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名商标的淡化及反淡化保护若干问题的探讨_第1页
驰名商标的淡化及反淡化保护若干问题的探讨_第2页
驰名商标的淡化及反淡化保护若干问题的探讨_第3页
驰名商标的淡化及反淡化保护若干问题的探讨_第4页
驰名商标的淡化及反淡化保护若干问题的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驰名商标的淡化及反淡化保护若干问题的探讨海 南 大 学毕 业 论 文(设计) 题 目:驰名商标的淡化及反淡化保护若干问题的探讨学 号:2003324014 姓 名:郑生冬 年 级:2003级 学 院:法学院 系 别:法学院 专 业:法学 指导教师:李春桦 完成日期:2007年4月15日 摘 要“可口可乐”公司老板曾说过:“公司即使有一天倒闭,只凭可口可乐这块牌子也可以在一夜间重新崛起”。驰名商标的巨大效能可见一斑,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一优势,反倒使其更容易成为商标侵权的主要目标,因此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商标的淡化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他是指未经许可,将与他人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使用在不相同或不相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从而弱化、削弱了其同特定商品或服务之间的固有联系的行为。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驰名商标的淡化问题,首先是有关商标淡化的概述,包括了商标淡化与商标侵权,商标淡化的危害,及其反淡化保护的历史;其次探讨驰名商标淡化的性质、特征及其构成要件,最后探讨国内外有关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关键词:侵权;商标淡化 ; 驰名商标 ; 反淡化保护; AbstractThe boss of “coca cola” ever said: “even if the company closed down one day , it can restart in one night with just the brand coca cola ”, the vast effect of well-known trademark is obviously shown in his words, however, it is the superiority that makes it main victim of trademark infringement, Hence, how to protect well-known trademark is very important. Just then the trademark dilution will come out: it is refers to apply other peoples Well-known Trademark the identical or similar to different or dissimilar commodities or services unauthorized, so dilute or weaken the instinct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well-known trademark and particular commodities or services . This paper will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for talking about it, Firstly ,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trademark dilution general introduction ,including trademark dilution、infringement、harmfulness and anti-dilution protection of history Secondly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about well-known trademark dilution properties ,characteristics and necessary condition, finally,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some of abroad and home well-known trademark of anti-dilution protection;Key Words:infringement; Trademark of dilution; Well-known Trademark; Anti-dilution protection;目 录引言 ()一 、商标淡化的概述 () (一)商标淡化与商标侵权 ()(二)商标淡化的危害性 ()(三)反商标淡化的法律保护历史 ()二、 驰名商标的淡化性质、特征及其构成要件 ()(一)驰名商标淡化的性质 ()(二)驰名商标淡化的特征 ()(三)驰名商标淡化的构成要件 ()三、 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 ()(一)国外对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相关规定 ()(二)我国对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现状及其完善 ()1.我国对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现状 ()2.我国对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制度的完善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引言商标制度是知识产权里的一项重要制度,商标不仅是企业的标识,更是企业的形象,是企业进行市场扩展的利器,他承载着企业的无限商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尤其是当企业的商标成为驰名商标后,他更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乃至是一个国家经济是否繁荣或发达的标志,“可口可乐”公司老板曾说过:“公司即使有一天倒闭,只凭可口可乐这块牌子也可以在一夜间重新崛起”,驰名商标的巨大效能可见一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的开放程度逐步加深,市场竞争的力度在逐步加大,相伴随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其中近年来最为突出的要数知识产权纠纷了,而商标领域的侵权尤为频繁,为了迎接未来知识产权的挑战,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规划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商标淡化问题就是一项需要好好探讨和研究的课题,近年来越发受人关注,实质上他是一个有关商标权保护的问题,并且主要针对的是驰名商标的保护问题。市场竞争的残酷现实,使得一些商家滥用市场竞争的手段,采用冲淡或玷污的方式淡化驰名商标同其特定商品或服务的唯一联系,以此来鱼龙混珠,获取不正当的利益。因而有关反淡化的理论也随即产生,其最早出现于欧洲,上世纪20年代德国就开始了对在非类似商品上的淡化行为采取反淡化保护,然而在反淡化立法和实务方面最为成熟的却是美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就有学者提出反淡化的必要性,紧接着1947年马萨诸塞州制定了第一个州反淡化法,尔后就有20多个州制定了州一级反淡化法。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商标反淡化法,成为世界上惟一一个对商标淡化制定专门立法的国家。虽然在我国商标法或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中没有出现淡化、反淡化的措辞,但实质上反淡化的倾向已有所体现,此外商标法实施条例和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造成混淆以外其他侵权行为的规定,也更进一步体现了反淡化的见解,可以认为我国商标法在为反淡化保护方面已经提供了的法律依据,但还不完善、具体、明确,为此我们将试图通过驰名商标淡化问题的研究,为今后的具体立法提供一点参考。一、商标淡化的概述(一)、商标淡化与商标侵权商标是企业用来彰显其个性和身份的标识,他是企业无言的推销员,是商品竞争的利器,他承载着企业的无限商誉。那何为商标呢?他是指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在其商品或服务项目上使用的,由文字、图形或组合构成的,具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专用标。 既然商标具有如此重要的功能,那么对于一些不法经营着来说,利用他人驰名商标的商誉,在不相同或不相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商标,以此来搭乘他人之便车的商标淡化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那何为商标淡化呢?他是指未经原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明显不相关或完全不相同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原商标相同或近似标识,削弱商标的显著性和识别性,不当减损他人商标市场价值的行为。 行为人之所以实施商标淡化的行为,其目的在于获得经济上的非法利益,以便使之从一开始就处于一个较高的起点,有利的竞争地位,以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捞取不应得的利益。与此同时反淡化保护的立法也随之产生,然而在传统的商标法中,对商标专有使用权方面的纠纷,仅能给予侵权方面的救济,而不能给予反淡化保护。那何为商标侵权呢?他是指行为人未经商标所有人同意,擅自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志,或干涉、妨碍商标所有人使用注册商标,损害商标权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商标淡化与传统的商标侵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传统的商标法是建立在混淆理论之上的,仅适用于行为人的商标与他人的注册商标有相同或类似的情况,而商标淡化却扩大了商标权的保护范围,他不仅给未注册的驰名商标以同样的保护,而且具体扩展到在不同种类的商品或服务,不相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相似的商标的淡化行为均予以反淡化保护。因为淡化理论是建立在制止联想的基础之上的,表现在当一般普通消费者看到被诉商标时,立即就会想起原告商标的现象,即可将在先商标的商誉转移到该标志上,并因而淡化了该商标的形象,因此侵权是商标损害的一般救济方式,而淡化则是一种特殊的侵权,是扩大了的商标侵权保护方式。 7驰名商标的淡化及反淡化保护若干问题的探讨(二)、商标淡化的危害性商标淡化不仅会使驰名商标的显著性和识别性受到损害,而且严重的会使其成为商品的通用名称,最终会使得注册商标被撤消,企业为创名牌而付出的时间和金钱也将化为泡影,造成的损失也将是无法估量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对不与淡化者有竞争关系的原商标权人而言:商标淡化行为使原商标在公众心目中的显著性和统一性遭到削弱和割裂,其市场的占有份额将明显下降,对公众的吸引力也渐渐消失,其商誉在无形中就受到了损害,另外也直接妨碍了商标权人对其他领域的业务扩展,使其失去市场的先机,因而即使这种淡化的行为不与原商标权人存在竞争关系,但对原商标权人也是极不公平、不合理的。2、对与淡化者处于同行业的竞争者而言:商标淡化者实施了商标淡化的行为,搭乘他人的便车,利用他人的商誉,使其从一开始就与同行相比处在一个高的起点,这样他就在无形中蚕食了他人的市场空间,因而他的这种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对同行业者是不公平,也不合理的,是对市场秩序的扰乱。3、对消费者及社会公众而言:商标淡化行为使他们认牌购物所期待的良好愿望落空,即使能够买到比实际品牌质量更好的商品,那也只是侥幸的一次经历,而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以次充好,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常常发生,因而不管是从近的或长远的利益来说,对他们都是无辜的,也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三)、反商标淡化的法律保护历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应。既然有商标淡化行为的存在,就一定会有相应的反淡化措施出台,关于这个问题,得要追溯商标淡化的历史了。冲淡理论是商标淡化理论的基础,他是指将他人夙著盛誉之商标使用于虽非同一或同类商品,或完全不致发生误认混同之各种各样之商品,以致该著名商标之标志性被冲淡或变弱之现象。这一理论最早见于德国的判例,1923年4月11日,Chemnits地方法院禁止使用著名之“4711”古龙水商标于袜子商品。1924年9月11日Elberfeld地方法院禁止刀剪业使用“Odel”之牙膏商标。 针对淡化行为的日渐增多,相应的反淡化立法和实务也积极地开展起来,这里尤以美国最为成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了反淡化的必要性,1927年富兰克斯凯特在哈佛法学评论发表的商标保护的理论基础一文中,就提出了商标淡化理论,但该文未明确地使用“淡化”一词。在立法上美国自1947年马萨诸塞州制定了第一个州反淡化法后,就有20多个州制定了州一级的商标反淡化法,在1996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联邦商标反淡化法,随后各国纷纷仿效,1995年生效的德国商标法和其他标志保护法(商标法)第16条就有了反淡化条款的规定,1991年法国知识产权法典第L713-6条同样有反淡化的规定, 其他一些国家如日本,希腊则通过反不正当法来制止商标权的淡化。近年来一些国家又有新的动向, 2003年美国首例由联邦最高法院终审的商标淡化一案“维多利亚的秘密诉莫斯里案”,确立了原告只需证明实际淡化的证明标准,但是2006年10月6日由美国总统布什签署的2006商标淡化修正法案却推翻了2003年的实际淡化标准,代之的是可能淡化标准,最近新西兰也颁布了反淡化法,澳大利亚也正研究步其后尘,可见各国对商标淡化问题是何其重视!然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反淡化的立法规定,仅在商标法中给予驰名商标一定的跨类保护,但是反淡化的保护范围太窄,也没将知名商标和其他企业标志纳入反淡化范围,何况驰名商标的认定条件比较严格,程序繁琐,成本太大,可喜的是上海市著名商标认定与保护暂行办法第22条第3款中就使用了商标淡化的概念,走出了开创性的一步,为今后商标立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二、驰名商标淡化的性质、特征及其构成要件(一)、驰名商标淡化的性质性质是事物的内在特性,是其本质所在,他展现出事物的独特风格,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标志。商标淡化的性质又如何呢?其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它是一种特殊的商标侵权行为。 传统的商标侵权行为表现为直接的,明显地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而商标淡化不要求商标的使用发生在具有相互竞争关系的企业之中,也不要求发生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混淆,他是间接的,不明显的,潜在地对商标权所有人的利益侵害,并且他把保护的范围扩大到企业名称,包装,装潢乃至域名等。2、它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商标淡化最初是一些经营者利用驰名商标的品牌效应,乘他人之便车的行为。这样就使得他们在同行业中处于一个较高的起点,避免创业起步阶段的积累,节约了创业时间和成本,从别人那里得到了不正当的利益,而与之相比,同行业的经营者却无此便利,显然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如果听之任之,则不仅会损害到商标权人的利益,而且对同行业的经营者也是极为不利的,他将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3、它是一种侵害消费者及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在当今如此发达的市场经济时代,消费者及社会公众面对琳琅满目,堆积如山的商品市场或形式多样,花样百出的服务市场,他们由于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经历,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分辨不同商品生产者提供的各种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仅仅凭借商品或服务的外观去认牌购物或接受服务,因而造成他们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商标淡化者却恰恰利用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有利地位,以此来扰乱市场,误导消费者及社会公众,使驰名商标与特定商品的惟一联系被削弱甚至丧失,致使消费者及社会公众购买到质次价高的商品或他们不打算购买的商品,这既浪费了社会资源,又给消费者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二)、驰名商标淡化的特征特征是一事物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是事物现象的反映,通过事物的现象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驰名商标的淡化特征又有那些具体表现呢!表现如下:1、商标淡化的对象是驰名商标。何为驰名商标呢?他是指具有相当信任度和极高声誉的,在流通领域具有很强促销功能的,并为法律授权的商标主管机关依法确认的注册商标。 如青岛的“海尔”,贵州的“茅台”,四川的“五粮液”等。淡化者之所以选择驰名商标为其侵害的对象,其原因在于驰名商标具有相当的知名度,他是经过驰名商标权所有人多年的努力经营,才达到市场上相当的知名程度和影响力,他不仅在市场上占有相当的份额,而且在消费者及社会公众的心目中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声誉,其商品或服务的质量恒定,可靠,且有相应的销后服务措施,而一般的商标不具有这种优势,因而也就不能达到淡化者搭乘他人之便车的经济目的。2、驰名商标的淡化行为在于他减少、削弱了驰名商标的识别性和显著性。驰名商标淡化行为是将商标用于与原驰名商标不相同或不相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得该驰名商标与商品或服务的惟一联系的识别功能受到割裂,使驰名商标不在具有先前的显著特性,它是一种潜在的、渐进式地损害驰名商标显著性的行为。显著性是商标的自然属性,他是成为商标的必备条件。识别性是商标的社会属性,他是商标权人通过不懈努力而得来的,他具有一种身份上的功能,体现了凝结在商标上的商誉价值,是商标所有人在市场竞争中的利器。(三)、驰名商标淡化的构成要件构成要件是指某一行为应当由那一些条件构成,只有具备了那些必备的要件,该行为才达到法律或事实上的效果。驰名商标淡化的构成件又包括那些条件呢!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要有实施驰名商标淡化的行为。 行为是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而要对驰名商标的淡化行为予以法律的救济,就必须要对其予以明确的认定,其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割裂(模糊):是指无权使用人将驰名商标用于其他不相同或不相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割裂了该驰名商标与特定商品或服务的联系。如将“海尔”商标用于汽车,把“柯达”商标用于服装上等的行为。如果不加制止,任其下去,这些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商标就会变得不在鲜明,甚至失去其作为商标的属性。(2)、贬损(丑化):指无权使用人将驰名商标用于性质或功能相反,差距甚大的商品或服务上,贬低其声誉的行为。如德国著名的“4711”香水案,原告是一家香水厂,拥有驰名商标“4711”,被告在其臭气熏天的卡车车厢上使用了原告的驰名商标“4711”而被法院判决禁止使用。又如若有人将肯德基“KFC”的商标用于杀虫剂,或性用品上之类的行为,必将损害其在社会公众中已有的形象,使人产生反感, 从而致使驰名商标权人的商誉受到损害。(3)、曲解:是指把驰名商标解释为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代名词,使该驰名商标成为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通用名称,从而失去其应有的商业价值。这种行为最为常见,如“阿斯匹林”,“朗科”优盘,“热水瓶”等都曾是驰名商标,因为被各种方式曲解而变成商品的通用名称。(4)、其他违法行使驰名商标使用权的行为。如在商标权许可使用中,受让方在获得使用权后,不按规定方式,方法,范围使用,导致侵权。还有的是在取得商标独占使用用权后,弃置不用,任其被人遗忘。近年来又有新的动向,如在互联网上抢注他人的驰名商标作为域名使用,或将其作为自己的厂名,商号等。2、淡化的对象应当仅指驰名商标。关于淡化对象问题,各国把驰名商标作为反淡化的保护对象基本认同,但是对于是否包括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时,各国意见不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争论较大,如美国因为其拥有太多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极力主张国际驰名,法国,德国赞同国内驰名即可,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处在相对落后的地位,国内缺少大的跨国企业和品牌,为了发展民族经济,打造自己的品牌,主张只要在一国内驰名就可以的标准。由此可见各国对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不同一,这都是出于各国自身利益考虑,制定了不同的标准,但是从总的方面来看,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样在我国商标法第14条中,对驰名商标的认定也有专门的规定,主要有如下因素:、相关公众对商标的知晓程度。、该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该商标作驰名商标受保护的纪录。、该商标驰名的其他因素。 此外各国在对驰名商标的认定方式方面,又存在两种不同的途径,具体表现在主动的(事前)或被动的(事后)认定方式。事前认定主要由行政管理机关通过商标的评比来认定,如我国每年对驰名商标的评比就属事前认定方式,而美国、日本则通过公众的评比来认定。事后认定主要是在产生商标权利的纠纷时才由司法机关介入,用裁判的方式确认商标是否驰名,如法国、德国很早就有关于法院用裁判的方式认定驰名商标的案例,我国在1992年8月2日由 四川省高院以判决的形式认定了“郎”字商标为驰名商标,首开事后认定的先河,不久前的“酸酸乳”案、“小肥羊”案就被法院认定为未注册的驰名商标。 可见我国是采事前认定为主,事后认定为辅。不过事前认定有个不好的地方是容易形成攀比之风,因为企业为了使自己的商标在评比中驰名,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致使一些企业可能走不正当的途径,扰乱市场秩序,滋生腐败之风,因此为了规范这种不正之风,而采用事后认定为辅,由法院一案一认定是比较好的方式,这样就为驰名商标的救济提供了最后的司法保护途径。总之,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标淡化的对象应当只包括驰名商标。3、构成驰名商标的淡化不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但应要求必须以商业上的使用或盈利为目的。 驰名商标的淡化行为本身具有模糊性,潜在性,渐进性,以过错为要件追究侵权人的责任,不利于维护商标权人的权益,且只要规定以下行为不构成淡化即可:、在比较性商业广告中的公平应用,且这种应用的目的仅是为了将自己的商品与驰名商标所标示的商品加以区别。、非商业性使用。如教科书中将“奔驰”解释为汽车,而不是汽车的商标,当然这种行为在数量上有限制。、各种形式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各种形式的在先使用。 如在商标驰名之前,其他人就已经将其用于不相同或不相似的商品或服务上,或用于企业名称,商号,域名上,而到商标驰名后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使用的行为。如不加区分把一切未经许可的使用都视为淡化,则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知识霸权。4、他不以造成实际损害为要件,只要造成或可能造成淡化的危险就可以认定侵权成立。这是驰名商标淡化不同于一般商标侵权的本质所在,也正符合2006年10月6日美国商标淡化修正法案里的具体规定,其原因在于驰名商标的淡化是以一种潜在的,不明显的,渐进式的方式蚕食商标权人的利益,如果要求以造成实际损害为要件,势必纵容了侵权者的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而以可能造成淡化为标准,这就降低了反淡化的保护门槛,减轻了商标权人的举证责任,有利于侵权的救济,当然这种淡化的可能也不是漫无边际的,它需要有足够令人确信的事实为证,如权利人可以通过对普通消费者的调查,看他们在看到被诉商标时会不会即时联想起原告的商标,或淡化行为是否损害了商标的强度等多方面的角度来考虑和确定淡化行为。三、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一)、国外对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相关规定时至今日,在驰名商标的淡化与反淡化保护方面,采用立法的国家还是不多,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走在立法的前沿,其目的还是为本国的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扩展铺平道路,扫除障碍,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有限,拥有的驰名商标也是屈指可数,他们无力对抗发达国家的知识霸权,但是为了民族的发展,又不得不奋力保护本国的驰名商标,因此才形成对驰名商标的淡化与反淡化保护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的现状,如美国在1996年生效的联邦商标淡化法就明确规定对驰名商标给予反淡化保护,并进一步在2006商标淡化修正法案中规定了可能淡化的标准及其两种淡化的表现形式(弱化、玷污)。 法国、德国、日本、希腊等则赋予其本国著名商标以反淡化保护,在国际法方面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6条第2款规定:对驰名商标应当给予特殊保护,与其相同或部分相同的标识应当被排斥在注册之外;驰名商标自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其他人可以提出撤销其注册的要求;但是,如果有关的驰名商标的注册是以非善意方式取得的,则争议时间不受五年限制,对驰名商标特殊保护基础上, trips协议第16条作了进一步的规定:“巴黎公约1967年文本第6条文之2,原则上适用于与注册商标所标示的商品或服务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只要一旦在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该商标,即会暗示该商标或服务与注册商标所有人存在某种联系,从而注册商标所有人的利益可能因此受损。”不仅宣布巴黎公约的特殊保护延及驰名的服务商标,而且把对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扩大到禁止在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明确界定了对驰名商标的淡化行为。面对西方各国和世界的潮流,我们也应该未雨绸缪,及时地研究商标淡化与反淡化的理论,并最终把他们上升为商标法的具体规定,以此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二)、我国对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现状及其完善1、我国对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现状我国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始于80年代初期。上海市著名商标认定与保护暂行办法是我国引入商标淡化的最早地方立法。该办法第22条规定:“禁止他人以各种方式淡化、丑化、贬低上海市著名商标的行为。”近年来,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立法也开始起步。1996年8月16日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施行的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就涉及到商标淡化的内容。该暂行规定第8条规定:“将与他人驰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在非类似商品上申请注册,且可能损害驰名商标注册人的权益,从而构成商标法第八条第(9)项所述的不良影响的,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驳回其注册申请;申请人不服的,可以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复议;已经注册的,自注册之日起五年内,驰名商标注册人可以请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予以撤销,但恶意注册不受时间限制。”第9条规定:“将与他人驰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使用在非类似的商品上,且会暗示该商品与驰名商标注册人存在某种联系,从而可能使驰名商标注册人的权益受到损害的,驰名商标注册人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两年内,请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制止。”第10条规定:“自驰名商标认定之日起,他人将与该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名称一部分使用,且可能以起公众误认的,工商机关不予核准登记;已经登记的驰名商标注册人可以自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两年内,请求工商机关予以撤销。” 这些实际上都包含了商标淡化的内容。 2001年12月1日第二次修订后的商标法开始实施。该法第13条第二款规定:“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模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该条款的规定明确了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有关内容。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关于驰名商标淡化的立法层次较低且立法条款比较简单,反淡化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如下:(1)、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第6条和第13条将“容易误导公众”和“可能欺骗公众或者对公众造成误解”作为商标淡化侵权的构成要件,明显会造成诉讼上的困难和冲突。这不仅是因为现行法律没有规定“容易误导公众”和“可能欺骗公众或者对观众造成误解”的证据标准,而且还因为即使法律有证据标准的规定,驰名商标所有人也很难按证据标准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证明淡化行为人的使用已经达到“容易误导公众”或者“可能欺骗公众或者对公众造成误解”的程度,更何况不同的裁判者完全有可能作出不同的裁判结论,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其他监督主体,都很难找出充足的理由去评判这些不同裁判结论的对与错。(2)、商标法第13条第2款仅将“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作为商标淡化侵权的客观构成要件,缺乏全面性和概括性。尽管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第13条规定“他人将其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 也是一种商标淡化侵权的客观构成要件,但这同样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实际生活中驰名商标被淡化的情形除上述两种外,还有其他表现形式,例如将他人的驰名商标作为商品名称、网络域名以及营业招牌等进行使用。(3)、现行立法对商标淡化侵权的例外情形缺失相应的规定。应当承认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对他人的驰名商标进行另类使用的情形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另类使用都构成商标淡化侵权。立法者对商标淡化侵权进行规制时,应当对其例外情形予以明确。从现有研究成果看,一般认为,下列行为不属于商标淡化侵权:为推销驰名商标权人指定的竞争商品或服务时合理使用该驰名商标的;非商业化使用该驰名商标的;所有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中使用该商标的。除此之外,立法上还应就下一例外情形予以规定,即在某一商标未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前,已经被他人淡化的,如果淡化人的淡化行为有合法的凭证支持(如其所使用的商标是依法经过注册的,或者其企业名称是依法登记的),那么即使在这一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后,淡化人的另类使用也不构成商标淡化侵权。2、我国对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制度的完善我国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制度的完善主要表现在立法上的措施,具体在如下几个方面完善:(1)、立法上要扩大商标反淡化保护的范围。目前我国商标法虽然赋予驰名商标以跨类保护,但适用范围有限,目标也不明确,对在不相同的领域里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相似的商标权的淡化行为难以救济,应该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著名商标也纳入保护范围,且把反淡化的范围延伸到其他商业性标志中,如厂商名称、商号、商品的外包装及其装潢,网络域名等等。这样才符合我国的国情。因为我国正处在发展中国家之列,与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世界驰名的商标屈指可数,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将不与我国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相同步,也不利于我们发展民族品牌,壮大民族经济的需要。(2)、立法上要明确商标权淡化的概念、具体表现形式,举证责任,使之有法可依,不在具有模糊性和任意性。(3)、立法上要建立联合商标和防御商标制度。、联合商标:是指同一个商标所有人在同一或类似商品上申请注册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近似商标,其中一个为正商标,与其他近似的商标构成联合商标。如“佳乐福”商标注册时,可同时申请“佳福乐”,“乐福佳”,“福乐佳”,“乐福佳”等联合商标。、防御商标:是指驰名商标或著名商标所有人,为防止他人在该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或类似商品以外使用相同的商标,而在其他商品上也加以注册。但是防御商标使用得不好或管理不好也会导致商标的淡化,因此要慎重。(4)、及时地对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修改,增加驰名商标或著名商标反淡化立法具体规定,形成二者交叉保护的立法模式。我们除了在立法上要给予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外,企业方面的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企业要注意把还没有注册的商标及时地注册,以防止商标被他人抢先注册。 因为目前我国及其大多数国家都实行注册商标的保护制度,只有注册商标才能获得排他性的保护,因此一旦发生商标淡化,企业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法律救济。(2)、企业在设计上要统一标识。如商标、商号、企业名称、商号牌匾、包装装潢、域名及其他表示企业显著性的标志都要统一使用,统一管理,以此来避免企业的商标被转化为商品的通用名称。(3)、企业要加强网络域名注册的管理,以免被他人抢先注册为网络域名。因为网络域名具有唯一性,一旦被他人抢注,就得区分是善意还是恶意,这将增加了企业的难度和成本,留下不必要的隐患。(4)、企业在许可商标使用时要慎重,以免自己的商标被不合理地使用,造成商标的淡化。如广州的“洁花”香皂与美国合资被“海飞丝”,“潘婷”商标给顶了名。结语目前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已经通过立法或以判例的形式确立了商标淡化理论,并建立了相应的法律制度,而我们却还没有及时跟上,落后于美国、法国、日本、德国等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这不符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赶超先进国家的步伐。如今已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大家都要遵循共同的游戏规则,与世界接轨,而不能闭关锁国,无视各国的发展动态,因而对于研究驰名商标的淡化既有理论上的意义,又有实践上的意义。鉴于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理论,虽然我们已经摸索和探讨了二十几年,但在理论上还是显得不成熟,不过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2001年我们为兑现入世的承诺及时地修改了商标法,在第13条的中就增加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规定,2003年制定了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在第8条中确定了具体的认定标准,尽管这些立法规定还不完善,与国外的淡化理论有一定的差距,且依然属于传统的混淆理论,但是上海市的上海市著名商标认定与保护暂行办法第23条第3款的规定已经走出了传统的藩篱,相信不久的将来经过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商标权的淡化理论一定会在即将新修订的商标法或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所体现,这些都需要各方有心人士的齐心协力,我们将拭目以待。注释王连峰著:商标法通论,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9(法学文库),第14页。陈少英、黄肇伟:商标淡化行为之竞争立法探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69页。李清湄:商标反淡化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18日,第15页。曾陈明汝著:商标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台湾法学研究精要丛书第127页。李清湄:商标反淡化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18日,第8页。牛绿花:试论商标淡化的性质,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第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