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a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a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a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a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a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防治原则,学习目标掌握养生的含义及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掌握预防、治则、治法的概念了解中医主要治则及其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第一节 预 防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预防的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应从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方面入手。 (一)养生以增强正气 (二)防止病邪侵害,(一)养生以增强正气,养生,又名摄生,保养身体之义。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养生的目的不是长生不老*,养生的意义,(一)增强体质 决定体质的因素,先天因素后天因素,禀受于父母,先天而生,出生后受到饮食、起居、劳动、锻炼等因素的影响,体质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先天不足,后天可补”,养生的意义,(二)减少疾病 与发病有关的两个方面,正气,邪气,发病的内在依据,发病的重要条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养生以扶助正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养生以避免受邪,养生的意义,(三)延缓衰老 生、长、壮、老、已是生命体必然经历的五个过程。,相关概念,1.天年 “天年”人的自然寿命,亦即天赋之年寿。 寿命即生命之年限,是机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个体寿命有长有短,但大都不会超过一个最长的限度,人类自然寿命的最高限度,称之为寿限。,“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 嵇康养生论,养生的意义,一般而言,人类的最高寿命不超过120岁。,人类的自然寿命是性成熟期的8-10倍,人类的性成熟期为14-15岁,按此推算人类的最高寿命为112-150岁,世界之最,历史上最长寿的女人:有确凿文件证明的、有史以来最长寿的女人是法国的詹妮路易卡门。生于1875年2月21日,死于1997年8月4日,享年122岁164天。 历史上最长寿的男人:是日本人的泉重千代,生于1864年6月29日,死于1986年2月21日,享年120岁237天。,养生的意义,衰,衰弱,衰退之义。 老,年纪大,与“少”相对。 衰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渐地降低的过程。,衰老老年 衰老是生命的动态过程,而老年则是整个机体的一个年龄阶段。 故有“老当益壮”、“未老先衰”的情况。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养生的基本原则,(一)顺应自然 人生于天地之间,人的生命活动要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应主动采取各种措施,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养生的基本原则,一年四季具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大地植物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现象。人体也应该像植物一样顺应自然规律。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 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 秀,使气得泄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养生的基本原则,方法举例,(二)形神共养 形指形体,神即精神活动。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形与神俱“ 形神共养 :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也要注意精神的调摄。,养生的基本原则,养生的基本原则,静以养神:清静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达到强身的目的。,养生的基本原则,动以养形,通过运动形体来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防病健身的目的。包括劳动、舞蹈、导引、按摩等多种方式方式,,养生的基本原则,(三)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肾,肝,肺,心,脾,“中央土以灌四旁”,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对脾胃的调养,常用的方法有饮食调节(勿使过饥或过饱)药物调节(白术 山药 薏苡仁等)精神调节(防止思虑伤脾)针灸按摩等(摩腹 灸足三里),”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 景岳全书。,(四)保精护肾 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人身“三宝”精气神是养生的关键。精为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四肢、九窍和内脏的活动以及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均以精气为源泉与动力。 “善养生者,必宝(保)其精“。,养生的基本原则,养生的基本原则,五脏之中,主藏精,主生殖,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生殖之精)。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节制房事,保持精气充盛,有利于身心健康。 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等,养生的基本原则,由于脾肾之间存在着相互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故养生方法多同时调补脾肾。,(二)防止病邪侵害 1. 避其邪气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2. 药物预防 小金丹 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 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腮腺炎 马齿苋预防痢疾,蓼蓝,马齿苋,二、既病防变 (一)早期诊治 病初即能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及时有效和彻底的治疗。 (二)防止传变 1.阻截病传途径六经传变 卫气营血传变 三焦传变(扁鹊) 2.先安未受邪之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第三节 治 则,治则: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守的总的法则。治法: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于证候 的具体治疗方法。,治则,1.治病求本 2.扶正祛邪 3.调整阴阳 4.调和气血 5.调整脏腑 6.调摄精神,中医基础理论,一、治病求本,正治:逆其病证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 则,又称“逆治”。 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反治:顺从病证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 称“从治”。 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不完全相一致的 病证。,、正治反治,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出寒象, 用温热的方药治疗。,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出热象, 用寒凉的方药治疗。,虚则补之虚性病证表现出虚象, 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实则泻之实性病证表现出实象, 用祛邪的方药治疗。,正治常用方法:,中医基础理论,反治常用方法:,热因热用用温热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 现象的病证(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用寒凉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 现象的病证(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具有虚性闭塞 不通症状的病证(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用通利的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 症状的病证(真实假虚证),中医基础理论,标本的相对性 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 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2、治标与治本,中医基础理论,具体运用 缓则治其本B. 急则治其标 标本兼顾,中医基础理论,缓则治其本: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 暂无急重病症的情况下。必须 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急则治其标:,卒病且病情非常严重疾病过程中,出现危及生命的某些症状疾病过程中出现某些急重症状,或症状不除,无法进行治疗某些慢性疾患,原有宿疾复感外邪,当旧病缓和,新病较急时,标本兼治,当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所采取的一种治疗原则。,3、三因制宜,因时制宜 是指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用热远热,用温远温,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因地制宜 是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因人制宜 是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来指导治疗用药的特点。 年龄:儿童、青少年、老年人 性别:男女不同 体质:因先天禀赋或后天生活环境的不 同,个体体质也存在差异。 职业: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二、扶正祛邪,扶正:扶助机体的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 体抗邪、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祛邪: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 害的一种治疗原则。运用原则辨清虚实: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掌握主次3.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常用方法扶正:药物、针灸推拿、气功、食养、精神 调摄、体育锻炼等。祛邪:发汗、涌吐、攻下、清热利湿、消 导、祛痰、活血化瘀等。,单独使用,单独扶正适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单独祛邪适用于实证或真实假虚证,合并使用,扶正兼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 的虚实夹杂证,祛邪兼扶正适用于邪盛为主 的虚实夹杂证,先后使用,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的虚 实夹杂证(正虚不甚,尚耐攻伐,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盛的虚 实夹杂证(正虚较甚,不耐攻伐,若兼顾攻邪更伤正气),三、调整阴阳,1、损其有余,2、补其不足,中医基础理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阴中求阳,阳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