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3,教学要点世界的物质性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教学重点 认识世界的物质性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总特征 掌握物质意识及其关系掌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如何看待系统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关系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4,5,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6,世界观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示意图: 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示意图:,7,8,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9,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哲学的基本问题,10,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意识和物质、人类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或者说,思维与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世界是什么)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世界可知么),1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 由此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2,唯心主义,唯物主义,12,唯物主义,13,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培根,霍布斯,洛克,泰勒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4,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贝克莱,陆九渊,朱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15,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是否具有统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世界是否可知,思维,存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可知论,不可知论,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都主张世界可知,16,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不可知论,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17,休谟,康德,1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9,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社会历史观可划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20,在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形而上学,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21,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物质 = 物质具体形态,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发展形态,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22,“五行”说,“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物质=物质具体形态,2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洛克,爱尔维修,拉美特里,培根,物质=原子,2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列宁,物质范畴的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5,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6,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动物的感觉、心理,人的意识,27,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非生物反应特性,机械反应,28,岩石风化,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29,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答能力。,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30,动物的感觉、心理,31,人类意识,32,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使意识的主体人成为社会的人,劳动使意识的工具语言得以产生和发展。,劳动使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不断完善。,33,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结构复杂、机能完善,34,意识的本质,“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恩格斯,36,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凡物质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37,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原子、离子、原子团,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宏观物体,(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形式,运动主体,相对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38,39,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联系: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即静中有动;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即动中有静,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形而上学不变论 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绝对运动,40,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41,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庄子,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42,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一维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三维性,4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44,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5,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46,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方法论意义,47,1.一切从实际出发2.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出发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 “实际”是客观的、全面的,又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又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反对主观主义。 3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48,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最重要的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出发。例如,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49,实事求是,50,“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51,班 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务得实事,每求真是也。,颜师古,注:班固认为,刘德在学经典、修礼乐时,喜好先秦诸子的古书,对旧书“求真是”,“留其正本”。也就是说,刘德的“实事求是”是考证古书时求其真本,讲的是实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52,实践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53,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 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54,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实践的基本形式,55,科学实验,实践的基本形式,5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57,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58,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59,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物质世界,人类社会,自然界,60,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自在世界(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人的实践,人 类 世 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理解人类世界的物质性的关键,6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自然界是无主体的纯粹客观过程,而社会则是由人的活动造成的,62,自然过程遵循单纯的客观规律,而社会运动则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目的性的统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63,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人和自然、社会与自然界之间,不断通过实践特别是生产活动发生相互作用,进行着物质变换、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流;,64,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通过实践活动相互交织,实现着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同主体目的性的统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65,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66,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67,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根本方法,蝴蝶效应(动力系统,初始值的一个微笑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的连锁的反应。这是一个混沌现象。 The butterfly effect A butterfly flapping its wings in North Africa can cause a typhoon half a world away. 混沌学 chaoes,68,69,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问题:世界“是什么”,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世界“怎么样”,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70,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的特点,71,地球与月球,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72,猫、田鼠、熊蜂和三叶草看似毫不相干,但它们处于相互联系之中。,73,的普遍联系。,确,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二)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74,发展的含义,新事物,75,旧事物,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袁世凯复辟帝制,指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它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从旧事物的“母体”中产生的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76,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图,77,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和现实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联系和发展总特征,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实质和核心 质变量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组成。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78,7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它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它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80,我的矛无坚不摧!,我的盾没 有利器能穿过它!,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如何?,!?,矛盾,这里的“矛盾”是主观的逻辑矛盾,而不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客观辩证矛盾。,(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81,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联合国门前的雕塑战争与和平,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82,矛盾的斗争性,政治斗争,批评与自我批评,战争,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8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矛盾与和谐,矛盾与和谐,既有不同的含义,不能等同,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但和谐并不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化解矛盾,为事物的发展创造条件。,84,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不断发展,85,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的普遍性,(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86,一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特殊性,87,对症下药,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88,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规律转化为方法论,就是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是一种内因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矛盾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它的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89,(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90,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质,事物的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现的规定性。,91,人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动物,就在于人是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的高级动物,92,事物的度,度是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不变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在标准大气压下,水保持其自己液体的物理性质的度就是0-100。这个度的两端,即0和100就是关节点或临界点,93,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例如,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 黑格尔,事物的度,乐极生悲,94,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9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96,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97,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98,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质变,量变,量变,质变,量变,(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99,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100,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遗传与变异,辩证否定观,101,波粒二象性,102,辩证的否定观,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灭亡。物质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103,辩证的否定观,第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104,孔子,董仲舒,朱熹,辩证的否定观,105,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牛顿力学的否定就是既克服又保留。,运动是相对的,时空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时空也是相对的。,第四,辩证的否定是“扬弃”,辩证的否定观,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106,(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107,“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108,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109,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110,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二、意识的能动作用,(一)意识的作用,(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11,规律,(一)规律及其客观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规律的特点,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112,冬天已经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