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教育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古诗词复习姓名: -可编辑-初中八年级下册21与朱元思书七.写法特点:本文把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似置身于奇山异水间。文章以情生辉,抓住“独绝”写“奇山异水”的特征,并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读者进入诗境。文笔精炼,层次井然,写景抒情,语言生动。文中写“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有什么作用?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蝉、猿之声,在空谷传响,袅袅不尽,从侧面突出了山之拔地参天,连绵不断。“鳶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的作用。是文章的主旨句。这一句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与前文的正面描写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说说“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的妙处。一是起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异色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八、阅读探究1、理解背诵。按要求写出句子。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对偶句)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5、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 整体形象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郁郁葱葱,顽强生长,互比高低,直插云霄,连绵起伏,生机无限。通过“写貌”表现树之奇,亦山之奇。 生长状态奇。 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动态比拟中,通过“绘形”山之奇尽显。 自然声音奇。 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神往。鸟之鸣,婉转流丽,晶莹润畅,富有音韵之美,悦耳动听。蝉、猿之声,在空谷传响,袅袅不尽,从侧面突出了山之拔地参天,连绵不断。通过“摹声”又显一奇。6、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什么? 这句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关系? 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有这样的“奇山异水”,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同时这句又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异水”。7、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似是多余,对此你有何看法?不多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8、简单赏析以下句子的写法。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答:该句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2分),突出了水的清澈透明(1分)。九、拓展延伸1、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你想到了哪两篇文言文中的话?写出相应语句、作品和作者。 “潭中鱼可白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2、由“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富贵人虽然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是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固然有种种不便,但其快乐是无法比拟的。3、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4、.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请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答:写“山”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水”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2五 柳 先 生 传九、理解性默写1、文中概述五柳先生性格特征的句子是: 2、文中描述五柳先生读书特点的句子是: 3、文中借黔娄之妻的话来赞扬五柳先生高洁人格的话是: 这句话与传文中的“ ”相照应。答案: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3、不汲汲于富贵 不慕荣利1文中交代作者“五柳先生”这一自号的来历的语句是: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2表现五柳先生安于贫困生活的语句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 如也 3“赞”中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语句是:不汲汲于富贵 4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的语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一、文体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都是名篇。传,传记。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二、主题思想: 文章从五柳先生的身份和称号写起,重点从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三、重点理解: 1、性格、志趣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隐者心境 好读书,不求甚解-书中求乐性嗜酒,期在必醉-率真放达 环堵萧墙晏如也-安贫乐道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2、人物形象分析(1)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自娱(3)形象: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4)精神:安贫乐道、淡泊名利 3、句式特点: 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作者言“不”,突出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4、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不求甚解:现用来批评读书粗枝大叶,不求深入理解 5、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6、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毫不客气的喝酒,而且一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缛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高风亮节之人。 7、段意及表达方式 1段:“传”介绍五柳先生的性格、爱好、生活状况 (记叙)2段:“赞”对五柳先生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 (议论8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9、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好读书”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这是他不追求名利的体现。(2)饮酒。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豁达自然的体现。 (3)著文章。其目的“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他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 10、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世礼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11. 陶渊明的“志”是什么 表明他不求宦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也表明他对黑暗社会的厌恶,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以及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23马说全文中心思想: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文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写作方法本文属于“说”这种体裁,与现在的杂文相似。本文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两个特点:1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2中心突出:本文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7、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8、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课文内容理解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2、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4、第二段说明了什么?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5、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6、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7、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8、“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9、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1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11、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12、文的体裁是“说”。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13、第1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14、第2段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15、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16、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17、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24送东阳马生序二、阅读探究1、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在年轻时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的? (1)幼时求学的艰难: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 (2)成人后求师的艰难:A、叩问之难。 B、途之难。 C、生活之苦。2、作者“因得遍观全书”的原因是:爱好读书,克服家贫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借书苦学。3、作者用大量的文字书写求师之艰的目的是什么? 拿自己的艰苦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4、全文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 拿作者自己的粗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作对比。 通过对比,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的道理。5、作者写赠序的目的是:勉励马生努力学习。7、你从作者身上看到了什么优良品质? 从作者年轻时求学上看:作者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学习刻苦,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 从作者写本文的态度上看:作者德高望重,但却不摆出名人的架势说教,而是真挚诚恳,循循善诱,反映了他高尚的品德,也反映了他对后代人的殷切关怀。8、马生本是一个用心学习的人,作者为什么还要勉励他刻苦学习? 宋濂深制知当时的太学使人养尊处优,所以勉励马生。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三、统领全文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四、作者勤奋学习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1、余幼时即嗜学。2、益慕圣贤之道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五、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六:用原文的语句回答:1、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5、写借书的句子: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6、写抄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7、写还书的句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8、写跋涉之苦的句子: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9、写冷冻之苦的句子:(1)足肤皲裂而不知;(2)四肢僵劲不能动。10、写衣食简陋的句子:(!)缊袍敝衣处其间;(2)无鲜肥滋味之享。11、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12、作者写富家子弟衣饰华美,写自己緼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对比 反衬自得其乐。说明精神上的富足,能战胜物质上的贫困。13、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什么精神品质?守信、不畏艰苦、求师诚恳、态度谦恭,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14、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悬梁:东汉孙敬;刺股:战国苏秦;囊萤:晋车胤;映雪:晋孙康;负薪:西汉朱买臣; 挂角:隋李密;凿壁偷光:匡衡;韦编三绝:孙子。闻鸡起舞(东晋、祖逖)15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16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17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读完此文后,请用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概括你对本文的理解。如:勤学不畏寒苦,苦读岂惧艰难。 学士名从勤艰得,梅花香自苦寒来。18 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1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2是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19、余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身为当代的中学生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的方式?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遍的现象。这里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学生完全可以与老师平等交流,各述己见,甚至可以展开激烈的讨论,因为没有圣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20、 通过本文的阅读,你如何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有影响,但不是绝对的。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主观努力。25、 学习了本文后,你在学习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在学习上要不畏艰难险阻,才能获得成功。26、 请写出关于苦读、勤学的名言诗句。名言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发悔读书迟。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27.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条件优越,你怎样学习?(自做答案) 从树立远大理想,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发愤读书,为国为民作贡献等角度作答。26小石潭记小石潭记4常规词语写法特点:本文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的形成一种凄清的艺术境界。第一段 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使景物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第二段 用定点描写的方法写潭水和游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动静相生,游鱼与潭水相互映衬。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第三段 写小石潭的水源和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运用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形象而又逼真。第四段 写坐在潭边的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廖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者突出的写出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中凄苦孤寂的心境。是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的曲折反映。三、阅读探究1、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 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2、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佩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3、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石奇、水清、树绿。环境清幽,景物奇美。4、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隔篁竹,伐竹取道。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6、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描绘了什么? 水清鱼乐。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鱼影、日光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 ,却又无处不在写水。7、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8、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鱼静态的句子: 佁然不动。 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9、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动静相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 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 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10、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11、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 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12、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衬托水的清。 13、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15、“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比喻。试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闻水声,如鸣珮环。 皆若空游无所依。 似与游者相乐。 比喻: 闻水声,如鸣佩环。 皆若空游无所依。16、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石潭概貌。 第二段:小石潭的水清鱼乐 。 第三段:写潭的水源。 第四段:潭周围景色及作者的感受。17、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发现小石潭 潭中景物 小溪源流 潭中气氛 (闻声见形) (水石树鱼) (溪身岸势) (气氛感受)18、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四、迁移拓展1、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情?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当看到鱼儿时心情变得欢快起来,后来又看到小石潭这么美的景色被埋于荒远,加上凄清的自然环境的触发,于是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而产生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种心情是特定环境与作者经历结合的产物,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志文人普遍的心情。2、本文历来被誉为精品,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作者敢于选择被遗弃于荒野的无名小潭作为表现对象,有过人的艺术胆量。 情景合一,景随情迁,形成了凄清的艺术境界,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能。 手法高妙。移步换形,以鱼衬水,以景衬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27岳阳楼记写法特点:1 文题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等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的“古仁人之心”,别出心裁。2 全文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山色的描写;既有精辟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其中议论的文字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3 本文语言以骈句为主,骈散结合。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换。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4 第三段和地四段的写法和作用。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这两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阳,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由这两段的描写,引出最后的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一、阅读探究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2、“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生动表现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3、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点怎样?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4、表明洞庭湖的地理优势的句子是:北通巫峡,南极潇湘。5、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 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吻合。6、由景入情,领起下文的句子是什么?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7、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景色一: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 景色二:春光明媚(晴);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8、“宠辱偕忘”的“宠”和“辱”分别之什么?“宠”:提升;“辱”:降职。9、洞庭湖一带并没有虎和猿,怎样理解“虎啸猿啼”? 可能是迁客骚人览物时产生的幻觉,也可能是由风声产生的想像。10、郦道元在三峡中也以“猿鸣”烘托凄凉的气氛,他是怎样写的?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1、阴晴两幅图画,都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由白天到黑夜。12、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 他们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以物喜,以己悲。)13、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为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14、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15、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开阔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16、“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指(呼应)什么? “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进”指(呼应)“居庙堂之高”,“退”指(呼应)“处江湖之远”。17、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8、 点明中心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20、“微斯人”中的“斯人”指:古仁人(暗含滕子京)。21、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2003年中考题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2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23、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二、延伸拓展24、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以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2003年中考题 例:()悲阴风怒号,喜渔歌互答。()悲景色隐晦,喜天光晴朗。2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年中考题(提示:谈体会既要联系原文,又要结合自己生活。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谈,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谈;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抱负和民族责任感谈。) 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滕子京在自己的政治生涯遭受挫折之时,仍然奋发有为,政绩卓著,有积极的政治理想,这是他身上最宝贵的东西。这启示我们: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只有不畏逆境,志存高远之人,方能使自己的人生永闪光芒。26、你如何看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古代就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也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民本思想,不过这是针对君主提出的,目的在于缓和封建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但不具有普遍意义。范仲淹把它发展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具有深远影响。他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借鉴和教育意义。主题:本文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1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越明年”表示时间不长却政绩卓著,不可缺)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 ,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用原文回答) 2联系下文三、四段谈谈览物之情包含哪些感情?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迁客骚人在阴冷的天气里登上岳阳楼后的悲凉心情,在晴暖的天气里登上岳阳楼后的欣喜心情。 共同特点是人物的心情随天气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3写出描写“巴陵胜状”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4与“大观”相照应的词是: 胜状 ;“多会于此”的“此”指: 岳阳楼 5各用原文中的八个字概括迁客骚人在阴冷的日子里登上岳阳楼“感极而悲”和晴暖的日字里登上岳阳楼“其喜洋洋”的心情。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6第三、四两段用见景生情的写法,表现(阴)与(晴)两幅画面,(悲)与(喜)两种心情,照应了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话。7文中第五段的“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8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阳楼记着眼于“忧”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翁亭记则寄情山水,将 醉 与 乐 统一起来,抒发自己 与民同乐 的情怀。9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答: 应该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外加“居庙堂处江湖”亦可)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D ) A岳阳搂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醉翁亭记“句句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C 两文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D两文在景物描写上都采取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两文的语言都清丽明快,气势磅礴。(醉的气势不算磅礴。)11选文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的特点是 阴 ,第四段描绘的画面的特点是 晴暖 ;如果请你朗读第三、四段文字,应注意分别读出 悲凉、低沉 和 欢快、高昂 的语气语调。(3分)拓展与迁移1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选文第一段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请用选文第一段中的两个词概括这种景色和气势,并用现代汉语说说它们的意思。所选词语: 胜状 大观 意思: 雄伟的景象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这三段文字是为了借题发挥引出议论,阐明自己的政治抱负;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则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文,抒写情怀。请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补写后的句子能分别体现这两篇文章的中心。(3分)(1)范仲淹 为 天 下 先 忧 后 乐 。(2)欧阳修 与 百 姓 同 醉 同 乐 。(1)范仲淹 岳 阳 楼 为 国 先 忧 。(2)欧阳修 醉 翁 亭 与 民 同 乐 。3第三、四两段文字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请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用自己的话写一组对偶句。 悲景色阴晦 喜天光晴明 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作者一方面希望友人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阔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8醉翁亭记写法特点:1 本文结构严谨巧妙,以“乐”字贯穿全文,并层层烘托,前后呼应有方。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围绕“乐”字展开,形成统一的整体。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西南诸峰深秀“琅玡”潺潺泉水有亭翼然。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前有伏笔,后必照应。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直到文章结尾才写道:“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2 骈散结合,语言精炼流畅优美。本文运用骈句,除了句中自对、两两相对外,还注重大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21个“也”字,用了25个“而”字,把诗一样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去掉“而”字,就变成了诗句;加上“而”字,就变成了文句。“而”字的使用,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3 本文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一、阅读探究1、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 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2、第一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3、第一段文字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常用意思是什么?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引出下文。5、 第一段写了哪两个主要内容? (1)醉翁亭的自然环境;(2)命名缘由。6、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8、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9、写山和泉有什么作用? 由山引出泉,再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又为写亭作了自然的铺垫。10、说太守而不称名,为什么? 为文末设伏。11、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12、以简短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13、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14、第二段在描绘景色时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抓住了时令不同,季节不同,景物也不同的特点。15、第二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分总。先写山间之景,再写景中之乐,强调了“乐亦无穷”。16、第二段把山水之乐具体化(总收之笔)的句子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抒发了作者被美景陶醉时的欢乐心情。17、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18、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 四层:()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19、“伛偻提携”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方法? 老人、小孩。借代。20、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安定富足,怡然自乐。21、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什么?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2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23、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24、太守宴中饮食之物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山间野味,取之于当地。揭示宴酣之乐采自山水之乐。25、醉和乐有什么关系? 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26、第四段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太守于宾客日暮醉归,归结全文主旨。27、“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照应上文什么内容? 暮而归。28、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 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乐,层层加高,突出了太守之乐。29、太守所醉、所乐的是什么? 太守被贬,但仍励精图治,政绩卓越,使得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因此太守“醉”于其中,也乐在其中。30、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什么? 醉能同其乐。31、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励精图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32、“太守之乐其乐”中“乐”的含义有哪些?(1)寄情山水之乐;(2)政绩卓著之乐;(3)与民同乐之乐。33、本文写景之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悠然自得的心情和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二、拓展延伸34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35“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的为官原则,请联系本文,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我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时刻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像欧阳修那样,把百姓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这样才能赢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团中央遴选面试题及答案
- 铁道实践面试题及答案
- 思维助教面试题及答案
- 税务集团面试题及答案
- 压力传感技术-洞察与解读
- 蔬菜专业面试题及答案
- 时政幼教面试题及答案
- AR商品可视化-洞察与解读
- 社工助残面试题及答案
- 烧绳面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国家电网网络安全专业考试题库(附答案)
- 中级钳工技能鉴定实操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浙能集团甘肃有限公司新能源项目招聘2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佛教协会人员管理制度
- 幼儿园活动观察记录案例集锦
- 2025广西柳州市柳江区财政局招聘编外聘用人员2人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解热镇痛消炎药
- 2025-2030盐化工安全生产事故案例研究与企业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指南
- 小区屋面系统改造设计方案
- 全球临界点报告2025【摘要英译中】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低滚动阻力轮胎(LRRT)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