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理论考试复习参考_第1页
生理学理论考试复习参考_第2页
生理学理论考试复习参考_第3页
生理学理论考试复习参考_第4页
生理学理论考试复习参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一、名词解释1、强直收缩连续多次阈上刺激且彼此间隔小于单收缩时程时,则可引起持续收缩,成为强直收缩。2、阈电位刚能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3、钠泵一般情况下,分解一分子ATP,可以使三个钠泵出膜外,同时又两个钾泵入膜内,泵的作用是维持神经、肌肉细胞内、外某些离子出现高逆浓度差,如胞内钾高于胞外,胞内钠低于胞外。4、去极化也叫除极化,在生理学中一般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过程成为去极化。5、凝聚原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与糖蛋白抗原,成为凝聚原。6、晶体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主要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决定,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7、渗透性溶血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内的渗透压与周围血浆渗透压相等,如果将红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则水分过多的进入红细胞,引起红细胞膨胀;当进一步降低盐溶液的浓度时,部分红细胞膜将由于过度膨胀而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溶血。二、论述题1、何为兴奋收缩偶联,简述其过程。答兴奋收缩偶联基膜电变化和肌节机械缩短之间所存在的中介性过程。偶联过程三步1)兴奋通过横管传导到肌细胞深部。2横管的电位变化导致终池释放CA2,触发肌肉收缩。3)肌肉收缩后CA2被回摄入纵管系统。2、说明ABO血型的输血原则答因为血液中含有抗原凝集素,输血时,应该尽量使输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相同。若少量输血时,输血者的血液进入受血者体内,得到充分稀释,O型血可以代替受血者相同血型,若大量输血时,则不能用O进行输血。输血也可采用成分输血,比如烧伤患者可输入血浆,贫血者可输入红细胞悬液。23、列表比较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功能。(P183、186、188宋进)血细胞项目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形态人和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中央双凹的圆盘状,直径约为8UM,最大边缘厚度约为2UM,中心厚约1UM中性粒细胞多形核,有不明显颗粒,直径1014UM。嗜酸性粒细胞双叶核,噬酸性颗粒,直径1014UM。噬碱性粒细胞,U或S形核,含嗜碱性颗粒,直径1012UM。淋巴细胞,球形或齿状核,直径517UM。单核细胞,U形或肾形核,直径1424UM,100700/MM3,巨噬作用24UM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直径24UM数量正常男性血液中红细胞数为450550万个/MM3,平均为500万个/MM3;女性为380万460万个/MM3,平均为420万个/MM3中性粒细胞30007000/MM3。嗜酸性粒细胞100400/MM3噬碱性粒细胞2050/MM3淋巴细胞15003000/MM3单核细胞100700/MM3正常成人血小板数量为15万45万/UL功能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嗜酸性粒细胞防御寄生虫,破坏抗原抗体复合体,参与脱敏反应噬碱性粒细胞含有肝素,能释放组胺和抗炎症因子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反应单核细胞巨噬作用。)血小板血小板在血液凝固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34、列表比较RP、AP的定义、特点、产生机制的不同。5、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及其特点RPAP定义细胞膜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点位差。细胞膜收到刺激发生兴奋,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特点膜外为正,膜内为负。膜外为负,膜内为正。产生的机制膜结构中NAK泵作用形成的膜内钾离子浓度高,膜外高钠离子状态产生各种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基础,钠离子、钾离子通过电压门控通道的易化扩散是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直接原因。去极化机理受到刺激后,钠离子通道首先被打开,大量钠离子进入细胞内,出现去极化,反极化,达到电位平衡;复极化机理钠离子通道很快失活,激活门仍开着,但失活门关闭,钠离子不能内流,使钠离子通道打开的去极化,使钾离子通道较迟打开,钾离子大量外流,使膜复极化到静息状态。时期时间神经细胞状态给予刺激后状态绝对不应期03MS兴奋性为0不兴奋相对不应期3MS兴奋性上升,仍低于原水平阈上刺激可兴奋超常期12MS兴奋性高于原水平阈下刺激可兴奋低常期70MS兴奋性低于原水平阈上刺激可兴奋42、一、名词解释。1、脊髓休克脊髓被横断后,断面以下断暂时地丧失反射活动能力,骨骼肌以及内脏反射活动受到完全抑制或是减弱,这种现象称为脊髓休克。P982、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由它的轴突分支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运动单位是运动系统的功能单位是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单位。P933、去大脑僵直如果中脑上丘和下丘之间及红核的下方水平面上将麻醉动物脑干切断,则动物立刻出现全身肌紧张加强,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现象。P101二、论述题。1、试论下丘脑对内脏机能的调节。答下丘脑有控制自主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之称,对血压、体温、摄食、水平衡和内分泌的调节具有重要影响。生理功能部位病变后的临床表现调节体温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体温调节的中枢整合中心部位体温不正常外侧区饥饿中枢厌食、体重下降调节摄食行为腹内侧区饱中枢贪食、肥胖调节水平衡和ADH的分泌调节水平衡(口渴)的中枢靠近摄食中枢;视交叉上核,室旁核有渗透压感受器,并能合成ADH(AVP)中枢性高钠血症;尿崩症或异常性抗利尿激素综合症调节腺垂体的分泌活动腹内侧正中隆起及其他部位通过分泌相应急速调节腺垂体的活动内分泌功能性障碍影响情绪反应下丘脑外侧区防御反应区情绪性格变化影响自主神经活动下丘脑前区“促营养性”(副交感);下丘脑后区“促活动性”(交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控制生物节律活动视交叉上核生物节律活动紊乱52、试述脑电波的形成原理。答1,、产生脑电节律性活动的条件(1)同步化;(2)神经元的排列方向一致。2、脑电活动的皮层神经元机制脑电波是由皮层细胞群同步活动时突触后电位的总和所形成的。3、皮层神经元节律性同步活动的起源皮层的自发的节律性活动来源于丘脑,然后从丘脑传递到大脑皮层。3、一、名词解释1、近视眼球前后径过长、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的折光能力过强时,均将导致来自远方的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的前方,使远方的物象变得模糊,即近视。(乔梦萍,P141)2、瞳孔对光反射不同视觉条件下,光照射视网膜时产生的神经冲动经视神经到达中枢,部分神经纤维离开视束进入中脑顶盖前区,通过反射活动对入眼光亮起控制作用。例如,在强光照射下,瞳孔缩小,反之亦然,称为瞳孔对光反射。(乔,P139)3、美尼尔氏综合症前庭迷路功能发生障碍时,会出现眩晕,旋转的感觉,并伴有呕吐耳鸣等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还可出现自发性眼震颤,此即眩晕综合征,亦称美尼尔综合症。(乔,P170)二、论述题1、简述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分布及功能特点(杨梅)答感光细胞分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均由外段,内段和突触末梢组成。外段呈片层结构,由细胞质膜内折形成。视锥细胞分布中央凹密集,周边部少;功能感受白昼光和色光,光敏度低。视杆细胞分布周边部多,中央凹处无;功能感弱光刺激,光敏度高。62、简述色觉学说的基本要点,分析色觉异常的原因。(见课本148)梁攀答色觉的三原色学说视网膜中存在感红、感绿、感蓝的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有视红质、视绿质和视蓝质为其感光色素,当不同波长的光线入眼时,这三种视锥细胞的兴奋程度不同,在中枢则产生各种不同的颜色色觉。4、一、名词解释(宦忠艳)1、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2112、期外收缩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心肌组织可以在窦性节律之外,接受来自异位起搏点或人工的刺激,如果这个刺激恰好落在窦性节律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和下次节律性兴奋传来之前,可以使心肌产生一次额外的兴奋和收缩,称期外收缩。P2173、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从0期去极化达60MV的这段时间,称为有效不应期。217二、论述题71、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是如何转化的淋巴循环有何意义(涂瑞倩)答在毛细血管动脉端血浆有组织液生成,而在静脉端发生组织液回流,从而实现血液与组织液的物质交换。淋巴液来自组织液。血浆滤过生成的组织液仅90被重吸收,其余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流入集合淋巴管和淋巴结,最后经淋巴导管(胸导管和右淋巴管)进入前腔静脉,加入血液循环。所以淋巴回流系统是组织液向血液循环回流的一个重要辅助系统。淋巴循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单向流动而不形成真正的循环。淋巴流入血液循环系统具有很重要的生理意义。回收蛋白质。组织间液中的蛋白质分子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但比较容易透过毛细淋巴管壁而形成淋巴的组成部分。每天约有75200克蛋白质由淋巴带回血液,使组织间液中蛋白质浓度保持在较低水平。运输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由肠道吸收的脂肪8090是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调节血浆和组织间液的液体平衡。每天生成的淋巴约24升回到血浆,大致相当于全身的血浆量。淋巴流动还可以清除因受伤出血而进入组织的红细胞和侵入机体的细菌,对动物机体起着防御作用。2、讨论心肌自律性形成原理,总结心肌收缩性特征。(谢红娴)答心脏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心脏的自律性来源于特殊组织中的自律细胞,它们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再传导到其他的心肌细胞。自律组织膜电位在复极化4期结束后,立即开始自动去极化,当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爆发AP,这种变化周而复始形成心肌自律性。(书P213215课件第六章第一节)心肌收缩性特征“全或无”式同步收缩。不发生强直收缩。心肌收缩依赖细胞外液钙离子。有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现象(课件第六章第一节)83、简述冠状循环、脑循环的生理特点。(卢静)答冠脉循环生理特点1、心肌耗氧量最高2、氧利用率高3、冠状A口径,影响冠状血流量4、心舒期冠脉血流量占总冠脉血流量的80。脑循环生理特点1、脑血供应来自颈内A和椎A2、脑袋谢率高3、脑血流量随年龄增长而下降4、灰质血流量大于白质5、脑血流量相对稳定,变化幅度很小5、一、名词解释1、潮气量平和呼吸时,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量几本相等,其进出肺的形式如同海潮的涨落,故称为潮气量,为400600ML。运动和情绪变化时,潮气量相应增大。(P267王琼)2、肺活量在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活量。肺活量包括补吸气量、潮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的总和,是肺在一次活动中的最大通气范围。正常成年男性的肺活量平均约为3500ML,女性为2500ML。(P267王琼)3、氧离曲线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O2分压有关,在一定范围内,O2分压越高,饱和度也越高。表达O2分压与氧饱和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称为氧解离曲线或氧离曲线。(P273王琼)二、论述题1、1、呼吸过程三环节(图示)答来自课件,课本上的另一个图P259也可供参考王琼92、气体在血液中是如何运输的(P272王琼)答1O2的运输2以物理溶解形式运输,98以化学结合形式运输,化学结合主要以HBO2形式,HBO2HBO2;2)CO2的运输5以物理溶解形式运输,95以化学结合形式运输,化学结合形式又有两种,6090以碳酸氢盐HCO3形式运输,1020以氨基甲酸(HBNHCOOH)血红蛋白形式运输。物理溶解的量虽少,但是在气体交换过程中却是化学结合形式所必须借助的中间步骤,以下面简图示之游离O2化学结合O2游离O2肺泡细胞游离CO2化学结合CO2游离CO2血液O2分压高的肺部O2分压低的组织106、一、名词解释1、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物入胃5MIN左右就开始胃排空。胃排空的动力来自于胃的运动(主要是蠕动)以及由此形成的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课本319页2、胃泌素又称为促胃液素是一种重要的胃肠激素,它主要由G细胞分泌。G细胞是典型的开放型细胞,以胃窦部最多,其次是胃底、十二指肠和空肠等处。人胰岛的D细胞亦能分泌胃泌素3、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粘液在胃粘膜表面易形成凝胶层,具有保护,润滑胃粘膜的作用,其中HCO3盐可以中和部分胃酸,具有胃粘液屏障作用二、论述题1、营养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哪里为什么答营养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原因1)小肠吸收面积大,长405米,环状皱襞、绒毛、微绒毛面积达200平米;2)小肠内消化酶丰富,营养物质已彻底分解,利于吸收;3)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是两条营养吸收的基本途径课件2、试述蛋白质、脂肪、糖在胃肠道内消化、吸收过程。(箭头式回答)答1)蛋白质的消化蛋白质月示、胨多肽氨基酸多肽二肽氨基酸二肽氨基酸吸收主要形式是氨基酸,继续性主动运转,与载体结合,运转通过细胞耗能。糜蛋白酶胰蛋白酶胰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肠氨基肽酶胰羧肽酶肠二肽酶112)脂肪的消化脂肪甘油脂肪酸磷脂经相应的酶分解。吸收有血液和淋巴两条途径,以淋巴为主,甘油一脂、中链脂肪酸直接从细胞底侧膜扩散进入上皮细胞进入毛细血管。甘油三脂、脂肪酸通过毛细血管吸收入血液循环。3)糖的消化淀粉、糖麦芽糖葡萄糖(少量)麦芽糖葡萄糖吸收以单糖形式继发性主动运输,单糖与载体结合、运转,通过细胞耗能。7、一、名词解释1、基础代谢率机体在清醒、安静、平卧、空腹、室温2025基础条件下的能量代谢叫基础代谢。机体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称基础代谢率。单位KJ/(M2H)P292薛娟2、食物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能量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在能量代谢的测定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将其应用到整个机体,可根据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计算出能量代谢率。P290薛娟二、论述题1、试述体内能量的代谢过程。(答案仅供参考)(阮灿)答生物体在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人和动物(除个别单细胞动物,如绿眼虫外)都是异养生物,不能胆盐乳化酶肠脂肪酶胰、肠淀粉酶肠麦芽糖酶12靠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依靠植物来取得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1)、能量来源食物中的糖、脂肪、蛋白质。糖主要的供能物质,人能量70由糖供给。脂肪贮存和供给能量。蛋白质细胞自我更新材料,也可供能。(2)、能量的释放、转移、利用过程1)生物大分子(葡萄糖)分解成小分子(丙酮酸等),同时释放出能量。2)释放的能量,使无机磷酸结合到ADP分子上,生成了ATP。3)ATP释放能量参与其他耗能反应。2、试述人体产热和散热的基本过程,讨论机体如何恒定体温。(李淳和杨英)答1)产热(1)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内脏肝脏56、脂肪包括褐色脂肪运动时骨骼肌90当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机体通过寒颤产热和非寒颤产热两种形式来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非寒颤产热代谢产热,以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量为最大,发生于细胞水平。寒颤产热骨骼肌不随意收缩,产热效率最高2)散热散热部位皮肤、呼吸道、尿、粪便(1)、物理散热辐射散热以热射线直接散热,占60。散热量取决于温度差、辐散面积。传导散热接触散热,散热量取决于接触面积、温差、导热性。对流散热通过气体或液体流动交换热量,受温差、流速影响蒸发散热环境温度高于皮温的唯一散热方式,汽化散热。13汗液成分水占99、NACL、KCL、尿素等,为低渗液。1G水蒸发可带走243KJ的热量,散热效率很高(2)、生理散热皮肤血管运动血流向(血从体核流向皮肤)血流量(血管收缩与舒张)汗腺活动30度以上,汗腺泌汗35度时,出汗是唯一散热调节机制烧伤病人,缺乏汗腺,易体温升高3)机体的体温调节神经、体液系统调节产热、散热过程(一)温度感受器外周感受器、中枢感受器(二)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加温区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热敏神经元兴奋促进散热、抑制产热冷却区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冷敏神经元兴奋产热增强、散热抑制(三)体温恒定的调定点学说14158、一、名词解释1、肾糖阈指尿中不出现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200MG/100ML见课件2、浓缩尿当体内缺水时,尿的渗透压明显高于血浆的渗透压,此时排出的尿称为浓缩尿。P3653、有效滤过压肾小球的进行滤过作用的动力,包括三种力量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P356二、论述题1、简述尿的生成过程(提示原尿生成,终尿生成)答尿生成过程包括三个环节1肾小球滤过作用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从毛细血管到达肾小囊囊腔,形成肾小球滤液原尿的过程。2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指物质从肾小管液转运到血液中的过程;原尿在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时有99的水和全部葡萄糖被重吸收。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指上皮细胞将自身产生的物质/血液中的物质转运到肾小管液内的过程。2、静脉快速注入20葡萄糖50ML后,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提示浓度计算,超出肾糖阈,渗透性利尿,尿量增多)答尿量增多。因为20葡萄糖溶液50ML含糖10000MG,若以正常人血浆量2500ML计算,使血浆葡萄糖含量增加了400MG/100ML,血浆葡萄糖浓度大大超过了肾糖阈(200MG/100ML),以致小管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渗透压升高,因为高渗糖有利尿作用,所以会对抗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加9、一、名词解释1、神经内分泌既能产生和传导冲动,又能合成和释放激素的神经细胞或内分泌腺合成和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或直接扩散传递给相应的靶细胞,并调节靶细胞生理功能的过程,称为神经内分泌。(张青P384385)二、论述题161、下丘脑分泌那些激素各有何功能刘月红P395和P400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功能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促进肾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发挥抗利尿作用。在机体缺水和失血时,它的释放量增加,可升高和维持血压及保持体液。参与大脑高级活动的调节。催产素在分娩时刺激子宫收缩和在哺乳期促进乳汁排出,另外参与大脑高级活动的调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促甲状腺激素(TSH)释放,也能刺激催乳素(PRL)释放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抑制催乳素(PRL)释放催乳素释放因子促进催乳素(PRL)释放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促进促黑(素细胞)激素(MSH)释放促黑素细胞释放抑制因子抑制促黑(素细胞)激素(MSH)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激素(FSH)释放(以LH为主)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释放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抑制生长激素(GH)释放,对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促甲状腺激素(TSH)、催乳素(PRL)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分泌也有抑制作用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促进生长激素(GH)释放172、列表比较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甲状旁腺、甲腺C细胞分泌的激素及它们的功能。(谭婷P396414)腺体激素功能垂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黑素细胞激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催乳素生长激素对蛋白质、脂类、糖类的代谢有显著促进作用,刺激骨生长,使骨增长。催乳素促进乳腺发育生长,引起并维持泌乳。甲状腺(最大的内分泌腺)甲状腺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两种)1促进新陈代谢2促进生长发育3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肾上腺皮质分泌类固醇激素,盐皮激素、糖皮激素等髓质嗜铬细胞分泌儿茶酚胺类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调节水盐代谢,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调节糖、蛋白质、脂质代谢。与交感神经系统构成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使机体产生应急反应。抑制胰岛素分泌,利于血糖升高。胰岛(具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功能)胰岛素(B细胞)和胰高血糖素(A细胞)胰岛素是促进合成代谢的激素,靶细胞是肝、脂肪组织和骨骼肌细胞。胰高血糖素是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加速糖原分解、脂肪分解和糖异生,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甲状旁腺甲状旁腺激素升高血糖和降低血磷,是调节血钙和血磷水平的最重要18的激素。甲状腺C细胞(又叫滤泡旁细胞)降钙素降低血钙和血磷,受体主要分布在骨和肾10、一、名词解释1、黄体卵泡成熟后成熟卵母细胞排出,卵泡膜塌陷,颗粒细胞肥大,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