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综合教案.doc_第1页
力的综合教案.doc_第2页
力的综合教案.doc_第3页
力的综合教案.doc_第4页
力的综合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学时第周第学时学习时间2003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学案个学习内容力学习类型新课学习学习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正确找出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知道力是有方向的量;知道力的国际单位是N(牛顿);会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会画力的图示。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初步知道力的名称可用力的性质来命名或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2.通过力的图示,体会用形象描述抽象的物理概念(量)的方法。学习重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学习难点力的图示学习方法与学具实验法磁铁、小铁块、细线;弹簧秤、钩码(学生用,2 人一组);刻度尺、圆规。知识点梳理学习过程 一、力:问题1:什么是力?演示1:用细线使放在桌上的钩码上升。 演示2:磁铁吸引铁块。 问题2:再举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实例,要求说出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小结:问题3:这述两个实验中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小结: 问题4: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 问题5: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N)能不能完整地表达了这个力?小结:(力的大小和方向) 问题6:回答物体受的重力方向和水里的船受到的浮力方向?问题7:如何描述一个力?小结: 例 1:卡车对拖车的牵引力F的大小是2 000N,方向水平向右,做出力F的图示。 步骤:选一标度(依题而定其大小): 从力F的作用点O向右水平画一线段四倍于标度(4cm),然后画上箭头(图1):例2:做出下列力的图示:物体受250N的重力。用细线挂一个物体,并用400N的力竖直上提物体。水平向左踢足球,用力大小为1000N。 问题8:上述三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问题9:回忆初中所学过的知识。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小结: 问题10:说出不同力的名称。 小结:按性质命名的力:按效果命名的力: 问题11:两者的关系如何? 二、课堂小结:巩固练习:1.在力的图示中,带箭头的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_,箭头表示力的_,线段的端点表示力的_。2.物体独自沿台面滑动过程中,速度逐渐减小,这一过程中对该物体施加作用力的物体是:( )A.只有台面; B.只有地球;C.台面、地球及另一个使物体向前运动的施力物体; D.只有台面和地球。在下列给出的各种力的名称中,根据力的性质来命名的力有_;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力有_。推力;磁力;阻力;压力;摩擦力。4.力是_的作用,力不能脱离_而单独存在。只要有力,就一定有_物体和_物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总是_的。其中一个力称为作用力,另一个力称为_。完成作业学后反思第二学时第周第学时学习时间2003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学案个学习内容重力学习类型新课学习学习目标1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掌握重力的方向和大小,掌握重心的概念,会求质量分布均匀且形状规则物体的重心;2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以及对初中知识的回顾,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及大小与什么有关,培养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以及认真阅读教材的习惯。3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学习重点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学习难点重心的概念学习方法与学具演示实验法弹簧秤(悬挂式、台式两种)、铁块及外表相近的铝块(均用相同颜色油漆涂饰外表)、钩码(50g10)、重心板(直角尺状、三角板有悬线)知识点梳理学习过程一、 思考问题:1.这里有两个物体,描述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最显著的不同是什么?2.重力是怎样产生的:3.施力物体是什么? 4.重力的方向和大小:(1)根据什么说“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2)如果有同学问“纸片飘飘落到地上,并不是竖直下落的,怎样解释?(3)竖直方向与垂直方向一样吗?(4)“向下”是指什么意思?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向下”都一样吗? (5)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证明?(6)日常生活中如何测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为什么? 阅读教材第4页第3段:“在静止的情况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也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找出关键词并加以理解与分析:5重心:(1)定义:(2)引入重心概念的意义: (3)均匀物体的实验演示:均匀直棒的重心在中点;均匀三角板的重心在三条中线的交点。结论:(4)回顾:初中学过,可以用悬挂法找物体的重心。(演示:重心板实验)结论:分析与讨论:(1)物体的重心一定是在物体上的一个点吗?举例说明。(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由什么来决定?二、课堂小结:三、巩固练习:(四)作业与思考 1.演示:双锥体“往上爬”。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揭秘。2.用一个手指支持铅笔的一端使铅笔直立而不倒不易做到,而把铅笔换成一根教鞭,小头立在手指上,就比较容易做到使其不倒,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去查一查有关资料。 3.质量为m的物体,其重量为29.4N,则m的大小为_,质量为2m的物体其重量为_。4.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任何物体的重心一定在这个物体上B.在物体上只有重心受到重力的作用C.物体的形状改变时,它的重心位置一定改变D.一辆空载的载重汽车装上货物后,重心会升高5.关于重力和重心,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重力是地球施给物体的,所以重力的方向应指向物体B.由于地球是一个大球体,所以重力的方向是无法确定的C.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D.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外6.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B.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C.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和物体的形状有关D.有线悬挂的物体静止时,细线方向一定通过重心完成作业学后反思第三学时第周第学时学习时间2003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学案个学习内容弹力学习类型新课学习学习目标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学习重点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学习难点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学习方法与学具演示实验法橡皮泥、棉线、泡沫塑料、木板、弹簧、木块、激光器、平面镜等知识点梳理学习过程一、演示实验1:用手捏橡皮泥、用力技压弹簧、用力压木板,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变化。有何共同特点:小结:(1)形变:(2)弹性形变:演示实验2:用铁丝弯成一根弹簧,跟用钢丝弯成的弹簧对比。在下面挂较少的钩码时,去掉钩码,两弹簧都能恢复原长。当下面挂的钩码较多时,铁丝制作的弹簧不能恢复原长,而钢丝弯成的弹簧可以恢复原长。问题1:这说明什么问题?演示实验3:桌面上放激光器、两个平面镜,激光通过两个平面镜反射后照到墙上。当用手压桌子时,墙上的光点发生移动。问题2:这说明什么问题?小结: 问题3:物体受力后发生形变,形变后的物体对跟它接触的物体又有什么作用呢? 演示实验4:木块压在泡沫塑料上,泡沫塑料形变后对木块产生向上的支持力。弹簧拉木块时,弹簧伸长后产生对木块的弹力。小结(弹力): 讨论: (1)弹力产生的条件: (2)定性地分析弹力的大小: (3)弹力的方向: 例1:把书放在桌面上,书压桌面,书和桌面都有微小的变形。书要恢复原状,对桌面有一个向下的弹力,压力。桌要恢复原状有一个向上的弹力,支持力。分析:例2:用绳吊重物,绳对重物是否有弹力?物体受重力和绳的拉力。物拉绳,绳拉重物,使重物和绳都有极微小的形变。发生形变的绳要恢复原形,对重物产生向上的弹力,拉力。发生形变的重物要恢复原状,对绳产生向下的弹力,拉力。分析: 小结:练习:画出下列物体受到的弹力。弹力方向的特点: 讨论:浮力是不是弹力? 二、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块放在桌面上受到一个向上的弹力,这是由于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B拿一根细竹竿拨动水中的木头,木头受到竹竿的弹力,这是由于木头发生形变而产生的C绳对物体的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D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受到向上的拉力,是因为电线发生微小的形变而产生的。2.光滑球放在墙角,墙对球是否有弹力?3.小球m卡在墙壁与一个厚板间处于静止状态,试分析小球的受力状况?完成作业学后反思第四学时第周第学时学习时间2003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学案个学习内容摩擦力学习类型新课学习学习目标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分析综合能力。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学习重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f=N学习难点压力N的大小与重力大小的区别学习方法与学具实验探究法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玻璃、毛巾、测力计、砝码。每两位学生一组:物块一块、测力计一只。知识点梳理学习过程一、静摩擦力(演示实验):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悬挂50g砝码时,物块保持静止状态。1.问题:物块静止,受几个力?都有哪些力?大小、方向如何? 2.问题:物块此时所受的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如何变化?设想一下,如果将砝码B摘去,静摩擦力又将如何变化?这说明静摩擦力由什么因素决定?3.问题:当悬挂在绳子下端的砝码为150g时,物块才刚开始相对于桌面板滑动,这时物块所受的静摩擦力叫什么?它的大小和方向呢?总结:(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二、滑动摩擦力(演示实验):1.问题:一旦物块滑动后,我们只要挂130g砝码,就能使物块维持匀速运动。这时两物体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为多大?方向如何?2.再做演示实验,在刚才的大木块上再放一块小木块,发现要挂140g的砝码,才能使物块维持匀速运动。这又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变化遵循什么规律?(1)假设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与什么因素有关?(2)如何设计实验去研究这一假设? 三、学生分组实验:(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住物块,开始用较小的力拉,记下测力计读数;慢慢增加拉力,再记下测力计读数;继续增加拉力,使物块刚好开始滑动,记下测力计读数;然后保持物块匀速运动,记下测力计读数)数据测力计读数拉力方向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方向1静摩擦力1:2静摩擦力2:3最大静摩擦力:4滑动摩擦力:1.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原理来确定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2.讨论:木板对木块A有没有摩擦力?四、课堂小结:图6中物块A重10N,A和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0.25,当悬挂物B重3N时,开始沿桌面滑动。求:(1)B物体重1N时A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多大?(2)B物体重6N时,A与桌面的摩擦力多大?(3)当A物体上再加上重10N的C物体,B物体重6N时,A与桌面的摩擦力多大?思考题:1.请举一二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静摩擦力为动力。2.人在爬绳的过程中,手受到什么摩擦力?方向怎样?摩擦力的方向跟人体运动的方向是一致还是相反?完成作业学后反思第五学时第周第学时学习时间2003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学案个学习内容力的合成学习类型新课学习学习目标1.利用实验归纳法,得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能初步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学习重点通过探索性实验,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学习难点通过探索性实验,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学习方法与学具探究实验法教师用实验仪器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器、钩码(12个)、细线若干、弹簧秤(3只)、橡皮筋(3条)、方木板(l块)、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2个)、投影(1套)、微机(l套)、三角板(2个)。 学生用器材30套,每套包括:方木板(l块)、弹簧秤(2个)、橡皮筋(1条)、8开白纸(l张)、50cm细线(l根)、图钉(1个)、有刻度的三角板(2个)、记号笔(l支)、大铁夹(l个)。知识点梳理学习过程一、复习与提问:问题1:在初中,我们学过二力的合成,什么是二力的合成? 问题2: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2N、3N,如果F1、F2的方向相同,那以它们的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沿什么方向? 问题3:如果F1、F2的方向相反,那么它们的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沿什么方向?问题4: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两位同学沿不同方向共同用力提住一袋上石,解放军战士一人也能提住同一袋上石。(1)举例1:一个人用100N的水平力推一辆小车在水平面上以1m/s的速度用直线运动,另外两人分别以40N和60N的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力在同一水平面上共同推这辆小车,小车的运动情况?(与这一种的运动状态相同,说明100N的力与同方向的40N和60N的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即此时100N是40N和60N的合力)(3)举例2:举例共点力的其他情况?(4)探究的主题:(5)实验思路:问题5:把实现问题理想化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物理上有很多的理想模型是这样处理的,你能举例吗? (6)实验操作:至少三次实验及相应的三组数据。(7)数据处理:(8)结论:(9)表达与交流:分别要求几组学生的代表表达本组的实验设想(包括这个实验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实验操作过程、分析数据过程、结论得出过程、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一些问题的方法及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10)预测与发展:立足于本实验,解决一些共性的和特性的问题:A实验过程中造成实验误差的因素有哪一些:B实验过程应用了哪些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C发展:1.两个大小分别为3N与5N的力,合力的大小一定是8N或2N吗?这说明什么问题?2.为什么有些物理量可以进行代数运算,而像力这样的物理量不能用代数运算呢?教师举例时间、温度、质量可以代数运算的物理量。3.不能用代数运算的还有哪些量,这些物理量的特点是什么? 小结: 巩固练习:1.如图6所示,有12个质量相同的钩码。AO、OB的夹角为什么等于 90?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已知任意两个力,都可以求出它们的合力 B. 一个力只能有两个分力 C. 只要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就一定有合力 D. 只有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的两个力,才有合力3. 质量为10 k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此时受到向左外力F的作用,如图19所示。已知F= 20N . 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系数 = 0.2,则物体所受合力为( ) A. 0 B. 40N,水平向左 C. 20N,水平向右 D. 20N,水平向左4. 如图20所示,OA T2 B. T1 T2 C. T1 = T2 D. 不能确定完成作业学后反思第六学时第周第学时学习时间2003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学案个学习内容力的分析学习类型新课学习学习目标1.在力的合成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衡四边形定则,同时进一步强化“等效代替”的观念。2.初步掌握根据具体的物理情境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运用学习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4.联系实际,结合学习内容激发未知欲望,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习重点会用作图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学习难点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换关系学习方法与学具实验法橡皮绳、细线、测力计(每两人一小组)知识点梳理学习过程问题1:一桶水由一个人提着在水平的路面上匀速前进与由两个人提着在水平的路面上匀速前进相比较,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问题2:现实生活中有无这样的其他例子?分析之。实验1:(桌上每两人有一根事先固定好的两根彩色橡皮绳、并在两绳结点处系上两根细线)用一竖起向下的拉力F把结点拉到O位置,同时观察此时力所产生的效果。实验2:分别用F1、F2两力为某一适当值时,结点也被拉到O位置。观察效果。一、力的分解:问题3:拉力F与两个拉力F1、F2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实验3:请利用力的合成的方法去研究合力F与分力F1、F2的关系。二、力的分解遵守什么原理?讨论1:实验3的结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如何证明?讨论2:已知一个力(包括力的大小与方向),则其分力有多少对?讨论3:已知一个力,也已知其两分力的方向,符合条件的分力有多少对?讨论4:已知一个力,也已知其一分力大小和方向,符合条件的分力有多少对?问题4:请归纳按效果分解力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与几种,举例说明。三、实例分析:1.斜面上物体重力G的分解(按力的效果分解):讨论5:木块放在光滑的斜面上,有人说木块受到四个力作用:重力、支持力、使木块沿斜面下滑的力G1和使木块压紧斜面的力G2。对不对?讨论6:木块重力G及斜面角度及几个分析之间的关系?2.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所受斜向上拉力的分解:讨论7:斜向上拉力的角度与几个分力之间的关系如何?巩固练习:1. 如图13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在斜面上静止不动,当斜面的倾角逐渐增大时,物体仍保持静止,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增大B. 静摩擦力增大C. 重力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增大D. 重力平行于斜面的分力增大2.已知合力F和它的一个分力夹角为30,则它的另一个分力大小可能是( ) A. 小于F / 2 B. 等于F / 2 C. 在F / 2与F之间 D. 大于或等于F3.如图16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受到F的作用而没被拉动,则( )A. 由于物体所受摩擦力大于F, 所以没拉动。 B. 物体对地面的压力等于mg . C. 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等于F Sin。D. 物体所受各力的合力为零。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已知任意两个力,都可以求出它们的合力 B. 一个力只能有两个分力 C. 只要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就一定有合力 D. 只有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的两个力,才有合力5.一个10N的力可以分解为下面哪两个力( )A. 30N和5N B. 20N 和 5N C. 10N和5N D. 10N和10N4. 如图20所示,OA T2 B. T1 T2 C. T1 = T2 D. 不能确定6.如图18所示,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静止在斜面上,若稍增大水平力F,物体仍能保持静止,则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和支持力将怎样变化。完成作业学后反思第七学时第周第学时学习时间2003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学案个学习内容实验:长度的测量学习类型实验课学习目标1.学习游标卡尺的使用:测量金属管的长度、内径、外径,测量小量筒的深度。2.养成严谨的实验操作习惯。学习重点游标卡尺的读数学习难点游标卡尺的读数学习方法与学具实验法游标卡尺1把、金属管1个、小量筒1个、刻度尺1把知识点梳理学习过程一、实验分析:问题1:初中时所学习过的实验都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问题2:本实验就是实验仪器的应用方法的类型,请根据预习的结果,指出游标卡尺的结构及相应的功能。问题3:如何读数?问题4:不同的游标卡尺的精确度相同吗?它们在读数时是否有共同的特点,读数时特点要注意哪些问题?01020012301234567890012345678910051001二、实验预习的答案:(略)三、实验过程:请根据实验的要求,分别测量金属管的长度、内径、外径、测量小量筒的深度。若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难题,则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讨论与交流问题:四、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项目次数金属管小量筒长度mm内径mm外径mm深度mm1234平均值实验结论:金属管的长度是,内径是,外径是,小量筒的深度是。五、实验体会:1.游标卡尺用于测量的物体的长度不仅比普通的刻度尺精确,而且在测量管的内径、外径和深度时克服了尺不易操作甚至无法测量的缺点,但是在测量范围时,游标卡尺无能为力。2.游标卡尺操作的要领是:_。3.游标卡尺读数的方法是,以mm为单位,先读整数部分,再读部分,整数部分是从游标卡尺的零刻度线所指的尺的读数读出,小数部分是根据游标卡尺的尺第几条刻度线对准主尺某刻度线读出。完成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学后反思第八学时第周第学时学习时间2003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学案个学习内容实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学习类型实验课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2.理解等效替代的实验设计思想。学习重点等效替代的实验设计思想学习难点关于实验误差的讨论学习方法与学具方木板1块、白纸1张、弹簧秤2个、橡皮条1根、细绳套2个,三角板1副、刻度尺1把、量角器1个,图钉5个、铅笔1支。知识点梳理学习过程一、实验分析:问题1: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什么?问题2:实验过程是现实现象的模拟与再现,所以很多问题都会得到简化或纯化,为了达到本实验的目的,以什么为实验对象好?(请思考并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并选择最简单易行的一种方案)AO问题3:所选择的这一方案中包括有什么样的思维方法?问题4:为什么拉力F就是两个分力F1、F2的合力?问题5:此实验方案只要达到什么的结果就可以验证了平行四边形定则?二、实验预习的答案:(略)三、实验过程:请按上述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遇到难题,及时向老师提出。你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讨论与交流问题:四、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项目次数F1(N)F2(N)F1与F2的夹角F(N)F(N)F和F的夹角F和F大小之差123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守。讨论1:本次实验中,与F1与F2共同作用等效的力 F跟F1与F2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的合力F不完全重合,误差的来源主要是。讨论2:在进行本实验的数据处理时,画分力和合力是否必须使用相同的标度,为什么?讨论3:如果在实验的数据处理时对合力和分力使用了相同的标度,那么标度同样地取大些和取小些,对实验的研究是否有影响?讨论4:完成物理实验之后,完整的实验报告末尾都应当有实验的结论,实验结论应当体现实验的目的还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为什么在本实验的结论中要指出“在误差的允许的范围内”?完成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学后反思第九学时第周第学时学习时间2003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学案个学习内容习题课的练习准备学习类型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方法与学具知识点梳理学习过程一、 选择题1.下列关于合力与分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力的合力总是比任何一个分力都大B.两个力的合力至少比其中的一个分力大C.合力方向只与两分力的夹角有关D.合力大小介于两力之和与两力之差的绝对值之间2.关于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若两个分力的大小一定,则合力的大小一定随两个分夹角增大而减小B.合力的大小一定小于大的分力而大于小的分力C.合力的大小一定大于每个分力D.合力的大小可以小于每个分力3.下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已知任意两力,都可以求出它们的合力B.只要作用同一物体上的两力,一定有合力C.一个力只可能有两个分力D.只有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几个力,才有合力4.图1-49给出的四个图中,光滑斜面的倾角都相同,球的质量都是m,分别用不同方向的细线吊住,球处于静止。这四种情况 中,球对斜面的压力最大的是( )5.如图1-50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受到拉力F的作用而没被拉动,则( )A.由于物体所受摩擦力大于拉力F,所以没拉动B.物体对地面的压力等于mgC.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等于FsinD.物体所受各力的合力为06.如图1-51所示,物体M放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水平的作用,F1=4N,F2=8N,物体处于静止。如果将水平力F1增加5N,则( )A.物体M仍处于静止B.物体M受到的合力方向向左C.物体M受到的合力方向向右D.物体M受到的摩擦力等于5N7.质量为10k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此时受到向左外力作用,如图1-52所示。已知F=20N,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系数=0.2,则物体所受合力为( )(g取10m/s2)A.0 B.40N,水平向左C.20N,水平向右 D.20N,水平向左8.放在水平面上的物块,受到一个水平方向成角的斜向下推力F的作用,物块在水平上做直线运动,如图1-53所示。如果保持力F的大小不变,而使力F与水平面的夹角减小,则水平面受到的压力N和摩擦力f的变化情况是( )A.N变小,f变大 B.N变大,f变小C.N变小,f变小 D.N变大,f变大9.如图1-54所示,四只箱子的质量均为M,它们与地面间的摩擦系数为,箱子在外力F作用下运动,则四种情况中摩擦力最大的是( )A.甲最大 B.乙最大 C.丙最大 D.丁最大10.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时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分力变大时,另一个分力一定要变小B.两个分力可以同时变大,同时变小C.不论如何分解,两个分力不能同时小于这个力的一半D.不论如何分解,两个力不能同时大于这个力的2倍11.如图1-55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在斜面上静止不动,当斜面倾角角增大的过程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增大B.静摩擦力增大C.重力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增大D.重力平行于斜面的分力增大12.如图所示,OAT2 B.T1T2 C.T1=T2 D.不能确定13.一个10N的力可以分解为下面哪两个力( )A.30N和5N B.20N和5N C.10N和5N D.10N和10N14.如图所示,重G的物体用两根等长为l的细绳悬挂在同一水平面的两点上,两绳夹角为,下列关于每根绳所受的拉力分析正确的是( )A.最大值不大于GB.最小值不小于G的一半C.拉力的大小与G、绳长l及有关D.拉力的大小与G和有关,与绳长l无关完成作业学后反思第学时第周第学时学习时间2003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学案个学习内容学习类型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方法与学具知识点梳理学习过程15.关于力的合成与分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5N和7N的两个力,不可能合成15N的力B.3N和3N的两个力的合力还可能等于3NC.一个10N的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大小都为1000N的分力D.把一个50N的力分解,若一个分力与其夹角为90,则另一个分力不可能小于或等于50N16.一根木棒可以绕过其一个端点O的水平轴自由转动,如图1-58所示,在棒的另一端作用一个水平恒力F,在力F作用下,木棒绕O点由竖直位置转动60的过程中,木棒的重力G和水平力F的力矩MG和MF的变化情况是( )A.MG逐渐变大,MF逐渐变小B.MG逐渐变大,MF逐渐变大C.MG逐渐变小,MF逐渐变小D.MG逐渐变小,MF逐渐变大17.一根一端粗、一端细的木料,被悬挂起来,恰处于水平位置,然后从悬点锯断,则( )A.粗段比细段重 B.粗段比细段轻C.两段一样重 D.无法确定18.如图1-59所示,直杆AB可绕A端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当直杆处于图示位置平衡时,在B端有三种施力方式,即F1竖直向上;或F2与杆垂直;或F3水平向左。三个力及其力矩相比较是( )A.F1及其力矩最大B.F3及其力矩最大C.三个力矩一样大,F3最大D.三个力一样大,F2的力矩最大二、 填空题19.如图1-60所示,在一条2.0m长的水平绳子的中点,挂一个20N的物体,绳子的中点下降了0.1m。这时绳子受到的拉力为 N。20.如图1-61所示,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三个力F1、F2、F3的作用而静止。这三个力的方向为:F1向北偏东30;F2向北偏西60;F3向正南。当力F2停止作用时,合力的方向是 。21.两个人共同提起重200N的一桶水,提绳的夹角为60,两绳的长度相等,如图1-62所示,这时每根绳子受到的拉力是 N。22.如图1-63所示,球的质量15kg,半径0.1m,长0.1m的绳系于球的表面,另一端固定在竖直光滑的墙上。(1)球对绳的拉力是 、墙受到的压力是 ;(2)若绳长些时,上述二力分别 、 。(填不变、增大或减小,g取10m/s2)23.在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