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ppt_第1页
第10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ppt_第2页
第10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ppt_第3页
第10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ppt_第4页
第10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B甲因妻子和乙有私情,蓄谋报复。某日,潜伏在乙下班必经的道上,后因肚子疼痛难忍而返回。(犯罪预备),分析下列行为的犯罪形态:,A甲对乙素怀怨恨。某日深夜,甲携凶器潜入乙卧室,对床上举刀时反悔离去,实际上乙当夜外出并不在家。(犯罪中止),案例导入,D甲某日深夜趁乙家没人到乙家盗窃,忽听门外有响声,认为是乙家的人回来,逐从窗口空手而逃。(犯罪未遂),c甲和婆婆乙不和。后甲在乙熬的药中放砒霜,企图害死乙。乙喝下后,甲又觉于心不忍,遂连忙将乙送往医院,但因药量过大抢救无效而死亡。(犯罪既遂),第一节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概述,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或阶段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不同犯罪状态。分为犯罪的完成形态和未完成形态。前者指犯罪的既遂形态;后者指犯罪预备形态、未遂形态、中止形态。,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和特征,(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故意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和既遂形态的共同特征是:它们都是故意犯罪过程中停止的不同结局,是不再向前发展的相对静止的犯罪状态;它们之间不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不存在相互转化的问题。,(二)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特征,案例,张某和王某夜里赌博后输了钱回家的路上,起意抢劫。二人从后面追上一步行的妇女,扭住被害人的双手并揪住其头发,同时施以言语威胁,抢走了手表和提包。尔后二人离去,走了几步回头看了一下,恰巧被害人也回过头来,不料发现被害人竟然是熟人,大吃一惊,只好装出笑脸说是“开玩笑”,把手表和提包还给被害人,请求原谅。思考:本案属于故意犯罪停止形态中的哪一种?,故意犯罪的过程,是指故意犯罪从发生到完成所要经过的前后连续的各个环节的总和,是故意犯罪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连续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故意犯罪的过程和阶段与各种停止形态之间的关系,故意犯罪过程,故意犯罪发展过程中因主客观内容的不同而划分的段落。它一般分为犯罪的预备阶段和犯罪的实行阶段。,故意犯罪的阶段,故意犯罪过程:,犯罪预备阶段犯罪实行阶段起点着手终点,故意犯罪停止形态与故意犯罪过程、故意犯罪阶段的关系,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在故意犯罪发展过程中,在犯罪的某个阶段,由于犯罪主客观原因的变化和作用,而使犯罪停止下来不再发展变化的不同状态和结局。具体来说:1、从犯罪人开始犯罪预备行为之时起,至着手犯罪实行行为前的整个犯罪预备阶段,可能出现犯罪预备和犯罪预备阶段的中止这两种犯罪停止形态。2、从犯罪着手实行到犯罪实行阶段终了前,可能出现犯罪未遂和犯罪实行阶段的中止两种类型。3、犯罪实行阶段终了即犯罪完成,出现犯罪的既遂形态。,案例,储某(男,42岁)与某日将事先准备的三角刀和麻袋放入一旅行包中,乘上一辆长途汽车伺机进行抢劫。汽车开到中途有几位乘客上车,储某怀疑这几个人中有警察,抢劫意念开始动摇。当汽车又开出不远时,储某见路边有一个加油站,急忙叫司机停车,说自己到目的地了。下车后储某到一厕所中将三角刀和麻袋扔掉,恰遇执勤民警巡逻至此。民警见储某形迹可疑,进行盘问,储某如实交待自己的罪行。,在本案中,公诉机关以抢劫罪(预备)对储某提起公诉,一审法院以抢劫罪(预备)判处储某有期徒刑6个月,储某的辩护人以储某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为由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认为,储某的行为是犯罪的预备行为,没有实行行为,既然处于预备阶段,便不存在中止形态的问题,而只能成立预备形态。问:故意犯罪停止形态与故意犯罪的过程、阶段如何区分?本案储某的行为是处于什么阶段的何种犯罪停止形态?,分析,储某是出于自愿而放弃本可实施下去的犯罪行为,其犯罪属于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形态。,(二)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的停止形态,(三)直接故意犯罪并非都存在犯罪的停止形态,二、犯罪停止形态存在的范围,(一)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的停止形态,举动犯、情节犯、结果加重犯和情节加重犯不存在完整的未完成形态。,注意,突发性的直接故意犯罪一般不存在犯罪的预备阶段,而直接实施犯罪实行行为,因而一般不存在犯罪预备和预备阶段中止。,相关衔接,1、举动犯。也成为即时犯,是指按照法律规定,行为人一着手犯罪实行行为即告犯罪完成和完全符合构成要件,从而构成犯罪既遂的犯罪。如煽动分裂国家罪、侮辱罪、诽谤罪、传授犯罪方法罪等。2、情节犯。主要是我国刑法中规定只有达到“情节严重”、“情节恶劣”才构成犯罪的情况。如虐待罪,必须是情节恶劣才可能构成。3、结果加重犯和情节加重犯。结果加重犯是指发生了构成结果以外的加重结果,刑法规定加重刑罚的犯罪。如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情节加重犯罪是指特定情节的出现可以加重行为人的处罚的犯罪,如入户抢劫。,三、犯罪未完成形态负刑事责任的根据,完全具备主客观相统一的犯罪构成要件,是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负刑事责任的根据。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态的构成是基本的犯罪构成,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属于修正的犯罪构成。,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基本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分则所规定的那些犯罪的构成要件。刑法分则是以“一人犯一个既遂罪”为标准的。修正的犯罪构成,是以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作为标准,对某些构成要件内容进行调整,从而形成的犯罪构成。,关于犯罪既遂的概念,根据通说是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确认犯罪是否既遂,应以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具备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犯罪的全部要件为标准。,一、犯罪既遂形态的概念和特征,(一)概念,第二节犯罪既遂形态,4.举动犯只要行为人着手实行犯罪即构成既遂。一是原本为预备性质的犯罪构成。二是教唆煽动性犯罪。举动犯不存在犯罪既遂和未遂之分,但是存在犯罪预备和犯罪中止。,二、犯罪既遂形态的类型,1.结果犯以法定的结果的发生作为既遂标志这里的犯罪结果专指物质性的、可以测量的、有形的结果。,2.行为犯以法定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这种犯罪行为要有一个实行过程,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视为行为的完成。,3.危险犯以法定的危险状态的具备作为既遂标志。,案例1,被告人王某,系上海杏花楼企业公司的服务员。王某,潜入公司存放月饼预约券(一种可以直接到柜台兑换月饼的凭证)的库房,盗窃3000张面值68元的月饼券,在王某将月饼券销赃之前,被抓获。请问王某是犯罪既遂还是未遂?,分析,月饼券具有直接兑换功能,所以认为是财物的一种,本案应当认定为犯罪既遂。,案例1,王某于夜里持刀拦路抢劫,拦住下夜班的工人刘某并抢去了刘某的手表,刘某后寻机夺下王某的刀子并逼迫王某交回了手表。本案中王某的行为如何认定?刘某是一种什么行为?,分析,本案中行为人王某应当构成犯罪既遂,刘某属于自救行为。,案例2,李某在其老乡家中,乘夫妇不在家中,将其刚出生的婴儿盗走,欲带回原籍出卖。在逃跑途中,被寻找婴儿的夫妇发现,李某遂将婴儿扔弃后逃走。,分析,以出卖为目的的偷盗婴儿是我国刑法规定的拐卖儿童罪论处的一种特殊情形,该罪是行为犯,行为人只要主观上具有出卖目的,客观上偷盗婴儿的行为实施完毕即可构成犯罪既遂。,案例3,被告人刘某,女,因与丈夫关系不和,夫妻之间经常吵架,一日,夫妻吵架后,丈夫出门。刘某在家越想越气,为泄愤,点燃火种将床上用品引燃,烧毁自家电视机、电冰箱等物,幸亏消防队员及时赶到,未殃及四邻。请问刘某的行为是犯罪既遂还是未遂?,分析,本案中的放火罪是危险犯的一种,只要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一种危险状态就可以认定犯罪既遂,所以本案认定为犯罪既遂。,在总则一般量刑原则的指导和约束下,直接按照刑法分则具体条文的法定刑幅度处罚。注意:1、在定罪上不须标明既遂犯,但是在判决书中应当有所体现;2、同种犯罪的既遂犯也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3、既遂犯可以使用法定的宽严处罚情节。如累犯、未成年人、自首等。,三、既遂犯的处罚原则,08司考题单选,3.甲想杀害身材高大的乙,打算先用安眠药使乙昏迷,然后勒乙的脖子,致其窒息死亡。由于甲投放的安眠药较多,乙吞服安眠药后死亡。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的预备行为导致了乙死亡,仅成立故意杀人预备B.甲虽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但所预定的实行行为(勒乙的脖子)并未实施完毕,故只能认定为未实行终了的未遂C.甲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D.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预备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犯,应从一重罪论处,答案:C解析:犯罪的既遂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已经齐备了刑法分则对某一具体犯罪所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甲向乙投放了安眠药,客观上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并且造成被害人乙死亡;主观上有杀害乙的故意;侵犯了乙的生命权这一客体。且题中并没有说甲是否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一般情况下,没有特殊说明的都认为是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因此甲的行为应认定为故意杀人即遂,所以C是正确的。,犯罪预备形态是指行为人为了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第三节犯罪预备形态,一、犯罪预备形态的概念和特征,(一)犯罪预备形态的概念,条文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创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概念,犯罪预备形态与犯意表示的区别,以口头、书面或者其他方法,将真实犯罪意图表现于外部的行为。,犯意表示,犯罪预备形态表现为准备工具,创造条件,为进一步实行犯罪奠定基础的客观行为,它是整个犯罪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构成了威胁,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区别,犯意表示并没有为实行犯罪起促进作用,只是单纯的犯意流露,对合法权益没有构成威胁,不属于整个犯罪行为的组成部分。,(1)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二)犯罪预备形态的特征,1、犯罪预备形态的客观特征,(2)行为人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包括两个方面的预备行为:第一,为实施犯罪准备犯罪工具的行为第二,为实施犯罪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1)行为人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和目的,是为了顺利着手实行犯罪。,2、犯罪预备形态的主观特征,(2)行为人尚未着手实行犯罪而停止,是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二、犯罪预备的类型,(一)为实施犯罪准备工具的行为所谓犯罪工具,是指犯罪分子进行犯罪活动所使用的一切器械物品。包括:1、用以杀伤被害人或者排除被害人反抗的物品;2、用以破坏、分离犯罪对象或者破坏、排除障碍的物品;3、专用未达到或者逃离或者进行犯罪活动的交通工具;4、用以排除障碍、接近犯罪对象的物品;5、用以掩护犯罪或者消灭罪证的物品。所谓准备工具,包括制造、寻找、加工等行为。,(二)其他为实施犯罪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1、事先调查犯罪的场所、时机或者被害人的行踪;2、准备实施犯罪的手段;3、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4、追踪被害人、守候被害人或者接近犯罪对象的行为;5、前往犯罪场所守候或者诱骗被害人到达地点;6、共同犯罪人之间的预谋;7、拟定犯罪和逃跑计划等。,我国刑法第22条第2款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三、预备犯的处罚原则,得减原则,案例,王某尾随一女性居民周某,意图抢劫。周某发现有人尾随后,急忙上楼,王某也跟了上去,周某走到自己家门口,用钥匙打开房门进屋准备关门时,王某误以为周某家无其他人,强行挤入屋内,并随收锁上房门。周某因受到惊吓,大叫了一声,其丈夫刘某闻声走出卧室,拉开电灯,发现王某站在门口,便问:“你是干什么的?”王某答道:“我是来推销产品的。”刘质问:“推销产品怎么可以不经主人同意强行进入屋内?”刘见王某无话可答,在邻居的协助下,将王某送到派出所,王某供认自己进入周家的目的是为了抢钱.问:王某的行为是犯罪预备吗?,分析,行为人的行为已超出了尾随行为的范围,而是已经实施了强行入室的行为,其强行入室行为已经属于抢劫罪实行行为中的暴力手段范畴之内的,但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因素未得逞,构成犯罪未遂。,案例,被告人王某、刘某在福建省打工期间,因欲回家无钱而共谋抢劫钱财。一天中午,二人经过策划,决定在某车站假意雇乘载客的摩托车,然后在途中偏僻的地方对摩托车车主实施抢劫。当晚7时许,王某携带一把弹簧刀,与刘某一起在某车站雇乘吕某的摩托车,声称要去某村水泥厂。当吕某在两被告人从公路拐向该村小路时,因见前面荒凉偏僻,便不肯继续往前走,并停下来向被告人索要车费。两被告人不给,并要吕某继续开车,双方为此发生争吵。此时,围观群众见两被告人形迹可疑,又发现王某身上带刀,即将两被告人扭送到当地公安派出所。经审讯,两人交代了预谋抢劫的事实。问:本案属于故意犯罪的那种停止形态?,分析,本案中两被告人的行为只是诱骗被害人赶赴犯罪的预定地点,属犯罪预备行为中的制造犯罪条件的行为,只是由于被害人拒载,其犯罪行为被迫停顿在犯罪的预备阶段。,第四节犯罪未遂形态,犯罪未遂形态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一、犯罪未遂形态的概念和特征,(一)犯罪未遂形态的概念,(二)犯罪未遂形态的特征,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犯罪未遂形态与犯罪预备形态相区别的标志,着手实行犯罪具有主观和客观两个基本特征:主观上,行为人实行具体犯罪的意志已经直接支配客观实行行为;客观上,行为人已经开始直接实行具体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对于如何认定犯罪已着手?可以借助预备行为来认定未遂。以下行为被公认为预备行为:(1)途中行为(2)尾随行为(3)守候行为(4)寻找行为,案例,被告人黄某是某机电厂的工人。一天黄某与本厂工人刘某发生口角,互相厮打,在被拉开后,黄某便产生了杀害刘某之念。回家后,黄某见准备炸鱼的手榴弹带在身上,在返回厂里的途中,黄某截住一拖拉机,逼着司机送其到厂。拖拉机行至机电厂附近时,司机弃车跑掉。被告人黄某跑到机电厂碰见本厂保卫干部李某孙某,黄某扬言要刘某下跪道歉就算拉倒,否则就炸死他。说完,黄某跑向刘某的车间,到车间没有找到刘某,便在车间门口等候,并将两枚手榴弹盖打开,将引爆环分别套在两只手的手指上,由于工厂保卫部门立即组织力量,对被告展开政治攻势宣传政策的情况下,黄某自首。问:本案的犯罪停止形态是犯罪预备还是犯罪未遂?,分析,由于杀人行为是以非法剥夺他人生命为内容的,所以,杀人行为总是针对一定被害人的,只有针对一定的被害人才谈得上杀人行为。本案中,被害人没有在场,其杀人行为无从实施。因此本案并没有着手,而是寻找被害人的预备行为。,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犯罪未遂形态与犯罪既遂形态相区别的主要标志。,即具体犯罪构成要件齐备与否,其显著标志是看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的客观要件是否齐备。,犯罪完成与否,对于犯罪未完成,也就是犯罪构成要件不完备,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犯罪未完成并不是说没有发生任何具体犯罪结果,只是没有发生犯罪构成完备要件而已。(2)犯罪完成只要以完备构成要件就构成既遂,不能因为犯罪人马上被抓住或者犯罪对象被夺回或者犯罪人事后交回而改变。(3)犯罪既遂后绝不可能转化为其他的犯罪停止形态。,案例,刘某携带作案工具窜至某住宅小区,翻门入院,将三号楼一单元门外的一辆摩托车撬开后,推至一号楼东墙边一夹道内隐藏起来,随后,刘某又返至大门撬门锁时,被查夜的治安民警抓获。问:本案刘某的犯罪行为是既遂还是未遂?,分析,刘某将摩托车撬开后,隐藏起来,准备撬开大门后再窃走,此时他人的摩托车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其所有人的实际控制,其盗窃行为的结果已经发生,所以应当构成既遂。,足以左右、阻碍犯罪分子意志的原因,它应具有质与量的统一。,3.犯罪未完成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犯罪未遂形态与犯罪中止形态主要区别,意志以外的原因,质:“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是阻碍其实行和完成犯罪的意志与活动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犯罪人本人以外的原因,包括被害人第三人、自然力、物质障碍、环境时机等方面的不利因素;(2)行为人自身方面对完成犯罪有不利因素,如其能力、力量、身体状况、常识技巧等的缺乏;(3)行为主观上对犯罪对象情况、犯罪工具性能以及犯罪结果发生与否的错误认识。,量:“意志以外的原因”是足以阻止犯罪意志的因素,即必须是达到足以阻止犯罪意志和犯罪活动完成的程度的因素。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遇到的显然不足以阻止犯罪完成的不利因素,这时犯罪人如果放弃犯罪行为,就不能认为是“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应当认定为中止。,如何区分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德国刑法学者提出了一个区别两者的标准,即“欲达目的而不能”是犯罪未遂;“能达目的而不欲”的是犯罪中止。这就是著名的弗兰克公式。,案例,陈某,某晚骑车行至一偏僻处,见对面骑车过来一单身女子,故顿起歹念,上前故意撞到被害人,对被害人进行猥亵,并用暴力将其拖至河边,欲对其实施强奸,正在这时,从后面驶来一辆面包车停在两人前方,被告人心生怯意,遂放开被害人逃走。被告人心有不甘,骑车继续向前,行至一桥边后,发现路边又一单身女子骑车过来,遂上前逼迫被害人下来,强拖至路旁草丛中,欲行强奸。被害人对被告人谎称自己有性病,被告人听后便不敢再实施强奸行为,匆匆离去。问:被告人陈某的犯罪行为是未遂吗?,分析,本案中行为人没有完成犯罪的原因都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因素所致,所以都属于犯罪未遂。,二、犯罪未遂形态的类型,(一)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犯罪的实行行为是否实行终了为划分标准认定的时候应当以行为人主观上的认识为基准。1、实行终了的未遂有两种表现形式:(1)犯罪分子误认为其实现犯罪意图所必要的行为都已经实行终了,因而停止了犯罪行为,但是却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使犯罪达到既遂。(2)犯罪分子对完成犯罪所必要的犯罪行为已经实行终了这一点并未发生错误认识,但是犯罪行为实行终了距犯罪既遂还有一段距离,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后,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致使犯罪未能达到既遂形态。,2、未实行终了的未遂犯罪分子在实行犯罪行为的过程中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的阻止而未能实行下去。,(二)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犯罪行为本身能否构成犯罪既遂为划分标准1、能犯未遂是指犯罪行为有实际可能达到既遂,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达到既遂而停止下来的情况。,2、不能犯未遂不能犯未遂包括工具不能犯与对象不能犯两种。(1)工具不能犯:是指犯罪人由于认识错误而使用了按其客观性质不能实现行为人犯罪意图,不能构成既遂的犯罪类型。(2)对象不能犯:是指由于行为人的错误认识使得犯罪行为所指向的犯罪对象在行为时不在犯罪行为的有效作用范围内,或者具有某种属性使得犯罪不能既遂而只能是未遂。,05司考题单选,7甲深夜潜入乙家行窃,发现留长发穿花布睡衣的乙正在睡觉,意图奸淫,便扑在乙身上强脱其衣。乙惊醒后大声喝问,甲发现乙是男人,慌忙逃跑被抓获。甲的行为:A属于强奸预备B属于强奸未遂C属于强奸中止D不构成强奸罪,【解题思路和依据】因事实认识错误,不可能达到既遂的未遂称为不能犯的未遂。其中对于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所导致的未遂是对象不能犯的未遂。甲误认为乙是妇女而意图强奸,发现乙是男人后逃跑,符合对象不能犯的未遂的特征,属于强奸未遂,B选项正确。【应注意的问题】不能因为甲发现乙是男人便不再继续强奸,就认定甲构成强奸中止,因为这是由于甲意志以外原因所致。【答案】B,刑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我国对未遂犯是采取得减主义的处罚原则。,三、未遂犯的处罚原则,06司考题多选,54.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甲、乙二人合谋抢劫出租车,准备凶器和绳索后拦住一辆出租车,谎称去郊区某地。出租车行驶到检查站,检查人员见甲、乙二人神色慌张便进一步检查,在检查时甲、乙意图逃离出租车被抓获。甲、乙二人的行为构成抢劫(未遂)罪B.甲深夜潜入某银行储蓄所行窃,正在撬保险柜时,听到窗外有响动,以为有人来了,因害怕被抓就悄悄逃离。甲的行为构成盗窃(未遂)罪,C.甲意图杀害乙,经过跟踪,掌握了乙每天上下班的路线。某日,甲准备了凶器,来到乙必经的路口等候。在乙经过的时间快要到时,甲因口渴到旁边的小卖部买饮料,待甲返回时,乙因提前下班已经过了路口。甲等了一阵儿不见乙经过,就准备回家,在回家路上因凶器暴露被抓获。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D.甲意图陷害乙,遂捏造了乙受贿10万元并与他人通奸的所谓犯罪事实,写了一封匿名信给检察院反贪局。检察机关经初查发现根本不存在受贿事实,对乙未追究刑事责任。甲欲使乙受到刑事追究的意图未能得逞。甲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未遂)罪。,答案ACD考点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和认详解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着手实施了犯罪。根据刑法的一般理论,“着手实施犯罪”的“着手”,就是开始实施具体犯罪构成要件客观方面行为的一刹那,一般认为,在奔赴犯罪途中,尾随、跟踪被害人或者理伏守候被害人,都属于未着手实施犯罪。故本题中的A、C选项都属于未着手实施犯罪的犯罪预备情形。而B项中甲正在撬保险柜,已经着手实施盗窃罪构成要件客观方面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应为盗窃(未遂)罪;B项正确,D项中,诬告陷害属于行为犯,不以被害人受到刑事处分为必要,故甲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既遂)罪。故本题应选ACD,犯罪中止形态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停止形态。,第五节犯罪中止形态,一、犯罪中止形态的概念和特征,(一)犯罪中止形态的概念,1.自动停止犯罪的犯罪中止,(二)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这种中止的自动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行为人自认为当时可以继续实施与完成犯罪,这是成立自动性的前提条件。二是行为人出于本人意志而停止犯罪。,(3)彻底性,(2)自动性,行为人彻底放弃了原来的犯罪。,例证(自动性),张某想毒杀李某,一天张某约李某到他家中饮酒,张某事先买了两小瓶毒药,两瓶的药量合起来刚好可以毒死李某。李某来后,张某先将一瓶毒药倒入李某的酒杯中,李某一饮而尽,这时,张某后悔,便没有将另一瓶毒药给李某喝,因而李某并没有死亡。而事后发现,张某的买的另一瓶毒药实际上是假药,没有任何毒性,即使其将毒药给李某喝,也不会造成李某死亡。,分析,判断犯罪中止的自动性,行为是否自动放弃犯罪,应当以犯罪人自己主观为标准,如果行为人自认为犯罪可继续,而放弃,即使客观上犯罪不可能继续实施,也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要求行为人自己积极采取措施,有效地去避免犯罪结果的发生。,2.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1)时空性,这种犯罪中止是发生在实行行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既遂所要求的结果产生之前的时空范围内。,(2)有效性,案例,乙托甲购买胃药,甲却将毒药交给乙。但甲后悔,于第二天到乙家欲取回毒药,乙谎称药已被服用。某甲见乙没有什么异常症状,就回家了,没有将真相告诉乙。几天以后,乙服用甲提供的毒药而死亡。问:甲的行为是否为犯罪中止?,分析,本案中由于行为人的中止行为缺少有效性这个重要条件,因此不可能构成犯罪中止,是犯罪既遂。,所谓自动放弃重复侵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了足以造成既遂结果的第一次侵害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发生既遂的犯罪结果,在当时继续重复实施侵害行为具有实际可能时,行为人自动放弃了实施重复侵害行为,因而使既遂的危害结果没有发生的情况。,(三)自动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定性,倾向于定为犯罪中止,主要理由,(1)行为人对可能重复的侵害行为的放弃,是发生在犯罪实行未了的过程中,而不是在犯罪行为已被迫停止的未遂形态。(2)行为人对可能重复的侵害行为的放弃是自动的而不是被迫的。(3)由于行为人对可能重复的侵害行为自动而彻底的放弃,是犯罪结果没有发生,犯罪未达既遂状态。,案例,甲某因私仇蓄意杀害乙某。一天在乙某回家途中向其开枪射击,但未击中。这时,枪里面尚有子弹3颗,甲怕罪行暴露,遂停止开枪射击,甲的行为是A犯罪未遂B犯罪中止C一般违法行为D意外事件,1、预备中止,即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由于行为人自己的主观原因使犯罪停止下来的情况。2、未实行终了的中止。即发生在犯罪实行行为尚未终了时的中止。3、实行终了的中止。即发生在犯罪实行行为实施终了后的犯罪中止。,二、犯罪中止形态的类型,(一)预备中止、未实行终了的中止与实行终了的中止,(二)消极中止与积极中止1、消极中止。即犯罪人仅需自动停止犯罪的继续实施即可成立的犯罪中止。2、积极中止。只需要行为人以积极的作为形式实施的犯罪中止。,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我国采取了必减免制。,三、中止犯的处罚原则,案例(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王某和刘某预谋杀害李某,二人买好了犯罪工具,商量好了第二天一起去杀李某。第二天王某害怕而放弃了杀人的念头,于是对刘某谎称自己拉肚子,刘某只好单独前往,杀死了李某。请问对于王某和刘某应当如何处理?,分析,在共同犯罪当中,除本人自动放弃犯罪外,还必须有效的阻止共同犯罪的继续进行或者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才能成立犯罪中止,否则,就不能成立犯罪中止。,05司考题多选,57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A犯罪的预备阶段B犯罪的实行阶段C犯罪行为尚未实行完毕的情况下D犯罪行为已经实行完毕的情况下,【解题思路和依据】刑法第24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过程包括预备阶段和实行阶段。所以,AB正确。犯罪行为尚未实行完毕的情况下属于犯罪的预备阶段和实行阶段,也成立犯罪中止,所以,C正确。犯罪行为已经实行完毕的情况下,即实行行为已经实行完毕,但如果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这时也能成立犯罪中止。所以,D正确。【应注意的问题】完毕和终了的意思是相同的,但犯罪行为已经实行完毕不能等同于犯罪既遂,有可能成立犯罪中止。【答案】ABCD,案例,被告人张某与同厂女工刘某有不正当男女关系,后因刘某拒绝与他继续保持这种关系而心生恼恨,产生杀害刘某的歹念。一天中午,张某把要杀害刘某的意图告诉了好友崔某,要求崔某帮助他。张、崔二人带好凶器到刘某的住宅楼下。张某让崔某到楼上先看看刘某在不在家,自己在楼下等着,崔某到楼上见刘某正在家吃饭,崔下楼后却对张说刘某家门锁着。让张某先回家,自己又返回楼上,进入刘某房间内对刘某说:“刚才张某在楼下,我把他骗走了,以后注意点。”刘某立即将此事告知公安机关,张、崔被抓获。问:对张某、崔某的行为如何认定?,分析,崔某构成犯罪预备中止,张某构成犯罪预备。,案例,甲男和乙女谈恋爱,丙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