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训练选18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2019高考语文训练选18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2019高考语文训练选18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2019高考语文训练选18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2019高考语文训练选18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训练选(18)含答案李仕才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通过海丝之路走向海外的潮汕人,在一杯工夫茶之后,美美地回味那“九曲回肠、心旷神怡”,故乡的一草一木也由此映入眼帘。B新广告法规范了原广告法存在的一些问题,整治了公众反映比较多的一些广告乱象,在制度层面上更加完善、健全、合理。C造成“提笔忘字”的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造成“能识不能写”这一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触屏操控和电子输入方式导致的。D阳光学校继承了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一教育思想,于2014年提出了“率性教育”的理念。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后引号后加“的茶香”。B项,搭配不当。把“规范”改为“解决”。C项,结构混乱。“造成能识不能写这一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触屏操控和电子输入方式”和“能识不能写这一尴尬局面是触屏操控和电子输入方式导致的”保留一个。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作为政府官员,要和各行各业的人交朋友,但官商交往要相敬如宾,不能称兄道弟,更不能狼狈为奸。由于钻石稀少而价格昂贵,尤其是比较大粒的钻石,一般人都不敢问津。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很多创作素材。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有点敝帚自珍的意味。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巴西一只美洲豹在喝水纳凉时制服了一条鳄鱼,场面令人咋舌。李克强总理的回信如同空谷足音,使得吉林大学白求恩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的热情瞬间被点燃,守望相助的正能量传遍社会的每一个角落。ABC D解析: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之间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用错对象,不合语境。不敢问津:指对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和尝试。符合语境。下里巴人:本来是指古代楚国的一种通俗的歌曲,后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与“阳春白雪”相对。属望文生义,不合语境。敝帚自珍: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不合语境。令人咋舌:形容让人惊异、畏惧,以致不敢出声。符合语境。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符合语境。答案:A3、根据各种文体对语言的要求,选出语言得体的一项()A自从我省东部地区发生特大洪水以来,我市各界对灾区人民生活甚是关心,积极开展赈灾活动,捐款(包括实物折款)累计已逾百万元之巨。(广播稿)B4月18日,该犯与两个哥们一同到博物馆踩点,回来合计好行动步骤,当晚乘月黑风高之机,潜入博物馆,盗窃有价值文物多件。(法院布告)C梅:落叶乔木,性耐寒。叶子卵形,早春开花,有粉红、白、红等颜色,味香。果实球形,青色,成熟的黄色。都可以吃,味酸。(工具书)D我校教室一共六间,有四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东倒西歪,朝不虑夕,迫切希望教委伸出援助之手,拨款修整为荷!(某校给教委的报告)解析:A项语言应口语化,不应有“甚是”、“逾之巨”等文言句子,且不应有括号; B项要严肃庄重,“哥们”是口语,“踩点”是黑话,“月黑风高”是小说语言;D项报告语言应平实,如“朝不虑夕”一词显得过于文雅;句中一些描绘用语也不当,“风雨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答案:C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甘肃安南坝野骆驼自然保护区冬季严寒,夏季酷热,极度干旱,风沙较大,_。野骆驼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艰难地生存着。保护区最旱的时候,即使是核心区域,草类生长的情况也很不好。面对_,保护区加快了饮水工程建设。通过安南坝保护区的不懈努力,野骆驼栖息地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复,_。在一次巡护中,工作人员一天之内就发现了158匹野骆驼的踪迹,这是非常罕见的。答:解析:回答这类问题,注重把握语段的意思和空格前后文的具体内容。语段主要介绍安南坝野骆驼问题,第一个空格前的内容介绍安南坝野骆驼自然保护区恶劣的气候,空格后的内容是野骆驼就生活在这里,由此看,空格的内容应该与“气候或者环境恶劣”有关;第二个空格,空格前的内容写这个保护区缺水的情况,空格后的内容介绍饮水工程,由此判断空格的内容应该与“缺水”有关;第三个空格,空格前的内容是介绍野骆驼栖息地的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空格后的内容是人们在这里发现了很多匹野骆驼的踪迹,由此看,空格的内容应该与“野骆驼的增加”有关系。答案:环境十分恶劣缺水的情况野骆驼种群数量不断增加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文学是心灵的抚慰剂。许多人因为孤独而爱好文学,许多人因为穷困而爱好文学,也有一些人因为富足闲适而爱好文学他们信仰文学,崇尚真善美,文学必将让他们变得安贫乐道,富而不骄。真正爱好文学的人,一定是天底下最善良的人。验之现实,大致不错。文学是纯净的,以文学钻营的人,终将身败名裂、一无所得。文学并不一定让文学爱好者变得安贫乐道,富而不骄。解析:解答此题,注意关联前后文意,分析语句间的逻辑关系。语段把“天底下最善良的人”的评判标准与对文学的好恶联系起来,推断显然不合理;且后文的“验之现实,大致不错”也说明“一定”的说法太绝对。联系现实来看,可以推断出“以文学钻营的人”可能会丧失名誉、失去所得,但“终将身败名裂、一无所得”的推断过于武断。答案:真正爱好文学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天底下最善良的人以文学钻营的人并不一定都会身败名裂、一无所得二、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注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浦树:水边的树。散丝:雨丝。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B颔联、颈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2本诗的尾联是如何抒发送别之情的?请简要分析。答: 【参考答案】1C“十分含蓄”错,泪水比雨丝还要密集,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1)直抒胸臆。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相送情无限”直抒别情之无穷无尽。(2)比喻。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色彩,使得送别之情更为浓重。【作者:韦应物】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在中唐最大。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 风 吹 笛林清玄微微的雨。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侧耳仔细听,那像是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声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地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我看天色尚早,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蛙虫的鸣唱,春晨雀鸟的啾唧,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不逊于在山中听蝉。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那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那么深刻。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可惜的是我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是要有福分的,它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的,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自然是没有结局的。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听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早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选自林清玄散文集鸳鸯炉,有删节)1983年5月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C)A文章以“微微的雨”开篇,与结尾“雨早停了”呼应,而且也为后文“笛声”的出现作了铺垫。B竹子上面有水渍,竹叶有间隙,因风的作用,发出尖利如笛的声音,所以作者说“竹子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C作者后来又去了几次竹林,但都无福再次聆听到美妙的“笛声”,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笛声”的喜爱以及无法再次聆听的遗憾之情,同时也说明作者是一个无福之人。D本文多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竹子”喻为“乐器”,把“风”喻为“指挥家”,把风吹竹、雨打叶交织在一起的声音喻为“笛声”,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声音以及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解析“同时也说明作者是一个无福之人”无中生有。2风雨中的笛声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