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导学案_第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导学案_第2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导学案_第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导学案_第4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教育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古文二则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内的生字词,疏通课文字词句意,理解课文内容。2.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道理,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学习重难点】1.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2.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预习互查】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亩( )傅说( )胶鬲( )孙叔敖( ) 曾益( )拂士( )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 入则入法家拂士:_通_,意思为_ _。2) 困于心,衡于虑:_通_,意思为_。3) 曾益其所不能: _通_,意思为_。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举于版筑( )空乏其身( )人恒过( )而后作( ) 征于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动心忍性(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本文选自_;孟轲是我国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_,后世将其二人并称其为“_”。【设问导读】1. 第1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2. 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3. 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4.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5. 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 【自学检测】1. 本文是一篇,按照“举事例_正反论证作阐述得出结论: ”的结构思路,阐述了孟子_的人才观。【拓展延伸】兽有猱,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刘元卿猱 猱:古书上说的一种猴。殊快:很舒服。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左右:古代以左为上,以右为尊。1. 解释加点词语。(1)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 (2)迹猱 (3)猱则已走避高木 2. 翻译句子。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 3. 文中的老虎被“啖”脑而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古文二则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 能正确认读教学相长中的生字,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2.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虽、旨、困、强、善”等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课文。【学习重难点】1.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能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温故互查】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教学相长( )嘉肴( )自强( )2. 古今异义1) 不知其旨也古义: 今义: 2)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古义: 今义: 3. 解释下列加点词不知其善也 虽有嘉肴 弗食 虽有至道 是故 自反 自强 4. 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礼记是 至 年间 解释说明经书 的文章选集,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 仪礼合称“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 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 的其它典籍。从来礼乐并称。【设问导读】1.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断句、领悟感情.2.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翻译全文。 3.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4. 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自学检测】1. 翻译下列句子1)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 故曰:教学相长也。 2. 背诵这篇短文。【巩固练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 典:主。)1. 解释加点字词(1)是故古之王者( )(2)其此之谓乎( )2. 翻译句子人不学,不知道。 3. “玉不琢,不成器”的比喻义是 。4. 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认识。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了解课文内容。2. 掌握本节课的实词和虚词及重点文句。3. 掌握重要词句。【学习重难点】1. 掌握本节课的实词和虚词及重点文句。【预习互查】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又何间焉( )小信未孚( )望其旗靡( )视其辙乱( )夫战( )2. 积累下列实词并解释。1) 重点实词伐: 间: 专: 安: 加: 孚: 2) 古今异义词鄙: 牺牲: 狱: 可以: 忠: 情: 信: 再: 3. 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左传也称 和 ,相传为 所著,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现在一般认为战国初年人根据各国史料编撰而成。多用史实解释 ,与用义理解解释 的公羊传有很大的不同。【设问导读】1. 分角色熟练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人物的心理,用恰当的语气朗读,恰当断句。)2. 四人一组,结合课文下注释,两人对译,多人分工译,专人讲解重点词、易错词,积累疑点班内交流。3. 能够作为全文纲领的是哪一句话? 4. 以事件发展为序概括本文情节。 5. 从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有什么样的品质? 6. 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自学检测】1. 翻译下列句子。1)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巩固练习】1.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登轼而望之辍耕之垄上C. 战于长勺欲有求于我也 D. 登轼而望之择其善者而从之2. 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将鼓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拓展延伸】1. 搜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特征,理解课文的主旨。3. 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学习重难点】1. 体会文章详略的处理,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温故互查】1. 交流所搜集的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设问导读】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 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2. 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3. 文中曹刿和鲁庄公谁是中心人物?各自是什么形象?在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4. 作者为了使曹刿的形象鲜明,运用了什么手法? 5. 本文用极简约的文字写出了战争的全程,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自学检测】1. 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1) 曹刿“下视其辄,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2) 文中能够体现“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3) 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 2. 综合全文看,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巩固练习】1. 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曹刿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B. 本文详写曹刿“论战”,略写战争经过,并通过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C. 鲁庄公没有远见的才能,作战时急功近利,是个没有可取之处的君主。D. “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彼竭我盈”都是出自本文的成语。【拓展延伸】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注释】鹬(y):一种水鸟。 箝(qin):夹住。 喙(hu ):嘴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赵且伐燕( ) (2)以敝大众(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古文二则第一课时答案【预习互查】1.略2.1)“拂”通“弼”,辅弼2)“衡”通“横”,梗塞,指不通3)“曾”通“增”,增加3.被举用,被选拔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贫乏犯错误奋起,有所作为给用这些来使坚韧在外面,指国外4. 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2)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奋起。3)(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5.孟子战国孔子孔孟【设问导读】1.第1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2.“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4.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5.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困于心,衡于虑。”色、声。由此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自学检测】1.文言议论文提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拓展延伸】1.就;追寻踪迹;却2.我偶尔得到一点食物,像生肉这类美食(或美食)不敢私自享用,把它献给您。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3.老虎沉湎于“瘙痒”及美言美食的享受。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古文二则第二课时答案【温故互查】1. 略2.1)甘美旨意,主旨2)不通,理解不了因乏,贫困3.好处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吃至达了极点因此反省勉励,勉强4.战国秦汉儒家学者仪礼周礼三礼孔子弟子先秦【设问导读】1.略 2.略3.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4.略【自学检测】1.1)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够自我奋发进取。2)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2.略【巩固练习】1.所以;说2.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3.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4.重视教育,终生学习。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第一课时答案【预习互查】1.略 2.(1)攻打;使人信服;倒下;车轮压出的痕迹;放在句首,语气词(2)鄙陋,目光短浅;指猪、牛、羊等祭品;案件;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实情; 诚实; 第二3.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左丘明春秋【设问导读】1.略 2.略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4.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总结5.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6.三方面。(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自学检测】1.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依据实情处理。2)第一次击鼓的时候,将士们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衰减了;到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巩固练习】1.D 2.B【拓展延伸】略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第二课时答案【温故互查】1.略【设问导读】1.因为取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2.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3.中心人物是曹刿。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4.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5.本文论战部分(第1、3段)写得详,作战部分(第2段)写得略。论战部分紧扣一个“论”字,详细写曹刿的言论-战前准备,谈到取信于民的作战条件;战后总结胜利经验。这些反映了曹刿的“远谋”-高明的战略战术:作战部分重点写曹刿的两面三刀个“未可”与“可矣”,突出他居战场上的“远谋”。作战部分的叙述为第3段的“论”作铺垫,它是根据两个“未可”与“可矣”展开的。【自学检测】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取信于民;详察敌情;上下一心;指挥得当。【巩固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