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种群与生物群落_第1页
第1节:种群与生物群落_第2页
第1节:种群与生物群落_第3页
第1节:种群与生物群落_第4页
第1节:种群与生物群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种群与生物群落,地球上生活着许多生物,思考: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怎样?生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认识生物的种群,读图:图中的这些生物是同一种吗?为什么?,不是同一种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并不相同。,一个物种就是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思考:看下面几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认识生物的种群,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认识生物的种群,一口池塘中全部的鲫鱼构成一个鲫鱼种群,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认识生物的种群,一片森林中全部的大象构成一个大象种群,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认识生物的种群,生活在深圳的全部人构成一个种群深圳人,种群的概念,认识生物的种群,讨论:一个公园里的所有植物是一个种群吗?为什么?,不是。因为一个公园里的植物是由不同种类的植物组成的,因此不是一个种群。,1.一个池塘中有鲢鱼、鲤鱼等鱼群。则这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否一个种群?2.判断下列属于种群的是哪一项?()(A)一片森林里全部的蛇(B)一座山上所有的树(C)一片农田中所有的虫(D)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水稻,D,课堂练习,(1)一定空间(一个区域):小则如田地、池塘,大则如草原、海洋。,(2)同种生物(一个物种):有大小、年龄、雌雄,它们都属于同一个物种,能相互交配繁育后代。,(3)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种群的要素,认识生物的种群,观看影片,想想生物种群有什么特征?,认识生物的种群,种群具有单独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一些特征:,(1)种群密度,(2)年龄结构,(3)性别比例,(4)出生率和死亡率,认识生物的种群,1.种群密度,描述生物种群数量的一种方法是生物种群密度,认识生物的种群,1.种群密度,(1)种群密度的概念:,例1:一只0.5米3的玻璃缸里养了5条金鱼,那么金鱼的种群密度为:,5条/0.5米310条/米3,认识生物的种群,例2.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29533万人口,那么中国人口的种群密度是多少?,答:我国的人口种群密度为:,2006年深圳的人口种群密度为4239人公里2,1.种群密度,认识生物的种群,(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有差异,例:在我国某地的野驴,每100km2还不足两头,在相同的面积内,灰仓鼠则有数十万只。,b)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有差异,例: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在夏天种群密度较高,在秋末天气较冷时则降低。,1.种群密度,认识生物的种群,c)同一物种在不同的地区,种群密度往往是不同的。,例:亚洲占世界土地面积的29.4%,却聚居了世界人口的58.4%,而南美洲占世界土地面积的14.1%,只居住了世界人口的5.6%。,(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1.种群密度,认识生物的种群,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有差异,b)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有差异,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都是由不同年龄的人组成的,这种不同年龄人口的组成情况,就是人口的年龄结构,常用“人口金字塔”的图形来表示。,查一查,你和你父母亲在哪个年龄组?该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认识生物的种群,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的组成状况称为人口的性别结构。最常用指标:人口性别比。,快速算算我班同学的性别比!,1982年、1990年、2000年我国分别进行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8.5、111.3和116.9。海南和广东是全国出生性别比最高的两个省份,2000年广东的性别比高达130以上。,认识生物的种群,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讨论:在畜牧养殖业中,养殖者往往会控制动物的性别比,其意义是什么?,在畜牧养殖业中,养殖者往往会控制动物的性别比,让雌多于雄,这样有利于动物的繁殖,增加个体数量,并且有利于提高蛋、奶等禽畜副产品。,认识生物的种群,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思考: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繁殖、死亡和迁徙。,生物种群中增加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繁殖,(1)出生率,单位时间(年)内,某种生物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新个体数,就是该种群的出生率,用千分率表示。,认识生物的种群,例:一个拥有3000只麻雀的种群在一年内繁殖了900只幼雀,那么这个生物种群在这一年中的出生率是:。,300,(1)出生率,我国人口出生率1996年为16.98、2005年为12.4。,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认识生物的种群,生物种群中减少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死亡,(2)死亡率,单位时间(年)内,某种生物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死亡个体数,就是该种群的死亡率,用千分率表示。,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认识生物的种群,(2)死亡率,例:一个拥有1000只麻雀的种群在一年内死亡了800只麻雀,那么这个生物种群在这一年中的死亡率是。,800,我国人口死亡率1996年为6.56、2005年为6.51。,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认识生物的种群,假如不考虑生物个体的迁徙因素:,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增加,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减少,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认识生物的种群,种群数量的变化,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认识生物的种群,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常见有如下类型,种群的年龄结构与种群的动态变化有极大的关系,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相对稳定,减小,增加,相对稳定,减小,认识生物的种群,3.种群是指.。4.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A)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B)种群性别比例改变(C)环境中水热条件适宜(D)种群中幼年个体减少(E)环境中天敌增多(F)环境中阳光不足,课堂练习,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5.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有:。()一片农田中的全部水稻(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蕨类(C)一口池塘中全部鲫鱼(D)一个院子里的全部昆虫(E)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F)一个农民种的全部水稻(G)一窝蚂蚁(H)一个狼群(I)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和青蛙,GI,课堂练习,6.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深圳红树林湿地里所有的生物(B)深圳西丽水库里的所有鱼类(C)深圳莲花山上的所有植物(D)深圳某农场一块地里所有的向日葵,D,课堂练习,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读图:一个池塘有哪些生物种群?,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读图:一个池塘有哪些生物种群?,一个池塘中有许多生物,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读图:一个池塘有哪些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具有的几个要素,(1)一定的自然区域内(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林等一定范围内),(2)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3)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群落与种群的关系,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一个区域内只有一个群落,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7.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A)所有的树木(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D)所有的生物8.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它生物,D,课堂练习,D,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群落,其生物种类组成和个体数量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自然界中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农田中的生物群落,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热带雨林生物群落,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群落,其生物种类组成和个体数量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自然界中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群落,其生物种类组成和个体数量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自然界中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草原生物群落,沙漠生物群落,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群落,其生物种类组成和个体数量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自然界中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淡水生物群落,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地中海生物群落,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山脉生物群落,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苔原生物群落,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在群落中,植物起主导作用,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把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总和称为植物群落。,我们把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在群落中,动物、微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森林中具有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动物分层上:各种昆虫、鸟类中:树栖兽类、鸟类下:昆虫、蜘蛛、蛇、小型鸟和兽类地下:蚯蚓等,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的水平分布,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9.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10.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的总和,称为。11.下列叙述中属于一个群落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蝗虫(B)一块稻田中的水稻(C)一个池塘里的所有生物(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马尾松,课堂练习,生物种群,群落,植物群落,植被,C,B,12.森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从高到低,属于第二层的是()(A)乔木层(B)灌木层(C)草本植物层(D)苔藓地衣层13.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微生物(B)动物(C)植物(D)动植物,C,课堂练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在影响生物的同时,生活在环境中的生物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读图:图中植物的分布主要是受了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风,阳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水影响了植物的分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读图:图中植物的分布主要是受了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思考:你还能举例说明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吗?,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阳光影响植物的垂直分布,思考:你还能举例说明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吗?,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思考:你还能举例说明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吗?,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思考:你还能举例说明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吗?,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思考:你还能举例说明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吗?,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生物会受到温度、阳光、水分、食物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既疏松了土壤又增加了土壤的肥力,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绿色植物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度放牧对草原环境的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生物也在不断地进化,以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适应的普遍性。,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保护色,保护色动物具有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保护色,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保护色,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拟态,拟态外表形状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非常相似,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拟态,拟态外表形状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非常相似,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拟态,拟态外表形状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非常相似,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警戒色,警戒色剌眼的体色对天敌有警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警戒色,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警戒色,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四肢,适于在陆地上行走或奔跑,以便觅食和躲避敌害。,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群落中的生物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同种群生物间的关系,互助(蜜蜂、蚂蚁等),竞争(争夺食物配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群落中各种群生物间的关系,互利共生,捕食,寄生,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讨论:捕食与寄生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点:捕食与寄生都是获取营养物质的方式。,不同点: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外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从那里获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存。而捕食是指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如肉食或植食行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讨论: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说明一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有利或有害的关系。,蛔虫时候在动物体内,靠吸收动物体内的有机物而生存,从而构成了对动物的危害。,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是一种典型的互利共时的关系,藻类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而真菌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可提供给藻类生长需要。,14.下列不属于拟态的是()A.枯叶蝶似枯叶B.有的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体色。C.南美蚕蛾幼虫的体态、色斑似眼镜蛇。D.美洲棕王蝶幼虫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