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_第1页
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_第2页
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_第3页
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_第4页
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张华(hzhang)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荣誉主席,三个问题,一、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为什么倡导“核心素养”?二、怎样基于“核心素养”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怎样理解“学科实践”?,一、“核心素养”观念:内涵与意义,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OECD(2005)ThedefinitionandselectionofkeycompetenciesExecutiveSummary.,Acompetencyismorethanjustknowledgeandskills.Itinvolestheabilitytomeetcomplexdemands,bydrawingonandmobilisingpsychosocialresources(includingskillsandattitudes)inaparticularcontext.Forexample,theabilitytocommunicateeffectivelyisacompetencythatmaydrawonanindividualsknowledgeoflanguage,practicalITskillsandattitudestowardsthosewithwhomheorsheiscommunicating.,一个“核心素养”(keycompetency)必须满足三个要件:1.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2.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3.不仅对学科专家重要,而且对所有人重要。OECD(2005)ThedefinitionandselectionofkeycompetenciesExecutiveSummary.,Eachkeycompetencymust:Contributetovaluedoutcomesforsocietiesandindividuls;Helpindividualsmeetimportantdemandsinawidevarietyofcontexts;andBeimportantnotjustforspecialistsbutforallindividuals.,一个尝试性定义,所谓“素养”,是人们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能力和道德。“核心素养”又被称为“21世纪素养”。“知识社会”即观念和知识成为商品的社会。knowledgesocity:ideasandknowledgefunctionascommodities.,哪些“核心素养”?,所有框架都提到的素养共有4个:合作(Collaboration)交往(Communication)信息通讯技术素养(ICTliteracy)社会和文化技能、公民素养(Socialand/orculturalskills,citizenship),大多数框架都提到的素养4个:创造性(Creativity)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开发高质量产品的能力或生产性(Developqualityproducts/Productivity),“核心素养”的实质,1.指向于培养21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全球化时代的“新人”。2.将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情境所形成的能力和道德。3.既包括跨学科核心素养,又包括学科核心素养。,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主题: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1.解决“三维目标”的割裂问题。2.实现我国课程目标的科学化与具体化。3.由于核心素养本身包含了探究过程,有可能带来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4.体现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和国际视野。5.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二、怎样基于“核心素养”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回到原点:教育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生活,1.教育是一种生活:中国一以贯之的教育哲学,1.孔子(Confucius,551B.C.-479B.C.):生活之教。2.梁漱溟(LiangShuming,1893-1988):“教育是一种生活”。3.晏阳初(YanYangchu,1890-1990):平民教育。4.陶行知(TaoXingzhi,1891-1946):“生活即教育”。,2.“教育即生活”:教育民主化运动的主要成就之一,杜威的观点“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itisthatthereisnosuchthingasgenuineknowledgeandfruitfulunderstandingexceptastheoffspringofdoing.(DemocracyandEducation,Chapter20.),克伯屈的观点,“中国虽重教育,但其所谓教育,仅限于书本之上知识,故其教学的方法,亦仅限于此,即无教育可言中国教育如果想加以革新,像这样思想,赶紧排除掉才好。”克伯屈,1927年,上海。,皮亚杰的观点,“真正理解一个理念或理论,意味着主体对这个理论的重新发明(reinvention)。”“在所有教育阶段,学生在做和在行动中理解所能做到的,大大超过通过语言表达自我所能做到的。”,人只有在活动、操作中改变了世界,才能真正理解世界。,(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体系,1.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探究主题,通过研究性学习、服务学习、实践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的课程。,因此,生活即课程,将生活情境转化为问题情境,形成探究主题和探究型课程。此课程即为“生活探究课程”,即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生活中、由于生活并为了生活。,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跨学科素养或生活素养为目标,(1)能够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理解知识和职业世界的联系,善于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具有实践能力;(2)能够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探究主题,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创造能力;(3)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校生活中尊重和同情他人,倾听和理解别人的观点,管理和解决人际冲突,善于团队合作,具有合作能力;,(4)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新特点,善于与个体和群体交往,尊重观点差异、个性差异和文化差异,掌握交往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具有交往能力;(5)能够持续参与社区服务,积极从事服务学习,理解自我和社区的关系,关心他人和社区,具有服务精神;(6)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心社会发展,自觉保护自然与环境,发展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3.两个世界,两类课程,每一个学生均置身于两个相互联系的世界,即生活世界与学科世界,由此构成学生相互联系的两类课程,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二者共同指向新课程改革的性质与根本追求教育民主。,学科课程旨在发挥学科知识(学科逻辑)对人的发展价值,它所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每一个人的心理经验与学科逻辑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发挥生活世界对人的发展价值,它所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每一个人的心理经验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生活世界)的关系。二者解决的问题和发挥的功能存在差异,因而具有相对独立性。,两类课程又存在相互联系:二者都崇尚探究,都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科与生活互相促进,形成历史的统一。两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两类探究,即生活探究与学科探究,共同指向并实现教育民主的理想,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由此形成“一体二翼”的新课程结构:“一体”即教育民主;“二翼”即生活探究与学科探究。此为新课程的基本结构。,新课程的一个解释框架:一心开二门,学科课程教育民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个维度,学生整体的生活世界包括相互渗透的三个方面,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由此形成生活探究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自然维度、社会维度、自我维度。,这既是生活探究课程的基本内容,又是其具体目标。这些目标包括:发展自然探究能力与生态伦理(自然性目标);学会关爱与尊重、学会合作与共处(社会性目标);学会思考与判断、学会选择与负责(自主性目标)。在设计、组织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既要关注每一维度的相对独立性,又要体现其相互渗透性、关系性和整体性。,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两类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服务学习”活动,为什么周老师的眼睛大,郭智的眼睛小?,在“爱护眼睛”的活动中,王诗言小朋友指着周老师说:“为什么周老师的眼睛大,郭智的眼睛小?”孩子们立刻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七嘴八舌地展开了讨论。,周老师爱喝奶,郭智不爱喝牛奶,周老师头大,郭智头小,爱吃鸡蛋眼睛大,周老师高,郭智矮,我想的不一样,郭智爱哭,周老师爱笑,老师的头大,郭智的头小,郭智的眼睛没长好,教师提出问题:你能够证明给我们看看吗?,孩子们挑选出高矮一样的小朋友进行比较,发现一样高的小朋友眼睛并不一样大。,儿童关于“吃鸡蛋与眼睛大小关系”的调查表,爸爸眼睛小,我的眼睛小,奶奶的眼睛也小。,爸爸妈妈的眼睛大,我的眼睛就大。,我的眼睛象爸爸,因为我是爸爸的儿子。,研究性学习活动,核心要素或过程:1.提出问题;2.形成课题;3.提出假设;4.获取证据;5.形成解释或观念;6.评价解释或观念;7.交流解释或观念。,农村“三堆”问题研究,服务学习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核心要素或过程:1.体验生活情境2.发现问题3.开展服务行动4.反思行动经验,“服务学习”的内涵与特征,“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从事社区服务而学习知识和技能、发展多方面能力、养成公民责任感和健全个性的课程与教学取向。它是“社区服务”和“学术学习”(academicstudy)的整合。它把“学会服务”(learntoserve)和“在服务中学习”(servetolearn)两种行为整合起来。它把“为了更好的学生”和“为了更好的公民”两种目的整合起来。,杜威写道:“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并充满着艺术、历史和科学的精神。当学校能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时,我们将拥有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的最强大的并且最好的保证。”(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研究性学习活动与服务学习活动可以有所侧重,亦可融合实施。,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探究教学的一体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然带来教学理念与行为的改变:教学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和训练技能,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创造知识。无论“研究性学习”活动,还是“服务学习”活动,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或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是师生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这种“合作创造”不仅适用于生活课程,而且适用于学科课程。学科教学同样是师生合作探究学科问题、生成学科理解、创造学科知识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即是“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小结,以“生活探究”为核心,使生活世界与学科世界的彼此互动,自然维度、社会维度与自我维度整体统一,“研究性学习”与“服务学习”相得益彰,“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相互融合,由此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体系。,(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体系,走出四大误区,1.学科化倾向: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编制成一套知识和技能体系去传授。2.脱离儿童:儿童未经历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未产生自己的想法。3.脱离社会:未把社区生活、地方文化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亦未把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热爱生活的情怀作为重要目标。4.虚化与形式化:沦为“空无课程”或“点缀性课程”,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六大关键,1.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独有的“课程形态”,如“主题生成课”、“方案制定课”、“方法指导课”、“现场探究课”、“交流展示课”、等等。2.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和个性特征。3.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开展的基本机制。4.走向“课程整合”。5.帮助学生将学科知识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中。6.运用表现性评价或展示性评价。,一个案例,2011年5月26日,我参观了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沂山脚下的一所偏僻的乡村“希望小学”临朐县海尔希望小学。这是一所有着40名教师、800名学生的乡村学校。,校园中的一草、一木均为教师和学生持续探索的对象,每一株白杨树上都写着学生的名字和生活心得;挂满累累果实的桃园、杏园、葡萄园;沂山上的植物和花朵在校园中重新安了家;整座沂山被老师和学生重新在校园中复制出来,孩子们在其中找到并勾画着自己的村庄和家园;,孩子们把自家田野里的麦秸加工后制成工艺品、艺术品;孩子们在教室里用粮食创作“粮食画”;孩子们用铅笔屑制成“铅笔画”;孩子们结成社团和探究小组到沂山上研究、保护历史文物和古树;孩子们到村庄里探索“三堆”(柴草堆、垃圾堆、粪堆),并与村民、村干部一起探讨如何清除“三堆”、建设优美家园,你会发现孩子们皮肤黝黑、语言流畅、情绪高昂地叙说他们探究的过程、结果和故事。你会体验到课程和学习的价值、教育和生活的魅力。,孩子们在校园中探索果树,春天来了,孩子们在校园中种植各种植物、花朵,孩子们在校园中制作“沂山”模型,创造“可爱的家乡”,孩子们创作的“铅笔屑画”,孩子们在创作“麦秆画”,这一切源自于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如此多的学科、如此多的课程门类,孩子们怎么去探究?时间哪里来?拥有美好理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落地”?通过课程研究,老师们发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学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及山东省规定的地方必修课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其内容的重复率高达40-60%!,走课程整合之路!,通过课程整合,生成生活探究主题课程研究课程标准与教科书重新叙写课程总目标与内容标准开发“主题课程指导纲要”按年级和学期开发“学生活动资源包”围绕“亲近自然、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动手操作、科学探究”等方面而组织主题,每一个活动主题都围绕着“解释问题、制定方案、亲历实践、交流分享”的要素和步骤而展开创造了“主题生成课”、“方法指导课”、“实践探究课”、“展示交流课”、“动手操作课”等课的形态,从这个案例,大家想到了什么?,三、怎样理解“学科实践”?,(一)错误的认识和做法,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学科逻辑”,因此没有教育价值;2.用所谓“学科实践”代替“综合实践”;3.问题的实质:“应试教育”的加剧和“管理主义”的加强。,(二)正确的认识和做法,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2.“综合实践”与“学科实践”互动交融,互惠双赢。,(三)“学科实践”的设计与实施,亦可称为“学科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学科“大观念”转化为探究课题,将课题与真实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以小组合作或个体独立的形式,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题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形成自己的学科解释或理解,发展学科素养。,学科实践的设计,1.确定有价值的学科“大观念”你所教的学科中,最基础的概念是什么?能够转化为探究课题的“大观念”(bigideas)有哪些?,2.探索学科“大观念”的重要性与适切性为什么说这些概念或观念是重要的?哪些观念值得学生记住5年、甚至终生受益?这些观念与不同人的生活有怎样的联系?与所生活的世界有怎样的联系?由此形成最值得探索的学科“大观念”。,3.寻找真实的生活情境这些学科大观念运用的真实情境是什么?哪些人必须运用这些“大观念”?哪些职业必须运用它们?学生怎样运用这些“大观念”?这些学科大观念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什么?能否帮助学生进行跨学科探究?不同学科的老师能否进行团体指导?,4.让学生从事批判性思维怎样让学生像学科专家或其他专业人员那样展开真实学科探究?怎样让学生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批判性思维的要素:比较与对比;做出预测;形成有根据的判断;理解因果关系;确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形成系统思维;确定模式或趋势;检验观点并对观点做出改变;创造新事物;评价结论来源的信度。,5.撰写课题框架教师对任何一个课题要撰写一个简洁的框架:对课题的总体描述;规划学生要投入其中的具体情境与过程;描绘学生的主要探究活动。(1)课题名称要简洁而印象深刻(2)导入事件提供足以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情境,作为让学生进入探究的事件(3)关键问题形成一个最重要的、贯穿课题研究始终、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科实践”的实施,1.围绕学科课题展开深度研究,倡导“深度学习”2.让学科知识回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倡导“连接学习”3.转变知识观,将学科转化为探究问题4.注重探究过程的生成性和创造性5.以学生的学科思想和学科素养为根本目标,皮亚杰11岁发表第一篇论文,AnAlbinoSparrow(1907)Attheendoflastjune,tomygreatsurprise,intheFaubourgdelHopitalatNeuchatel,Isawasp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