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先秦文论1介绍.ppt_第1页
第一章先秦文论1介绍.ppt_第2页
第一章先秦文论1介绍.ppt_第3页
第一章先秦文论1介绍.ppt_第4页
第一章先秦文论1介绍.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先秦文论,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发育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观点还混杂在经书及子书之中,呈片断、零星的状态,但已经涉及到了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特别是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儒、道两家文论的传统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我们后边两千多年的智慧都以这个阶段为起点,而且都没有超越它。,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兰是香中之王孔子是思想之王,孔子版猗兰操习习榖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王菲幽兰操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以日以年,我行四方。文王梦熊,渭水泱泱。采而佩之,奕奕清芳。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韩愈版幽兰操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荠麦之茂,荠麦有之。君子之伤,君子之守。,学习思路文论思想的逻辑背景:仁文论思想的历史背景:诗以言志文论思想的主要内容:以“仁”为中心,以“礼”“乐”为两端建构的诗学体系。,一、孔子的文论思想,一)孔子文论思想的形成:1、孔子文论思想的逻辑中心:仁1)哲学思想:仁的承前启后:仁礼乐礼别异,乐和同。礼主敬,乐主爱。仁者爱人。宗法、血亲之爱,爱有等差。,2)教育思想仁的情感性内化(成于乐)-乐教(审美)仁的制度性外化(立于礼)-礼教(立善)仁的自然感发(兴于诗)-诗教(审美)仁的实现,“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小链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天与人交,人与天交,天生人是顺,人学天是逆;交则为爻,爻即是学。故孔子只说学字,而不以悟道挂招牌。”-(清)方以智东西均学的目的是要“斆”,即觉悟也。,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鸟啼花落皆与神,人不能悟付飘风。-辛弃疾,仁1、仁的本义2、仁的衍生义3、从本义到衍生义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起兴和感兴,感动和生发。故:仁心荡漾“仁”字的方法论启迪:字的还原与意义体系的衍生。辞源学考察与词义的生发。,阳明释等差之爱,仁之一字在于“渐”字。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先生曰: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惟其渐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的。孝弟为仁之本,是指仁有个发端处,方能生生不息。王阳明全集(上),“诗以感为体,令人感发兴起此心之所以能感者,便是仁,故诗教主仁。”马一浮的意思就是说,诗的本质是兴发感动,能令人感发兴起,仁心本质的苏醒。马一浮说:“人心若无私系,直是活泼泼地,拨着便转,触着便行,所谓感而遂通,才闻彼,即晓此,何等俊快,此便是兴。须是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方是兴也。兴便有仁的意思,是天理发动处,其机不容己。诗教从此流出,即仁心从此显现。”-马一浮复性书院讲录,说文释:天神,引出萬物者也。“示”;上面两横,两横上面一横短,下面一横长,古字叫“上”,上天;下面三条表示“上天垂相”,用现在的话来讲叫“自然现象”。“申”,三个关口,一条线贯通的。通达宇宙自然现象就叫做“神”。,2、孔子文论思想的社会背景:诗言志(略)(注:详细可参见朱自清:诗言志辨)1)春秋时期(国语左传)出现的文论思想用诗:断章取义,赋诗言志。“献诗讽谏说”和“观诗知政说”郑伯享赵孟(诗以言志)、季札观乐“赋诗断章,余取所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2)诗经中诗论观念的萌芽作诗:言志与美刺的特点。“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虞书,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季札观乐(左传):先秦最早关于音乐的批评标准与方法:将歌乐舞当作社会政治状况的反映。通过乐声来观看政治的兴衰。,“诗言志”,尚书尧典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正直而温良),宽而栗(坚毅),刚而无虐(暴虐),简而无傲(傲慢无礼)。诗言志,歌永(延长)言,声依永(配合延长声音的需要),律和(调和)声。八音克(能够)谐,无相夺伦(不要互相扰乱秩序),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我国最早对诗歌的定义:诗言志,歌永言志者,心之所之也,心的活动,有目的的活动。永言,拉长语言,有腔调,有音节。诗歌:诗与乐不分家。,诗学体系:孔子文论以论诗为中心,孔门诗教以“仁”为中心,以“礼”“乐”为两端:用诗(诗之为用,指诗的社会功能,是诗教最根本的目的)解诗(如何解读)评诗(如何评价)诗的理想(评价的标准)注意其思想体系和逻辑性。思想的结构与发端处,一如花之谨严有序。,二)孔子的文论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孔门诗教),1、解诗(区别作诗、用诗)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解读的思维方式:断章取义、误读,“兴”解。孔门起兴:以仁解诗。1)本义:语出周礼考工记,后世有两种理解,先素后绘(朱熹)与先绘后素(郑玄、何晏)。素绘素2)喻义:喻礼与仁,仁礼仁礼后于仁;礼达于仁,又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兴,自由的联想,感发,发端。如王国维从菡萏香销联想到美人迟暮,也是兴,是古代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特色。,2、评诗:以礼、乐为标准,重中和之美,(1)合乎礼义(思想)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邪:本义:“思无邪”一词出自鲁颂駧篇:“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思,发语词。邪,不正当,偏离。思无邪,马行直前的意思。引申义:是从思想感情的诚正角度来理解的。既要求作品思想的内容符合儒家礼教,又要求情感的艺术表达符合“中和”之美。无邪,一,“直”、“诚”义,“思无邪者,诚也。”(程伊川);二,“正”,归于雅正,得其情性之正。朱熹注:“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2)正乐(乐音)“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淫:过渡,放纵。雨下三日为淫、霖。)“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恶紫之夺朱,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乐音要中正平和,有节制,勿使放荡无度,以致引起对己对人的损伤。言志要归于雅正。音与义皆有中和之美。“温柔敦厚”的诗教理论。,3、诗的理想:“尽善尽美”“文质彬彬”说,1)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美”是对艺术的审美评价和要求(文),即美学标准;“善”是对艺术的社会道德伦理规范和要求,要合于礼(质),即社会标准。美、善相提,但美从属于善。,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质”指质地,原始本质,质朴、拙野,是内容;“文”,礼义修养,外在的文饰,是形式;“野”,粗野;“史”,虚浮。二者关系:文质并重。“文犹质,质犹文。虎豹之鞟(去毛的兽皮),犹犬羊之鞟”。本义:论人的修养衍生义:论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礼乐的严格规定:在祭祀、宴享、朝贺等场合的礼节仪式中,都规定了与之相配合的各种音乐。祀天:“奏黄钟、歌大吕、舞大夏”祭地:“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礼”是“乐”的内容,“乐”是“礼”的表现。由此可见文质彬彬意味着礼乐的和谐。,论语文法之妙:学而一章,三唱“不亦”;叹觚之篇,有四“觚”字;余者一“不”,两“哉”而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其文交互而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法传接而出。山水动静乐寿,譬禁树之对生。子路问闻斯行,如晨鼓之频发。其他不可悉数,约略皆佳构也,彼庄子史记,各以其书独步万年,万年之人,莫不叹其何处得来。若自吾观之,彼亦岂能有其多才者乎?皆不过以此数章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者也。-金圣叹评点水浒,论语雍也: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觚都不是觚了,礼也不是礼了。正是“君失其君之道,则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职,则为虚位。”,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思想上,孔子的知人与因材斯教,注重个体性。文法上,如晨鼓之频发,强劲的节奏,同而不同处有辨,重复中有变化。,4、诗的功用:教化,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育理念:诗教(审美)-礼教(立善)-乐教(审美)过程:感兴(内)-确立(外)-完成(内)理解:兴,感,情感诱导,感发志意。以美启善、真。情感性。立,立身处世,依于礼,强制性。“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成,完成。情感的升华。,2)“兴、观、群、怨”,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释义:“兴”:感兴,感发“观”:观就是观察,能观各国政治而知其得失,也可考见人的品行志向,即知世、知人。知人论世。也有观赏义。“群”:群居相切磋,聚集士人、切磋砥砺、交流思想的作用,诗的社会交际功能。“怨”:指得是对社会政治的怨刺和作者的牢骚不平。朱注“怨而不怒”。怨有抱怨之意,是带有情感的批评评价: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言。后人从审美的角度言。在文学与现实、文学与情感及文学批评上的影响深远。,“诗尚比兴,多就眼前事物,比类而相通,感发而兴起。故举于诗,对天地间鸟兽草木之名能多熟识,此小言之也。若大言之,则俯仰之间,万物一体,鸢飞鱼跃,道无不在,可以渐跻于化境,岂止多识其名而已。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广大其心,导达其仁,诗教本于性情,不徒务于多识也。”“多识于鸟兽之名”跟“事父”、“事君”的思路是一致的:“事父事君”是把仁心推展到社会,“多识于鸟兽之名”则是把仁心推展到自然。所谓“俯仰之间,万物一体,鸢飞鱼跃,道无不在”,是说学诗之后人们能识别出天地之性,生发出物我相关的仁义之心,而把大自然的生命看作自家生命的一部分,这就是“万物一体”;同时,将大自然的种种型态看作自家精神情感的一部分,这就是所谓“道无不在”。钱穆论语新解意谓将此仁心推及天地人之间。,中国古代多山水花鸟画,题材及表现上,花鸟山水烟霞,少肖像及人生动作描写。心灵悠游于自然万类之中,于山水花鸟之中得其神理和情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西绘画艺术的差别伦敦博物院美术专家LawrenceBinyon曾言: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有一重大的异点,西方艺人初见中国画展之时,必以为题材琐屑平庸,因为看来看去都是些花,鸟,山,水,烟霞,而极少肖像及人生动作之写景。这是起于一种心理态度之不同,即对宇宙万物之态度。我们(西人)以人为一切之中心,英国艺术家常对我说:为什么中国艺术没有裸体画?所以然者,因为中国艺术不以人物为最重要。他们所画的花卉,不是我们所谓自然研究。依我的意见,中国美术之可贵是他由生活-由平民的生活直接开放出来。,总结:孔子的文学批评体系,以仁学为基础,以“尽善尽美”为标准,以“中和之美”为审美趣味,强调教化功能,故其批评标准与审美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伦理化倾向。强调文学的外部规律。孔子的文学观念注重社会实用,出发点主要是文学和社会人生的关系,如文艺和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关系。其基本观点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对其后中国文论影响深远。孔门“诗教”一直被儒家后学们概括发挥,直至当今。,孟子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主要贡献:涉及到文学鉴赏、文学批评及文学创作的几个基本原则和方法,即著名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和“知言养气”说。当然,孟子的这些思想并不就是直接的文论,但这些说法对后世文论的形成有直接影响,意义深远。,二、孟子的文论思想,一)“知人论世”说二)“知言养气”说三)“以意逆志”说,主要内容,一)“知人论世”说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1)此处是谈尚友之道,时间空间上广交朋友。联系论语第一句话来理解。思考“友”的重要地位。2)提出三者关系:知言的前提是要知人,而要知人则要知世,反过来,即论世方可知其人,知其人方可知其言。3)文论意义:或以读诗书为目的,则前提要知人知世。反过来,读书的目的是为了知人知世,尚友则是为尚道,为安身立命之学。,二)“知言养气”说1、知言说诐(片面)辞知其所蔽,淫(夸张)辞知其所陷,邪(歪曲)辞知其所离,遁(躲闪)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公孙丑上分析:知“病”与“病根”之所在知的能力在于养气。,儒家的善体会:易系辞传: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庾哉!人焉庾哉!公孙丑上: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听其言,读其文,因以窥其心,而知其人。这即是所谓由已知而推及未知;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盖身色之来,发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强而致乎?故自然发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仪,并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故性格清澈者,音调自然宣畅,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舒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有是格,便有是调,皆性情自然之用也。(明)李贽读律肤说,好声音有六美:清、亮、圆、宽、润、劲有六忌:炸、劈、枯、飘、惶、肉,真性的嗓音:真声,真性丹田之音世情的嗓音:肉声佛性(真如本性)人性先天之性气质之性天籁人籁修即要修到真如本性曹丕文气说主要指气质之性。(后文再讲),佛教,宋儒,道家,2、养气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养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二者的关系:养气是本,知言是用。养气以知言,因言以知人。知言对人(知人言),养气对己(立己言)。,对“气”的理解性质上,至大至刚,塞于天地;途径上,集“养”(后天坚持非先天赋予);内容上,“配义与道”,四端。指人格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美、人格美。养气是后天修身功夫。养气要醇正、醇厚。修即要修到真如本性,“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知言与养气的关系:养气是本,知言是用。养气以知言,因言以知人。知言对人(知人言),养气对己(立己言)。知言养气,培养鉴别力。由内而外,由人及文的过程。文论上的生发:创作上注重人格修养,培养内美。,三)“以意逆志”说,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万章上,1、提出思考:1)上下文的语境2)诗之本义3)咸丘蒙之义4)孟子之义,1)上下文的语境孟子在和咸丘蒙讨论有关舜的事迹,特别是舜的孝弟思想,以此阐释孟子的仁的思想。孝弟,仁之本。2)诗之本义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3)咸丘蒙之义望文生义,以辞害志。4)孟子之义反对咸的望文生义,读诗不要拘泥字句,揣测文意最重要。,曾为台湾调查员的的丁祖伋为照顾父母放弃升迁机会“这事本份的事,不值得关注”,2,释义:“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朱注:文,字也;辞,句也。逆,说文:“逆,迎也。”朱:“逆是前去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