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 东 大 学 学 士 论 文学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从欧盟宪法到里斯本条约 欧盟立宪过程中的挫折姓名付光彬院系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年级2004级学号041210268指导教师陈飞2008年03月03日目录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一、从欧盟宪法到里斯本条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一)欧盟宪法条约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二)欧盟宪法条约的替代品里斯本条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34445 5二、欧盟立宪遭遇挫折的背景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5(一)国家层面的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二)精英政治和欧洲公民之间的差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三)欧洲公民对未来的信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四)欧盟各国的民族性和一体化之间的矛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五)宪法本身的原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9 9三、欧盟的未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11111111 111111结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注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谢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从欧盟宪法到里斯本条约 欧盟立宪过程中的挫折付光彬(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04级1班、041210268)摘要:作为世界上目前最成功的区域集团化组织,欧盟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缓和与解决地区矛盾、冲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欧盟立宪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管是欧盟宪法条约还是它的替代品都在不同的程度上遭遇到了挫折。很明显,欧盟各国的国家利益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宪法本身作为一个协商和妥协的产物,它的权威性也值得商榷,所以,欧盟制宪的过程是一条充满荆棘和坎坷的道路,欧盟要实现真正的宪法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键词:欧盟 立宪 国家利益 欧盟宪法条约 里斯本条约From European Union constitution to Lisbon treaty-The setback during the Constitutionalization of European UnionFu Guangbin(Political and Law Depart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rade2004-class one, 041210268)Abstract: As the most successful orgnization of Region collectivization , EU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keeping regional peace 、stablity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Relaxing and solving regional Contradictory and Conflict . However , it is full of tough and rough on its way to constitutionalization , the newly estalished Lisbon Treaty comes to a halt not to mention its orintalthe Constitution of EU . Why ? Absolutly , national intrests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 but the constitution itself also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 After all , as the product of negotiation and compromise , there is , to some extent ,some suspicion on its authority . So , on its way to constitutionalization , EU stilll has a long way to go . Facing EU countries is a way full of rough and tough . Key words : European Union Constitutionalization National interest the EU Constitution the Lisbon Treaty 引言宪法化是一个组织机构以法律制度确认基本的组织特性和对一些基础价值达成尊重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该组织将逐步超脱于设立其本身的组织成员 。该过程对于那些拥有成员国让渡的决策权力的国际组织甚为重要,因为这种权力不仅可以约束成员国,而且还可以对成员国内的个体产生影响。自1951年旨在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巴黎条约肇始,经历了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罗马条约,至1992年签署的建立欧洲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特别是对欧盟条约作出一系列改革的1997年阿姆斯特丹条约,宪法化一步一步地在政治家的脑海中清晰起来,它同时也进入了法学家的思考范畴。直至2001年莱肯宣言为欧盟明确地提出了起草宪法的任务,在经历了稳健的制度推进和充分的“归属感”引导后,“宪法”这个名词终于进入了欧洲民众的视野。一、 从欧盟宪法到里斯本条约(一)欧盟宪法条约产生的背景及主要内容从欧洲一体化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条约文件,推动着一体化的前进步伐。这其中主要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罗马条约、欧洲共同体特定共同机构公约、单一欧洲法令、欧洲联盟条约、阿姆斯特丹条约、尼斯条约等等。这些条约促进了欧洲实质性的发展。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摆在眼前:欧盟面临着严重的效率问题、民主赤字和对外关系的代表性问题等等。现实中我们看到欧盟一体化的现状:“大国、小国各成阵营,相互戒备;对联合欧洲的认同感尚不充分、主权让渡的底线太低;政治融合和一体化程度要远远落后于经济融合”。 欧洲一体化的历史已经表明,经济领域的欧洲联合不会自动地导致政治联合。“且不说欧洲政治前途自身,就连欧盟未来有力且有效的经济治理,在很大程度上也将取决于欧盟及其成员国领导人的政治决断以及主要政治机构机制的改革。”因此,欧盟想要谋取纵深发展,建设一个政治的联盟,成为推进“欧洲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现实中看到各方面为了促进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深发展,开始了积极的制宪之路。2003年7月10日,筹委会宣布欧盟宪法草案最终定稿。又经过8个月的谈判,政府间会议最终在2004年6月就欧盟宪法条约达成协议。2004年10月29日,欧盟25个新老成员国的政要在罗马签署了欧盟宪法条约。欧盟宪法条约分为基本法、公民基本权利宪章、欧盟的政策职能和欧盟条约基本规定共四部分。从其内容来看,它是根据欧盟发展的新情况,对其基础条约进行了依次重新整理汇编,并改革了原有的部分内容。宪法条约文本里约有80%的内容是重复或重组表述现有条约规定,是对欧盟现有条约的继承,只有20%左右的内容的创新性规定。在此,笔者想着重从欧盟宪法条约中20%的创新性规定着手归纳分析欧盟宪法条约的主要内容。首先,欧盟宪法条约清晰的在序言中表述了欧盟的目标:(1)联盟的目标是增进和平、联盟的价值及联盟人民的福福祉。(2)联盟应向其公民提供一个不存在内部边界的自由、安全和司法的区域;应提供一个单一市场,使竞争可自由进行而不受干扰。(3)欧盟应致力于平衡的经济增长、充分的就业、成员国的团结等。(4)在与世界的关系中,联盟应坚持和推进自己的价值和利益。第二,在界定欧盟和成员国关系的问题上,宪法条约沿袭了欧盟的传统,明确界定两极政治统治秩序之间权力分配的原则是“赐予、辅助性、均衡”,由成员国赋予欧盟权力而非颠倒过来。只有在成员国单独行动无法实现目标的情况下,欧盟才采取行动。第三,宪法明确建立了欧洲公民的资格,条约规定成员国的所有国民均具有双重身份:既为所属国公民,也为联盟公民。第四,宪法中对欧盟制度做了明确的安排。其中机关包括: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部长理事会、欧洲委员会、法院和审计署。欧盟的咨询机构包含了地区委员会、经济与社会委员会、欧洲投资银行,并且还设立了关于欧盟机关、机构和办事处的共同条款。宪法对欧盟机构设置动了“大手术”,比以往任何条约更清晰划分欧盟与成员国之间的权限,同时规定各欧盟机构的职能,以期在欧盟各大机构之间实现权力平衡。欧盟机构的革新主要包括了:1欧洲理事会。作为欧盟决策机构的欧洲理事会包含了欧盟首脑会议和部长理事会。(1)理事会实行轮值主席制,由欧盟各成员国轮流担任欧洲理事会和部长理事会的主席,任期半年。欧盟成员国通常利用自己的主席职位推行本国所感兴趣的一些项目,而这些项目往往缺乏连续性,且欧盟之外的国家也常常为这种不断变化的主席体系所困扰。宪法对这种轮值主席国制做了重大修改。设立常任理事会主席。理事会主席以有效多数方式推选,任期两年半也可连任一届。欧盟理事会主席主要主持欧盟理事会并推进其工作;在与欧洲委员会主席的合作中确保作出充分的准备和连续性,并以总务委员会的工作为基础;促进欧盟理事会内部的凝聚力和共识;在理事会每次会议后向欧洲议会提交一份报告。欧盟理事会主席的设置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欧盟工作的稳定性,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2)理事会的议事方式也有所改变。长期以来外界对理事会决策的具体过程一无所知,而今后理事会的讨论和表决欧盟立法草案的会议均将向外界公开。这样无疑增加了理事会决策的透明度,使其与欧洲公民更加贴近。2欧洲委员会。作为欧盟的执行机构,欧盟委员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为了使其更高效的运转,宪法改革了欧盟委员会现行组成方式和运作制度。未来的欧盟委员会由一国一名委员组成,并由现行的单一制委员会变为双层制委员会,第一层委员会由15名成员组成,包括一名主席,一名欧盟外长兼副主席及13名委员,在成员国间按平等轮流制挑选,他们拥有表决权;第二层委员会由来自其上述15国之外的其他成员国的委员组成,他们没有投票权。这些制度安排应于2009年11月1日生效。(2)宪法条约规定欧盟新的法律必须基于欧洲委员会提出的动议方能通过。(3)宪法条约规定,欧委会主席由各国首脑通过有效多数票表决机制选举产生,并需得到欧洲议会的批准,如未能被批准,则需要在一个月内再次提出候选人。欧委会主席的职责主要是制定欧洲委员会工作的指导方针;决定其内部组织结构,确保其连贯地、高效地、并在团体基础上行动;欧委会主席还有权从本届成员中委任副主席。3欧洲议会。欧洲议会是欧盟公民的唯一直接代表机构,欧洲议会长期以来权力薄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宪法条约对欧洲议会进行了改革。(1)规定欧洲议会每五年一届,由欧洲公民通过自由而无记名的投票直接普选产生。议员人数不得超过736人。欧洲公民的代表应按比例递减(Representation of European citizens shall be degressively proportional),每成员国不得少于4人。(2)关于如何分配这些议席,由欧洲议会的政府间会议决定。宪法条约规定,每个国家议员的多少与该国的人口成比例,但每个成员国至少6名,最多不超过96名。(3)同时规定今后欧洲议会在立法以及执行欧盟预算上与欧洲理事会享有同等的权力。赋予欧洲议会在欧洲理事会提名的前提下选举欧盟委员会主席候选人。通过一系列全面的规定,欧盟议会的权力被扩大了。4欧盟外交部长。宪法条约新设欧盟外长一职,由欧洲理事会通过有效多数表决制选出,并需得到欧洲委员会主席同意。主要负责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负责外交政策的贯彻和执行等。该职务等于将共同外交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一职和欧委会对外关系委员合二为一。欧盟外长的设立为欧盟今后用一个声音说话,促进各国外交政策的一致性打下了基础。第四,欧盟宪法对决策机制也进行了一些重大改革。在欧盟宪法之前,欧盟理事会要颁布某项决议时不仅要经过欧洲议会的同意还需要全体成员国的一致同意方能通过。欧盟在提出某项决议的六个月之内,如果任何一个成员国对该决议提出异议,该项决议都不能通过。在扩大后的欧盟如果仍然沿用这种一致通过的决策方式,那么欧盟今后的运行很可能会陷入瘫痪。因此,宪法条约确立了以“双重多数”为特点的有效多数表决机制为欧盟决策的主要方式。规定从2009年起,任何一项欧盟决定通过时,均要求以“有效多数表决机制”进行表决,即需要得到55%以上的成员国成员,且这55%的成员国成员至少应来自与15个国家代表65%以上的欧盟人口的赞同宪法草案在绝大多数政策领域的决策过程中引入有效多数票表决制,这一决策机制的改革使得成员国尽可能的用协商对话来代替否决票。但在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税收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一些政策领域里,成员国仍然拥有否决权和自主权。此外,为防止今后大国控制联盟,作出违背小国利益的决定,宪法条约还增加了“紧急刹车”(emergency brake)条款,即如果同时有四个成员国阻止某一决定,反对将有效。(二)欧盟宪法条约的替代品里斯本条约然而欧盟制宪注定道路是曲折的。2005年5月29日在法国进行的关键性的全民公决投票中,55.96%的选民投了反对票,44.04%的选民投了赞成票,欧盟宪法条约草案在法国未能获得通过,法国成为25个欧盟成员国中的第一个否决欧盟宪法条约草案的国家。在紧随其后的6月1日的荷兰全民公投中也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草案。英国也乘机宣布搁置原计划在2006年初举行的全民公投。在欧盟宪法条约通过前景险恶的形势下,2005年6月中旬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做出决定:无限期的延长欧盟宪法条约批准程序,欧盟各成员国可以根据本国自身情况,自行决定是否继续批准欧盟宪法条约,实际上就将宪法问题暂时的搁置一旁了。里斯本条约是在原欧盟宪法条约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按照各成员国讨论达成的共识,新条约删去了一切带有宪法意味的内容,包括更改其“宪法条约”名称、省去欧盟盟旗、盟歌等内容。同时,条约增添了一些使欧盟决策过程更透明、更民主的条款,并照顾部分成员国意愿,增加了一些“个案处理”的灵活规定。相比欧盟宪法条约,新条约内容大为简化,但仍保留了宪法条约的实质内容。根据新条约,欧盟的决策方式和机构设置都将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旨在让扩大后的欧盟更好地运转。里斯本条约被视为原欧盟宪法条约的精简版。新条约去除了所有带有宪法意味和超国家性质的提法,但保留了原版本条约中的实质内容。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保留了有关改革欧盟机构、提高决策效率的内容,包括设立欧盟理事会常任主席和统管外交和安全事务的高级代表、以双重多数表决制逐步取代有效多数表决制、精简欧盟委员会等。同时,新条约大幅扩展了欧洲议会的决策范围,强化了各成员国议会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对此,欧洲议会议长珀特林说:“欧洲一体化50年来所取得的成功正是在议会民主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新条约加强了欧洲议会和各国议会的作用,这将使双方的合作更加紧密。”此外,由于英国、波兰等部分欧盟成员国对诸如欧盟基本权利宪章、双重多数表决机制等与各自国家利益有冲突的条款上持不同意见,新条约中不得不增加了一些“个案处理”和“区别对待”性质的变通规定,如允许英国对欧盟基本权利宪章享有“豁免”等。这预示着欧盟制宪进程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欧委会主席巴罗佐强调:“我们需要更多的一致,而这只有通过不断以政治意愿来加强行动能力才能实现。里斯本条约赋予欧盟这种行动能力,但采取行动的决心还将取决于各国领导人的政治意愿。”二、 欧盟立宪遭遇挫折的背景分析欧盟宪法在其批准过程中遭遇重大挫折,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一)、国家层面的分析首先,从国家层面上讲,欧盟宪法被法荷两国否决,反映了其国家内部的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将国家内政问题“外政化”。许多民众只是借现实问题说事,从而把公决当作一次对政府宣泄不满情绪的机会。欧洲晴雨表在公决后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法国公民对宪法条约投否决票的理由大多与经济、社会政策方面的因素有关。排在前五位的理由分别是:对就业的负面影响(31%);法国经济形势不佳(26%);宪法文本在经济方面过于自由化(19%);反对共和国总统、政府和某些政党的政策(18%);社会欧洲的建设不够充分(16%)。而选择主权问题(5%);宪法草案内容走的过远(3%);反对欧盟扩大(3%);反对欧洲政治联盟或欧洲合众国(2%)则少得多。上述原因归结到底还是国家利益的问题。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经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核心地位。汉斯摩根索提出:“国家利益的概念包含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逻辑上锁需求的即在逻辑意义上是必不可少的;另一个是由环境决定的,是可变的。因此,前者有相对永恒的必然性后者则依环境的变换而变化。”相对永恒的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内核”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国家生存, “生存是根植于国家利益概念内的仅存的内涵” ,是民族国家的最低要求。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其生存的内涵应当“包括国家领土、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完整性”。而欧盟的成立恰恰是打破国家界限的束缚建立一个超国家的实体,这其中必然有一个各国利益的博弈过程。欧洲国家建立共同体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在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实现欧盟的一体化,而在这个过程中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利益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博弈的失败。表现在一体化进程中就是欧洲制宪过程的坎坷。种种坎坷正是利益的直接冲突。通常国家利益分为: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我们就具体从以上四个方面分析欧盟制宪过程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挫折和坎坷。而从国家主权及其让渡的角度来看,欧盟现在采取的成员国主权集中化的原则,即欧盟现有的机构集中行使各成员国让渡给欧盟那部分的主权。这些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是现代国际政治学发展的一种趋势。国家主权的概念从17世纪荷兰政治学家雨果格劳秀夫提出到现在一直是国际政治中的核心概念。“主权”一词在西方源于拉丁文的super和superanus,原意是最高和较高的,其基本含义是国内的最高统治权。在古代社会,主权的实质是源于“君权神授”的君主权利。近代以后,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对主权概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认为,主权是一个国家最本质的特征,是“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它是一种永久性的权力”。英国政治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认为“主权具有绝对的、不可分割和不可转让的性质”。而首次提出国家主权理论的荷兰政治学家雨果格劳秀夫提则从国家间关系和国际法的角度上强调了主权的独立、平等和不受限制的基本特性,同时将主权的内容分为对内主权和对对外主权 。但是,20世纪以来,对国家主权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即对国家主权的限制和维护的对立。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代以后,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要求打破民族和国家的限制,以便获取更大的利益,因此将主权视为引起冲突和激化矛盾的根源而主张加以限制。而广大被压迫民族和新兴民族独立的国家则要求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的主权。这种对立的趋势在政治经济一体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显得更加尖锐。西方发达国家在冷战后提出了新干涉主义就对传统的国家主权理论提出了挑战,新干涉主义认为:国家主权不能成为一些严重侵犯人权的国家逃避国际社会制裁的护身符,这是因为国际关系的时代发展了全球化的发展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使得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的界限日益模糊,传统的国家主权的属性发生了变化,于是他们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肆意干涉别国的内政。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国家主权理论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冲击,族权不可分割的理论越来越受到现实的挑战,在当今的国际关系实践中,主权受到分割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主权被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外部势力强行的干涉和分割;二是传统的国内事务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制约;三是主权国家在平等、自愿和共享的基础上多国家主权的让渡和分割,是国家主权自身的决策行为,是主权国家独立行使主权的体现。(二)、精英政治和欧洲公民之间的差距其次,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欧洲一体化中精英政治和欧洲公民之间存在的差距。从欧洲一体化的历程中我们发现,它一直是由政治精英主导的,无论是在欧盟机构的运转中还是在政策出台及其执行过程中,普通的民众都很难有机会参与进来。这中间就有了一个民主确实的问题,事实上,欧洲一体化确实需要欧洲公民积极的政治参与和政治支持,这样才能使欧盟一体化进程走得更稳妥更扎实。全民公投在法国和荷兰的否决将一个问题摆在了显著的位置上,即如何在欧盟层面上建立民主对话机制。其实“欧盟政体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必要性在于对欧盟或欧洲公民权利的更好维护与保障而不是成员国政治精英们的幕后操作或政治妥协”。所以,欧洲的政治精英们要面对的是一个长期而痛苦的从精英政治向平民政治的转变过程,以此来解决民主缺失的瓶颈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欧洲一体化。欧洲一体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精英阶层主导的过程。无论是联邦主义、政府间主义、功能主义还是建构主义,都是精英推动一体化的方法论概念。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基层人民被忽略了,也就有了质疑欧洲联盟合法性的“民主赤字”理论。(三)、欧洲公民对未来的信心欧洲公民对未来发展的恐慌心理也多少促成了欧盟宪法在法荷的否决。欧盟的急剧东扩使得原来欧盟成员国公民的心理产生强烈不满。新进的成员国多属于中东欧国家,其人均GDP只有原欧盟15国的46%。他们的加入意味着大量的财政补贴流走。由此所引发的民众对欧盟的不满,直接导致了欧盟宪法草案成为了牺牲品。经济是一国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力量。国家的经济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基本内容,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方面 。欧盟另一项密切内部经济关系的重大措施是1993年起建立内部大市场,实行人员、劳务、商品、资本的自由流通。这一举措的初衷的确美好。“四大流通”真能实现,欧盟各成员国的市民也就如同生活在同一个国家里。问题在于这里牵涉到太多民族和国家利益,做起来很不容易。劳务流通也大有利害关系。欧盟内部南北差距仍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相差几倍,像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就担心劳务流通会出现从南到北的“单行道”。事情就是这样矛盾,在会议上和文件里,各国政治家都信誓旦旦,表示要加速欧洲联合,并制订出一个又一个宏伟计划和蓝图,可一旦遇到具体问题,又是本国、本民族利益领先,把局部置于全局之上。德国报纸不无道理地指出,要建立大市场是各国政府,破坏大市场也是各国政府。(四)、欧盟各国的民族性和一体化之间的矛盾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欧盟宪法遭遇挫折实际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性和欧洲一体化之间的矛盾。“将强烈的欧洲归属感与业已存在的国家认同感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如何更好地向欧盟公民宣传欧盟宪法,更好的让公民接近了解欧盟宪法是欧盟各国政府都将面临的重大挑战。欧盟各国加强的都是本民族而非欧洲传统教育,体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特征。法国政府对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侧重于历史文化的珍惜和爱护,突出表现在名目繁多的博物馆。欧盟东扩之后,法语在欧盟内部的地位进一步被削弱。为弥补此项文化威胁,法国政府特意在2004年夏季为来自波兰等国的欧盟外交官安排法语课程。法国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在欧盟15个旧成员国内,还有大约19的人口将法语作为第一外语,但是在新欧盟成员国内,只有仅3的人口以法语作为第一外语。在新欧盟国家中,德语的排名也在法语之前。欧盟东扩之前,大约有一半欧盟工作人员的应聘者选择法语。法国方面提出要将法语定为欧盟司法唯一语言的提议也受到其他国家欧盟外交官的否定。事实上,自从北欧国家加入欧盟之后,法语在欧盟的影响已开始降低,而这次欧盟东扩法语的地位彻底动摇。有不少欧盟国家建议,确定英语为唯一的欧盟官方语言,法国对此坚决反对。其他国家如意大利十分重视对本民族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教育,政府把但丁作为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大力宣传和颂扬,确定其神曲为各类学校学生的必读书。葡萄牙政府为了有效地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内容贯穿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特别渗透在语文、社会科学常识、历史、音乐等各课程中,长期而有计划地进行葡萄牙民族、历史、文化知识和著名人物事迹的教育。波兰政府则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历史、地理、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的教学中,甚至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也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哥白尼、居里夫人、肖邦等波兰历史上的世界名人和民族杰出人物的业绩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成为重点。丹麦最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成为丹麦政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国宝”,不仅以其名为哥本哈根市中心的繁华商业街命名,而且为之建立铜质雕像。丹麦、瑞典和芬兰等小国,既希望在与欧盟的合作中得到经济利益,又竭力保持本民族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独立性。丹麦最大的反对党就告诫政府:欧盟将管理从汽车尾灯到奶酪标准的一切事务,越来越多的权力将集中到布鲁塞尔和法兰克福,而不是哥本哈根。显然,欧盟经济政治一体化加深的同时,各国的民族主义也在加强。(五)、宪法本身的原因。欧盟宪法条约草案本身就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1)欧盟宪法的诞生就是一个各方妥协的产物,既要照顾大国利益又要考虑小国要求,既要构建国家的欧洲,又要构筑公民的欧洲。(2)在欧盟宪法草案中仍然没有解决欧盟前途的问题。宪法草案的妥协性导致宪法对于欧洲未来的描述含糊其辞,没有提出明晰的蓝图,没有明确回答欧盟的特性是否应该从邦联过渡到联邦,以应付扩大后的挑战。不论是欧盟宪法条约还是其替代品里斯本条约都是欧盟各国协商和妥协的结果,它们的权威性自然就会受到质疑。协商和妥协作为一个博弈过程,各方都希望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小的同时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欧洲联盟宪法化的过程一路走来,发展到缔结宪法条约阶段可谓达到了一个高峰。然而,我们却发现这部欧洲联盟“宪法”乃是一个巨大的悖论。欧盟宪法在其表象与实质间被撕扯着,欧盟也在政府间主义与宪法主义之间摇摆着。可以说,欧盟法律制度似乎从国际公法出发(政府间框架下成员国签订的法律文件之表现形式),经过欧洲法院一连串里程碑式的判决而逐渐与国际法分道扬镳,转变成为了一种具有一定宪法性的(国内法)法律制度。这可以从欧洲法院的措辞中找到佐证。例如,它首先在凡甘案中使用了“新型的国际法制度”这一表述(条约不仅是成员国之间的协议,更是欧洲人民之间的协议,它搭建了欧共体法与欧洲人民之间的桥梁) ,而后又将其演变成一种“新的法律制度”。这一法律制度的突出特征即“宪法性”,其过程也被概括为“宪法化”。宪法主义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一对权力的限制,即一套限制权力的政治、法律手段;二对政体的表达,即社会公共利益的体现及对这种社会公益追求的组织方式;三对民主审议的承载,即宪法主义的目的为创设一个可协调具有竞争关系的社会利益或以社会全体可接受的方式对社会利益进行公断的架构。欧洲对宪法主义的演绎则是,一方面创建一个欧洲政体,无论发生何种利益冲突,它都够阻止成员国逃出欧盟的利益边界;另一方面对不再受成员国宪法秩序和民众支持约束的欧盟自身衍生出的权力自治与官僚机构进行控制。欧洲经济一体化取得的成就和成员国对更加繁荣的欧洲的向往,使我们不必担心宪法主义在第一方面的实现。我们可以发现,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宪法主义是随着规范性的权力逐步确立而披挂上阵的,反之则是名实不符。宪法主义是宪法性权威的一种显性工具及制约。因此,从一个政治团体具备掌控自身命运权力的意义上看,欧盟法律宪法性的优先并不能充分证明其拥有宪法性权威的假设。也许可以说欧盟具备了宪法制度的一些特征,但它无疑缺乏其基本的特质普遍选举权所带来的合法化,在欧洲普遍选举权只能是由欧洲人民在各自的民族国家为本国事务而行使,这恐怕即是由欧洲精英阶层创造出的宪法条约遭到欧洲民众抛弃的原因之一。宪法条约还透露出政府间主义的渐行渐远,政府间过程被少数化,成员国个体不能再控制决策过程,他们在联盟决议过程中的独有甚或支配性的代表地位不复存在了。里斯本条约可谓宪法主义的直接反映。从形式上看,它解决了欧盟的合法性问题,为欧盟确定了名分,具有完美的纲领性文件的地位;从实质上看,它因充斥着各种政治上、经济上的妥协而变得纷繁复杂;从价值上看,它表达了欧盟成员国的基本共识欧盟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协议,它反映了欧洲人民在联合道路上的稳健与谨慎。宪法条约毕竟给了欧盟一个法典化的机会,一个澄清欧洲的宪法原则、基本权利和政治组织结构的机会。但是现在就推导出宪法条约标志了宪法主义的胜利还为时过早,因为其形式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或许我们可以将之称为“低密度的宪法”。它是参照民族国家的宪法资源,通过司法和政治的逐步发展构建起来的,它既是条约形式的政府间主义发展的结果,又是欧洲法院结合欧盟超国家的法律和政治因素做出的宪法性解释的硕果。欧盟宪法主义的成就也恰恰在于它的多元化外衣及其与民族国家宪法主义的对话。 宪法条约生效的遥遥无期可以说并非是针对宪法主义的,它乃是欧洲民众对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反思。(注:宪法条约被认为更多地是从深化欧洲一体化的角度出发,解决了欧盟运转的效率问题。而此次宪法条约被公投否决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欧洲民众对欧盟无限扩大产生恐惧造成的。)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宪法主义失败或政府间主义胜利,因为,宪法条约所传达的正是宪法主义和政府间主义的张力下的微妙平衡。同时作为一个超国家的实体,一体化的进程中必然面临着一个现有体制的深化和扩大的问题,所谓的一体化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干脆就就是各国家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密,以至于国家主权的原则受到了质疑。而对欧洲一体化而言,是指在平等与和平的基础上,各个社会、国家和经济之间超越了现存的民族、宪法和经济的界限的接近。也就是说欧洲一体化是要把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截然不同的一个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超国家的共同体的过程。而在国家主权概念依然根深蒂固的今天,这无疑是一个困难而艰苦的过程,必然受到各方面的挑战。欧盟体制运行的超国家主义原则。欧盟宪法条约第C 款规定,欧盟是由“一个单一的结构框架组成”。是一个类似殿堂似的结构,而制成这个殿堂结构的就是欧盟大厦的三个支柱:欧共体、共同安全与外交、司法与内务合作。而欧共体在占有支配地位的机构,欧共体最具权威的机构是欧盟理事会(即部长理事会),它对各领域重大决策作出决定,它的运行体现的是国家间主义的原则。其次是欧盟委员会,它行使的是欧盟各国上交给欧盟的权力,而它的运行就体现了超国家主义的原则 。在欧盟的几大机构中,欧盟委员会的任务是在各项条约和理事会授权的范围内决策和主持欧盟的日常行政工作。欧盟委员会是行使各成员国所让渡的主权的超国家的机构,是联邦主义色彩很浓的机关。由欧盟委员会对欧洲事务统一作出决策,而各成员国无条件接受和执行这些决策,正是这种决策方式使欧盟看起来很像是一个联邦。这样的决策原则亦叫作“联邦主义原则”。然而,迄今为止各成员国上交给欧盟的主权依然有限。议会本应该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但欧洲议会的情况则不同,其立法职能有限,它的权力仅限于对重大立法发表意见,最后审批欧盟非规定性开支,以及监督欧盟委员会的工作,对欧盟委员会和理事会通过的法律进行认可。欧盟的立法职能主要属于欧洲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主权下面还有更深层次的追求利益,欧盟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在不断讨价还价和妥协的基础上通过的欧盟宪法条约从诞生就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作为妥协的产物其完善性就值得商榷,体制的不完善也就决定了宪法不能代表广大欧洲民众的利益,这是其失败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欧盟强调的是共同安全和外交,司法与内务合作。这也是利益冲突的另一个原因。但是,欧洲要想真正实现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宏伟蓝图,必须首先解决三个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在拖一体化的后腿?透过宪法危机,我们可以看出三大深层问题在制约着欧洲一体化发展。首先是所谓的“民主赤字”问题。这是一个困扰欧盟多年的老问题。所谓“民主赤字”是指,欧盟机构的政治领导人并非成员国民众选举产生,欧洲议会虽自1979年以来实行直选,但其职责与成员国议会不同,尽管权力近年来有所增大,但并不掌握立法权。因此,欧洲民众认为他们缺乏对欧盟决策的影响力,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听不到他们的意见。近年来民众要求减少“民主赤字”、参与欧盟决策的呼声很高;欧盟也一直试图设法解决这一问题,包括在宪法条约中增加了增大欧盟机构决策透明度、扩大欧洲议会权力等内容。但所谓“精英”与“草根”阶层脱节的根本问题并未解决。各国精英们所关心的事情与普通民众所关心的事情有很大的距离。以往欧洲一体化基本上是由各国“政治精英”包办的,“精英”和“草根”的矛盾并不突出。一个方案提出后,只要得到各国政府领导人同意,再经各国议会批准即可付诸实施。但目前随着各国民众要求增大对欧盟决策的发言权,特别是一些国家领导人为了迎合选民,保住执政地位,被迫越来越多地同意采用公投方式来批准欧盟的重要决定,从而使得“精英”和“草根”的矛盾开始日益尖锐起来。其次是欧洲一体化发展动力不足问题。二战结束后,欧洲国家寻求联合的主要目的是根绝战争,维护地区和平。冷战时期,对抗苏联亦成为一体化的重要动力。然而,这些追求对于现在的年轻一代已失去吸引力。布鲁塞尔欧洲政策中心主任约翰帕尔默认为,目前身陷危机的欧盟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欧盟为什么而存在?第三是经济不景气问题。二战后半个世纪的欧洲一体化的历程表明,欧洲国家经济的好坏对于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经济形势好,实现一体化的阻力就小;经济形势不好,联合就会陷入停滞。目前,法、德、意等欧洲主要国家受高福利政策和僵化的用工制度以及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所累,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失业率高达10以上。由于改革这些制度将是一个长期而痛苦的过程,多数政治家不愿因此而冒被选民赶下台的风险。经济形势不好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普通民众容易听信“反一体化”力量的宣传,将问题归罪于欧盟。尤其是害怕新成员国移民抢走饭碗,对欧盟扩大持严重抵触态度。二是为了表示对本国政府没有解决好与选民利益攸关的就业等问题的不满,公众便采取“凡是政府支持的,我们就反对”的态度来报复政府。针对法国的宪法公投,媒体有一种形象的说法:“法国人想踢政府,却把脚踹到欧洲的屁股上。”总之,经济不景气已成为当前制约欧洲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欧盟的一体化进程才会有继续的条件,所以,透过制宪危机来看,欧盟的路还很长。三、 欧盟的未来欧盟发展到今天,已经遇到了瓶颈。一体化的深度难以继续,因为主权国家让渡主权的空间已经很小,外交、安全、司法与内部事务是各个主权国家的禁地;另一方面,随着今年欧盟的扩大,欧盟内部各国的发展水平良莠不齐,社会政策与地区政策面临严峻的考验,利益格局更加错综复杂,难以达到共识,甚至无法妥协;再加之国际形势的多变,欧盟面临的挑战不言而喻。 在此背景下,欧盟宪法草案的签署其实质有二:其一,以宪法作为敦促各国履行义务,配合行动的原则性保证,意在提高欧盟行事效率;其二,以宪法作为构建欧盟组织机构合法性的基础,填补欧盟在价值、目标等方面的缺失,从欧洲人民那里获取其发展的纵向支持。所以,欧盟宪法草案的签署并不是原发性的,而是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性质与现代主权国家宪法有着本质的不同。 笔者的观点是,欧盟宪法草案更多的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应有之义,亦或是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工具,其目的不是为设定欧盟政治体系、规定公民权利。笔者隐约的嗅到了草案的功利性。欧盟在立宪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事物的发展在很多时候都是呈现出螺旋型趋势,某些阶段的停滞甚至是倒退都是可能的。但是欧盟迄今为止发展的历程并没有出现倒退的迹象。而且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不仅是各国的共识,更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欧洲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显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在今天和明天的国际格局中,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很难脱离欧洲,独自发展自身的地位和力量。欧洲国家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够在国际社会中扮演一个强大的角色欧盟在21世纪的经济中已经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欧盟在国际上的力量取决于其联合的程度,但是目前欧盟在政治和防务上还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欧盟是想以制宪的道路选择开启真真意义上的欧洲联合,这意味着欧盟在当前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点发展战略是实现政治一体化。欧盟正在向建立一个政治上联系更加密切的联盟迈出重要一步。在目前阶段和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欧盟仍然是一个民族国家的联盟,其特性和政策取向仍在民族国家的政治生活的总体框架中,欧盟宪法以必然是各成员国利益的微妙均衡。欧盟顺利东扩的结果是使欧盟成为一个更加庞大的机构,对于决策机制的高效率要求将会是决定欧洲未来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说欧盟虽然在立宪过程中遭遇到各种挫折,但这只是欧盟在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的困难,但欧盟整体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结 论欧盟在立宪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事物的发展在很多时候都是呈现出螺旋型趋势,某些阶段的停滞甚至是倒退都是可能的。但是欧盟迄今为止发展的历程并没有出现倒退的迹象。而且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不仅是各国的共识,更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欧洲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显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在今天和明天的国际格局中,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很难脱离欧洲,独自发展自身的地位和力量。欧洲国家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够在国际社会中扮演一个强大的角色欧盟在21世纪的经济中已经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欧盟在国际上的力量取决于其联合的程度,但是目前欧盟在政治和防务上还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欧盟是想以制宪的道路选择开启真真意义上的欧洲联合,这意味着欧盟在当前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点发展战略是实现政治一体化。欧盟正在向建立一个政治上联系更加密切的联盟迈出重要一步。在目前阶段和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欧盟仍然是一个民族国家的联盟,其特性和政策取向仍在民族国家的政治生活的总体框架中,欧盟宪法以必然是各成员国利益的微妙均衡。欧盟顺利东扩的结果是使欧盟成为一个更加庞大的机构,对于决策机制的高效率要求将会是决定欧洲未来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说欧盟虽然在立宪过程中遭遇到各种挫折,但这只是欧盟在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的困难,但欧盟整体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注释: Christiaan Timmermans, The Co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 , in Yearbook of European Law(21), Oxford Uni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器学习中的隐私计算方法-洞察及研究
- 2025至2030中国潜水电泵(ESP)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评估报告
- 工业设备采购供应合同书
- 买卖合同公证文书范本合集
- 设备租赁合同管理规范及流程
- 农户家庭农业生产管理服务协议
- 电脑硬件采购合同标准范本
- 2025年中国红外线遥控跑车数据监测报告
- 大型超市供应链管理协议
- 房产中介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2023三基三严考试题库及答案
- GB/T 90.2-2002紧固件标志与包装
- 管理者角色认知与转换课件
- 2023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题库附答案(完整版)
- 护理管理学考试题库与答案
- 建筑防火设计-教学课件作者-主编-李耀庄-徐彧-建筑防火设计课件
- 静脉输液风险评估
- 水力发电厂生产安全性评价
- 全国质量奖现场汇报材料(生产过程及结果)课件
- 短歌行(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一》同步练习带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