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导论》第一章_第1页
《计算机网络导论》第一章_第2页
《计算机网络导论》第一章_第3页
《计算机网络导论》第一章_第4页
《计算机网络导论》第一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介绍,计算机引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导论,网络发展、基本概念、原理、操作,深入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原理及协议,概括了解计算机网络,上课:30实验:10作业,课程主要内容,1、概述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2、网络传输介质及物理层设备3、常见网络硬件4、网络通信协议-物理层与传输层5、Internet接入Internet服务6、网络常用命令和网络检测7、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概述8、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及案例分析9、网络发展新技术,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本章内容1.1计算机网络产生与发展1.2计算机网络定义与组成1.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1.4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分类1.5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1.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早期的计算机应用模式单机大、中、小型机庞大,昂贵,资源无法共享分散的计算机构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计算机网络产生始于1950s,产生的原因:资源共享的需求(计算能力、外设、软件、数据)大型项目的合作(进行工程项目协作)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数据通信),从体系结构来观察,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三代网络):1.以主机为中心的联机终端系统“计算机终端”系统2.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主机互连“计算机计算机”网络3.体系结构标准化网络层次化结构,并对每层进行了精确定义4.Internet时代以TCP/IP协议簇为标准,广泛的互联,1.以主机为中心的联机终端系统,特征:终端(Terminal)共享主机(Host)的软硬件资源单台主机:执行计算和通信任务多台终端:执行用户交互(一般终端没有处理能力只是一种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终端集中器/终端服务器)连接方式:本地或远程,TS,T,T,T,T,T,T,HOST,通信线路,T,例子:飞机订票系统HOST(航空公司总部)Terminals(订票点)通信线路(电话线路)缺点主机负荷重数据处理通信线路利用率低集中控制方式,可靠性低改进终端集中器(近/远距)前端处理机(Front-EndProcessor,FEP),将通信任务从主机中分离出来,2.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主机互连,特征多个终端联机系统互联,形成了多主机互联网络网络结构从“主机终端”转变为“主机主机”,主机主机网络的演变,演变阶段1通信任务从主机中分离,由通信控制处理机(CCP)完成CCP:处理主机之间通信任务的专用计算机,两层网络概念的出现由CCP组成的传输网络通信子网,提供信息传输服务建立在通信子网基础上的主机集合资源子网,提供计算资源,CCP,CCP,HOST,HOST,T,T,T,T,T,T,CCP,HOST,T,T,T,通信子网,两层网络的概念结构,C,C,C,H,H,H,资源子网,通信子网,在通信子网上可有多个资源子网,共享通信子网的服务,H,H,演变阶段2通信子网规模逐渐扩大私有社会公用公用数据通信网PSTN公共交换电话网络X.25优点降低用户系统建设成本提高通信线路利用率兼容性好,ARPANET与分组交换技术,分布式拓扑结构的网络具有如下特点:由于采用分散控制,即使整个网络中的某个局部出现故障,也不会影响全网的操作,因而具有很高的可靠性;,网络体系结构的奠基人PaulBaran,20世纪50年代初,出于美国军方的需要,研制SAGE系统。,与前苏联的军事竞赛需要一个“可生存系统”,专门用于传输军事命令和控制信息。,电话交换网比较脆弱,不符合“可生存系统”的要求,需要寻找一种有效的通信网络解决方案。,PaulBaran提出通信网络的分布式网络结构。,分布式拓扑结构的网络,ARPANET与分组交换技术,ARPANET的基本设计思想分组交换子网,对分组交换理论做出重大贡献DonaldDavies,分组交换由DonaldDavies和保罗巴兰在1960年代早期发明,是他们最重要的创新。,分组交换技术也称包交换,是将用户传送的数据划分成一定的长度,每个部分叫做一个分组,通过传输分组的方式传输信息的一种技术。,数据交换的发展,数据交换经历了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综合业务数字交换,分组交换子网结构原理示意图,ARPANET与分组交换技术,ARPANET的发展过程,ARPANET之父LarryRoberts,1969.124个节点的实验网络开始运行,1972节点数增加到40个,推出Telnet应用,出现第一个电子邮件应用程序,1975节点数增加到100多个,正式运行,1975节点数增加到100多个,正式运行,1983年分为ARPANET和MILNET,ARPANET与分组交换技术,ARPANET对推动网络技术发展的贡献完成了对计算机网络定义与分类方法的研究提出了资源子网、通信子网的网络结构概念研究并实现了分组交换方法完善了层次型网络体系结构的模型与协议体系开始了TCP/IP模型、协议与网络互联技术的研究与应用,3.体系结构标准化网络,为什么需要标准化?不同网络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是推动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的原动力而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的最终目的仍是资源共享标准化的时机?先制定标准再开发还是先开发再制定标准?各厂商、研究机构、大学在网络技术、方法、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日趋成熟是基础,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过程的演变厂商标准:IBM-SNA,DEC-DNA等缺点:适用范围:兼容性技术垄断:竞争标准不统一:用户利益国际标准(ISOOSI/RM)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RecommendedModel(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简称OSI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是一种概念上的网络模型,规定了网络体系结构的框架:7个层次只说明了做什么(WHATTODO)而未规定怎样做(HOWTODO)太复杂,几乎没有与之完全符合的网络事实上的标准:TCP/IP(因特网的骨干协议)从体系结构上看,它是OSI参考模型的简化(4层),4.因特网时代的到来,因特网的出现标志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丰富的信息和便利的使用是其规模迅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截止到2000年,Internet的规模为网络数达到105数量级,主机数达到107数量级,用户数108数量级,主干速率大于2.5Gbit/s美国政府资助的“下一代因特网计划”目标是主干网的速率比现在的因特网高1000倍端到端的速率要达到100Mbit/s10Gbit/s,VintonG.Cerf-闻名遐迩的“互联网之父”,Vint和RobertKahn合作设计了TCP/IP协议及互联网的基础体系结构。RobertE.Kahn是TCP/IP协议合作发明者、互联网雏形Arpanet网络系统设计者、“信息高速公路”概念创立人。Kahn与Cerf一起合作提出了TCP/IP协议。TCP/IP协议已经成为现代Internet的通讯基础。2005年2月16日,国际计算机协会宣布令人获得2004图灵奖,表彰他们在设计和实施Internet基础通信协议方面的成就。,二、TCP/IP与网络体系结构,互联网之父VintonG.Cerf,RobertE.Kahn,InternetInternet以相互交流信息资源为目的,基于一些共同的协议,通过许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联网而成,它是一个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集合。,三、internet的发展,Internet的前身ARPANet,1986年,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了自己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并逐渐ARPANet在Internet的地位,1990ARPANet正式宣布关闭,1992年,Internet上的主机超过1百万台,主干网速率45Mbps。1999主机已超过1千万台,主干网速率提高到2.5Gbps,对网络的使用,WWW被广泛使用在Internet上,大大方便了广大非网络专业人员,促进了Internet的发展,web技术的产生发展什么是web?Web的工作原理Web的体系结构Web三要素从web1.0到web2.0,四、WEB技术,web技术的产生发展,Web之父TimBerners-Lee,1989年仲夏之夜,蒂姆成功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Web服务器和第一个Web客户机。,1989年12月,蒂姆为他的发明正式定名为WorldWideWeb,即我们熟悉的WWW;1991年5月WWW在Internet上首次露面,立即引起轰动,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被广泛推广应用。,什么是web,Web:WWW,万维网(亦作“网络”、“WWW”、“3W”或“WorldWideWeb”),Web通过一种超文本方式,把网络上不同计算机内的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可以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从一台Web服务器转到另一台Web服务器上检索信息。Web服务器能发布图文并茂的信息,甚至在软件支持的情况下还可以发布音频和视频信息。此外,Internet的许多其它功能,如E-mail、Telnet、FTP、WAIS等都有可通过Web实现。,万维网常被当成因特网的同义词,不过其实万维网是靠着因特网运行的一项服务。,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内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们,推荐阅读,计算机与网络之父作者:叶平,罗治馨著ISBN:10位753093371X13位9787530933718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1.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计算机网络定义的主要观点:从应用的观点:以相互共享资源方式连接起来,且各自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从物理的观点:在网络协议的控制下,由若干台计算机和数据传输设备组成的系统。观点3:计算机网络可以定义为: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系统连接起来,在协议的支持下,实现资源共享和相互通信。,归纳与综合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的自治计算机的集合自治:能独立运行,不依赖于其他计算机“主控-从属”类型的系统是计算机网络吗?“主机-终端”系统(第一代网络)呢?互连:以任何可能的通信连接方式有线方式:铜线、光纤无线方式:红外、无线电(微波)、卫星,通信网络,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与其它类似系统的比较,终端分时系统各终端分时占用主机资源终端无计算能力,对主机的依赖性极强通信主要采用异步串行连接(本地或远程)多机系统紧耦合,主机间通信多采用共享存储器、共享总线等(有的系统也采用高速局域网)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分布式系统的特点在分布式OS统一调度下,各计算机协调工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如并行计算。用户面对的是一台逻辑上的计算机,组成分布式系统的各计算机怎样协同工作,对用户透明。用途主要是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续)计算机网络非协调性的;松散耦合的;各计算机对用户非透明,用户必须指定资源的位置;用途主要是资源共享。分布式系统往往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来实现的:在因特网中,域名服务系统(DNS)是分布式系统的一项典型的应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也需要网络的支持。,计算机网络能做什么(功能),数据通信(CommunicationMedium)文件传输、IP电话、email、视频会议、信息发布、交互式娱乐、音乐资源共享(ResourceSharing)软件、硬件、数据(数据库)提供高可靠性服务(HighReliability)利用可替代的资源,提供连续的高可靠服务节省投资(SavingMoney)替代昂贵的大中型机系统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Processing),1.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本节内容层次化的网络体系结构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TCP/IP体系结构OSI和TCP/IP的比较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1.3.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提出的背景计算机网络的复杂性、异质性不同的通信介质有线、无线、不同种类的设备主机、路由器、交换机、复用设备、不同的操作系统Unix、Windows、不同的软/硬件、接口和通信约定(协议)不同的应用环境固定、移动、不同种类业务分时、交互、实时、宝贵的投资和积累有形、无形、用户业务的延续性不允许出现大的跌宕起伏,结构清晰简化设计与实现便于更新与维护较强的独立性和适应性,对于复杂的网络系统,用什么方法能合理地组织网络的结构,以达到:,解决:分而治之!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信件的邮递,分层的网络体系结构分层的基本思想每一层都在它的下层提供的服务基础上提供更高级的增值服务,而最高层提供能运行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服务。,层次化方法在其它领域的应用,程序设计把一个大的程序分解为若干个层次的小模块来实现,如操作系统。瀑布模型把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八个阶段:问题的定义、可行性研究、软件需求分析、系统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和运行、维护邮政系统邮递员、邮政分局、邮政总局、邮政运输银行系统物流系统。,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计算机网络中也采用了分层方法。把复杂的问题划分为若干个较小的、单一的局部问题,在不同层上予以解决。网络的层次结构方法要解决的问题:网络应该具有哪些层次?每一层的功能是什么?(分层与功能)各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如何进行交互?(服务与接口)通信双方的数据传输要遵循哪些规则?(协议),计算机网络中,层、协议和层间接口的集合被称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换句话说:体系结构包括三个内容:分层结构与每层的功能,服务与层间接口,协议。最早的网络体系结构源于IBM的SNA;其它的网络体系结构还有DEC的DNA等由国际化标准组织ISO制定的网络体系结构国际标准是OSI/RM;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是TCP/IP体系结构事实上的标准,网络分层体系结构,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按照层次结构来组织的同一网络中,任意两个端系统必须具有相同的层次每层使用其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通信只在对等层间进行(间接的、逻辑的、虚拟的),非对等层之间不能互相“通信”实际的物理通信只在最底层完成Pn:第n层协议,即第n层对等实体间通信时必须遵循的规则或约定,2.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原理,对等层通信的实质,网络分层体系结构原理禁止不同主机的对等层之间进行直接通信。,实际上,每一层必须依靠下层提供的服务来与另一台主机的对等层通信。上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Serviceuser;下层向上层提供服务Serviceprovider。第n+1层是第n层的服务用户,第n-1层是第n层的服务提供者第n层的服务也依赖于第n-1层以及以下各层的服务例:邮政通信,对等通信例:两个人收发信件,问题:收信人与发信人之间、邮局之间,他们是在直接通信吗?邮局、运输系统各向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邮局、收发信人各使用谁提供的什么服务?,信件内容,邮件地址,货物地址,发信人,邮局,运输系统,信件内容,邮件地址,货物地址,收信人,对信件内容的共识,对信件如何传递的共识,对货物如何运输的共识,P3,P2,P1,公路,铁路,航空,邮局,运输系统,对等层通信的实质,对等层实体之间实现的是虚拟的逻辑通信;下层向上层提供服务;上层依赖下层提供的服务来与其它主机上的对等层通信;实际通信在最底层完成。,源进程传送消息到目标进程的过程:消息送到源系统的最高层;从最高层开始,自上而下逐层封装;经物理线路传输到目标系统;目标系统将收到的信息自下而上逐层处理并拆封;由最高层将消息提交给目标进程。,目标进程,源进程,P3,P2,P1,物理通信线路,Pn-1,Pn,Pn+1,逻辑通信,在各层中实现的主要功能,差错控制使对等层的通信更加可靠流量控制控制发送端的速率,使接收端能来得及接收分段和重装发送端将数据块分成更小的单位,并在接收端重新组合复用和分用多个高层的对等层通信会话复用一条低层连接建立连接和释放连接,3.通信协议,人际交流的协议:人类之间“我有一个问题.”“现在几点了?”说明发送的消息说明接收到某消息后所应采取的行动说明动作的次序,通信协议:计算机之间网络中所有的通信活动都是由协议所控制,协议:定义网络实体间发送和接收报文的格式、顺序以及当传送和接收消息时应采取的行动。(语义、语法和时序),人相互交流的协议和通信协议之间的对比,通信协议的三要素,语义对协议中各协议元素的含义的解释,例如:在HDLC协议中,标志Flag(7EH)表示报文的开始和结束在BSC协议中,SOH(01H)表示报文的开始,STX(02H)表示报文正文的开始,ETX(03H)表示报文正文的结束语法协议元素与数据的组合格式,即报文格式。例如:时序通信过程中,通信双方操作的执行顺序和规则,BSC,HDLC,t,t,时序例,网络体系结构中:每层可能会有若干个协议一个协议只属于一个层次协议可以由软件或硬件来实现:网络通信协议软件、网络驱动程序网络硬件常用协议组:TCP/IP(Windows、Unix、Linux、)NetBEUI(Windows)IPX/SPX(NetWare、Windows),协议数据单元(PDU),网络体系结构中,对等层之间交换的信息报文统称为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DataUnit,PDU)。传输层及以下各层的PDU另外还有各自特定的名称:传输层段(Segment)网络层分组/包(Packet)数据链路层帧(Frame)物理层比特(Bit)PDU由协议控制信息(协议头)和数据(SDU)组成:协议头部中含有完成数据传输所需的控制信息:地址、序号、长度、分段标志、差错控制信息、,下层把上层的PDU作为本层的数据加以封装,然后加入本层的协议头部(和尾部)形成本层的PDU。封装:就是在数据前面加上特定的协议头部。因此,数据在源站自上而下递交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封装的过程。到达目的地后自下而上递交的过程就是不断拆封的过程。类比:发送信件数据在传输时,其外面实际上要被包封多层“信封”。,N+1层PDU,N层PDU,数据多层封装,数据,帧头,段头,数据,分组头,帧尾,段分组帧,TCP头,应用层数据,应用层数据,TCP头,应用层数据,IP头,帧头,TCP头,应用层数据,IP头,帧尾,实例:TCP/IP协议的封装过程,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在目的站,某一层只能识别由源站对等层封装的“信封”,而对于被封装在“信封”内部的“数据”仅仅是拆封后将其提交给上层,本层不作任何处理。每一层只处理本层的协议头部!,1.3.2OSI/RM与TCP/IP体系结构,OSI/RM的体系结构分为7层,应用层Application,表示层Presentation,会话层Session,传输层Transport,物理层Physical,数据链路层DataLink,网络层Network,7654321,为网络应用提供服务数据表示在用户间建立会话关系不同主机进程间的通信在主机间传输分组在节点间可靠地传输帧位流的透明传输,TCP/IP体系结构分为4层:应用层传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注:TCP/IP体系结构有时也采用5层表示方法,即用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代替网络接口层。,TCP/IP与OSI/RM的对应关系OSI/RM和TCP/IP相结合的5层结构原理体系结构: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1.3.3体系结构各层概述,物理层(physicallayer)任务:在物理媒体(介质)上正确地、透明地传送比特流。协议(标准):规定了物理接口的各种特性:机械:物理连接器的尺寸、形状、规格电气:信号电平,信号的脉冲宽度和频率,数据传送速率,最大传输距离等功能:接口引(线)脚的功能和作用规程:信号时序,应答关系,操作过程功能:建立和拆除物理连接、位流传输、管理例:RS-232、RS-449、V.24、V.35、G.703/G.704,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任务:在两个相邻节点间可靠地传输数据,使之对网络层呈现为一条无错的链路。功能与服务:建立与拆除数据链路连接组帧:帧封装,按顺序传送,处理返回的确认帧;定界与同步:产生/识别帧边界;差错检测/恢复:可靠的传输,CRC,ARQ;流量控制:抑止发送方的传输速率,使接收方来得及接收。,协议:两类面向字符的:数据以字符为单位传输,用控制字符控制通信IBM的BSC规程(二进制同步控制规程)面向比特的:数据以位为单位传输,用帧中的控制字段控制通信ISO的HDLC规程共享信道问题(LANorWireless):如何控制对共享信道的访问?将数据链路层划分为逻辑链路控制(LogicalLinkControl,LLC)和介质访问控制(MediaAccessControl,MAC)两个子层,由MAC子层解决共享介质访问控制问题。LAN使用的两种主要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SMA/CDTOKENRING,链路层的任务,两节点间可靠的数据传输,Ethernet,X.25,ATM,网络层(networklayer,internetlayer)任务:选择合适的路由,把分组从源端传送到目的端。功能与服务:在源端与目的端之间建立、维护、终止网络的连接路由选择和分组中转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多路复用:为多个传输层实体提供网络连接服务分段与组合:大数据块分段,小数据块组合差错检测与恢复流量统计和记账IP协议RFC791:RFC(RequestForComments)“请求注解”,提供无连接的数据报服务,路由选择如何在多条通信路径中找一条最佳路径?依据:速度,距离(步跳数),价格,拥塞程度路由器中路由表的建立与维护静态:人工设置,只适用于小型网络动态:运行过程中根据网络情况自动地动态维护路由算法建立与维护路由表的方法距离向量算法:RIP、CGP等链路状态算法:OSPF等,传输层(transportlayer)任务:在源端与目的端之间提供可靠的透明数据传输,使上层服务用户不必关系通信子网的实现细节。传输层的特点以上各层:面向应用,本层及以下各层:面向传输;与网络层的部分服务有重叠交叉,功能取舍取决于网络层功能的强弱;只存在于端主机中;实现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端到端”的连接;在这一点上与网络层的区别是什么?,网络层: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传输传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逻辑传输,功能:地址映射:源端进程地址映射到网络地址,或反之;多路复用与分割:多个传输连接共用一条网络连接;一条传输连接使用多个网络连接;进行数据分段并在目的端重新组装;传输连接的建立与释放;提供“面向连接”和“无连接”两种服务:TCP/IP协议:TCP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无连接的)传输差错校验与恢复;流量控制,防止数据传输过载。,传输层两种服务的比较,ConnectionOriented,Connectionless,参考模式,电话系统,邮政系统,特点,静态分配资源;传输前需要建立连接,动态分配资源,可靠性,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无错、按序、无丢失/无重复,不能防止报文的损坏、失序、丢失和重复,对目的地址的要求,仅在连接阶段需要完整的目的地址,需要为每一个报文提供完整的目的地址,适用场合,在一段时间内向同一目的地发送大量报文;实时性要求,少量零星报文,分类及示例,1.可靠消息流-文件传输2.可靠字节流-远程登录3.不可靠连接-数字化声音,1.数据报-广播/组播2.可靠的数据报-挂号邮件3.请求应答-数据库查询,传输层与网络层的关系,网络层提供网络中主机间的“逻辑通信”;而传输层提供主机中的进程间的“逻辑通信”。二者之间的差别:微妙而又重要类比主机:单位的传达室进程:单位中的职工应用层报文:信件网络层协议=邮局的投递服务,只负责递送到传达室传输层协议=传达室的收发服务,负责递送到每个职工,传输层的任务,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任务: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网络通信服务。功能:提供各种不同的应用协议以满足应用进程的需求;识别并证实目的通信方的可用性;使协同工作的应用进程之间进行同步;为通信过程申请资源。应用层协议的例子:OSI:VTP、MHS、FTAM、DS、TCP/IP:Telnet、SMTP、FTP、DNS、HTTP、,1.3.4TCP/IP体系结构,TCP/IP不是一个单个的协议,而是由数十个具有层次结构的协议组成的一个协议集。TCP和IP是该协议集中的两个最重要的核心协议。TCP/IP是Internet上的标准通信协议集。,Message(报文),Segment(段),Packet(分组),Frame(帧),Bit(比特),TCP/IP协议栈,PDU,应用层HTTP,FTP,SMTP,DNS,Telnet,传输层TCP,UDP,网际(网络)层IP,ICMP,ARP,RARP,网络接口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PPP,Ethernet,Tokenring,ATM,TCP/IP的体系结构层次,TCP/IP的应用层,应用层协议为文件传输、电子邮件、远程登录、网络管理、Web浏览等应用提供了支持。有些协议的名称与以其为基础的应用程序同名。,TCP/IP的传输层,传输层的主要功能:提供进程间可靠的传输服务。传输层包括TCP和UDP两种传输协议:TCP是面向连接的传输协议。在数据传输之前建立连接;把报文分解为多个段进行传输,在目的站再重新装配这些段;必要时重新传输没有收到或错误的段,因此它是“可靠”的。UDP是无连接的传输协议。在数据传输之前不建立连接;对发送的段不进行校验和确认,因此它是“不可靠”的;主要用于请求/应答式的应用和语音、视频应用。,面向连接的TCP无连接的UDP,使用UDP时,可靠性问题由应用层协议解决。,使用TCP时,可靠性问题在传输层已经解决。,HTTP,FTP,SMTP,TFTP,DNS,Telnet,SNMP,21,23,25,53,69,161,TCPUDP,应用层,传输层,TCP和UDP都用端口(port)号来识别应用层实体,以便准确地把信息提交给上层对应的协议(进程)。,port,80,TCP/IP的网际(网络)层,主要功能是把数据报通过最佳路径送到目的端。寻址(IP地址)、路由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