复习中,从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能力高度复习;在练考、高考答题中,更多的从核心素养的高度和价值取向进行综合思考和答案组织。,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典例,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从高考试题看哲学学习,从辩证法角度来说:必须从当时当地具体事物的实际出发。从整体联系上把握客观实际。把握不断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要对客观实际作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从认识论角度来说: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探求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从唯物论角度来说: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有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无所作为的思想。)从相反的角度来说:要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即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意识的能动作用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高考试题看哲学学习,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对改造主观世界的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动作用得以发挥的条件-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将理想或幻想变为现实(无直接现实性)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ABCD,从高考试题看哲学学习,A,(1)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12分)-认识,从高考试题看哲学学习,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认识具有上升性,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1、实践决定认识发展-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争论(不同认识的碰撞)有利于认识发展(1)对争论的理解-认识的主体差异性(反复性的体现)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理解: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主观原因的角度理解:具体实践水平限制、立场观点、方法、思维水平、三观限制(可能存在片面性)从客观原因的角度理解: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有争论是正常的(2)不同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克服片面性,发现和发展真理。,认识的发展-拓展,真理的特征(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强调纵向时间上。(3)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了这一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强调横向条件(空间)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从高考试题看哲学学习-真理,如何追求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要在实践中追求真理。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真理与谬误往往结伴而行,要正确对待错误。追求真理是个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理服人而不以势压人;尊重对方发表意见的权利;避免语言粗暴、行为过激;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从高考试题看哲学学习-真理拓展,(2016新课标文综卷)20.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AB.C.D.,(2015新课标文综卷)23.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原因、趋势、状态,从高考试题看哲学学习-思维拓展,第一,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第二,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第三,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2013年江苏单科,6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欧美一些主要的工业化国家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与此同时,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制造业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已略高于美国。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离歌”纷纷响起:成都和郑州取代深圳和东莞,成为富士康、联想等IT巨头的生产主基地;知名运动品牌耐克、阿迪达斯关闭在中国的直属工厂;美国制造业巨头通用电器宣布将外包到中国的工作岗位迁回美国本土。据统计,近年来有数十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关闭在中国的工厂。离开中国的企业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低端制造业,向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国家转移;另一种是高端制造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重振本国制造业、加快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背景下,纷纷回流本土。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纷纷运用新的信息技术、互联网优势整合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力发展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保在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者的地位。“中国制造冶这个见证了中国崛起、足以让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字眼,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1)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欧美国家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走的是怎样的发展道路。(6分),答: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欧美国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发展,调整工业化发展战略。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坚持创新;它们对传统制造业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施升级改造。事物在曲折中前进上升;它们大力扶持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换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趋势、状态,从高考试题看哲学学习-思维拓展,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原因: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发展的途径:辩证否定观。发展是有规律的。,(2016江苏,6分)有人认为,只要能“叫座”的电影就是好电影。请运用矛盾的观点对此加以评析。(2016浙江文综,10分)结合材料,运用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原理,说明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016全国卷,12分)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2015福建卷,9分)(3)(一带一路发展中“经济和文化何者先行”的讨论)材料三中的讨论运用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简要说明他们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观点上的分歧。(9分)(2015广东卷,9分)(2)结合材料二,阐释该企业的发展历程所蕴涵的矛盾观。(12分)(2014安徽卷,8分)(2)假如你是学校书法宣传大使,请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说服少数同学。(8分)(2013江苏单科,6分)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如何认识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关系。(6分),矛盾观,(2013新课标文综,39)(1)结合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