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教程),第4章投入产出核算,天津财经大学周国富主讲,.,2,4.1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表4.2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4.3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修订方法4.4投入产出法的应用和拓展小结:本章要点,本章要目,.,3,4.1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表,一、投入产出法及其产生和发展(一)产业关联性与投入产出核算(P127)任何生产过程都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每种生产活动都会提供一定种类的产品,而为了进行生产又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作为劳动对象的各种消耗品、作为劳动工具或手段的各种固定资产,以及作为生产过程的主体和能动要素的劳动力。,.,4,作为社会生产过程的成果,产出的价值是由各种投入要素所决定的。劳动对象的消耗和固定资产的损耗需要由产品价值得到补偿;劳动力的使用和生产资金的注入也需要由产品价值支付相应的报酬;此外,作为社会环境资源的维护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还要对产品的生产征收相应的生产税或支付一定的生产补贴。,.,5,在形成产品价值的各种投入要素中,相对于中间投入(被消耗掉的劳动对象)而言,固定资本消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等则属于生产过程的最初投入。,.,6,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或部门从事产品生产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全社会的需要(当然也可以包括一部分自身的需要),如:作为消费品满足生活的需要,作为消耗品或固定资产满足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任何企业或部门从事生产活动所需投入的产品,都有相当部分(通常是大部分)来自其他企业或部门。因此,在社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各企业、各部门之间往往既相互提供产品,又相互消耗和使用产品。,.,7,各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提供、相互消耗产品的活动,使得整个国民经济生产体系内部结成一种错综复杂的投入产出关系。这种关系受制于现实的社会生产水平和工艺技术条件,因而存在一定的数量界限和数量规律。“投入产出核算”就是以适当的国民经济部门分类为基础,通过一定的统计平衡表和技术经济系数描述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并利用数学方法(主要是矩阵代数)建立经济模型,进行相应的分析和预测。,.,8,(二)投入产出法的产生和发展(P128),投入产出法的核心思想产业关联分析思想的萌芽:法国重农学派学者魁奈:“经济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多部门间的比例关系;1920年代,前苏联中央统计局:社会产品棋盘式平衡表。,.,9,(二)投入产出法的产生和发展,投入产出法的产生:1930年代,俄裔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节夫受到上述思想和工作的启发,开始研制投入产出表,创造性地运用矩阵代数等数学方法建立了专门的经济模型,并据以进行美国经济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投入产出分析技术与方法。,.,10,(二)投入产出法的产生和发展,投入产出法的发展:二战后,投入产出法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实践,形成现代经济分析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SNA和MPS:投入产出核算均构成其重要部分。中国:1974-1976年试编投入产出表,1982年正式编制投入产出表;现在,每隔五年(逢二或七的年份)通过全面调查方法编制新的投入产出表,其间还通过局部修订编制投入产出“延长表”。,.,11,二、投入产出法的部门分类,(一)产品部门及其特征(P129)从分析要求上说,投入产出法必须强调各生产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纯粹性和同质性。因为,只有在投入和产出两方面都具有相当程度同质性的部门,才会具有较为显著且稳定的技术经济特征,才能据以确定系数、建立模型,进行较为精确的部门关联分析。所以,投入产出分析通常采用满足上述同质性要求的“产品部门”分类。,.,12,“产品部门”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产品种类的同质性:一个部门只能生产同一种类的产品。如果一个部门除了主要产品之外,还生产其他次要产品,就必须把后者的产出划归到将其作为主要产品来生产的相应部门。例如:林场生产林木、木材和木制家具。2投入结构和生产工艺的同质性:一个部门只能以相同或相似的投入结构和生产工艺生产同一种类的产品。如果在生产同类产品的过程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投入结构或生产工艺,应该把有关生产活动分别划归到不同产品部门。例如: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13,(二)产品部门与产业部门的关系(P130)相似之处:产品部门与产业部门都是从生产的角度进行的部门分类,都要适当考虑各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同质性,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分析目的和分析要求。不同之处:产业部门并非完全满足同质性要求的“纯部门”;只有产品部门才是真正的纯部门。产业部门是对具体分类单位实际划分的结果;而产品部门没有可观测的具体分类单位,而是对实际核算资料进行分解、重组或数学推导的结果。,.,14,(三)产品部门划分的方式可参照“产业部门”分类标准中有关部门的名称来确定产品部门,并根据分析需要和核算条件来确定产品部门划分的粗细程度。但仍应注意,“产品部门”与“产业部门”是两种既相似、又不同的部门分类方法。按照SNA的说法,“产业部门”的分类单位是基层单位,而“产品部门”的分类单位是同质生产单位。【本教材未提“同质生产单位”这一概念】,.,15,注意对于投入结构和生产工艺的区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例如,电力生产部门:水电、火电、核电、风电、油电,这些子部门可分也可合,可细也可粗。产品部门分得越细,其同质性越好;但实际划分时应兼顾需要与可能。例如,我国的2002年投入产出表划分123个二级部门,42个一级部门;公布资料时更简化。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产品部门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它仍然是一种合理抽象,其资料可用适当方法推算出来。基本过程为:实际投入产出资料产业部门资料产品部门资料(机构单位)(基层单位)(同质生产单位),.,16,三、投入产出表的种类和结构(一)投入产出表的种类投入产出表(也叫部门联系平衡表):是一种以产品部门分类为基础的棋盘式平衡表,用于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投入的来源和产出的去向,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提供、相互消耗产品的错综复杂的技术经济关系。投入产出表的种类按计量单位分:价值型和实物型;按表式结构分:对称型(纯部门)和U-V型;按资料范围分:全国表、地区表和企业表;按时间期限分:静态表和动态表;按考察领域分:产品表,固定资产表、能源表、人口表、教育表、环境污染表,等等。,.,17,本章主要考察:价值型、对称型的静态全国产品投入产出表。如表4-1。(二)投入产出表的四大象限(P132-133)暂不考虑作为合计数的“总投入”行与“总产出”列以及生产部门的“小计”栏,那么可将投入产出表划分为四大象限,分别表达特定的经济内容。,.,18,返回,.,19,第象限(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位于投入产出表的左上角,是整个投入产出表的核心,反映各部门之间相互提供、相互消耗产品的技术经济联系。特点:横行标题和纵栏标题是名称相同、排序也相同的产品部门,具有严整的棋盘式结构;横行为提供中间产品的部门(产出部门);纵栏为消耗中间产品的部门(投入部门);表中每项数据都具有“产出”与“消耗”的双重涵义。该象限的所有n2个数据组成“中间流量(中间产品、中间消耗)矩阵”:,.,20,第象限(最终产品或最终使用):位于投入产出表的右上角,反映各部门提供最终产品的数量和构成情况。特点:横行标题为各产品部门;纵栏标题为最终产品,根据需要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等最终使用项目。该象限的数据组成“最终产品列向量”:,.,21,第象限(最初投入或增加值):位于投入产出表的左下角,反映各部门的最初投入数量及其构成。特点:横行标题为最初投入(增加值)及其各组成部分,纵栏标题为各产品部门。该象限的数据组成“最初投入(增加值)行向量”:,第象限:空白(可在国民核算矩阵中适当开发)。,.,22,(三)投入产出表的两个方向(P134)横表:,反映各部门的产出及其使用去向,即“产品分配”过程;竖表:,反映各部门的投入及其提供来源,即“价值形成”过程。“横表”和“竖表”各自存在一定的平衡关系,彼此之间又在总量上相互制约,构成投入产出表建模分析的基础框架。,.,23,四、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P134-136)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有如下三种:(一)各行(横表)的平衡产品平衡方程: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出,.,24,(二)各列(竖表)的平衡价值平衡方程: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25,(三)各行列(横表和竖表)的对应平衡:各部门总产出该部门总投入,这表明:“产品平衡方程”与“价值平衡方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26,从投入产出表所有行列的角度看,有:所有部门的总产出所有部门的总投入,即,所有部门的中间产品所有部门的中间消耗,即,从而有:,即:所有部门提供的最终产品所有部门创造的增加值,.,27,但应注意:每个部门所提供的中间产品价值与其消耗的中间产品价值通常不等,即,每个部门所提供的最终产品价值与其创造的增加值通常也不等,即:,.,28,4.2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依据投入产出表的资料进行建模分析,还必须确定有关的消耗或投入系数(统称为“技术经济系数”)。一、几种中间消耗概念(P136-137)直接消耗:在某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对有关产品的第一轮消耗。间接消耗:通过被消耗品的媒介关系而形成的对有关产品的消耗。完全消耗:对某种产品的直接消耗与所有轮次间接消耗之总和。,.,29,例:,例中:炼钢过程直接消耗生铁和电力通过生铁间接消耗焦炭和电力(第一次间接消耗)通过焦炭间接消耗原煤和电力(第二次间接消耗)通过原煤间接消耗坑木和电力(第三次间接消耗),.,30,间接消耗的特征:(P137)传递性。不是直接观察到的第一次消耗,而是通过被消耗品的传递关系形成的消耗。层次性。根据传递环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层次。无限性。社会生产的循环过程无始无终,间接消耗的传递关系是永无止境的。收敛性。在极限意义上,间接消耗的不断传递过程本身是收敛的。这样,才有可能计算出全部间接消耗。注意两点:完全消耗总是大于直接消耗;当一个部门对某种产品没有直接消耗时,却仍然对它有间接消耗,因而完全消耗通常不为零。,.,31,二、直接消耗系数和增加值系数(P137-139),(一)直接消耗系数(aij):j部门每生产一单位产出对i部门产出的直接消耗量。其计算公式为:,所有n2个直接消耗系数组成“直接消耗系数矩阵”:,.,32,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范围:,直接消耗系数的作用:(P137)(1)反映部门间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2)构成中间产品(消耗)与总产出之间的媒介;(3)计算完全消耗系数(和其他系数)的基础。以上考虑的是“价值型直接消耗系数”,与之对应的还有“实物型直接消耗系数”(跳过)。,.,33,.,34,引入实物量的中间消耗、总产出以及相应的实物型直接消耗系数:(P138),显然,实物型与价值型的直接消耗系数之间存在如下数量关系:,.,35,(二)最初投入系数和增加值系数:(P139)各部门每生产一单位产出所需的有关最初投入,或所创造的增加值数量。计算公式分别为:,.,36,用矩阵表示各种最初投入系数:,.,37,增加值系数与各种最初投入系数之间的关系:,增加值系数与直接消耗系数之间的关系:,或:,其中:,acj称作j部门的“中间消耗(中间投入)系数”。,.,38,二、完全消耗系数和完全需求系数(P140-144)(一)完全消耗系数(bij)1.完全消耗系数的定义(P140)完全消耗系数:j部门每生产一单位最终产品对i部门产品的完全消耗量,包括直接消耗和各次间接消耗。,注意:完全消耗系数从另一角度反映了生产过程的技术经济联系,它与直接消耗系数的分析意义不同;完全消耗系数通常需要运用矩阵代数方法从整体上加以计算(直接运用理论公式计算单个系数较困难)。,.,39,分析和举例:,.,40,.,41,依此类推,j部门对i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为:,记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为:B=(bij)nn,上式可表为:,问题的经济性质保证了其收敛性。且数学上有:,.,42,从而得到:(P141),式中:(I-A)为列昂节夫矩阵(I-A)-1为列昂节夫逆矩阵(完全需求系数矩阵)B=(I-A)-1-I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43,举例: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已知:,.,44,由表中资料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计算列昂节夫矩阵和完全消耗系数矩阵:,.,45,3.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经济解释,这表明:第二部门每生产1亿元产品就要直接消耗第一部门0.1亿元的产品。而b120.258(相当于直接消耗系数的2.58倍),则表明:第二部门每生产1亿元最终产品就要完全消耗第一部门0.258亿元的产品。,.,46,(二)完全需求系数(P144)完全需求:是指某部门生产一定数量的最终产品对有关各部门的初始需求与完全消耗的总和。对于本部门,完全需求是初始需求与完全消耗之和;对于其他部门,完全需求就是完全消耗。例:如果要求农业部门生产1吨粮食,那么既需要消耗种子(本部门),也需要消耗化肥、农药等(其他部门)。完全需求系数:是指某部门(j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有关部门(i部门)产品的完全需求量,即完全需求量与最终产品量之比。,初始需求:要求本部门提供的最终产品量。,.,47,对于本部门(ij),有:,对于其他部门(ij),则有:,初始需求量:要求本部门提供的最终产品量。,.,48,所以,“完全需求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之间有如下的关系:,也即,两个系数矩阵仅主对角线上的元素相差一个单位(也就是对本部门最终产品的初始需求),其他元素则相等。,.,49,实际上,完全需求系数矩阵就是列昂节夫逆矩阵:,列昂节夫逆矩阵中的每个元素即为完全需求系数。完全需求系数:j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i部门产品的完全需求量。,.,50,四、投入产出基本模型根据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和技术经济系数,可以建立各种投入产出模型。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投入产出行模型”和“投入产出列模型”。(一)投入产出行模型(P144-146)这是依据投入产出表各行的平衡关系和直接消耗系数(或完全消耗系数)建立的模型。从各行的平衡关系出发,并引入直接消耗系数,有:,.,51,写成矩阵形式:,整理后得到行模型(产品流量模型):,该模型用于考察总产出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数量平衡关系。据此,可以由总产出推算最终产品,或者,由最终产品推算总产出。,.,52,在掌握了总产出的前提下,依据直接消耗系数的定义,还可建立“中间流量(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模型”:,.,53,(二)投入产出列模型(P146-147)这是依据投入产出表各列的平衡关系和增加值系数(或中间投入系数)建立的模型。从各列的平衡关系出发,并引入直接消耗系数,有:,.,54,写成矩阵形式:,对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第j列的和称作j部门的“中间投入系数”,并记作acj,即,.,55,引入“中间投入系数对角阵”:,则,.,56,整理后得到列模型(价值形成模型):,该模型用于考察总投入(产出)与最初投入(增加值)之间的数量平衡关系。据此,可以由总投入(产出)推算最初投入(增加值),反之亦然。需要注意的是:投入产出行模型无论对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或者实物型投入产出表都是适用的;投入产出列模型则只适用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不适用于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因为实物型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不能求列和,故不能建立这种形式的列模型】。,.,57,4.3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修订方法,一、两个分析假定和两种编表方法(一)投入产出分析的两个基本假定(P147)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有赖于两个基本假定:“同质性”假定:各部门以特定的投入结构和工艺技术生产特定的产品(且不同产品不能相互替代)。“比例性”假定:各部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成一定的比例(表现为技术经济系数),也即各种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较稳定的线性函数关系。,.,58,两个基本假定的关系:“同质性”是“比例性”的基础,“比例性”是“同质性”的归宿。【详见P148】为了满足两个基本假定,从理论上讲,投入产出分析所依据的数据资料应该是按“产品部门”划分的。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既不存在纯粹的产品部门,也不存在能够据以实际划分产品部门的分类单位。“产品部门”只是一种满足给定分析要求的理论抽象。因此,怎样编制出所需要的投入产出表,就成为投入产出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59,(二)纯部门投入产出表的两种编制方法为了编制出符合分析要求的纯部门投入产出表,一般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直接分解法和间接推导法。1.直接分解编表法(P148-149)基本思路:首先全面调查搜集各企业、各部门的投入产出资料,然后将其按纯部门的要求逐一分解,最后由综合部门将分解得到的数据汇编成所需的投入产出表。,.,60,直接分解法的编表过程:(1)按纯部门的标准分解各部门不同产品的产出,再将分解得到的结果组合成相应产品部门的产出;(2)按“投入跟着产出走”的原则分解各部门的各种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再将其归并到相应的产品部门(难点);(3)从全社会的角度确定各种产品的最终使用数额,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总量和构成;(4)对上述各项资料按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关系进行综合平衡,要求各部门:中间投入最初投入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汇编有关资料,即可得到纯部门的投入产出表。,.,61,2.间接推导编表法(P149)基本思路:首先,以国民经济核算中各产业部门的实际投入产出资料为基础,建立专门的U-V型投入产出表;然后,依据该表的平衡关系,引入适当的工艺技术假定,运用数学方法推算出符合分析要求的投入产出表。,.,62,二、用间接推导法编制投入产出表(U-V表法)简单讲,U-V表法首先需要用两张表描述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核算资料,并据以编制U-V型投入产出表。投入表:主要反映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其中,各产业部门所消耗的各种中间产品流量资料,即“消耗矩阵”,就是U表。产出表:主要反映各产业部门所提供的各种产品流量,即“制造矩阵”,就是V表。,跳过,.,63,1投入表:主要反映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64,2产出表:主要反映各产业部门所提供的各种产品流量。,3U-V型投入产出表:是将“投入表”与“产出表”的有关数据适当组合得到的。,.,65,结构特征:U表和V表是其核心部分:U表消耗矩阵,是“产品部门”型的;V表制造(生产)矩阵,是“部门产品”型的。表中其他数据均可由这两个矩阵直接或间接推算出来。,.,66,若能在U-V型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通过适当方法推导出纯部门的中间流量矩阵X和最初投入向量y,就可得到标准投入产出表。为此需要:考察U-V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结构(P151-152,略);制定有关的技术经济系数(P152-154,略);还需要依据一定的工艺假定【P154、P159,细节略】,.,67,两种工艺假定:【P154】由U-V型投入产出表推导标准型投入产出表,关键是如何将各产业部门的投入转移到相应的产品部门中去。为此,需要根据不同产品的生产过程的特点,分别运用两种工艺技术假定:产品工艺假定:假定同一种产品由不同的部门来生产时,其消耗结构是相同的。部门工艺假定:假定同一个部门在生产几种不同的产品时,其消耗结构是相同的。,.,68,实际情况是,多数产品的生产过程较为符合产品工艺假定:汽车工业生产飞机引擎与飞机工业生产同一产品;钢铁部门生产焦炭与炼焦部门生产焦炭。但也有一些产品的生产过程更为符合部门工艺假定:炼焦部门在生产焦炭过程中连带生产煤气(在此,煤气与焦炭的实际消耗结构基本相同)为解决上述问题,人们还将两种工艺假定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对一部分产品施行产品工艺假定的推算,而对另一部分产品则施行部门工艺假定的推算,这就是所谓的“混合工艺假定”。【P159】,.,69,三、投入产出表的修订方法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周期一般较长(通常5年)。在此期间,需要对有关系数和流量进行适当修订,以便延长原表的使用期限(即编制“延长表”)。投入产出表的修订方法:(P160-166,略)(一)重点系数修订法(二)RAS法(和改进的RAS法)(三)其他修订方法(平均增长率法、拉格朗日待定系数法),跳过,.,70,4.4投入产出法的应用和拓展,投入产出法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并且仍在不断扩展和深化之中。一、研究产业结构及其关联程度(P167-171)(一)分析初始需求及其变化对各部门产出和投入结构的影响(二)利用有关的技术经济系数,分析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产业关联程度二、编制和修订宏观经济计划(P171-174)(一)编制和安排宏观经济计划(二)检验或修订宏观经济计划三、研究价格水平及其变动影响*(不要求)(一)价格测算模型的建立(二)价格测算模型的应用,.,71,一、研究产业结构及其关联程度,(一)分析初始需求(最终产品需求)及其变化对各部门产出和投入结构的影响(P167-168)全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是最为基本的需求,而为了生产出所需的最终产品,各部门还必须提供相应数量的中间产品,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最终产品的需求是“初始的”需求,而对于中间产品的需求则是“派生的”需求。,.,72,初始需求的规模和构成一旦确定,则派生需求的规模和构成也被确定,进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出规模和构成随之被相应地确定,这一点是由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所决定的。因此,利用投入产出表和有关模型,可以分析初始需求及其变化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出结构的影响。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出规模和构成一旦确定,则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的规模及结构也被相应地确定。因此,利用投入产出表和有关模型,还可以分析初始需求及其变化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投入结构的影响。,.,73,1分析初始需求及其变化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出结构的影响初始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三大部分。引入符号:,根据投入产出行模型(产品流量模型),就有:,据此,可以测算并分析初始需求及其变化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出结构的影响。,.,74,2分析初始需求及其变化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结构的影响引入有关符号:,依据投入产出法的中间流量模型,有,另一方面,依据投入产出列模型,则有,据此,可以测算并分析初始需求及其变化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中间投入结构和最初投入结构的影响。,.,75,(二)利用有关的技术经济系数,分析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产业关联程度(P168)这一分析主要是在完全需求系数矩阵的基础上,计算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完全需求系数矩阵也就是列昂节夫逆矩阵,它的列和与行和具有特殊的经济涵义:,.,76,列和:某部门新增一单位最终产品所引起的对各部门完全需求之和。反映该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力。行和:各部门新增一单位最终产品所引起的对某部门完全需求之和。反映该部门所感应到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77,为便于各行之间、各列之间的比较,需要将各行(列)和加以平均:,以此为基础,可确定两个产业关联分析参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平均感应度)(平均影响力),.,78,(1)影响力系数。依据“列和”数据确定:,表示某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前向牵引强度。当系数大于(小于)1时,其影响力超过(低于)各部门平均水平。(2)感应度系数。依据“行和”数据确定:,表示某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后向感应强度。当系数大于(小于)1时,其感应度超过(低于)各部门平均水平。,.,79,我国1997年各部门的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返回,.,80,依据1997年投入产出表,我国影响力系数最大的“龙头产业”是:金属产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建筑业,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等;最小的是金融保险业和农业。感应度系数最大的“基础产业”则是:机械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金属产品制造业,采掘业,农业,商业饮食业等;最小的是建筑业、其他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当然,各部门的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艺的变革,产业结构和部门关联都会发生相应变化。(各地区也互有差异),.,81,2产业关联系数的应用问题*,金融业: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都排在末尾。金融业不重要,或与其他行业的经济关联不显著吗?建筑业:影响力系数名列前茅,但感应度系数位列最后。建筑业对各行业的推动作用不重要吗?个别经济地位并不重要、总量规模很小的产业,其影响力系数却可能非常大。这些问题,应该怎样理解或解决?,.,82,疑难辨析,(1)金融业的重要性和与其他行业的经济关联问题金融业很重要,与其他行业的经济关联日益密切。但这种关联影响和重要性很难通过各种消耗系数体现出来。原因在于:投入产出分析是从技术经济联系的角度研究部门关联的方法体系,而这里所谓的“技术经济联系”仅限于部门间的产品流量关系。部门间的经济联系是多方面的:技术经济联系、财务收支关系、资产负债关系、其他方面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关系。不同的经济联系需要不同的测度方法。,.,83,(2)建筑业对各行业的推动作用问题建筑业为各行业提供固定资产,对各行业的推动作用并非不重要。但是,常规投入产出方法侧重于部门间相互提供、相互消耗中间产品的交易;而部门间提供和使用固定资产的交易却被排除在外。,.,84,(3)小规模产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系数,能否显示其经济地位的重要性?一般不能,除非我们假定(或实际情况恰好是)各部门的最终产出完全相等。简单的影响力系数:某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所有相关部门提出的完全需求。考虑到每个部门的实际生产规模,某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绝对影响力度应采用按最终产出加权的方式衡量:绝对影响力度相对影响力度最终产出规模类似地,某部门所感应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级安全培训时长课件
- 《蘑菇家园》课件讲解课
- 《荷叶圆圆》课件顾志宏
- 临时供用电合同书范本6篇
- 护理职业人物访谈
- 看守所职能讲解
- 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 2025年初级招采人员考试(招标采购专业实务)在线模拟题库及答案及答案(广东省)
- 农田买卖合同5篇
- 简易年终工作汇报
- 2025年工行客户经理测试题及答案
- 大宗商品交易管理办法
- 普通话宣传教学课件
- 2025年广东省中考英语试题卷(含标准答案)
- 2025年郑州市社区工作者考试试题集
- 创新联合体建设管理办法
- 传统琉璃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表现性研究:传承与创新的融合视角
- 2025年国有企业管理岗竞聘笔考试试题库及答案
-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检测题(及参考答案)
- 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网络空间发挥作用研究
- 职业妆容设计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