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轴的扭转.doc_第1页
圆轴的扭转.doc_第2页
圆轴的扭转.doc_第3页
圆轴的扭转.doc_第4页
圆轴的扭转.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程力学第八章 圆轴的扭转 工程构件一般可分为三类。第四章已指出:杆是某一方向尺寸远大于其它二方向尺寸的构件,若杆件的轴线为直线,则称为直杆。此外,若构件在某一方向的尺寸远小于其它二方向的尺寸,称之为板。若构件在x、y、z三个方向的尺寸具有相同的数量级,则称为块体。本课程主要讨论直杆,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构件。 如同4.4节所述,在空间任意力系的作用下,杆件截面内力的最一般情况是六个分量都不为零,其变形是很复杂的。为了简化讨论,我们将杆的基本变形分成为三类,即拉压、扭转、弯曲,如图4.3所示。 前面已经讨论了在轴向载荷作用下杆的拉伸和压缩;现在再来研究杆的另一类基本变形,即扭转问题。8.1 扭转的概念和实例工程中承受扭转的构件是很常见的。如图8.1所示的汽车转向轴,驾驶员操纵方向盘将力偶作用于转向轴AB的上端,转向轴的下端B则受到来自转向器的阻抗力偶的作用,使转向轴AB发生扭转。又如图8.2中的传动轴,轮C上作用着主动力偶矩,使轴转动;轮D输出功率,受到阻力偶矩的作用,轴CD也将发生扭转。AB图8.1 转向轴图8.2 传动轴ABCD 以上二例都是承受扭转的构件实例。由于工程中承受扭转的构件大多为圆截面直杆,故称之为轴。本章亦仅限于讨论直圆轴的扭转问题。图8.3所示为等截面直圆轴扭转问题的示意图。ABABM0M0图8.3 扭转及扭转角扭转问题的受力特点是:在各垂直于轴线的平面内承受力偶作用。如在图8.3中,圆轴AB段两端垂直于轴线的平面内,各作用有一个外力偶M0,此二力偶的力偶矩相等而转向相反,故是满足平衡方程的。圆轴扭转问题的变形特点是:在上述外力偶系的作用下,圆轴各横截面将绕其轴线发生相对转动;任意两横截面间相对转过的角度,称为相对扭转角,以表示。图8.3中,AB表示截面B相对于截面A的扭转角。必须指出,工程中的传动轴,除受扭转作用外,往往还伴随有弯曲、拉伸(压缩)等其它形式的变形。这类问题属于组合变形,将在以后研究。8.2 扭矩与扭矩图(b)ABM0M0CAxMTM0CCBM0MT(c)(a)图8.4 截面上的扭矩已知轴所传递的功率、转速,可利用6.3节提供的“功率、转速与传递的扭矩之关系”来计算作用于传动轴上的外力偶矩M0。M0给出以后,即可用截面法确定扭转轴各横截面上的内力。显然,对于承受扭转作用的轴,横截面上的内力是作用于截面上的内力偶矩,称之为扭矩。为确定图8.4(a)所示之扭转轴内任意横截面C上的内力,可截取左段为研究对象,如图8.4(b)所示。截面C上的内力(扭矩)记为MT,由平衡方程有: SMx=MT-M0=0 即得: MT=M0 若截取轴的右段为研究对象, 如图8.4(c)所示,同样可求得截面C上的扭矩=M0。与MT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其数值相等,转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轴段上。为了使截取不同研究对象所求得的同一截面上的扭矩不仅数值相等,而且符号也相同,可对扭矩符号作如下规定:采用右手螺旋法则,用四指表示扭矩的转向,大拇指的指向与截面的外法线方向相同时,该扭矩为正,反之为负。应用此规则可知,图8.4所示截面C之扭矩为正号。 当轴上作用有两个以上的外力偶矩时,应分段计算轴的扭矩。为了清楚地表示扭矩沿轴线的变化情况,通常以横坐标表示截面的位置,纵坐标表示扭矩的大小,给出各截面扭矩随其位置而变化的图线,称为扭矩图。扭矩图与轴力图一样,应画在载荷图的对应位置,一目了然。BMBMCCMBxBMBMCCMT2MT (Nm)图8.5 例8.1图MAMDBxMT11AD2DMDMT33x0382076405090+-(b)(c)(d)(e)(a)例8.1 传动轴如图8.5(a)所示,已知转速n=300 r/min,主动轮A输入功率NpA=400kW,三个从动轮输出的功率分别为:NpB=NpC=120kW,NpD=160kW,试作轴的扭矩图。解:(1)计算外力偶矩 由(6-10)式知:M(kNm) =9.55NP (kW) /n (r/min) 故有:MA=9.55400kW/300(r/min) =12.73 kNm MB=MC=9.55120 kW /300 (r/min) =3.82 kNm MD=9.55160 kW /(300 r/min)=5.09 kNm (2)用截面法求截面扭矩BC段:沿截面1-1将轴截开,取左段为研究对象,沿正向假设截面扭矩为MT1,如图8.5(b)。由平衡方程可知有:SMx=MT1+MB=0得到: MT1=-MB=-3.82 kNm CA段:截取研究对象如图8.5(c)所示,由平衡方程可知截面扭矩MT2为: SMx=MT2+MB+MC=0得到: MT2=-(MB+MC)=-7.64 kNmAD段:沿3-3截面截开后取右段为研究对象,如图8.5(d)所示。有平衡方程: SMx=MT3-MD=0得到: MT3=MD=5.09 kNm 应当指出,在求以上各截面的扭矩时,采用了“设正法”,即截面扭矩按正向假设;若所得结果为负,则表示该扭矩的实际方向与假设的方向相反。本题计算结果表明BC段及CA段扭矩为负,AD段扭矩为正。 (3)作扭矩图注意到轴各段内的扭矩均相同,则由上述结果不难作出如图8.5(e)所示之扭矩图。可见,该轴的最大扭矩 |MT|max=7.64 kNm,作用在CA段上。讨论一:扭矩图的简捷画法类似于第四章所述轴力图的简捷画法,对于扭矩图,同样可以从左端开始,按扭矩符号规定标出参考正向如图8.6,图中MB为负,扭矩图向下画至3.82kNm;BC段无外力偶矩作用,画水平线;C处MC与参考正向相反,扭矩图继续向下行3.82kNmBMBMCCMAMDAD参考正向MT (N.m)图8.6 扭矩图的简捷画法x0382076405090+-(e)至7.64kNm;CA段无外力偶矩作用,画水平线;A处MA与参考正向相同,扭矩图向上行MA=12.73kNm;AD段无外力矩作用,仍画水平线;D处MD与参考正向相反,扭矩图向下行MD=5.09kNm;回至零,图形封闭,满足平衡条件SMx=0。这样得到的结果必然是与截面法一致的。讨论二: 对于本题所论之传动轴,若将主动轮A与从动轮D的位置对换,作扭矩图后可知,轴的最大扭矩在AD段,且为|MT|max=12.73kNm。由此可见,合理安排主、从动轮的位置,可以使轴的最大扭矩值降低。例8.2 试作图8.7所示固定支承轴的扭矩图。已知MB=40kNm,MC= MD=10kNm。 A图8.7 例8.2图BCDMAMBMCMD参考正向xMT(kNm)2020100+解:1)求固定端约束反力偶。 设固定端反力偶MA如图,有平衡方程: SMx=MA+ MB-MC-MD=0 MA=MC+MD-MB=-20kNm2) 在左端设置参考正向如图。3)画扭矩图。从左端开始,MA为-20kNm,AB段画水平线;B处MB为正,向上行40kNm,至+20kNm,再画水平线;C处MC为负,向下行10kNm;D处MD亦为负,再向下行10kNm,回至零。结果如图所示。8.3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8.3.1 圆轴扭转的应力公式 分析研究变形体静力学问题的主线,是研究力的平衡、变形的几何协调及力与变形间的物理关系。与杆的拉伸压缩相比较,差别主要在于圆轴扭转时的变形有其特殊性。因此,我们首先讨论圆轴扭转时的变形几何关系,找出应变的变化规律;然后再利用物理关系,找出应力分布规律;最后,根据静力平衡关系导出应力计算公式。1.变形几何关系(a) 变形前图8.8 扭转变形现象ABABMTMT(b) 变形后为建立圆轴扭转时变形几何关系,首先应通过试验观察圆轴扭转时的变形现象。在圆轴表面作圆周线与轴向线,如图8.8(a)所示。在轴二端施加扭矩后,圆轴发生扭转,如图8.8(b)。由此可以观察到:各圆周线相对旋转了一个角度,但圆周线的尺寸、形状和相邻两圆周线之间的距离不变;各纵向线在小变形情况下,仍近似地是一条直线,只是倾斜了一个微小的角度。变形后圆轴表面的方格变成为菱形。根据所观察到的圆轴表面变形现象,可以设想圆轴由一系列刚性平截面(横截面)组成,在扭转过程中,相邻两刚性横截面只发生相对转动。于是可作出如下假设:圆轴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其形状和大小不变(半径尺寸不变且仍为直线),相邻两横截面间的距离不变。这一假设称为圆轴扭转的刚性平面假设。这一假设是否正确,应当根据由此假设所导出的结论圆轴扭转的应力和变形计算公式,是否符合实验结果来验证。 依据上述刚性平面假设,注意到横截面间的距离不变即轴向线的长度未发生改变,于是可知扭转时圆轴横截面上只有垂直于半径方向的剪应力,而无正应力。为了研究圆周扭转时剪应变的变化和分布规律,在图8.9(a)所示圆轴上相距为dx的截面1-1和截面2-2间取楔形体如图8.9(b)。(a)图8.9 扭转变形分析1MTMTC2dxO1rbO2acdcddrgggrdx(b)在扭矩的作用下,截面2-2相对于截面1-1转动了一个微小角度d。故截面2-2上的两条半径O2c和O2d都旋转了同一角度d,而变成为O2c 和O2d;矩形abcd变成了平行四边形abcd,如图8.9(b)所示。由acc和O2cc可以看到,弧段 =rd=dx,所以有: =。式中是图8.9(b)中a、b处直角的改变量,即半径为r处(即轴表面处)的剪应变。同理,在截面上任一点(距截面中心处),由图8.9(b)可给出剪应变r为: r=式中,r为距中心为r处的剪应变;dj/dx称为轴单位长度上的相对扭转角。 由刚性平面假设还可知,圆轴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平面,不仅形状和大小不变,半径也仍然保持为直线。所以,在同一横截面上dj/dx为常数。故上式表明,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各点的剪应变r与该点到截面中心的距离r成正比。2.物理关系dA图8.10 横截面剪应力分布 rtrtmaxor材料的剪应力(t)-剪应变(g)关系同样可以由实验获得。对于线性弹性材料,剪切虎克定律t=Gg成立,G为剪切弹性模量,与弹性模量E一样,G也是材料常数。在线弹性物理关系下,剪应力t与剪应变g成正比,故横截面上任一距截面中心o为r处的剪应力为: (a)上式给出了扭转圆轴横截面上的剪应力分布规律。因为G是材料常数,在同一横截面上dj/dx亦为常数,故截面上任意一点的剪应力tr与该点到轴心的距离r成正比;由于剪应变发生在垂直于半径的平面内,故剪应力方向与半径垂直。显然,剪应力t在横截面上是线性分布的,在r=r的外圆周上剪应力t最大,且有:在圆心r=0处,剪应力t=0,如图8.10所示。3.静力平衡条件上述剪应力tr的表达式中,dj/dx尚为未知量,故还不能计算出剪应力的值。需要进一步讨论力的平衡关系。在轴的横截面上距圆心r处取微面积dA,其上作用的微内力为trdA。如图8.10所示。为保持力的平衡,截面所有微面积上的微内力对轴中心O处的力矩之总和,应等于作用在该截面上的扭矩MT,即 将代入上式,并将常量G、dj/dx提到积分号外,有: 式中,是只与横截面形状和尺寸有关的几何量,用Ir表示,即:-(8-1) Ir称为横截面的极惯性矩,量纲为长度4。相对扭转角dj/dx即可写为:-(8-2) 将上式代入(a)式,即得到横截面上任一距轴心为r处的剪应力公式为:-(8-3) 上式再一次指出,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任意一点的剪应力tr与该点到轴心的距离r成正比;r越大,剪应力tr越大;在截面中心r=0,tr=0;当r=r 时,位于横截面外圆周边各点处的剪应力最大,且有:-(8-4) 式中,WT=Ir/r,称为抗扭截面模量,量纲为长度3。综上所述可知,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是剪应力,剪应力t在横截面上线性分布,在截面中心r=0,tr=0;在外圆周边各点r=r,tr=tmax=MT/WT;剪应力t与半径垂直,其指向可由作用在该点上的微内力对轴心之矩与截面扭矩MT转向一致来确定。 对于空心圆轴,可以进行类似的分析,得到同样的应力和变形公式,不同的只是极惯性矩Ir和抗扭截面模量WT的计算。8.3.2 极惯性矩和抗扭截面模量的计算1.实心圆截面对于直径为D的实心圆截面,可取一距圆心为r、厚度为dr的圆环作为微面积dA,如图8.11(a)所示。则dA=2prdr, 代入(8-1)式积分即得极惯性矩为:图8.11 极惯性矩的计算Ddror(a) 实心圆截面Ddror(b) 空心圆截面do(c) 薄壁圆环tR0-(8-5) 抗扭截面模量WT 则为:-(8-6) 2.空心圆截面 对于内径为d,外径为D的空心圆截面,同样可取距圆心为r、厚度为dr的圆环作为微面积,如图8.11(b)所示。其极惯性矩为:-(8-7) 式中,a=d/D,是内径与外径之比。抗扭截面模量则为:-(8-8) 令a=0(即d=0),可得到实心圆截面的结果。3.薄壁圆环截面壁厚t与平均半径R0之比t/R010的空心圆截面,可视为薄壁圆环截面。由于其内、外径相差甚小,截面上各点r值可近似以平均半径R0代替,如图8.11(c)。故极惯性矩为:-(8-9) 式中,平均半径R0=(D+d)/2。抗扭截面模量则为: -(8-10)8.3.3 扭转圆轴任一点的应力状态图8.12 扭转圆轴上任一点的应力状态(a)dx(b)tcAtttdyMTMTdxtt(d)t45Asdx(c)ctt45s45s前节已给出了圆轴扭转时各横截面上的应力。如图8.12(a)所示,二相邻横截面上有剪应力t作用,t由(8-2)式给出。取相距dx的两横截面间任一点A处单位厚度的微元研究,其左右二边为横截面,上下二边为过轴线的径向面。二横截面上作用的应力均为t,且方向如图8.12(b)所示。微元左右二边作用的剪力FQ=tdy,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显然,要使微元保持平衡,则微元上下二面应有力(因此也有应力)作用,由于扭转变形只是横截面作刚性平面转动,微元除形状改变外并不发生尺寸的改变,故上下二面也只有剪应力t。以C为矩心,列力矩平衡方程有: SMC(F )=tdydx- tdxdy =0得到: t=t。剪应力互等定理:物体内任一点处二相互垂直的截面上,剪应力总是同时存在的,它们大小相等,方向是共同指向或背离二截面的交线的。图8.12(b)给出了扭转圆轴中任一点的应力状态,这种微元各面只有剪应力作用的应力状态称为纯剪应力状态。如第四章所叙,已知一点应力状态的一种描述,即可得到任意斜截面上的应力。下面讨论过A点45斜截面上的应力。如图8.12(c)所示,假定45斜截面上的应力为正应力s45和剪应力t45。注意到微元厚度为1,有力的平衡方程: SFx=tdx+(t45dx/cos45)cos45+(s45dx/cos45)sin45=0 SFy=tdx-(t45dx/cos45)sin45+(s45dx/cos45)cos45=0解得: s45=-t; t45=0。同样可求得与45斜截面相垂直的135斜截面上的应力为 s135=t; t135=0(请读者自行验证),故A点的纯剪应力状态等价于转过45后微元的二向等值拉压应力状态(如图8.12(d)所示)。综上所述,扭转圆轴中任一点的应力状态是纯剪应力状态;在横截面和过轴线的纵向截面上有大小相等的剪应力;外圆周处剪应力最大;在与圆轴纵向母线夹角为45的斜截面上有正应力作用,且s=t;一些脆性材料(例如粉笔、铸铁等)承受扭转作用时发生沿轴线45方向的破坏,就是由此拉应力控制的。8.3.4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圆轴扭转时的变形,可用相对扭转角来度量。式(8-2)给出相距dx的两横截面间的相对扭转角为: 则相距之两截面间的相对扭转角为: 若两截面之间的扭矩MT不变,轴为等直杆(Ir不变),且材料不变(G不变),则在长的轴段内MT/GIr为常量。上式之积分可给出轴扭转变形的计算公式为:-(8-11) 相对扭转角j的单位为弧度(rad)。注意,若在长的轴段内,扭矩MT、截面极惯性矩Ir、材料的剪切弹性模量G中有一个发生变化,则应分段计算。若以表示单位长度轴的扭转角,则q=dj/dx,在(8-11)式成立的相同条件下,有:-(8-12) 的单位为弧度/米(rad/m)。 式(8-11)与(8-12)中的GIr称为圆轴的抗扭刚度,抗扭刚度GIr取决于轴的材料和几何。材料的剪切弹性模量G越大、极惯性矩Ir越大,则圆轴的抗扭刚度GIr越大,扭转变形越小。图8.13 例8.3图MAl1=1000f22Al2=1000BCf24f18MBMCMT (N.m)x150100o(a)(b)例8.3 空心圆轴如图8.13(a)所示,在A、B、C三处受外力偶作用。已知MA=150Nm,MB=50Nm,MC=100Nm,材料G=80GPa,试求:(1) 轴内的最大剪应力tmax;(2) C截面相对A截面的扭转角jAC。解:1)作扭矩图如图8.13(b)所示。2)计算各段剪应力。虽然AB段扭矩较大,但BC段横截面较小,故应分别计算出各段的最大剪应力,再加以比较。由(8-4)式有:AB段:BC段: 可见,此轴最大剪应力出现在BC段。注意,这里用的是N-mm-MPa单位系。3)计算变形。注意(8-11)式的应用限制。当扭矩、材料、截面几何改变时应分段计算各段的变形。这里,分别考虑AB、BC段的扭转变形。C截面相对于A截面的扭转角jAC,等于B截面相对于A截面的扭转角jAB与C截面相对于B截面的扭转角jBC的代数和。扭转角的转向是由各段扭矩的转向决定的,所以扭转角的正负由扭矩的正负确定。本例中AB段和BC段的扭矩均为正值,所以jAB、jBC亦为正值。于是有:red8.4 圆轴扭转的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8.4.1 强度条件第六章给出的强度条件,要求最大工作应力(扭转时是轴内的最大剪应力)不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在此应是许用剪应力),以保证构件具有足够的强度。所以,圆轴扭转时的强度条件可写为: =MT/WT -(8-13)式中t为材料的许用剪应力。材料的许用剪应力t与许用正应力s之间一般有如下的关系: 对于钢材: t(0.5-0.6)s 对于铸铁: t(0.8-1.0)s8.4.2 刚度条件在某些情况下,除需要满足强度条件外,还要求对轴的扭转变形加以限制,以满足正常工作所必须的刚度条件。例如机床主轴的扭转角过大会影响加工精度,内燃机轴的扭转角过大易引起振动等。一般来说,凡有精度要求或限制振动的机械,都必须考虑轴的扭转刚度。刚度条件通常以轴单位长度的最大扭转角qmax不得超过单位长度许用扭转角q表示,即: qmaxq 工程中,许用扭转角q常常采用的单位是度/米(/m), 而(8-12)式中的扭转角是以弧度(rad)给出的。注意到单位的一致性,当q用的度/米给出时,圆轴扭转的刚度条件应写为:-(8-14) 单位长度许用扭转角q的数值依据轴的精度要求确定,可由有关设计手册查得。传动精度要求高的轴,q=(0.25-0.50)/m;一般传动轴,q=(0.5-1.0)/m;要求不高的轴,q=(1.0-2.5)/m。例8.4 若例8.1中的传动轴为钢制实心圆轴,其许用剪应力t=30MPa,剪切弹性模 量G=80GPa,许用扭转角q=0.3/m。试设计轴的直径。解:注意到轴为等直径圆轴,最大剪应力在扭矩最大的CA段且MT=7640Nm,故只需校核此段的强度与刚度即可。由强度条件有: 得到: 由刚度条件有: 得到: 可见,按强度设计要求d109mm,按刚度设计要求d117mm。为保证所设计的轴既满足强度条件,又满足刚度条件,应选用其中较大者,即应有:d max109mm,117mm=117mm设计时可取d=120mm。讨论: 若取a=0.5,试设计空心圆轴的直径D。按强度设计,有: 得到: 由刚度条件有: 得到: 由上述结果知,按实心圆轴设计,需d117mm;按a=0.5设计空心圆轴设计,要求D119mm。二者的重量比为:可见,设计成空心圆轴,可减轻重量。a越大,意味着材料离轴线越远,可承受的应力越大,发挥的作用越大,因此减轻的重量越多。但是应注意,孔的加工,尤其是长轴中孔的加工,将增加制造成本。例8.5 联轴节如图8.14所示。轴径D=100mm,四个直径d=20mm的螺栓对称置于D1=320mm的圆上,t=12mm。若t=80MPa,s j=120MPa。试确定许用的扭矩M。(a)ttD1FQFQFQFQMoD1Fj图8.14 例8.5图MoFjFjFj(b)(c)D解:1) 考虑轴的扭转。设轴承受的扭矩为M,由扭转强度条件有:得到: M扭pD3t/16=(1003p80/16)Nmm =15.7106 Nmm=15.7kNm2) 考虑螺栓剪切。沿剪切面切开,取右端部分研究,受力如图8.14(b)所示。 由平衡方程有:4FQ(D1/2)=M 剪切强度条件为: t=FQ/(pd2/4)t 故有: FQ= M/2D1 pd2t/4=(2023.1480/4)=25.12103N=25.12 kN 得到: M剪4FQ(D1/2) 425.12 kN0.16m=16.1 kNm3) 考虑螺栓挤压。除去螺栓,取右端部分研究,受力如图8.14(c)所示。 挤压力由平衡条件确定,有: 4Fj (D1/2)=M挤压强度条件为: sj =Fj/Aj =Fj /td sj 即: Fj tdsj=12mm20mm120MPa=28.8103N=28.8 kN 得到: M挤428.8 kN0.16m=184 kN.m。为保证联轴节安全工作,所允许使用的扭矩为: M=min M扭,M剪,M挤=15.7 kN.m8.5 静不定问题和弹塑性问题在讨论杆的拉压时,已经指出:求解变形体静力学问题的基本方程是平衡方程、变形几何方程和反映材料力与变形关系的物理方程。只不过研究静不定问题时,需要联立求解上述方程;研究弹塑性问题时,物理方程需要用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描述。这种研究思维,同样适用于扭转问题。本节将用二个例题,对圆轴扭转静不定问题和弹塑性问题的分析方法来进行说明和讨论。ABCab(a)MCCMAMBMC(b)xMBMAMTo(c)图8.15 例8.6图例8.6 如图8.15(a)所示,两端固定的圆截面杆AB,在C截面处受外力偶MC作用,试求两固定端的反力偶矩。 解:1)受力分析:杆AB上只有外力偶矩MC作用,故二固定端约束力为反力偶,受力如图8.15(b)。 有平衡方程: MA+MB=MC -(1)2) 变形几何协调方程:杆受固定端约束,二端相对扭转角为零,即 jAB=jAC+jCB =0 -(2)3) 物理方程:扭转时,材料的物理关系由剪切虎克定理t=Gg描述。由此得到的扭矩与扭转角的关系为:;-(3) 4) 联立求解:将(3)式代入(2)式,有: -MAa+MBb=0 -(4) 由(1)、(4)二式得到:; 本例再一次表明,无论静定问题还是静不定问题,求解的基本方程都是平衡方程、变形几何协调方程和反映材料力与变形关系的物理方程,只不过研究静不定问题时需要联立求解上述方程而已,二者并无本质上的差别。gttys0例8.7 图8.16(a)所示空心圆轴承受扭转作用。若材料服从如图8.16(b)所示之理想弹塑性剪应力-剪应变关系,试估计轴开始发生屈服时的扭矩MS,及轴可承受的最大扭矩MU。 MTMT(a)trtmaxorM(c)图8.16 例8.7图 (b)解:1)弹性阶段:(MTMS)扭矩到达屈服扭矩时,截面最外层首先进入屈服,如图8.17(a)所示。对于理想弹塑性材料,已经屈服的部分材料承担的载荷不再进一步增加,t tys。其余弹性部分的材料,承受的应力小于屈服应力,故扭矩还可以增大。随着扭矩的进一步增大,截面上的剪应力由外向内逐渐进入屈服;未屈服的弹性材料部分,剪应力仍呈线性分布,如图8.17(b)所示。4)极限扭矩:(MT=MU)直到全部材料进入屈服,截面上各处应力均到达tys,如图8.17(c)所示,载荷才不能继续增加。此时的载荷就是轴所能承受的极限载荷,称为极限扭矩。trtmax=tysorMs(a)t ysorMMs(b)dAtysoMu(c)rrR图8.17 理想弹塑性扭转 在图8.17(c)中取微面积dA,微面积上作用的剪力为tysdA,其对轴心的矩为rtysdA,在整个截面上积分,即得极限扭矩MU为:若空心圆轴a=0.5,则极限扭矩与屈服扭矩之比为:MU/ MS =4(1-a3)/3(1-a4)=56/45对于实心圆轴, a=0,则有:屈服扭矩: 极限扭矩: 可见,对于实心圆轴,极限扭矩比屈服扭矩大,MU/MS=4/3。小 结1) 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内力是扭矩MT,其正负按右手螺旋法则规定。2)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任意一点的剪应力tr与该点到轴心的距离r成正比;横截面 外周边各点处的剪应力最大,且有: 剪应力方向与半径垂直,其指向由截面扭矩确定。截面中心处剪应力为零。3) 内径与外径之比a=d/D的空心圆截面的极惯性矩为: 抗扭截面模量则为: 令a=0, 即得到实心圆截面的结果。4) 若轴两截面间的扭矩MT不变,轴为等直杆(Ir不变)且材料不变(G不变),则 单位长度轴的扭转角为:(rad/m) GIr是圆轴的抗扭刚度。GIr值越大,则轴的扭转变形越小。5) 圆轴扭转的强度条件为: =MT/WT 圆轴扭转的刚度条件为:(q的单位为/m) 思 考 题8-1. 建立圆轴扭转剪应力公式时,刚性平面假设起何作用?8-2. 已知二轴长度及所受外力矩完全相同。若二轴材料不同、截面尺寸不同,其扭矩图相同否? 若二轴材料不同、截面尺寸相同,二者的扭矩、应力是否相同?变形是否相同?8-3. 空心圆轴外径为D,内径为d,其极惯性矩Ir与抗扭截面模量WT是否可按下式计算? tmaxoMT(a)tmaxtmaxoMT(b)tmaxtmaxoMT(c)tmaxtmaxoMT(d)tmax思考题8.4图 8-4. 下列实心与空心圆轴截面上的扭转剪应力分布图是否正确? MT为横截面上的扭矩。8-5. 试从截面剪应力分布情况,说明空心轴较实心轴能更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习 题8-1 试作图示各杆的扭矩图。习题 8-1图(a)C2kNmA2kNm4kNmBABCMC=3kNm(b)MB=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