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A组一、(2019海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3分)杂说欧阳修夏六月,暑雨既止,欧阳子坐于树间,仰视天与月星行度,见星有殒者。夜既久,露下,闻草间蚯蚓之声益急。其感于耳目者,有动乎其中,作杂说。蚓食土而饮泉,其为生也,简而易足。然仰其穴而鸣,若号若呼,若啸若歌,其亦有所求邪?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苦其生之陋而自悲其不幸邪?将自喜其声而鸣其类邪?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然而不能自止者邪?何其聒然而不止也!吾于是乎有感。星殒于地,腥矿顽丑,化为恶石。其昭在上而万物仰之者,精气之聚尔。及其毙也,瓦砾之不若也。人之死,骨肉臭腐,蝼蚁之食尔。其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其精气不夺于物,则蕴而为思虑,发而为事业,著而为文章,昭乎百世之上而仰乎百世之下,非如星之精气。随其毙而灭也,可不贵哉!而生也利欲以昏耗之,死也臭腐而弃之。而惑者方曰:“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吾于是乎有感。天西行,日月五星皆东行。日一岁而一周。月疾于日,一月而一周。天又疾于月,一日而一周。星有迟有速,有逆有顺。是四者,各自行而若不相为谋,其动而不劳,运而不已,自古以来,未尝一刻息也。是何为哉?夫四者,所以相须而成昼夜四时寒暑者也。一刻而息,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者重矣。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万世之所治,万物之所利,故曰“自强不息”,又曰“死而后已”者,其知所任矣。然则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吾于是乎有感。(有删改)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仰视天与月星行度行:运行B.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抑:抑制C.其精气不夺于物夺:改变D.其动而不劳劳:疲倦1.B2.下列虚词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故B.亦C.以D.然2.D3.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而惑者方曰:“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译文:3.答案然而糊涂的人说:“满足(自己的)利益、欲望,以此来厚待自己。”4.作者认为,人“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请根据文意解说“精气”的含义。答:(4分)4.答案精气是指人不为利益、欲望等外物所改变的品格(人格、操守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及利国利民的担当精神。(意思对即可)5.请根据文章第四段的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从“日月天星”的运行中得到生命感悟的。(5分)答:5.答案作者从“日月天星”各自一刻不停的运转,担负平衡四季、生长万物的重任,悟得人之君子应学而不止(自强不息、死而后已),以担当使万世太平、为众生谋福利的重任。(意思对即可)6.作者说“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请你结合所积累的名言警句或参考下列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君子之任”的认识。(6分)链接材料: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春秋曾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杨继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答:6.答案评分要点:结合恰当的名言警句或链接材料(1分),解说君子所担重任的内容(2分),谈自己对“君子之任”的意义、价值等的理解、思考(3分)。参考译文夏天的六月,暑雨过后,我(欧阳子为作者自称)坐在树间,仰望天空与月亮、星星的运行,看到有星星陨落。夜已深,露水滴落,听到草丛间蚯蚓鸣叫之声更加急促了。耳闻目睹这一切,我的内心有所触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杂说。蚯蚓吃泥土、喝泉水,它们的生活简单而又容易满足。然而它们(仍会)把头探出穴外鸣叫,像在悲号又像在呼唤,似在长啸又似在歌唱,(难道)它们也有欲求吗?抑或是它们的欲求容易得到满足而自得其乐呢?或是为自己鄙陋的生命感到痛苦而悲叹自己的不幸呢?再或是喜欢自己的声音而得意地鸣叫给同伴听呢?又或是它因节气的变化而气血运动,既不明白自己为何而鸣又不能停止鸣叫呢?它为什么会如此聒噪不止啊!我对此深有感触。流星陨落到地上,腥臭粗糙的殒石,变成了丑陋的石头。它们在天上灿然闪耀时能得到万物的景仰,是因为精气凝聚在身的缘故。等到它们跌落到地上,连破砖碎瓦都不如。人死后,骨肉发臭腐烂,成为蝼蚁的食物而已。人比万物高贵的地方,也是在于精气。他们的精气若不被外物改变,便会积聚于内成为思想,表现于外成就功业,写在纸上成为文章,灿然光耀于百世之前而又能受到百世之后人们的仰慕,不像星星的精气会随着它们的陨落而消亡。这岂不是很可贵吗?但是若活着的时候被利益、欲望冲昏了头脑、耗尽了心血,死后便同样会发臭腐烂而被丢弃。然而糊涂的人说:“满足(自己的)利益、欲望,以此来厚待自己。”我对此深有感触。天从东向西运行,日、月、五星都从西向东运行。太阳一年转一圈。月亮比太阳快,一月转一圈。天又比月亮快,一天转一圈。星星有慢有快,有逆行的有顺行的。这四者,各自运行自己的而似并无商量,它们运转而不疲倦,运行而不停止,自古而今,一刻不曾停息。这是为什么呢?这四者,相互依赖而形成昼夜、四季、寒暑。(如果)停息一刻,则四季不能平衡,万物不能生长,所以它们的责任重大。人群之中有君子,他们肩负的责任也是很重的。(要)担当使万世太平、为众生谋福利的重任,所以(君子)说“自强不息”,又说“死而后已”,(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使命啊。既然如此,那么君子的学习,难道可以有一天懈怠吗?我对此深有感触。二、(2018海淀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5分)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盛文肃为尚书右丞,知扬州,简重少所许可。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过扬州,文肃骤称其才雅,明日置酒召之。人有谓有章曰:“盛公未尝燕过客,甚器重者方召一饭。”有章荷其意,别日为一诗谢之,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绎亦不谕其由,曰:“府公性多忤,诗中得无激触否?”有章曰:“元未曾发封。”又曰:“无乃笔札不严?”曰:“有章自书,极严谨。”曰:“如此,必是将命者有所忤耳。”乃往见文肃而问之:“夏有章今日献诗何如?”公曰:“不曾读,已还之。”绎曰:“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读其诗,何也?”公曰:“始见其气韵清修,谓必远器。今封诗乃自称新圃田从事,得一幕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切记之,他日可验。”贾文元时为参政,与有章有旧,乃荐为馆职。有诏,候到任一年召试,明年除馆阁校勘。御史发其旧事,遂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郑州推官。未几,卒于京师。文肃阅人物多如此,不复挟他术。景祐中,审刑院断狱,有使臣何次公具狱。主判官方进呈,上注忽问:“此人名次公者何义?”主判官不能对,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刑院详议官,从官长上殿,乃越次对曰:“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盖以霸次王也。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上颔之。异日复进谳,上顾知院官问曰:“前时姓庞详议官何故不来?”知院对:“任满,已出外官。”上遽指挥中书与在京差遣,除三司检法官,俄擢三司判官,庆历中,遂入相。(取材于沈括梦溪笔谈)注上:代指宋仁宗。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绎亦不谕其由谕:告诉,告知B.明年除馆阁校勘除:任命,授职C.乃越次对曰次:等次,职位D.上颔之颔:点头,指同意1.A谕:通“喻”,明白、理解。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令可知其孰能讥之乎B.乃为一简答之,方去甚器重者方召一饭C.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今乃不读其诗D.乃往见文肃而问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BA.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B.副词,都是“才”的意思。C.是,表判断/连词,表转折。D.于是,就,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却。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遂为之延誉于是为他传扬声誉B.简重少所许可简静持重,(对人)少有称许、肯定C.诗中得无激触否诗中恐怕没有什么地方激发、触动他吧D.盖以“霸”次“王”也大概是因为把严苛的执法放在宽仁的王道之后了3.C该句句意应为“诗里该不会有什么地方触怒他了吧”。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7分)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译文: 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译文:4.答案不是这样,县令一定是个能干的人,能让属下不敢怠慢他的命令到如此程度。有章完全没有料到(会这样),就去拜见通判刁绎,详细说出事情的原委。解析“不然”可译为“不对”“不是这样的”,“健”可译为“能干的、严厉的、有威严的”,“慢”可译为“慢怠、轻慢”。“殊”可译为“十分、很、完全”,“不意”可译为“没有料到”,“具”可译为“详细的、全、都”,“所以”可译为“的原因、缘故,事情的经过”。5.根据文意概括蒋堂和宋仁宗是如何察人的。(4分)答:5.答案蒋堂通过一个仆从的表现,推测他的上级是个能干的人。宋仁宗通过庞庄敏的言行,判断出他是一个有才干的人。解析根据第一段、第三段内容,下人不敢违背主人的命令、不完成不回去的行为,断定其主是令行禁止之人;宋仁宗根据庞庄敏敢越级回答皇上的问题、熟知典故,体察出其才华、胆识、品德。6.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盛文肃对夏有章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并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看法。(5分)答:6.答案(示例)盛文肃一开始对夏有章十分赞赏,欲设宴邀请他,后来收到其诗后却态度冷淡、失望,诗不拆而退回。我认为反映盛文肃对夏有章其人认识的深入过程:初见其“气韵清修”,以为远器,后却见其自满无大志,才更加完全地了解其为人,认定他无大成就,这种态度转变体现了盛文肃察人之准,察人之审慎。同时,也告诫了我们不能胸无大志,故步自封,这样只会断送前程,无人赏识。解析第二段“文肃骤称其才雅”“始见其气韵清修,谓必远器”,表明盛文肃此时的态度是赞赏、肯定的。“得一幕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切记之,他日可验”,意思是“当个幕僚就如此不稳重。你只管看吧,必定就当到这个职位了,他已志得意满。千万记住我的话,以后可以验证”,表明其此时的态度是失望、嫌弃的。前后态度的变化源于是否有远大理想与志向,可就这一点展开议论,谈谈志向对一个人的深远影响。参考译文蒋堂侍郎任淮南转运使时,下属各县按惯例送来祝贺冬至的书信,都是递交贺信后就回去。只有一个县令派来的人不肯离去,一定要索取回信,属员要他走一概不听,以致呵斥驱赶也不走,说:“宁可冒犯大人,拿不到回信不敢回县城。”当时苏舜钦在座,感到特别吃惊和奇怪,就说:“做仆从的如此蛮横无理,那县令可想而知。”蒋堂说:“不是这样的,县令一定是个能干的人,能使人不敢怠慢他的命令到如此程度。”于是就写了一封信答复他,那差役才离去。舜钦回到吴中一个多月后,收到蒋堂的来信说:“那县令果然是一位能干的人。”于是为他传扬声誉,后来终于成为名臣。有人说那位县令就是(后来的)天章阁待制杜杞。盛文肃以尚书右丞之职任扬州知州,简静持重而对人少有称许、肯定。当时夏有章从建州司户参军升任郑州推官,路过扬州,文肃忽然称赞他有才能风度,第二天备酒招待他。有人对有章说:“盛公未曾宴请过路过的客人,特别器重的人才款待一顿饭。”有章感激盛公的情意,另一天作了一首诗感谢他,到旅店住下后,先让人拿着他封好的诗笺进门递交。盛文肃拿到诗函没有开封,当即还给了来人,让人回复有章说:“我(盛度)已衰老无用,不用看这诗了。”(夏有章)不再有能见到盛文肃的机会。夏有章完全没有料到(会这样),就去见通判刁绎,详细说出事情的原委。刁绎也不明白其中的缘由,说:“盛公性格不那么随和,诗里该不会有什么地方触怒他了吧?”有章说:“(他)原本就没开封。”刁绎又说:“恐怕是信封写得不讲究吧?”有章说:“是我亲笔写的,非常严谨。”刁绎说:“这样看来,一定是奉命给你办事的人对盛公有所冒犯了。”于是(刁绎)去见文肃并问他:“夏有章今天献的诗怎么样啊?”盛公说:“没有看,已经退还给他了。”刁绎说:“您先前十分厚待有章,现在却连他献的诗都不看,为什么呢?”盛公说:“起初见他风度不俗,以为必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才。今天见他诗封上竟自称新圃田从事,当个幕僚就如此不稳重。你只管看吧,必定就当到这个职位了,他已志得意满。千万记住我的话,以后可以验证。”贾文元当时任参知政事,与夏有章有故旧关系,就荐举他做馆职。有诏令,等到任一年后参加考试,第二年被授为馆阁校勘。御史揭发了他以往的过失,于是取消对他的任命,改任国子监主簿,仍兼带郑州推官的职名。没过多久,(有章)就在京城去世。文肃观察人物多像这样,不再依仗其他什么方法。景祐年间,审刑院判案,有使臣何次公整理上报的案卷。主判官刚呈上去,皇帝忽然问道:“此人名次公是什么意思?”主判官答不上来,当时庞庄敏正担任殿中丞、审判院详议官,跟随长官上殿,就越级应答说:“臣曾经读过前汉书,黄霸字次公,大概是因为把霸道严苛放在宽仁王道之后了。这位何次公一定是仰慕黄霸的为人。”皇帝点头称是。另一天又递呈案卷,皇帝对审刑院主判官说:“前些日子那个姓庞的详议官,今天为什么没来?”主判官回答说:“他在京中任期满了,已经外派做官去了。”皇帝急忙命令中书省给(庞庄敏)安排京城的职务,(先是)任命他为三司检法官,不久又提升为三司判官,庆历年间,当上了宰相。三、(2018西城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3分)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昔楚庄王即位,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能者任事。当是时也,宋、郑无道,庄王围宋伐郑,诸侯说服。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曰:“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臣敢请罪。”庄王喟然叹曰:“非子之罪也!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又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穀注,不穀恐亡无日也。吾闻之,世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为?”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者也。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叹曰:“呜呼!吾知所以亡矣!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丽者;吾发政举事,朝臣千人,无不曰吾君圣者。外内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馂,昼学道而夕讲之。二年,美闻于宋。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后醒者也。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晋师伐之。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其御乃进清酒。曰:“吾饥而欲食。”御进腶脯粱糗。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虢君作色而怒,御谢曰:“臣之言过也。”为间,君曰:“吾之亡者诚何也?”其御曰:“君弗知耶?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虢君曰:“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何也?”对曰:“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虢君喜,据轼而笑曰:“嗟!贤固若是苦耶?”遂徒行而于山中居,饥倦,枕御膝而卧。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食。此已亡矣,犹不寤所以亡,此不醒者也。(取材于汉贾谊新书先醒,有删改)注不穀:诸侯自称的谦辞。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进:提拔B.谓“先寤所以存亡”寤:明白C.谏臣诘逐,晋师伐之诘:问罪D.御谢曰:“臣之言过也。”谢:推辞1.D谢:谢罪。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何也B.若吾生者,何以食为为禽兽食C.吾被服而立枕御膝而卧D.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御以块自易2.CA.连词,于是/连词,却。B.语气助词,表反问/介词,被。C.连词,表修饰。D.连词,因为/介词,用,拿。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闻之,世不绝贤我听说,世间贤良之人不会断绝B.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馂从此之后,洗心革面,改变行为,穿粗布衣服,吃粗糙的饭菜C.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宋人派车马官员去迎接,请(他)重新担任国君,(他)最终成了贤明的国君D.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虢君骄纵,(一边)亲自四处讨伐,(一边)谄媚亲近高位之人3.D该句句意应为:虢君骄傲放纵,喜好自夸,让阿谀奉承之人成为亲信和权贵。伐:夸耀。4.下列用来描述宋昭公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痛改前非B.革故鼎新C.迷途知返D.幡然悔悟4.B革故鼎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臣敢请罪。译文: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译文:5.答案我斋戒后准备的食物非常干净,但是您到了中午还不吃饭,我特来请罪。天下的国君都没有才德,(他们)都嫉妒(嫉恨)您一个人贤明,所以您才会流亡在外(或亡了国)。解析“斋”,斋戒;“具”,准备;“日中”,中午。“不肖”,没有才能;“疾”,妒忌,嫉妒;“亡”,流亡。6.虢君是昏君,其御者竟然称之为“大贤”,对此你怎么看?请从下列论语选句中提取你需要的信息,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认识。(5分)(1)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注犯:(当面)触犯。不废:不被废弃,指有官做。答:6.答案(示例1)我认为御者的做法错误。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孔子认为臣子不能欺骗君主,若君主有错要敢于当面冒犯。御者明知虢君国破流亡的原因是喜欢谄媚、拒绝谏言,却称之为“大贤”,这是欺骗;其目的是自保,这是自私。可见,御者的做法不是正直的臣子所为。(示例2)我认为御者的做法正确。孔子曾说,“邦无道,免于刑戮”。如果国家(君主)无道,就要保护自己,使自己远离刑戮。御者一开始直言“君好谄谀”,引得虢君大怒,此时御者明白虢君已经无药可救,因此假意夸赞虢君是大贤,目的是取得其信任,自己能伺机逃走。御者明白应该放弃执迷不悟的无道之君,保全自己,这是一种智慧。解析分析补充材料大意。子路问怎样服侍人君。孔子道:“不要阳奉阴违地欺骗他,却可以当面触犯他。”孔子评论南容:“(南宫适为人谨慎,)国家太平时,不会被废黜;国家混乱时,不会犯法受刑。”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观点明确即可。参考译文世上的君主有先醒悟的,有后醒悟的,有不醒悟的。当年楚庄王即位,马上就清退奸佞,提拔忠诚正直的人,(让)有才能的人主掌楚国的事务。在这个时候,宋国、郑国无道,楚庄王包围讨伐宋郑两国,诸侯们都心悦诚服。在返程途中,经过申侯的属地。申侯进献饭食,但是到了中午楚庄王还是不吃。申侯请罪说:“我斋戒后准备的食物非常干净,但是您到了中午还不吃饭,我特来请罪。”楚庄王长叹道:“这不是你的罪过!我听说:一个国君是贤德的君主,还有开导教诲他的人,就可以称王于天下;一个国君是中等的君主,还有教导他的人,就可以称霸于诸侯;一个国君是下等愚昧的君主,他手下的臣子又没有比得上他的人,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现在我就是愚昧的下等国君,手下的群臣没有人比得上我,我担心楚国没有多久就不复存在了。我还听说,世上的贤者不会断绝。(既然)天下有贤人在,但是我偏偏得不到贤人(来辅佐)。像我这样活着,凭什么吃饭呀?”所以楚庄王因为思虑着得到贤人辅佐,到了中午都忘了吃饭。这就是所说的先(于他人)明白(国家)存亡的原因的人,这就是先醒的人。当年宋昭公出逃,到了边境,长叹道:“唉,我知道我流亡的原因了。我穿着美服站在朝堂之上,数百名侍奉者,没有一个人不说我英俊潇洒的;我发布命令裁决政事,数千朝臣没有一个不说我英明正确的。我在朝廷内外没有听到过有人说我的过失,因此我才到了这一步,我陷入困境真是理所应当的。”从此之后,洗心革面,改变行为,穿粗布衣服,吃粗糙的饭菜,白天学习正道,晚上讲给他人听。两年后,美名在宋国境内传颂。宋人派车马官员去迎接他,让他重新担任国君,他也最终成了贤明的国君。等到已经逃亡在外,然后才明白存国保位的道理,这就是后醒的人。前虢君骄傲放纵,喜好自夸,让阿谀奉承之人成为亲信和权贵,进谏的大臣被问罪驱逐,晋国军队进攻虢国。虢君逃亡,到了大泽,对手下人说:“我渴了想喝水。”车夫于是进献上了清酒。虢君又说:“我饿了要吃东西。”车夫又进献了干肉干粮。虢君非常高兴地问:“为何准备得这么充分?”车夫说:“我好久之前就储存了。”虢君问:“为什么储存?”车夫回答说:“就是为了您逃亡时路上饥渴准备的。”虢君问:“你知道我会逃亡?”车夫回答说:“知道。”虢君问:“既然知道,为什么不劝谏我?”车夫说:“您喜欢那些谄媚之言,讨厌真诚的话,我想进谏,却担心我会比虢国先灭亡。”虢君(听后)改变了脸色非常生气,车夫赶紧谢罪说:“我说的话错了。”等到歇息的时候,虢君又说:“我亡国(逃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车夫说:“您不知道吗?您亡国的原因,就是您太贤明。”虢君说:“贤君是国家赖以存在的条件呀,如今却亡了国,是为什么呀?”车夫回答说:“天下的国君都没有才德,(他们)都嫉恨您一个人贤明,所以您才亡了国。”虢君大喜,扶着车厢上的横木笑着说:“唉,贤者原本就是像这样痛苦吗?”于是下车步行到山中休息,又饿又累,枕着车夫的腿就睡着了。车夫用土块换出了自己的腿,逃跑了。虢君于是就饿死了,尸体被禽兽吃了。这就是已经亡国了,还不能醒悟自己亡国的原因,这就是不醒悟的人。四、(2018东城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4分)(一)尝谓诗有工拙,而无今古。自葛天氏之歌至今日,皆有工有拙,未必古人皆工,今人皆拙。即三百篇中,颇有未工不必学者,不徒汉、晋、唐、宋也。今人诗有极工极宜学者,亦不徒汉、晋、唐、宋也。然格律莫备于古,学者宗师,自有渊源。至于性情遭际,人人有我在焉,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也。今之莺花,岂古之莺花乎?然而不得谓今无莺花也;今之丝竹,岂古之丝竹乎?然而不得谓今无丝竹也。天籁一日不断,则人籁一日不绝。孟子曰:“今之乐,犹古之乐。”乐即诗也。唐人学汉、魏变汉、魏,宋学唐变唐。其变也,非有心于变也,乃不得不变也。使不变,则不足以为唐,不足以为宋也。子孙之貌,莫不本于祖、父,然变而美者有之,变而丑者有之。若必禁其不变,则虽造物有所不能。先生许唐人之变汉、魏,而独不许宋人之变唐,惑也。且先生亦知唐人之自变其诗,与宋人无与乎?初、盛一变,中、晚再变,至皮、陆二家已浸淫乎宋氏矣。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故枚尝谓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莫不善于燕哙。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者莫善于宋、元,莫不善于明七子。何也?当变而变,其相传者心也;当变而不变,其拘守者迹也。鹦鹉能言,而不能得其所以言,夫非以迹乎哉?(取材于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二)乃近代论诗者,则曰:三百篇尚矣;五言必建安、黄初;其余诸体,必唐之初、盛而后可。非是者,必斥焉。既不能知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并不能辨古今作者之心思才力深浅高下长短,孰为沿为革,孰为创为因,孰为流弊而衰,孰为救衰而盛,一一剖析而缕分之,兼综而条贯之。徒自诩矜张,为郛廓隔膜之谈,以欺人而自欺也。盖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运气数,递变迁以相禅。古云天道十年而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取材于叶燮原诗)注先生:沈德潜,与袁枚同时的诗人、学者,即题目中的沈大宗伯。皮、陆: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燕哙:战国时燕国国君。他把国家托付给子之,自己为臣,结果国家大乱。明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为代表的后七子。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尝谓诗有工拙工:精巧B.至于性情遭际遭际:相逢C.与宋人无与乎无与:无关D.孰为流弊而衰流弊:相沿下来的弊端1.B遭际:遭遇。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则人籁一日不绝则其负大舟也无力B.非有心于变也青取之于蓝C.其余诸体其孰能讥之乎D.互为循环君为我呼入2.AA.连词,那么。B.介词,对/介词,从。C.代词,那/语气副词,难道。D.动词,成为/介词,替。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格律莫备于古但是诗歌格律没有比古代更齐备的B.则虽造物有所不能那么即使是创造万物的上天也没有办法C.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有原本没有想到这样而变成这样的D.兼综而条贯之概括综合使之条理通达3.C该句句意应为:有原本并不希望它这样而自然变成这样的。4.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5分)古 云 天 道 十 年 而 一 变 此 理 也 亦 势 也 无 事 无 物 不 然 宁 独 诗 之 一 道 胶 固 而 不 变 乎 ?4.答案古云/天道十年而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解析句末语气词“云、也”后应断开;动词后如果没有宾语,也应该断开。5.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材料(一)中沈德潜和明七子的诗歌主张。(4分)5.答案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鹦鹉学舌(邯郸学步)解析袁枚指出最不善于学习唐诗的是明代七子,可见他们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由材料(一)最后一句可以总结出鹦鹉学舌(邯郸学步)。6.叶燮和袁枚分别是清代前、中期杰出的诗论家和诗人,面对当时“尊唐抑宋”“诗必汉唐”的论调,二人提出了相似的主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结合文章内容解说。(6分)答:6.答案二人都反对盲目崇古,主张在继承的基础上变化革新。叶燮提出以“源、流、正、变”为核心的发展观,提出“变”即发展、变革、创新,但也要沿袭、继承。袁枚也不完全否定学习古人的格律,但认为“至于性情遭际,人人有我在焉”,如果袭古人之貌,拘古人之变,就会湮没性灵,扼杀个性,成为“能言,而不能得其所以言”的鹦鹉。解析在原文中将二人的观点摘取出来,准确翻译即可。叶燮提出“当变而变,其相传者心也;当变而不变,其拘守者迹也”。袁枚认为,“鹦鹉能言,而不能得其所以言,夫非以迹乎哉”,所以觉得要“性情遭际”。参考译文(一)我曾说过诗有好坏之分,但没有古今之分。从葛天氏的歌谣到今天,都有好有坏,不见得古人的都好,今人的都坏。即使三百篇中,也会有写得不好而不必学的,不仅是汉代、晋代、唐代、宋代如此。今人的诗也有很好很适宜于学的,同样也不仅是汉、晋、唐、宋才有这种好诗。但是诗歌格律没有比古代更齐备的,学习的人以古代为师,自有他们的源流。至于个人的性情遭遇,人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描摹古人而照抄,因为敬畏古人而受古人束缚。今天的莺花,难道是古代的莺花吗?但是不能说今天就没有莺花;今天的音乐,难道是古代的音乐吗?但是不能说今天就没有音乐。大自然的声音一天不断,那么人类的声音也就一天不会断绝。孟子说:“今天的音乐,就像古代的音乐。”音乐就是诗歌。唐代人学习汉、魏诗歌就变化汉、魏的诗歌风格,宋代人学唐诗就变化唐诗的风格。这种变化,不是有意要变,而是不得不变。假如不变,那么就不足以成为唐诗,不足以成为宋诗了。子孙的面貌,无不来自祖父、父亲,但是有变得漂亮的,也有变得丑陋的。如果一定要禁止让他们不变,那么即使是创造万物的上天也没有办法。先生允许唐代人变化汉、魏风格,而唯独不允许宋代人变化唐代风格,真令人不解。而且先生也知道唐代人自己也变化诗的风格,这和宋代人无关吧?初唐、盛唐风格一变,中唐、晚唐风格再变,到皮日休、陆龟蒙两人,已几乎变得接近宋人风格了。时代风格发展的趋势,诗人聪明才智的发挥,有原本并不希望它这样而自然变成这样的。所以我常说改变唐尧、虞舜的,是成汤、武王,然而最善于学习尧、舜的也是汤、武,最不善于学习尧、舜的是燕王哙。改变唐诗风格的是宋代、元代,然而最善于学习唐诗的也是宋代、元代,最不善于学习唐诗的是明代七子。为什么呢?应当变化就变化,其传授是靠心的领会;应当变化却不变化,墨守的只是外部的形式。鹦鹉能说话,却得不到真正会自己讲话的本领,这不是因为光学表面的形式吗?(二)至于近代论诗的人,则说:三百篇高明;五言诗一定首推建安、黄初体诗歌;其他诗歌,一定首推初唐、盛唐的诗体。不是这样,一定排斥。既不能了解诗歌的源与流、本与末、正与变、盛与衰,都是相互循环的;并且也不能分辨古今作者的心思和才力的深浅、高下与长短,谁是沿袭谁是变革,谁是创新谁是继承,谁是沿袭弊端而衰落,谁是挽救衰落而兴盛,一一剖析而条分缕析,概括综合使之条理通达。只知道自夸矜持张扬,作浮浅空洞、隔靴搔痒的言论,用来欺骗别人,自己也被欺骗了。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事的气运命数,顺次变换而相互承续。古人说:天道十年一变。这是万物的道理,也是万物的趋势,没有一件事物不是如此。难道只有诗歌一道凝固而不能改变吗?五、(2018朝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4分)槐里先生传戚 澜先生姓王,名杰,字世杰,居秘图湖之后。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自号槐里子,学者因称曰槐里先生。始祖为晋右将军羲之。曾祖性常与其弟秉常、敬常俱以文学显名国初,而性常以广东参议死于苗之难。父遁石翁,以德学为世隐儒。先生自为童子,即有志圣贤之学。年十四,尽通四书五经及宋诸大儒之说。时朝廷方督有司求遗逸,部使者闻遁石翁之名,及门迫起之,不可得。见先生,奇焉,谓遁石翁曰:“足下不屑就,罪且及身,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乃遣先生备邑庠弟子员。时教谕程晶负才倨傲,奴视诸生,见先生,辄敬服,语人曰:“此今之黄叔度也。”岁当大比,邑有司首以先生应荐。比入试,众皆散发袒衣,先生叹曰:“吾宁曳履衡门矣。”遂归,不复应试。宣德间,诏中外举异才堪风宪者,破常调任使之。时先生次当贡,邑令黄维雅重先生,为之具行李,戒仆从,强之应诏。先生固以亲老辞,乃让其友汪生叔昂。既而遁石翁殁,又当贡,复以母老辞,让其友李生文昭。而躬耕受徒,以养其母。母且殁,谓先生曰:“尔贫日益甚,吾死,尔必仕。毋忘吾言!”已终丧,先生乃应贡,入南雍。祭酒陈公敬宗闻先生至,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明年,荐先生于朝。未报,而先生殁。先生仪观玉立,秀目修髯,望之以为神人。无贤愚戚疏,皆知敬而爱之。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尝谓其门人曰:“学者能见得曾点意思,将洒然无入而不自得,爵禄之无动于中,不足言也。”先生与先君冷川先生友,先君每称先生所著易、春秋说周礼考正,以为近世儒者皆所不及;与人论人物,必以先生为称首。澜时为童子,窃志之。然从先君宦游于外,无因及门也。今兹之归,先生殁已久矣。就其家求所著述,仅存槐里杂稿数卷;而所谓易、春秋说周礼考正者,则先生之殁于南雍,其二子皆不在侍,为其同舍生所取,已尽亡之矣,呜呼惜哉!先君幼时,尝闻乡父老相传,谓王氏自东晋来盛江左,中微且百数年,元时有隐士善筮者,与其先世游,尝言其后当有大儒名世者出,意其在先生。而先生亦竟不及用,岂尚在其子孙耶?(取材于王阳明全集,有删改)注黄叔度:东汉著名贤士。南雍: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为“南雍”。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什么境地都没有不自在的。1.下列选项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门迫起之起:起用B.比入试比:等到C.无贤愚戚疏戚:亲近D.已尽亡之矣亡:死亡1.D亡:散失。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然从先君宦游于外B.学者因称曰槐里先生无因及门也C.为之具行李为其同舍生所取D.强之应诏则先生之殁于南雍2.AA.介词,在。B.副词,于是,就;名词,缘由。C.介词,替,给;介词,“为所”表被动。D.代词,他;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宁能以子代行乎怎么能让您的儿子代替您前去呢B.吾宁曳履衡门矣我宁愿拖着鞋子在草房里待着啊C.破常调任使之打破常规调任和使用他们D.中微且百数年中道衰落有一百多年3.A应为:愿意让您的儿子代替您前去吗?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程晶恃才傲物,对槐里先生却非常尊敬佩服,并极力称赞先生为贤士。B.槐里先生有多次机会可以入仕,但是都推让了,后因母亲遗愿应举。C.国子监祭酒陈敬宗,用对待朋友的礼节对待槐里先生,并向朝廷推荐他。D.文中善筮者认为,王氏家族会出现的大儒者,就是已被任用的槐里先生。4.D由全文最后一句“而先生亦竟不及用”可知,先生未被任用。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先生固以亲老辞,乃让其友汪生叔昂。译文: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译文:5.答案先生以双亲年老为由坚决地推辞,就推让给朋友汪叔昂。言行一贯把古代圣贤之人作为榜样。解析固,坚决;辞,推辞;让,推让。以,把;为,当作;法,榜样。6.文中第三段槐里先生表达了对曾点之志的认同,请结合槐里先生所说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槐里先生认同的原因。(6分)答:6.答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之志是:在春天,穿着春服,长幼相携,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台上享受春风,表现出他对融入自然、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槐里先生认为领悟“曾点之志”就可以做到淡泊名利,微笑地面对任何处境,洒脱自得,所以他认同。解析结合槐里先生的观点,学者能够领悟曾点的想法,就会微笑着,无论到什么境地都没有不自在的,对功名利禄无动于衷,(其他的)都不值得说了。抓住关键信息微笑面对、淡泊名利等。参考译文先生姓王,名杰,字世杰,居住在秘图湖的后面。他的先辈曾经在门前种植了三株槐树,自号槐里子,学者于是称他为槐里先生。先生的始祖是晋朝右将军王羲之。曾祖性常与弟弟秉常、敬常都因为文学在建国之初扬名。王性常以广东参议之职死在苗祸之中。父亲遁石翁凭借品德和学问成为当世隐者。先生自从成为童生,就有志于圣贤之学。十四岁的时候,就精通四书五经和宋代很多大儒者的学说。当时,朝廷正督促有关官员寻访遗世的隐逸之人,御史听闻遁石翁之名,就到家里强迫起用他,没有成功。看见了先生,认为他是个奇才,就对遁石翁说:“您不屑于就任,惩罚就将到您自身了,愿意让您的儿子代替您前去吗?”不得已,才让先生成为县学生员。当时的教师程晶,自负有才学,态度倨傲,看见先生就很尊敬佩服,对人说:“这是当今的黄叔度啊。”当年应该有乡试,县邑官员首先推荐了先生去应举。等到考试之时,众生衣冠不整,先生感叹说:“我宁愿拖着鞋在草房里待着啊。”于是就回去了,不再去应试。宣德年间,朝廷诏令朝廷内外推举可担任风宪官的优异人才,打破常规调任和使用他们。当时先生按年次应当参加选拔贡生的考试,县令黄维一向看重先生,为他准备行李,安排仆从,强迫他应诏。先生以双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就推让给朋友汪叔昂。不久,遁石翁去世,先生又应当参加选拔贡生的考试,又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推让给朋友李文昭。而自己躬身耕种,教授学生,来赡养自己的母亲。他母亲将要去世的时候,对先生说:“你越来越贫穷了,我死了,你一定要去做官。一定不要忘记我的话!”等到办完丧事,先生才去应试,进入到南京的国子监。国子监祭酒陈敬宗听闻先生到来,用对待朋友的礼节对待他,使他不用列于弟子之列。第二年,又向朝廷推荐先生。还没有得到消息,先生就去世了。先生仪表堂堂,眉清目秀,长长的髯须,远远望见让人以为是神仙。无论贤能愚蠢、亲近疏远,(先生)都知道敬重并且爱护他们。言行一贯把古代圣贤之人作为榜样。曾经对自己的学生说:“学者能够领悟曾点的想法,就会微笑着,无论到什么境地都没有不自在的,对功名利禄无动于衷,(其他的)都不值得说了。”先生和先父冷川先生为友,先父每每称赞先生所著的易、春秋说周礼考正,都认为是近代儒者比不上的;和别人谈论起人物,也一定称先生为首位。我当时为童生,偷偷记住了这些。然而,(我)跟随先父宦游在外,没有缘由到先生家门(拜访)。现在回来了,先生已经去世很久了。去先生家里讨求他的著作,仅存下槐里杂稿数卷;而所谓的易、春秋说周礼考正,因为先生在国子监去世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都不在旁边服侍,被他同屋的学生拿走,已经都散失了,这真是太可惜了!先父年幼的时候,曾经听闻乡里父老传言,说王氏从东晋以来在江左兴盛,中道衰落一百多年了。元代有位擅长占卜的隐士,与先生的先人交往,曾经说他的后人里会出现一位名扬天下的大儒者,意思大概指的是先生。而先生也最终没有被任用,难道(大儒者)还在他的子孙中(出现)吗?六、(2017海淀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5分)文山观大水记文天祥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桥外数十步为道体堂。自堂之右循岭而登为银湾,临江最高处也。银湾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有桥曰“两峰之间”,而止焉。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戊辰岁,余自禁庐罢归,日往来徜徉其间。五月十四日,大水,报者至。时馆中有临川杜伯扬、义山萧敬夫,吾里之士以大学试,群走京师,惟孙子安未尝往。辄呼马戒车,与二客疾驰观焉,而约子安后至。未至“天图画”,其声如疾风暴雷,轰豗震荡而不可御。临岸侧目,不得往视,而隔江之秧畦菜垄悉为洪流矣。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洲故垤然隆起,及是,仅有洲顶,而首尾俱失;老松数十本,及水者争相跛曳,有偃蹇不伏之状。至障东桥,坐而面上游水从“六月雪”而下,如建瓴千万丈,汹涌澎湃,直送乎吾前,异哉!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而如有力者一夜负去。酒数行,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围棋以待之。复命曰:水断道。遂止。如银湾,山势回曲,水至此而旋。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而水之情状无一可逃遁,故自今而言,则银湾遂为观澜之绝奇矣。坐亭上,相与谐谑,赋唐律一章,纵其体状,期尽其气力,以庶几其万一。予曰:“风雨移三峡,雷霆擘两山。”伯扬曰:“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汉莫从天上翻。”敬夫曰:“八风卷地翻雷穴,万甲从天骤雪鬃。”惟子安素不作诗,闻吾三人语,有会于其中,辄拍手捋须、捧腹顿足,笑绝欲倒,盖有渊明之琴趣焉。倚阑逾时,诡异卓绝之观不可终极,而渐告晚矣。乃令车马从后,四人携手徐步而出。及家而耳目眩颤,手足飞动,形神不自宁者久之。他日,予读兰亭记,见其感物兴怀,一欣一戚,随时变迁,予最爱其说。客曰:“羲之信非旷达者。夫富贵贫贱、屈伸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焉。岂以昔而乐、今而悲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予恍然有间。人生适意耳,如今日所遇,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前之所欣,所过者化,已不可追记,予意夫后之所欣者至,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故忽起奋笔,乘兴而为之记,且谂同游者发一噱。(有删改)注禁庐:宫廷。谂(shn):劝告,告诉。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止焉止:停止,此为“到了终点”之意B.如建瓴千万丈建瓴:倾倒水瓶,形容水势大C.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委折:回环,曲折D.予恍然有间间:机会,机遇1.D间:不久,一会儿。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吾里之士以大学试岂以昔而乐、今而悲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B.与二客疾驰观焉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C.洲故垤然隆起故自今而言D.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乃令车马从后2.AA.介词,因为。B.代词,风景/助词,的样子。C.副词,本来、原来/连词,因此。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于是,就。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这就是文山临江一带的概貌B.有偃蹇不伏之状呈现出傲岸、不肯屈服的样子C.以庶几其万一能大致写出这种奇绝景色的万分之一D.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天地间万物都不能改变它3.D应为“天地间万物都不能和它交换”。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而如有力者一夜负去。译文:4.答案行至道体堂,堂前怪石林立,过去都浮出水面,现在却像是被有力气的人一夜间都背走了。解析词语“旧”(从前,过去,曾经),“负”(背、驮、搬、运),一个1分;语句整体通顺,前两句1分,后两句1分。5.从全文看,“乘兴而为之记”的“兴”指之兴,之兴和之兴。(6分)5.答案观水赋诗(唱和,同游)感物解析按照文本结构,“兴”指的是上文的观水的兴致,一同游乐赋诗的兴致,游览时感悟人生的兴致。6.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文中王羲之与“客”对人生的认识有何不同。你更认同谁的看法?简要说明理由。(6分)答:6.答案(第一问)王羲之:情感随境遇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客:任何境遇都有值得高兴的地方,它发自内心,与外界无关。(第二问)答案略。“理由”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对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概括,由“他日,予读兰亭记,见其感物兴怀,一欣一戚,随时变迁”可以看出,王羲之的观点是“随时变迁”;由“客曰:羲之信非旷达者。夫富贵贫贱、屈伸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焉”可知,客的观点是“皆有足乐”“于其心而境不与焉”,与内心有关,与外界无关。参考译文从文山门进山,经过万松林,来到“天图画”,一条大江横亘在眼前。往前走几百步,到了一座山岭的尽头,就是松江亭。松江亭与两千尺的大堤相连接,堤的尽头是障东桥,桥外几十步远的地方便是道体堂。从道体堂的右边沿着山岭攀登上山就到了银湾,这是临江最高的地方。银湾往上有一座亭叫“白石亭”,青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业职称考试题目及答案
- 护理相关专业试题及答案
- 商贸专业试题及答案
- 药学专业笔试题及答案
- 环境类专业试题及答案
- 音乐专业试题及答案
- 单招电力专业试题及答案
- 欢乐中秋祝福致辞
- 2025年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十一中中考物理三模试卷(含解析)
- 2025年3月陕西省榆林市初三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 云南省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实施细则(试行)安全管理行为分册
- 中建《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水利水电工程
- 客户经理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国企)2024年
- 2024 体育生规章制度
- 幼教培训课件:《幼儿园科学核心经验与活动指导》
- 事业单位行政单位物业管理服务方案(技术标)
- 单位食堂制止浪费方案
- 2024年电工(高级技师)职业鉴定理论考试题库-上(单选题)
- 《财务管理学(第10版)》课件 第1、2章 总论、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
- 流行病学复习讲义
- 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