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文章写作格式及范例.doc_第1页
导读文章写作格式及范例.doc_第2页
导读文章写作格式及范例.doc_第3页
导读文章写作格式及范例.doc_第4页
导读文章写作格式及范例.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读文章格式股票价格. (题目12号字加黑居中) (空一行) 原文作者:Richard G. Sloan 综述作者:张然 (10.5号字居中)(空一行)(Sloan, R. 1996. Do Stock Prices Fully Reflect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about Future Earnings? The Accounting Review 71: 289-315.) (10.5号字居中,格式同参考文献)(空一行)说明: 1、全篇中文选用宋体10.5号字,英文选用Times New Roman字体;2、A4纸型,文章不打印页码;3、均为1.2倍行距;4、页边距设为:上2.54cm,下2.54cm,左3.17 cm,右3.17 cm参考文献: (9号字)Every review paper must include a list of references containing only those works cited. Each entry should contain all data necessary for unambiguous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uthor-date system, use the following format:1. Arrange citations in alphabetical order according to surname of the first author or the name of the institution responsible for the citation.2. Use authors initials instead of proper names.3. Date of publication should be placed immediately after authors name.4. Titles of journals should not be abbreviated.5. Multiple works by the same author(s) in the same year are distinguished by letters after the date.Sample entries are as follows: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Committee on Concepts and Standards for External Financial Reports. 1977. Statement on Accounting Theory and Theory Acceptance. Sarasota, FL: AAA.Demski, J. S., and D. E. M. Sappington. 1989.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7: 4058.Dye, R., B. Balachandran, and R. Magee. 1989. Contingent fees for audit firms. Working paper,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Evanston, IL.Fabozzi, F., and I. Pollack, eds. 1987. The Handbook of Fixed Income Securities. 2nd edition. Homewood, IL: Dow Jones-Irwin.Kahneman, D., P. Slovic, and A. Tversky, eds. 1982.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orcano, T. M. 1984a.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tax policy. The Accounting Review 59: 619636. 1984b. The perceived effects of tax policy on corporate investment intentions.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Taxation Association 6 (Fall): 719.Shaw, W. H. 1985.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market impact of the safe harbor leasing law. Ph.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Sherman, T. M., ed. 1984.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Cambridge,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文献导读写作注意事项:1、 每篇文章导读在2500字左右,比较复杂的文章可以长些2、 导读的结构文章在本书体系中的位置及前后关系文章研究的核心问题文章的假设或预测文章选择的研究环境:数据、变量、数据年度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评论:文章的贡献和不足;对未来研究的启示3、 写作导读的过程中不必过于重视文章使用的理论模型和复杂的统计,计量方法。重点是用语言把文章研究的问题和对本书所描述的体系的贡献4、 文字要精练、清晰、学术化5、 每人两篇文章,3月底前交第一篇导读,4月15日前交第二篇导读6、 统一词汇Anomaly 异象Return 回报Abnormal return, excess return 超额回报Size-adjusted return 规模调整的超额回报Market-adjusted Return 市场调整的超额回报CAPM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Hedge Return 对冲回报Arbitrage 套利Arbitrage cost 套利成本Limits of Arbitrage 套利局限性Earnings/Income 盈余其他自己拿不准的词汇问张老师。作者名字不翻译。引用文章时用Penman and Zhang (2002)或Jiang, Lee and Zhang (2005)格式,特别表明除外。股票价格是否完全反映了应计项目和现金流中关于未来盈余的信息?(Sloan, R. 1996. Do Stock Prices Fully Reflect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about Future Earnings? The Accounting Review 71: 289-315.)原文作者:Richard G. Sloan 综述作者:张然会计第一段总体介绍文章在本书体系中的位置及前后关系。盈余在证券定价中的作用是会计研究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重要问题(Ball and Brown 1968; Watts and Zimmerman 1986; Beaver 1998)。以前的研究发现,应计项目在证券定价方面具有重要地位(Bowen et al. 1987; Dechow 1994; Subramanyam 1996)。Sloan (1996) 通过区分现金流和应计项目的信息含量将这个领域的文献更推进了一步,这篇文章也是会计研究中经典的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投资策略研究。该文发现应计项目比重较大的公司,以后的盈余会有系统性的降低;而投资者不能完全理解会计利润中应计部分和现金部分对预测未来收益的能力的不同,只是功能锁定在盈余数字上面,因而高估了应计项目比较大的企业的价值,低估了现金流比较大的企业的价值。这样,一个买入现金利润高的企业的股票,卖空应计利润高的企业的股票的对冲策略在未来一年可以取得超过10%的超额投资回报。这篇文章所发现的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应计异象”,是会计研究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也是被引用最多的会计学文章之一 截止到2007年5月,这篇文章已经在SCI(Social Science Index)中被引用了148次。这第二段阐述文章研究的核心问题。篇文章研究的核心问题,正如其题目一样,是股票价格能否完全反映应计项目和现金流中关于未来盈余的信息。作者采用渐进式的方法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完整的分析。首先,文章分析了盈余的两个构成要素,即应计项目和现金流的比重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然后,作者从市场角度出发,看股票价格是否能够完全反映这种由于应计项目和现金流相对比重对盈余持续性造成的影响。这种后面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分段介绍文章的假设及其提出的依据。例文中假设介绍分为3段。渐进式的方法可以从两个基本假设中得到体现。文中的第一个假设为:盈余持续性随着盈余中应计项目部分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盈余中现金流部分的增加而增加。第一个假设是基于前人对应计项目和现金流对未来盈余的认识而提出的。无论是Graham, Dodd and Cottle (1962),还是Bernstein (1993)都认为应计项目和现金流,虽然都作为盈余的组成部分,但是其对于未来盈余预测的含义是不同的。如果盈余的大部分都是应计项目,而不是现金流构成的,盈余就很难在下一期得到持续。其中的原因是由于现金流相对于应计项目来说更不容易受到操纵,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系统,由于受到依赖于应计项目、递延项目、分摊和其他一些需要估计的事项影响,因而受到操纵的可能性比现金流更大,准确性也就更低(Bernstein, 1993)。因此一些分析师认为,当现金流在盈余中占的比例越大时,盈余的质量就越高。同样的看法也出现在FASB (1980, 54段) 中,其中就强调了现金流信息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重要性。文中的第二个假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股票的价格包含的盈余预期没有充分反映由于现金流部分引致的盈余较高的持续性和应计项目部分引致的盈余较低的持续性。第二部分是:买进相对较低的应计项目的公司股票,卖出相对较高的应计项目的公司股票的交易策略能够得到正的超额投资回报。第三个部分是:第二部分中预测的超额投资回报聚集在未来的盈余披露日。在这三个部分当中,第一个部分是假设2的核心,而第二、三部分则是第一部分的延伸和补充。由于一些文献发现投资人不能正确运用已知信息预测未来盈余(Ou and Penman 1989; Bernard and Thomas 1990; Hand 1990; Maines and Hand 1996),因此,投资人很可能功能锁定在报告盈余的数字上,而不能辨别其中应计项目和现金流所包含的信息。由于投资人只重视盈余数字,因此他们会倾向于高估应计项目较高的股票,而低估应计项目较低的股票,这样构建一个买进应计项目较低,卖出应计项目较高股票的投资组合就应该可以获得超额投资回报。最后,由于当未来盈余报告比预期的低或者高时,这种错误定价才会得到纠正,因此作者预计第二部分中预测的超额投资回报聚集在未来的盈余披露日。文章利用一段总结研究数据的选取,和重要变量的定义。选取了从1962年到1991年30年间Compustat和CRSP的数据,并剔除了金融类公司,最后得到了40,679个公司年观测。文中最重要的三个会计变量为盈余,应计项目和现金流。对于盈余的定义为持续经营的利润,应计项目是通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的变化和折旧、摊消费用计算得到,而现金流则为盈余和应计项目的差值。为了便于不同规模公司的比较,将这三者都除以平均总资产进行标准化。而股票回报采用会计年度结束后四个月起12个月期间的buy-hold回报。超额回报采用了规模调整和市场调整的两种方法计算。对于根据文章内容分段介绍文章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假设1的检验即验证中是否。如果应计项目的系数比现金流系数小,就说明如果盈余持续性较低的话,则是由于其中的应计项目引起的。结果发现,无论分行业回归,还是整体样本的回归,都显示应计项目的系数比现金流要小,而且这种差异是显著的。这也就验证了假设1。另外,图1以另外一种方式说明了假设1:将所有的公司年分别按照盈余、应计项目和现金流分为十组。按照盈余分组的公司,均值回归(mean-reversion)比较缓慢,大概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按照应计项目分组的公司,均值回归非常迅速,大部分的回归都集中在第一年,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大概就完成了这个过程;按照现金流分组的公司,均值回归是最慢的,即使经过了五年,还有大部分没有实现均值回归。这也进一步说明,盈余中的现金流比应计项目具有更大的持续性。对于假设2的检验主要采用Mishkin(1983)检验的方法。即检验这样一组联立等式:如果市场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能够辨别蕴含在应计项目和现金流中对未来盈余持续性的信息,就应该可以看到和。对这组联立方程的预测采用迭代加权非线形最小二乘法,并采用一个近似分布的似然比统计量:来检验市场的有效性 其中,q为系统规定参数的个数,n为进入回归的观测数目,为受限加权系统的残差平方和,为未受限加权系统的残差平方和。Mishkin (1983) 检验发现,和,并且这种差别是显著的。也就是说,投资者高估了应计项目的持续性而低估了现金流的持续性,即支持了假设2的第一部分。对于假设2第二部分的检验,文章构建了一个套利模型,即按照年度将公司根据应计项目划分成十组,然后分别计算这十组在以后三年的超额回报。结果发现,这种投资策略在第一年可以获得10.4%的超额回报,第二年可以获得4.8%的超额回报,且都显著为正。这也将支持了假设2的第二部分。对于第三部分的检验,作者进一步将第二部分中获得的超额回报分为公告期间的回报和非公告期的回报 公告期的回报为第0年到第3年四个公告日三天的累计回报,这三天为公告日前的两天至公告日。,并发现尽管公告期间占所有交易期间的比重不到5,却聚集了超过40的超额回报。这也将支持了假设2的第三部分。这分段对文章加以评论,指出文章的贡献和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篇文章对于会计研究的贡献可能我们再强调都不为过。例如,其中使用的Mishkin (1983) 检验也成为以后的文献检验盈余成分是否被市场正确定价的经典方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文章尚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文章的结论也遭到了一些质疑。首先,在研究设计方面,美国从1988年开始披露现金流量表,由于无法获取直接的现金流数据,并由此计算应计项目数据,使得文章对于现金流和应计项目的计算可能存在严重问题。Drtina and Largay (1985)发现,通过资产负债表计算应计项目的方法会导致严重错误,尤其是当一个公司有合并、收购或者分拆情况发生时。Collins and Hribar (2000) 也指出,直接通过现金流量表计算的现金流会比资产负债表法更准确。其次,Fairfield, Whisenant and Yohn (2001) 对Sloan(1996)提出了质疑,他们的理由是,应计项目包含的信息主要和公司的增长率而不是盈余质量相关。他们发现,在控制了利润率后,净营运资产增长率的两个部分应计项目和长期净营运资产的增长,与前一年的资产收益率有同样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应计项目相对于现金流的低持续性可能不是由于盈余管理引起的,而是由于增长对未来利润率的影响造成的。再次,Francis and Smith (2003) 对Sloan的结果从时间层面和公司层面进行了质疑。他们认为Sloan对于应计项目的度量包含了不影响当期利润的交易,这样就会对应计项目的持续性估计产生向下的误差,对现金流持续性的估计产生向上的误差。剔除这些不影响当期利润的交易后,他们发现应计项目和现金流持续性的差异要明显小很多。他们公司层面的回归结果显示,超过85的公司,应计项目的系数和现金流的系数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应计项目并没有降低盈余的持续性。最后,Kraft, Leone and Wasley (2006) 发现了在很多研究“应计异象”的文章中存在的“向前看”偏差(look-ahead bias)。研究“应计异象”的文章都要求下一年的应计项目数据是存在的 例如破产就是导致未来应计项目数据缺失的一个原因。但其是否真正存在当我们构建投资组合的时候是不知道的,所以这些文章所报告的超额回报都不是一个可以执行的交易策略所得到的结果。而且,缺失未来应计项目数据的公司也没有随机选取。他们发现,在这种偏差存在时,从低应计项目组合获取的超额回报为4.2%,但是剔除这种偏差以后,仅为1.8%。基于这些原因,他们发现超额回报和应计项目呈现一个反转的U型关系,这显然和功能锁定理论的推断不符合。尽管Sloan(1996)在发表后的十年间有支持,也有质疑,但这也正说明了它的魅力。关于“应计异象”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也相信未来在更深的层面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会不断涌现。参考参考文献请严格安装格式书写,并和文章中出现的文献一一对应。文献:Ball, R. and P. Brown. 1968.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6: 159-178.Beaver, W. 1998. Financial Reporting: an Accounting Resolution. 3rd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Bernard, V., and J. Thomas. 1990. Evidence that stock prices do not fully reflect the implication of current earnings for future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3: 305-340.Bernstein, L. 1993.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5th ed. Homewood, IL: Irwin.Collins, D. and P. Hribar. 2000. Earnings-based and accrual-based anomalies: one effect or two?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9: 101-123.Dechow, P. 1994. Accounting earnings and cash flows as measures of firm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accounting accrual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8: 3-42.Drtina, R. E., and J. A. Largay, III. 1985. Pitfalls in calculating cash flow from operations. The Accounting Review 60: 314-326.Fairfield, P., S. Whisenant and T. Yohn. 2003. The differential persistence of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for future operating income versus future profitability.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8: 221-243.Francis, J. and M. Smith. 2003. A re-examination of the persistence of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Working Paper. Duke University.pGraham, B., D. Dodd, and S. Cottle. 1962. Security Analysis: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New York, NY: McGraw-Hill. Hand, J. 1990. A test of the extended functional fixation hypothesis. The Accounting Review 65: 740-763.Kraft, A., Leone, A., and C. Wasley. 2006. An analysis of the theories and explanations offered for t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