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论第二章 不同类型的居住区第三章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形态 第四章 居住区的建筑构成第五章 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第六章 居住区道路系统及停车设施规划设计第七章 居住区室外环境及绿化规划设计第八章 居住区市政工程规划第九章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第十章 居住区规划指标与规划设计成果第十一章 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前瞻穿插讲述学生案例:城规专业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获奖作品ABBS,AITOP等网站上的经典案例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论第一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在“以人为核心”的指导原则下,建立居住区不同功能同步运转的机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建设文明、舒适、健康的居住区;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保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居住区规划的原则包含了多方面的含义。充分地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建设居住区文明与居住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这些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原则。从总体讲,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居住的物质舒适性和精神的享受性。居住的物质舒适性从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出发居住区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舒适性。舒适性包括卫生、安全、方便、舒适。这是居住区舒适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一)卫生卫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生理健康卫生,如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二是环境卫生,如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等。1.空气环境它的含氧量、净化程度首先取决于大环境的质量。在大环境的前提下,要求小环境达到基本的或更好的空气质量环境。人均公共绿地、人口密度、绿化率是保证小环境的规划指标。2.日照条件根据所在地区和纬度的不同,阳光年照射时间及高度角也不同。居住区是人们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应该保证室内外的日光照射时间。因此保持居室日照标准和居住建筑日照间距是保证日照的主要规划手段。3.水环境水的大环境在于所在地的水指标。居住小环境不允许造成水的污染。对饮用水的传输系统、低位水池及高位水箱要进行清洗、保护,不能被污染。水池、喷水池、园林用水的清洁度也要达到规定标准,不给居住区造成直接和间接污染。(二)安全安全包含交通安全、治安安全、防火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等。为保障居住社会环境与居民社会生活的协调与安定,以及居住区各功能系统正常运转,居住区的安全应周密考虑安全防卫、物业管理、交通安全、社会秩序、人权保障、邻里关系等。居住区安全系统应配套完善,保证正常运转及防灾抗灾的能力。(三)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如购物、上学、交往、户内户外公共活动而童游戏、青少年运动、老人健身、社区活动等)、娱乐、出行等,此外还包括各类各项设施的项目设置与布局。具体可表现在:居住区用地布局合理、道路顺捷、车行人行互不干扰、充足方便的停车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完善、布点合理、使用方便;为居民人际交往、户外活动提供场所;同时考虑为残疾人、老人和儿童等特殊人群提供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方便条件。规划需充分考虑居民生活行为模式与特征、地方习俗以及新的生活方式需求。(四)舒适舒适指健康环境与居民生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谐。居住区选址首先要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远离污染源和强烈噪声源;居住建筑及环境有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风条件,无噪声干扰;生活能源供给充足,饮用水质好,无次生污染;有较高的环境绿化水平、良好的小气候,空气新鲜洁净;住宅建筑功能完善,户型合理,具有健康舒适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精神的享受性(一)归属感和认同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它通过居住环境反映自身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一个居住区就是一个社会单元或一个邻里单位,它既是一种地理上的空间,又是带有集体性的家庭基地。居住区内部一般要维持两方面的平衡:首先,居民要有自己的私密性;居民在居住区里形成一定的共同利益,其次,居民保持相互间的交往与接触。对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在这里获得归属感。(二)美学的需求人们需要愉悦、优美的空间环境,一个在居住乍区设计中注人了思想、文化 、艺术的设计,会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亨受。建筑形式与环境协调并具有特色,层次丰富并富有变化,绿化和建筑色调和谐,并使整个居住环境统一完整的视觉环境与情境得到沟通与交融,使之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境界。(三)文化 文化 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筑及环境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空间环境,不仅具有物质方面的作用,还要反映人们精神和心灵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除经济和物质财富之外,文化方面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某一特定时间、地域条件下,其影响和作用会大于物质的作用和影响。第二节居住区的类型、规模及相关概念一、邻里单位人类进人20世纪以后,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例如:(1在面积很小的街坊内难以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2)儿童上学和居民日常购物需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易造成交通事故;(3)道路交叉口过多,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速度;(4汽车交通带来的噪声、废气严重地影响住宅的安宁和卫生,居住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为此,他制订了邻里关系的六条基本原则(图1-2-1)(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4000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2)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cs)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邻里单位的理论由于美国当时经济萧条而没有实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许多工业国家的城市遭到了严重破坏,战后,西欧各国住房奇缺,邻里单位的设想在英国和瑞典等国的新城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图1-2-2)。20世纪50年代初,在上海建设的曹阳新村(图1-2-3)也受到了邻里单位规划思想的影响。在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用的同时,前苏联提出了扩大街坊的规划原则,与邻里单位的理论十分相似,只是在建筑群体布置上扩大街坊更强调周边式布置。前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齐廖摩什卡第9号实验街坊就是一个典型实例(图1-2-4)。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建造的北京百万庄居住区等也属于这种形式(图1-2-5)。二、居住区与居住小区20世纪50年代,各国在居住区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又进一步总结和提出了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组织形式,居住小区的基本特征为:(1)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2)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3)小区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按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先后建成了不少居住小区,至今仍沿用这种组织形式,并对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各项用地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及公共服务设施内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图1-2-6)。居住组团的基本特征为: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地块不为小区道路穿越,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绿地。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图1一2一7)。规模: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hm2。将四五个或更多居住小区组织起来,居住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这种住宅区被称为居住区。它是一个城市中住宅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图1-2-8)。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15000户,用地50l00hm2。三、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和居住综合区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导致居住区的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变化。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大干道的间距;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工作与居住地点分布的不合理造成城市交通越来越紧张和拥挤;城市的居住区改建的艰巨性以及居住小区规划与建设实践中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如小区内自给自足的公共服务设施在经济上的低效益,居民对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缺乏选择的可能性等),都要求居住区的组织形式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和各种性质的居住综合区的组织形式应运而生。所谓扩大小区,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l00-150hm2)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商业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即相邻的扩大小区之间,这样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可有选择的余地。如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陶里亚蒂新城和英国的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MiltonKeynes)都作了很好的探索(图1-2-9)o所谓居住综合体,是指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这种居住综合体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中已得到了体现,前苏联在20世纪?0年代中期作为试点的齐廖摩什卡新生活大楼(图1-2-10)比马赛公寓的规模更大,服务设施的内容也更丰富。新生活大楼可住2000人,大楼内设有远比小区更为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新生活大楼的设计不仅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而且还试图通过这种居住组织形式促进人们的相互关心和新道德、新风尚的形成。这种居住综合体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是十分有利的。所谓居住综合区,是指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它有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的综合区,有居住与文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结合的综合区(图1-2-11。居住综合区不仅使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方便,节省了上下班时间,减轻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同时由于不同性质建筑的综合布置,使城市建筑群体空间的组合也更加丰富多彩。四、社区与住区社区一词近十年才在中国被广泛使用。它既指居住地界也包含社区文化与社区管理。按照社会学的解释,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Tonnyze)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在以上四个条件中,社会关系指一定地域内居民之间有相互交往与协作;公共服务设施则保证了居民有生存与生活的物质基础;文化价值认同感表现为居民相互认可的生活方式、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相同或互不冲突的习俗和宗教信仰;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则反映了社区居民的居住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它没有明确的规模大小,既可以是居住区,也可以是居住单元或其他居住组织形式。住区是对所有现代居住组织形式的统称。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要求居住的组织形式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把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单元、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等各种居住组织形式统称为住区。五、居住区与社区的含义解释我们将“城市居住区”一般简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同时.还将“居住小区”定义为“一般称为小区,是指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比较社区的概念及其要素可知,社区具有物质形态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双重内涵。居住区、居住小区主要强调了物质、地域空间,而忽略了建立在主体间交往互动基础上的社会文化及地域归属感内涵。但人是社会的人,城市中的一切活动均有其社会背景,人们的居住空间必然也是一个以社会成员为元素、社会活动为内容、社会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空间与物质形态空间的复合体。一些观点认为,正是由于人们对居住空间的物质形态属性的片面关注,忽视其社会空间内涵,使得以居住区规划理论方法为指导而建构的居住空间与社会人群的多层次社会需求相脱离,从而产生各种社会问题。二、 国内外城市住宅区的发展过程城市住宅和城市同时产生,开始时,它和城市中的其它房屋作坊、酒馆、客栈、商店等混杂在一起。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各类房屋的自由发展日益暴露其明显缺陷时,住宅才从综合性的城市建筑群中逐步分离出来,单一地建在专门的地段上,产生了住宅区。住宅区及其规划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更确切地说,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一)居住小区的产生1.里弄城市旧区的道路结构,一般由街、弄、里三级组成。街城市的行车干道。弄街两面的分支,一般不通机动车。里弄两面的分支就是里,一般是死胡同。2.街坊最早在20年代初期的苏联出现,我国50年代应用较广。3.扩大街坊起因:随着城市道路网格的扩大和改造,破坏了构成街坊的规划结构形式,产生了扩大街坊。所谓扩大街坊,就是将几个街坊合在一起规划兴建,也就是将一个街坊扩大几倍。4.邻里单位1929年,美国人C.A佩里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 unit)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5.居住小区1950年代(前)苏联首先提出,作为构成城市的一个完整“细胞”,得到了蓬勃发展。结论综述:从里弄街坊扩大街坊或邻里单位居住小区的发展,说明生活居住基本单位的组织形式及其规模,是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生活水平、社会生活的组织状况,公共福利设施的水平,城市交通的发展以及住宅建设的速度等因素而变化。(二)居住小区的发展居住小区的发展有两个分支:扩大居住综合体、居住区缩小居住组群起因:现代交通的发展加大城市干道的间距现代文化教育、体育活动发展的要求。1.居住综合体规模相当于二、三个居住小区,四周以城市干道为界的住宅区,在前苏联和东欧诸国称为居住综合体(X N Fnot lcomfrc)。2.居住区将-5个或更多的小区组织起来,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包括商业中心和文化福利中心),这种住宅区称为居住区。3.居住组群多在城市旧区改建中采用。为适应旧区改建的需要,小区需要缩小其用地,提高人口密度,称为居住组群(Housing Groups)。(三)综合区的产生与展望居住小区给居民提供了一种安静的、安全的、生活需要的、一应俱全的居住环境。自60年代中以来,人们开始探索新的居住组织方式,出现了一些在居住区中安排工业、服务业,或者与文化、商业、行政办公混合兴建的住宅区,以就近为居民提供就业的机会,这样的新形式的综合区。1.带就业区的综合区2.与文化、商业、行政混建的综合区这类综合区一般是结合大城市旧城改建进行的。在规划时,将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相互配置,目的是满足城市对文化、商业、行政等不同功能的要求,又同时解决一部分市民就地居住。3.生产居住综合区人口就业及居住基本可就地平衡,以减少交通干扰。(三)社区系统1社区的概念: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2邻里关系3邻里单位及其原则4社区系统构成:生活保障;育才就业;交流参与;运营。第二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一、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l 基本原则:“以人为本”l 总体原则:l 社区发展原则满足居住需求的层次性;住宅区适居性;居住环境可识别性与归属感;创造富有文化与活力的文明社区。l 生态优化原则l 共享社区原则:共享、公共参与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居住区小区组团户数(户)100001500020004000300700人口(人)300005000070001500010003000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 2、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3、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6、居住区规划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二、相关定义1、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4 、居住区用地(R)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 5、住宅用地(R01)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6、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 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7、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 8、居住区(级)道路 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9、小区(级)路 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 10、组团(级)路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11、宅间小路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 12、公共绿地(R04)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13、配建设施 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4、其它用地(E) 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它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 15、公共活动中心 配套公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和组团中心等。 16、道路红线 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7、建筑线 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18、日照间距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19、建筑小品 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20、住宅平均层数 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 21、高层住宅(大于等于10层)比例 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22、中高层住宅(79层)比例 中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23、人口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 24、人口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 25、住宅建筑套密度(毛)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26、住宅建筑套密度(净)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27、住宅面积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m2/ha)。29、建筑面积毛密度 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m2/ha)或以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的比值表示。 30、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的比率(%)。 31、建筑密度 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32、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33、拆建比 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34、土地开发费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开发所需的前期工程的测算投资,包括征地、拆迁、各种补偿、平整土地、敷设外部市政管线设施和道路工程等各项费用(万元/ha)。 35、住宅单方综合造价 每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所需的工程建设的测算综合投资,应包括土地开发费用和居住区用地内的建筑、道路、市政管线、绿化等各项工程建设投资及必要的管理费用(元/m2)。三、居住区规划用地与建筑指标住宅区一般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1、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它用地两类。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用地构成居住区小区组团1.住宅用地(R01)4560556560752.公建用地(R02)20321827618 3.道路用地(R03)8157135124.公共绿地(R04)7.515 51238居住区用地(R) 1001001002、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平方米/人)居住规模层数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居住区多层162116221625 多层、中高层141815201520 多、中高、高层12.51713171317多层、高层12.51613161316小区低层202520252030多层151915201522多层、中高层141814201420中高层131413151315多层、高层111412.515高层10121013组团低层182020232025多层141514161420多层、中高层12.515 12.51512.515 中高层12.514 12.51412.515 多层、高层10131013高层710810注:本表各项指标按每户3.5人计算。3、居住区内建筑应包括住宅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也称公建)两部分;在居住区规划用地内的其它建筑的设置,应符合无污染不扰民的要求。 四、居住区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1、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组织管理; 2)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3)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有利安全防卫; 4) 构思新颖,体现地方特色。 2、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突出个性,群体建筑与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2)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 3) 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 4) 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停车库等小建筑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5) 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居住区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1、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等因素确定。 2、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震、管线埋设、避免视线干扰等要求确定。 1) 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宜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气候区气候区、气候区大城市中小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日照标准日大寒日冬至日日照时数(h)2 31有效日照时间带(h)816915计算起点底层窗台面注:建筑气候区划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2) 住宅正面间距,应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也可采用以下图表中的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方位01515303045456060折减系数1.0L0.9L0.8L0.9L0.95L 注: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L为当地正南向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3) 住宅侧面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 高层塔式住宅、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线干扰因素,适当加大间距。 3、住宅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选用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布置住宅,其布置应合理紧凑; 2) 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3) 在、建筑气候区,主要应利于住宅冬季的日照、防寒、保温与防风沙的侵袭;在、建筑气候区,主要应考虑住宅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导风入室的要求; 4) 在丘陵和山区,除考虑住宅布置与主导风向的关系外,尚应重视因地形变化而产生的地方风对住宅建筑防寒、保温或自然通风的影响; 5) 利于组织居民生活、治安保卫和管理。 4、住宅的面积指标和设计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宜采用多种户型和多种面积标准,并以一般面积标准为主,并应利于住宅商品化。 5、住宅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2) 无电梯住宅不应超过六层。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当住宅分层入口时,可按进入住宅后的单程上或下的层数计算。 6、住宅净密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住宅建筑净密度的最大值,不得超过以下图表的规定;住宅建筑净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住宅层数建筑气候区划、 、 低层354043多层283032中高层252830高层202022注:混合层取两者的指标值作为控制指标的上、下限值。2) 住宅面积净密度的最大值,应符合以下图表的规定。 住宅面积净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万平方米/ha)住宅层数建筑气候区划、 、 低层1.101.201.30多层1.701.801.90中高层2.002.202.40高层3.503.503.50注:混合层取两者的指标值作为控制指标的上、下限值;本表不计入地下层面积。六、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几项原则 要适应家务劳动社会化需要,予以合理配置,应符合居民的活动规律、方便居民的日常使用; 要避免对居住生活的干扰,保证环境的洁净与安宁; 可分为公益性设施及营利性设施,对照环境的不同要求作适当安排(外向式、内向式);应建立较为完备的环卫设施系统。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平方米/千人)居住规模居住区小区组团类别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总指标16052700(21653620)20654680(26555450)11762102(15462682)12823334(16824084) 363854(7041345) 5021070(8821590)其中教育600120010002400600120010002400160400300500医疗卫生(含医院)6080(160280)100190(260360)2080401906201240文体1002002006002030406018244060商业服务700910600940450570100600150370100400金融邮电(含银行、邮电局)2030(6080)255016222234市政公用(含自行车存车处)40130(460800)70300(500900)30120(400700)5080(450700)910(350510)2030(400550) 行政管理851507020040803010020303040 其它注:居住区级指标含小区和组团级指标,小区级含组团级指标;公共服务设施总用地的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2规定;总指标未含其它类,使用时应根据规划设计要求确定本类面积指标;小区医疗卫生类未含门诊所;市政公用类未含锅炉房。在采暖地区应自行确定。1、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八类设施。 2、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3、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项目、配建指标,应以以下图表中规定的千人总指标和分类指标控制,并应遵循下列原则:1)在使用时可根据选用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和规划用地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但不应少于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应配建项目与千人总指标; 2) 当规划用地内的居住人口规模界于组团和小区之间或小区和居住区之间时,除配建下一级应配建的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及规划用地周围的设施条件,增配高一级的有关项目及增加有关指标;3) 地处流动人口较多的居住区,应根据不同性质的流动人口数量,增设有关项目及增加相应面积; 4) 在、建筑气候区和处于山地的居住区,其商业服务设施的配建项目和面积可酌情增加,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5) 旧区改造和城市边缘的居住区,其配建项目与千人总指标可酌情增减,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6) 凡国家确定的一、二类人防重点城市均应按国家人防部门的有关规定配建防空地下室,并应遵循平战结合的原则,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相结合,统筹安排。将居住区使用部分的面积,按其使用性质纳入配套公建; 7) 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设置要求,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7条的规定。结其中的服务内容可酌情选用。4、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扰; 2) 商业服务与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在使用方便、综合经营、互不干扰的前提下,可采用综合楼或组合体; 3) 基层服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5、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集贸市场和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必须相应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配建公共停车场(库)的停车位控制指标,应符合以下图表的规定; 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停车位控制指标名称单位自行车机动车 公共中心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3商业中心车位/100平方米营业面积7.50.3集贸市场车位/100平方米营业面积7.5饮食店车位/100平方米营业面积3.61.7医院、门诊所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2注:本表机动车停车位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表示;其它各型车辆停车位的换算办法,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中有关规定。2) 配建停车场(库)应就近设置,并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七、居住区绿地绿地配置与居住环境的创造1、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 2、住区内绿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并宜发展垂直绿化; 2) 宅间绿地应精心规划与设计;宅间绿地面积的计算办法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中有关规定; 3) 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 3、居住区内的绿地规划,应根据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不同的布局方式、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并宜保留和利用规划或改造范围内的已有树木和绿地。 4、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并应符合以下规定:各级中心公共绿地设置规定中心绿地名称设置内容要求最小规模(ha) 居住区公园花木草坪、花坛水面、凉亭雕塑、小卖茶座、老幼设施、停车场地和铺装地面等园内布局应有明确的功能划分1.0 小游园 花木草坪、花坛水面、雕塑、儿童设施和铺装地面等园内布局应有一定的功能划分0.4 组园绿地花木草坪、桌椅、简易儿童设施等灵活布局0.041) 中心公共绿地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符合以下图表的规定,表内“设置内容”可视具体条件选用;(2)至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3)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 (4)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之用,宜采用开敞式,以绿篱或其它通透式院墙栏杆作分隔; (5)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要求,并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憩活动。其中院落式组团绿地的设置还应同时满足表7.0.4-2中各项要求,其面积计算起止界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中有关规定; 院落式组团绿地设置规定封闭型绿地开敞型绿地南侧多层楼南侧高层楼南侧多层楼南侧高层楼L1.5L2 L30mL1.5L2 L50mL1.5L2 L30mL1.5L2 L50mS1800m2S11800m2S1500m2S11200m2S11000m2S12000m2S1600m2S11400m2注:L南北两楼正面间距(m);L2当地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S1北侧为多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m2);S2北侧为高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m2)。开敞型院落式组团绿地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4条规定。2) 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应同时满足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m2和本条第1款(2)、(3)、(4)项及第(5)项中的日照环境要求; 3) 公共绿地的位置和规模,应根据规划用地周围的城市级公共绿地的布局综合确定。 5、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50%。6、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导则中规定:小区的绿地率必须在30%以上。几种手法:小区的公共绿地与公共活动空间的结合;结合住宅组团配置组团空间的二级绿地,供住宅组团内的居工交往和活动;宅间绿地是利用住宅的有效间距进行绿化的一种方式,也是组团绿地的延续与补充;邻里(以35幢住宅以及有序渲变形式所围合成半开敞的公共空间),由于其最贴近居民住户,他们的日常活动、邻里交往,多在这个空间中进行,是居民日常户外活动滞留时间最长的空间;结合人行步道带状绿地八、居住区的道路规划私人轿车正在迅速增长,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一般要求,小区小汽车拥有量:按总量不低于小区总居住户(套)数的20%;几种途径的探索(解决方案):结合住宅组团(邻里单位)、设置户外集中停车场;利用自然地坪的高差,在住宅组团(邻里)内部空间设置架空平台,平台下作停车库,并与各住宅楼相连,平台作居民户外活动空间,人车分流;结合住宅的底层空间或是高层住宅综合体的裙房(或地下)的停车库;利用小区内社区中心(广场)、集中绿地、活动场地的地下设置的停车场库;独立设置的多层停车库;适当加宽小区道路的沿道路的停车场。1、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2) 使居住区内外联系通而不畅、安全,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3) 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 4) 小区内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5) 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 6) 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7) 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8) 考虑居民小汽车的通行; 9) 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 2、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2) 小区路:路面宽58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 3)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 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5) 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3、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以下图表的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8.0 L200m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2 L100m步行道0.58.04注:L为坡长(m)。2)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4、山区和丘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马尾综合征护理查房
- 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管综合征护理查房
- 2020年1月国开电大法律事务专科《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广西南宁市第十中学2025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历史第21课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同步测试卷
- 社区美篇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宁夏银川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含答案)
- 小车挂靠公司合同范本
- 读书合同范本模板
- 现在的装修合同范本
- 墙体修复合同范本
- 外科学麻醉专题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 GB/T 1871.3-1995磷矿石和磷精矿中氧化铝含量的测定容量法和分光光度法
- 课程设计与评价
- 广东省中山市20222022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英语试卷
- 检修案例-MR有载调压开关的吊芯检查全解课件
- 霍尔电流传感器实训台课件
- 2023年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石料场开采方案
- 应急中心组织架构
- 混凝土搅拌站实验室质量管理手册47590试卷教案
- 电气施工四措两案9.9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