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老子,一、老子生平与著作二、道体论三、道纪论四、体道论五、行道论,一、老子生平与著作,(一)老子其人一般认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老子是谁,早在汉代就已弄不清楚。他的生平,充满疑问和矛盾,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提到三个人:一是较孔子年长的楚苦县的李耳,即老聃;二是与孔子同时的楚人老莱子;三是后孔子129年的周太史儋。,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熷。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太傅,因家于齐焉。世子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司马迁对于老子的叙述,大体有几个要点:一、老子姓李,名耳,楚国人,是掌管东周王朝皇家图书馆的官员,生活在春秋末期。二、孔子曾经向老子问过礼的问题。三、周朝衰微后,老子出关隐居,不知所终。四、老子一书是应关令尹喜的要求所写。五、李耳、老莱子、太史儋都是世人传说,无确切的史料记载,但司马迁似乎倾向于肯定前者即李耳的真实性。六、老子深谙养生之道,是一个年寿长者。七、儒道间观点不同,互斥互绌。,那么,老子(道德经)的作者为何被称为“老子”呢?司马迁并未解释。大多后世学者认为主要是是因为他年高,长寿。汉郑玄注礼记曾子问篇就说:“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也。”国外也有学者认为老子是因为“老”而得称。例如卡尔登海士和汤姆蒙说:“老子是老哲学家的意思。”他们强调老子“少私寡欲”,抑制生理欲望和感官快乐的思想,与老年心理状态有关。到了十八、十九世纪欧洲人间接翻译老子的时候,也常用“东方老人”一词来传达与这个世纪许多想法相沟通的中国思想。,杨向奎根据国语楚语的记载指出:“楚语多见史老盖史官之老资格者为老,老子曾为楚之史老,古以官为氏者多,故谓之老子。至于名耳,字聃,姓李氏之说,名聃,可能因其老,楚辞离骚有老冉冉其将至兮,冉冉,据玉篇以为毛冉冉为老之形容。那么老冉正是史老之别称而已。李姓之说,不知所自,或后人之附会。”杨向奎的这个看法是很值得重视的。说文云:“聃,耳曼也。”曼是长的意思,而寿者一般是长耳朵相,老聃的意思不过是一位长耳寿者而已。于是后人穿凿,说他名耳字聃。,此外,也有学者认为老子本姓即“老”,如学者廖海庭说:“先秦诸子中,孔子姓孔,墨子姓墨,余可类推。独老子姓李,不曰李子而曰老子者,老李一声之转,老子犹李子也。”高亨先生亦曰:“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周秦旧籍,若庄、荀、韩非、吕览、礼记、国策等,于孔、墨大师皆举其姓,独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明见老子原姓老矣。”,(二)著作:老子(道德经)由于老子的身份未能完全确定,老子一书的著者和年代也因而成为问题。有春秋晚期说,有战国前期或者后期说,有秦汉之间说。1.以胡适、唐兰为代表的“早出论”,认为老子在春秋末年或战国早期就已形成,老子成书于孔子之前,是老聃的著作。2.一派以梁启超、钱穆、冯友兰为代表的“晚出论”,有人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中期;有人认为其成书当在战国后期;极端的意见则认为其成书更晚,大约要在西汉初期。其一致处在于都认为老子成书远在孔子之后。,但随着1993年湖北郭店楚墓发现竹简老子,考古学家推断它写定的时间不晚于战国中期,较确切时间定位在公元前341年以前。既然发现了不晚于公元前四世纪,推定老子成书于春秋晚期、战国前期这一段时间,看来是并非不可能的了。当我们说老子一书是春秋晚期那位老子所著时,并不排除其中包含有他的弟子或后学们的内容。,研究老子的哲学思想,必须以老子一书为凭借。目前已有的老子版本不少。有被认作通行本的王弼注本,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有新近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三种。,主要的问题在郭店老子。郭店老子的发现引发的问题很多,比如:第一,郭店老子是老子的雏形,老子经历着一个由郭店老子至帛书老子再到通行本的发展?还是在郭店老子之前,老子即有多种文本流行,郭店老子只是不同文本老子的摘抄本?第二,通行本老子有“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等对儒家倡导的仁义理念作强烈批评的提法,而在郭店老子甲种中,这些提法原来却是“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依这些提法,老子其实批评的是社会的功利化、工具化和由之带来的民风的败坏,而并非儒家。那么,究竟以通行本作老子的真面目,还是以郭店本作为老子的真面目?,(三)老子与道家、道教1、先秦无道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提出“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2、历史中的老子道家政治、军事、宗教、哲学,二、道体论,老子第一次提出了关于“道”的学说,把“道”作为最高的范畴。一般认为,老子的“道”是用以说明世界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问题的范畴,同时“道”还是人类社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且是事物本体、本源和规律的总称,从而形成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但这样的理解,很容易将老子理解为一个探讨宇宙自然来龙去脉的西方意义上的哲学家,这在春秋战国之世,是一种很不寻常的思想,因为在当时,几乎所有的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思想,其实都是因应当时的社会问题,试图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而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的。,至少,有关自然、社会之上或之后的形上问题的探讨不应该是老子思想的出发点,我们对于老子之“道”的理解也应建立在其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之上来展开。忧患意识vs.闲暇、好奇与自由心灵,(一)思想背景,老子的思想,也不该脱离所谓的“礼坏乐崩”、“周文疲弊”的基本背景,也就是周礼成为一种缺乏基本道德情感的空架子,徒有其表的干枯形式。孔子儒家对此的解决方案是必须要回到周礼的本来面目,即“复礼”,但又要为这种形式化的周礼注入建立在血缘亲情之上的“仁”的真情实感,而老子则提出了另一种方案,采取了另一种态度。,“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第十四章)“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义之薄而乱之首”(第三十八章),在礼坏乐崩的大的历史背景下,老子道家的解决方案区别于儒、墨、法诸家,走另一条道路,与道家产生的特殊的地域文化背景也有关系。这就是中国古代的隐逸传统。春秋以后,隐士众多,这些隐士,又多集中在陈、蔡、宋、卫、楚诸边缘国家,就是今天河南中部、南部,安徽的北部和湖北一带。这些地方统治相对薄弱,是隐士群体的大本营,也是老子和道家诞生的文化传统的土壤。孔子周游列国,在这些地方就见到不少隐士,如长沮、桀溺、接舆等。,(二)“无为”,在老子看来,周礼是一种人为创制的产物,是一种“造作”。而一有造作就“不自然、不自在”,就有机巧之心与虚伪诡诈。他认为,周公所造的礼乐典章制度,之所以成为窒息生命的桎梏,就是因为它们本身是外在的或形式的,是在人之精神生命中没有根的、不能内在化的。在此前提之下,老子提出“无为”这个观念。,“无为”不是不作为。不少西方学者或一般译者把它译成inaction(不动),其实是完全失指的。“无为”不是不动,而是“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我们现在所谓自然界的自然,即自然科学所对的自然世界。它更主要是一个精神生活上的观念,即自由自在、自己如此,无所依靠。NatureWhatissoofitself.我们今天讲的自然界中的现象,严格讲都是“他然”待他而然,因为自然界的现象都在因果关系里面。,(三)“无”,1、“无”作为一种工夫:动词的“无”从“无为”再普遍化、抽象化而提炼出“无”的概念。无首先当动词看,即是一种否定、反对。它所否定、反对的就是有依待、虚伪、造作、外在、形式的东西,然后再往上显出一个“无”或“无为”的境界来。牟宗三认为,基督教首出的观念是原罪originalsin,佛教首出的观念是无明业识(Karmar);老子道家首出的观念,就是“造作”。,为什么反对造作呢?造作大概可以分成三层来说。最低层的是自然生命的纷驰使得人不自由不自在。人都有现实的自然生命,纷驰就是向四面八方流散出去。这是第一层人生的痛苦。所以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十二章)。,再上一层,是心理的情绪,喜怒无常、焦虑、抑郁等等都是心理情绪,落在这个层次上也很痛苦。再往上一层属于思想,是意念的造作。现在这个世界的灾害,主要是意念的灾害,完全是ideology(意底牢结,今译意识形态)所造成的。宗教的原教旨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等其他各种各样的主义,正是现代社会造成世界各种纷争的一个重要诱因。,2、“无”作为一种境界:名词的“无”经此“无”对一切造作纷驰的否定,从正面就显示出一个境界来,用名词来表示就是“无”。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老子正是通过“无”来理解“道”,来规定“道”的。,“无”所显示的境界,用道家的话讲就是“虚一而静”。就是使我们的心灵不黏着固定于任何一个特定的方向上。生命的纷驰、心理的情绪、意念的造作都有特定的方向,黏着在这个地方,就着于此而不能通于彼,各是其是,冲突矛盾就出现了。老子提出“无”之境界的直接目的,其实还是要应世,所以“无为”一定连着“无不为”。有无限的妙用才能应付这千差万别的世界,所以道家的学问在以前叫“帝王之学”。冯友兰认为,要做王者师,一定要学道家。,(四)形上之道为凸显作为境界之“道”的终极性,老子不断地赋予其形上意义。这也是近人诠释老子之道的最常见进路。1、道的本义:道路-方法-引导(1)道路(2)引导在迄今已出土的甲骨文中尚未发现“道”字,在金文中,“道”的原形一般是“行”字中间夹一个“首”字。在郭店竹简中,“道”字是“行”字中间夹一个“人”。其字形都是人在路上行走,其意义即道路之“道”。,2、万物之本源道者,万物之奥。渊兮,似万物之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3、万物之存在依据“道”是万物所由之产生的根源,而且万物的存在也离不开“道”,“道”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4、万物之归宿:万物有生亦有灭,最后都要向“道”复归,万物向“道”的复归,老于又称之为“归根”、“复命”、“复归于朴”。他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5、超言绝相:超验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6、道通有无:“道”从一个方面看是“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作为一种超验存在,“道”不可“沦为一物”。另一方面,道虽幽隐无形,不可感知,但老子所说的“无”是指“无名”(“道常无名”)、“无形”(“大象无形”),而并非空无所有: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8、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其一是说,“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的原因决定了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的其他原因;其二是说,“道”对待万物也是遵循这一自然的原则。即如庄子所言:“道者,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而对万物之生成发育,“道”亦“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五)“道”生万物,“道”和万物的关系,老子曾说:“道生之,德畜之”(五十一章),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似乎都是在讨论万物的本原问题,但我们要是再进一步了解,则老子的“生”的讲法更可以理解为一种“不生之生”,即是“使物实现”的意思。,何谓“不生之生”?就是消极地表示“生”的作用,王弼老子注非常恰当地把握了这一意义:“不禁其性,不塞其源”,如此万物自己自然会生长。“不禁其性”的“禁”是禁制,不顺着它的本性,反而禁制歪曲戕贼它的本性,它就不能生长。“不塞其源”就是不要把生长的源头塞死,开源畅流,使物自生,这就是所谓“不生之生”。,老子深切地感受到“礼乐”等一切现成的制度都是操纵把持,都是禁其性塞其源,因此要求人们让开一路,开其源让自然社会自生,这就是老子道“生”万物的含义。,三、道纪论,(一)何谓道纪?含义:指道的纲纪、要领,具体地说就是整个自然、社会、人世的总原理或总规律。老子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认为,只有明白、掌握了“道”的要领、法则,才可知古御今。总天、地、人、物所必由的“道纪”究竟是什么呢?概言之,即“周行而不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二)“变”的原理:“周行不殆”,老子的“道”就是一个万物往复变化无穷的世界,而“道纪”的要义之一就是“周行而不殆”,换言之,一切在变,此为宇宙的根本大法。,(三)“反”的原理:“反者道之动”,1、“反”作为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和动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是“道”的代名词,它表明“道”最初是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是一个混沌未分的“混成”之物,是世界的原本状态,然而“道”在自身中潜在地蕴含有两种对立相反的力量“阴”和“阳”,“道”之所以能够“周行而不殆”、就是由于这一内在机制的推动。在“周行而不殆”的运动中,阴阳这两种相反相成的对立面相互排斥、交感、激荡,由此化生出天地万物。,“道”中有阴阳,由“道”化生的万物也必然在自身中包含着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可见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万物都是一阴一阳、一正一反的统一。这种内在的相反双方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就是宇宙万有生化发展的动因。故曰,“反者道之动”。,2、“反”作为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反”这一范畴是老子辩证法的核心。自然界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依循着某些规律,其中的一个总规律就是“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返回到原来基始的状态。“反”的总规律中蕴涵了两个概念:,(1)相反相成:所谓相反,就是两个对立面互相矛盾,所谓相成,就是两个对立面互相联结,获得统一。事物何以变?由于相反而相争。事物何由成?即由于相反而相成。,相反:老子认为,无论在社会中还是在自然界,都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它提出了一系列的矛盾概念,诸如:大小、高下、前后、生死、难易、进退、古今、始终、正反、长短、智愚、巧拙、美恶、正奇、敝新,善妖、强弱、刚柔、兴废、与夺、胜败、有无、损益、利害、阳阳、盈虚、静躁、张歙、华实、曲全、枉直、雌雄、贵贱、荣辱、吉凶、祸福等等。老子书中正是通过这八十多对的对立性概念的表述,显示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相成: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还认为,事物的矛盾都是相反相成的,即以其对立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它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相互转化:切有限的事物既然自身包含着相反,所以一切有限的事物必然过渡到它的反面。“物极必反”这条法则普遍存在于自然和人事之中:在天象“日中则移,月盈则亏”;在无机物,“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在生物,“物壮则老,木强则折”;在人事,“强梁者不得其死”;在感情,“乐极则悲”;在认识,“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知识乱”;在个人修养则“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殆者不长”。,(2)返本复初“道”的运动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的;循环运动是“道”所表现的一种规律。关于“道”的循环运动。典型表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四)反的应用:“弱者道之用”、“贵柔守雌”,典型表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柔弱在老子看来是生的力量,刚强意味着腐朽,故老子曰,“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其无以易之”。这就是说新生胜腐朽,这是自然的法则,不可改变的。,既然懂得“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要事物尽量保持柔弱的状态,经常处于柔弱的地位,就可以延缓乃至防止向刚强的转化,从而推迟乃至避免走向死灭的到来。于是,老子二十八章提出了这样的对策:“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老子的最终目的是要永久立于不败之地。迂回与进入: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非直线这一思想对后世有不小影响,人们往往将此奉为明哲保身以为人处事的方法原则;统治者甚至将其作为南面之术;更有些阴谋家将此作为权术要略。,四、体道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意为从事于学问,知识一天天增加;从事于得“道”,知识一天天减少,减损又减损以致最后便达到无为,无为便可以“无不为”。“为学”就是求对于外物的知识。知识要积累,越多越好,所以要“日益”。人们欲认识各种事物的本性或事物的法则,必须先就各种事物作直接观察,才能知其本性或法则。,(一)“为道日损”的理由“道”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原则,人类的自然真朴之情本是最符合大道的,但人类过多的和不适当的行为却破坏了这种自然的状态,徒增了许多的私欲、偏见和机巧,以至于离大道越来越远,因而人要“为道”,要仿效“道”的样子而生活,要复归于自然,就必须排除这些多余的东西,排除得越彻底越好。因而“为道”贵在减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即损到无可再损的地步,所以说“日损”。多余的、不自然的东西损尽之日,就是体认把握“大道”之时,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二)如何“日损”?涤除玄览(鉴)“涤除”:高亨曰:“洗垢之谓涤,去尘之谓除。”“玄鉴”:玄,指幽深微妙,原指幽深微妙的镜面照物的状态,这里借喻为认识主体心的静观直觉的认识状态。“玄鉴”是对事物本质和全体的一种深远的观照。,1、涤除的具体内容:(1)贪欲:(2)智巧和诈伪:(3)成见和偏见:涤除这三个障碍所要达到的实际上只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人心返朴归真的自然状态。而一旦人心达到达种特定的状态,便进入了同于“道”的境界,就可以进行“玄鉴”了。,2“玄鉴”的境界:玄同: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五十六章。达此境界者,消除了自我为中心的锢蔽,化解了所有封闭隔阂,超越了偏狭的世俗纷扰,以开豁的胸怀和无所偏私的心境去对待一切。不难看出,“玄同”的境界即“玄鉴”的境界,亦即与“大道”合一的境界。达此境界者,使可直接观照和体认玄远深奥的“道”,从而也就获得了最高的知识。,五、行道论,(一)“大道废,有仁义”老子认为,他所处身的时代是一个从“无为”倒退到“有为”的过程,整个的社会,时时刻刻都在退化,在这个过程中,善的美的东西一步一步地失去,代之以恶的、丑的东西。它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几句说的就是从“无为”倒退到“有为”的过程的几个阶段。,(二)无为而治老子没有“无为而治”这一术语,但他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系统从哲学意义上论述“无为而治”思想的人。老子认为,有为政治只能造成矛盾和混乱,“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而“为无为,则无不治”。他说,只要圣人无为天下便自然治理,“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具体做法:(1)少私寡欲:老子认为,统治者个人的私欲是国家混乱的一个重要根源。统治者为了满足个人的野心而不惜穷兵黩武,为了满足一己的享受而不惜盘剥榨取,究其根本,皆为私欲。致使赋敛无度,民不聊生,因而老子才说:“罪莫大于可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2)以民为本:民众虽然卑贱,但却是高贵的王侯赖以存在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没有了民这个根基,建筑于其上的国家政权便无法存在,这是治国的王侯们时刻都不应忘记的。“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2.2 脊椎动物(鱼)说课稿-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 2024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五 小数乘法和除法练习十一说课稿 苏教版
- (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三单元 主动了解社会 第13课 善用网络与媒 第2课时 我的网络我做主说课稿 陕教版
-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拓展课《简易净水器》教学设计-科学三年级上册苏教版
- Unit 2 New Year's Day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英语一年级下册牛津上海版(试用本)
- 月考专区(九年级上)说课稿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2014秋审查)沪教牛津版(深圳·广州)
- 甜品店开业申请书
- 禾苗奖申请书
- 企业名称申请书怎么填
- 物业督导转正申请书
- 2025年中国眼视光行业发展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研究报告
- 出入境化妆品抽、采样作业指导书
- 中秋国庆双节活动主题
- 中考英语高频词汇大纲表(人教版)
- 血透患者跌倒的预防及管理
- 砼回弹强度自动计算表
- 医防融合知识讲座
- 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说课稿、教案和教学设计
- 黑布林英语阅读初一年级16《柳林风声》译文和答案
- 广东省监理从业人员网络继续教育平台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