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试运转报告-综合验收--(修复的).docx_第1页
联合试运转报告-综合验收--(修复的).docx_第2页
联合试运转报告-综合验收--(修复的).docx_第3页
联合试运转报告-综合验收--(修复的).docx_第4页
联合试运转报告-综合验收--(修复的).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巨能公司白沙坡煤矿二0一一年十一月报告会签表职务姓名时间编制2011年 月 日编制2011年 月 日安全副矿长2011年 月 日生产副矿长2011年 月 日机电副矿长2011年 月 日副矿长2011年 月 日总工程师2011年 月 日矿长2011年 月 日公司安监部长2011年 月 日公司生产副部长2011年 月 日公司生产部长2011年 月 日公司技术部副部长2011年 月 日公司技术部部长2011年 月 日总经理2011年 月 日董事长2011年 月 日目 录第一章 概况5第一节 各类建设项目行政审批依据5第二节 矿井煤层赋存情况6第二章 矿井设计基本情况11第一节、矿井地理位置、矿区范围、矿界面积11第二节、煤矿资源赋存及储量12第三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3第三章 煤矿建设基本情况14第一节 矿井开拓系统建设基本情况14第二节 矿井提升运输系统建设情况15第三节 通风系统建设情况20第四节 矿井排水建设情况23第五节 压风系统建设情况25第六节 防尘系统建设情况26第七节 监控系统建设情况27第八节 矿井供电系统建设情况28第九节 人员定位系统及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情况31第十节 通讯系统建设情况32第三章 各主要系统分项运行报告32第四章 主要环节生产能力评价40第一节 矿井开拓系统评价40第二节 矿井通风、瓦斯和粉尘防治系统评价41第三节 通风安全监控系统评价43第四节 防灭火系统评价44第五节 提升运输系统能力评价45第六节 供电系统能力评价45第七节 安全监控系统检验情况46第五章 联合试运转方案48第一节 成立联合试运转工作领导小组48第二节 联合试运转劳动组织49第三节 联合试运转循环作业51第四节 联合试运转主要技术经济指标52第五节 联合试运转期间产量计划53第六章 联合试运转情况55第一节 联合试运转生产组织55第二节 矿井联合试运转发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56第七章 联合试运转结论及效果分析57第一节 联合试运转结论57第二节 联合试运转效果分析57第七章 今后有关安全生产的建议及措施60第一节 安全管理措施及建议60第二节 安全技术措施及建议61宜宾县巨能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白沙坡煤矿联合试运转报告第一章 概况第一节 各类建设项目行政审批依据一、矿井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宜宾市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的复函(川办函200716号)批准的调高规模续建矿井,矿井原生产能力60kt/a,扩建后生产能力150kt/a。二、2010年4月12日,四川省煤炭资源整合办公室以川煤整合函201012号关于宜宾县巨能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白沙坡煤矿矿业权设置调整方案的复函同意本矿矿业权设置方案的调整意见。 三、2010年6月20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以川国土资储备字2010142号关于四川省宜宾县白沙坡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办案的证明予以备案。四、2010年8月25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川经信煤炭函20101219号”文批准了该初步设计(含代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建设工期11个月,项目静态投资概算1208万元。五、2010年9月27日四川煤矿安全监察局以“川煤监审批2010579号”文件批准安全专篇。六、2010年11月22日宜宾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以“宜县经商2010207号”文件批本矿开工建设。七、2011年9月6日宜宾市安监局组织相关专家对本矿进行了标准化验收,并以“宜市安监201169号文”批复本矿质量标准化达二级。八、2011年9月15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川经信煤炭函20111220号文件”,同意本矿扩建工程初步设计(代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修改。九、2011年9月23日四川省煤矿安全监察局以“川煤监审批2011348号文”批复本矿的安全专篇调整。十、2011年9月15日宜宾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以宜县经商2011200号文件对本矿扩建工程联合试运转方案进行了批复,同意本矿进入联合试运转阶段。十一、2011年9月20日矿井委托四川蜀龙安全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对矿井扩建工程进行了安全评价,评价结论为:“矿井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设施基本健全,各种灾害的治理措施有效,矿井符合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规定,整体风险较低。白沙坡煤矿扩建工程可进入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程序”。十二、2011年11月22日本矿接受四川省煤矿安全监察局的安全设施竣工验收,验收结论为:“基本合格”,并以传煤监2011483号文进行了批复。第二节 矿井煤层赋存情况一、地质情况矿山出露地层为三迭系下统飞仙观组(T1f)及二迭系上统宣威组(P2x)。由老到新分述为: 1、二迭系上统宣威组(P2x):分布于贾村背斜核部,分区内稳定的含煤地层。该组未出露齐全,公出露该组上部地层,岩性为一套灰色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粘土岩夹细砂岩、粉砂岩。岩性为含912层无烟煤层,其中可采煤层2层(“正炭”C9、“臭炭“C8),局部可采13层(“腰荒炭C7”、铁哑巴炭、白灰炭)。全组厚度大约150米,地表出露小于40米。 该组按含煤性及岩性组合可分为四段。第四段为灰深灰色薄层细砂岩、薄层粉砂岩与泥岩、粘土岩、和碎灰岩互层,含煤23层,均为不可采煤层,该段厚约3540米。第二、三段为灰深灰色粘土岩与泥岩、粉砂岩互层,含煤56层,其中C9、C8煤层全区可采,C7煤层为局部可煤采,厚度月100120米,区内仅出露部分地层。第一段为浅灰色菱铁质粘土岩,不可采煤层,厚度约1015米,区内未出露。 2、三迭系下统飞仙观组(T1f):该地层在矿区及其外围广泛出露,为一套紫红色、暗紫色、灰绿色砂岩与砂质泥岩互层,其间发育波状、透镜状、脉状层理结构。一般按岩性可分为五个岩性段,分段标志是以灰绿色薄中厚层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及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产双壳类动物化石,底部以含砂岩与下伏宣威组分界,厚度62米,是煤系地层顶板裂隙含水层。第二段为紫红色薄层状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夹灰紫色中厚层块状钙质细粒长石屑砂岩,底部以杂色薄层状粉砂岩、砂质泥岩与第一段分界清楚,厚193238米。第三四段分布在矿区外围。全组平均厚度472米。 此外,宽缓斜坡地带零星分布第四段残破积层。矿井主体以轴线中顶界划分为内型采区和外型采区。外型采区位于轴线北翼。北东翼相对稳定(走向110170、倾角2060),北西翼陡(走向290330、倾角5070),地层产状变化较大。本区北西翼岩层产状为:310330、倾角4060,平均倾角53。北东翼岩层产状为130150、倾角3058,平均倾角48。背斜核部倾角较缓,向两翼部变陡。在矿区范围附近背斜枢纽向北东方向倾伏。本区应属中等至急倾斜煤层。 本采区地表未发现大的断裂构造,但由于矿区位于背斜轴部及中等至急倾斜的背斜两翼,次级隐伏断层发育,推测在深部尚有多条断层存在,F3断层可能对本区煤层有较大影响,将破坏煤层的连续性。 区内节理发育,其中以北东和北西两组为主。一组倾向4060、倾角4050,其发育密度为12条/米,延伸及切层性好,节理面平直,未发现泥质充填。二组倾向150175倾角6070,其发育密度为24条/米,延伸远,切层性好,接里面平直,有少许泥质充填。两组节理共同形成“X”型,与岩层层面相互切割,降低了岩石的稳定程度。本区地质条件构造复杂程度总体上应属中等偏复杂类型二、煤层赋存情况(1)C9煤层称为“一型炭、正炭,”为二层可采煤层,代号C9.位于宣威组第三段中上部,上距C8煤层约714m。 煤层结构:两煤层之架一层煤线,为单一或复煤结构煤层。上部为黑色暗淡半暗煤与半亮型煤间互组成,以中粗条带状结构为主,细条带状次之,参差断口;下部为线理状半暗暗淡型煤;中部夹0.20.3m高岭石粘土岩(耳耙泥)。煤矿层以暗煤为主,含亮煤条带丝炭透镜体,内生裂隙较为发育,质坚硬,呈块状,煤矿层空间形态为层状,产状变化大。煤层倾角:4075煤层厚(0.752.0)平均1.4m。 (2)C8煤层“臭炭”煤层:也称“白灰炭”,区域上相当于C9煤层,位于三层可采煤层中部,上距C7(腰荒炭)约210m,下距“正炭”约715m,为单一或二分复煤结构,常见23m夹矸,煤层厚0.952.53m,均厚1.46m,厚度变化大,属稳定煤层。为黑色半暗半亮型无烟煤,性脆,外生裂隙发育。底部为中粗条带结构,暗淡型煤;顶部常有黄铁矿细条带,中部煤质较好,细条带结构。该煤层空间形态为似层状,倾角变化不大。三、煤层顶底板本区上二迭系上统宣威组(P2x)为稳定的含煤地层,含有912层无烟煤,呈层状、透镜状产出,其中可采煤层3层,局部可采13层,从上到下依次为“腰荒炭”、“臭炭”、“正炭”。矿井登记开采煤层为“臭炭”、“正炭”,现将各煤层主要特征分数如下:(一)C9煤层(1)伪顶:无伪顶。(2)直接顶:为深灰灰黑炭质泥岩、含动物化石碎屑,金铁矿较多,砂质页岩、细砂岩互层;底板砂质页岩互层。(3)老顶:无老顶(4)底板:多为深灰色粘土泥岩,或砂质泥岩,含灰色肾状菱铁矿结核,厚度0.5米1.5米。(二)C8煤层(1)伪顶:为0.050.2mm的泥质页岩石,有时变为泥岩。随放炮而垮落。(2)直接顶:为深灰色泥岩及炭质泥岩。(3)老顶:C7煤层以上顶板。(4)底板:多为灰色粘土泥岩,以含黄色球粒粗晶菱铁矿结核或团块为特征。四、煤质情况1、C8煤层:原煤灰分22.8123.66%,平均23.24%;固定碳65.3565.78%,平均65.67%;全硫1.801.92%,平均1.86%;挥发份10.1510.61%,平均10.38%;发热量25.9025.69MJ/kg,平均25.93MJ/kg,即6203Kcal/kg;水份1.211.27%,平均1.24%;属中富灰中硫无烟煤。工业牌号为A,编号为无烟类三号,即WY03。该煤层质软,呈粉状、鳞片状,成块率低,多为粉煤。2、C9煤层:位于三层可采煤层最下部,区域上相当于C9煤层,位于宣威组第三段中上部,上距C8煤层715m,本矿山相距约10m。煤层厚0.6m2.0m,平均厚度1.05米,局部夹一层矸石,厚约0.020.20m,炭性为炭质泥岩或高岭石粘土岩。厚度变化较大,属较稳定煤层。煤组分以暗煤为主,含亮煤条带及丝炭透镜体,内生裂隙较为发育,质坚硬,成块状。该煤层空间形态为层状、似层状、倾角变化大。3、C9煤层煤质:原煤灰分29.3738.47%,平均33.92%;固定碳51.8259.60%,平均55.71%;全硫0.223.60%,平均1.91%;挥发份9.0410.21%,平均9.63%;发热量20.1823.58MJ/kg,平均21.88MJ/kg,即5234Kcal/kg;水份1.271.36%,平均1.32%;富灰中硫无烟煤。工业牌号为A,编号为无烟类三号,即WY03。该煤层由于主要在顶部含水量黄铁矿,故可通过人工手选,减少含硫量,商品煤含硫量一般在11.5%左右。第二章 矿井设计基本情况第一节、矿井地理位置、矿区范围、矿界面积白沙坡煤矿地处四川省南部,属宜宾县贾村背斜南西段近核部的北西、南东两翼,属凤仪煤矿区。矿区位于宜宾县196方向,直线距离约50km。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42230,北纬282257。矿山主平硐井口坐标X:3141814.866Y:335438832.145;Z:+574m。区内交通以公路为主。矿山主井口有约1km简易公路与凤仪贾村公路相连后,南西距凤仪乡仅6km,距内昆铁路滩头火车站约20km,北东距宜宾市约70km。交通较为方便。四川省煤炭资源整合办公室以关于宜宾县巨能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白沙坡煤矿矿业权设置调整方案的复函(川煤整合函201012号)调整设置了白沙坡煤矿矿区范围由19号拐点圈定(表1-4-1),井田走向长约1.180km,倾斜宽约0.494km,矿区面积为0.583km2,开采标高+700m+400m,开采C8、C9煤层。扩建后划定矿区范围及拐点设置一览表拐点号北京1954坐标系拐点号西安1980坐标系XYXY131417753543892513141717.3135438844.66231415003543920023141442.3135439119.66331412953543902033141237.3135438939.66431411653543914543141107.3135439064.66531408353543882053140777.3135438739.65631406303543867063140572.3135438589.65731406953543841573140637.3135438334.65831406553543838083140597.3135438299.65931409003543815093140842.3135438069.66矿区面积:0.583km2,开采标高:+700+400第二节、煤矿资源赋存及储量根据宜宾智高矿产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5月提交的四川省宜宾县白沙坡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井增扩范围后保有资源储量2116kt,其中(122b)1109kt,(333)1007kt。该储量核实报告已经四川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评审通过,并经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以“川国土资储备字2010142号”文备案登记。经计算和分析评价,矿井工业资源/储量为2015.3kt,设计可采储量为1613.59kt。第三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5万吨/年矿井服务年限按下式进行计算 =8.3(a) 式中: Zk矿井的可采储量(经计算Zk为1613.59kt); A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50kt/a); K储量备用系数(取K=1.3);经计算,矿井服务年限为8.3a。第四节、设计确定的矿、土安工程量,投资金额,实际完成工期一、按白沙坡煤矿初步设计(含待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安全专篇以及修改的初步设计和安全专篇设计的矿、土、安工程量投资金额。具体设计与施工情况见下表白沙坡煤矿设计与实际投入情况表 单位:万元 数量项目设计工程量实际工程量设计投资金额实际投资金额井巷工程1670m4009m225.66489.56土建工程106.71110设备购置安装工程875.67991.89工程预备费用79其他202.60铺底流动资金48.21合计12081921.6二、设计工期、开工时间、实际完成工期设计工期:11个月开工日期:2010年11月23日实际完成工期: 9个月(2010年11月23日至2011年8月)。第三章 煤矿建设基本情况第一节 矿井开拓系统建设基本情况矿井在原主平硐2测点处新掘+574m主运输巷,平硐长339m(巷道形状为三心拱形状,断面为9.18,3.6m2.8m,锚喷支护;部分巷道采用圆形拱架支护+锚喷支护,巷道直径3.6m),沿走向布置在煤层底板中,距C9煤层法线距大于100m,巷道坡度3,巷内敷设单轨,轨型15kg/m,轨距600mm,水泥轨枕,用于矿井的行人、运输、进风、排水及敷设管线等任务。 在主平硐南西侧新掘+588m总回风巷道,巷道长度521m(巷道形状为三心拱形状,断面为7.27,2.8m2.8m,锚喷支护;部分采用椭圆形支护,直径为2.8m)。采用斜交煤层走向布置,由顶板岩层穿煤层进入底板岩层中,巷道坡度为3,作为矿井的专用回风巷,兼做矿井安全出口。在距C9煤层法线距离大于40m处布置采区集中运输巷,每隔100m设置一个运输石门,集中运输巷现掘进585余米,布置6个运输石门。巷道形状为半圆拱形状,净断面2.4m2.4m=5.14,采用锚喷支护,巷内敷设15Kg/m型钢轨,轨距600mm。用于矿井敷设管线、运输、行人、通风等任务。沿煤层布置煤层运输巷,巷道为梯形形状,断面为(1.6m+2.5m)2.2m2.0=4.51,巷内敷设15Kg/m型钢轨,轨距600mm。煤层运输巷现布置485米左右。在距C9煤层法线距离大于40m处布置一采区轨道上山,在 +650m水平变坡点,巷道坡度23,形状为半圆拱形状(2.4m2.4m= 5.14),斜巷敷设22Kg/m钢轨,轨距600mm,用于材料运输、通风、行人、管路敷设等任务。在+650m水平布置采区回风巷,用于一采区集中回风巷。现布置巷道长度为446m,布置两个回风石门,形状为半圆拱形状(2.4m2.4m=5.14),与矿井总回风贯穿,实现了区域通风。在+650m沿煤层布置煤层回风巷,用于工作面回风。现布置巷道450m,形状为梯形,断面:(1.6m+2.5m)2.2m2.0=4.51,巷内敷设15Kg/m型钢轨,轨距600mm。经过近九个月的技改工作,矿井形成了开拓煤量45.8万吨,准备煤量23.7万吨,回采煤量15.54万吨。开拓系统掘进情况表巷道名称巷道长度巷道形状巷道断面支护形式备注主平硐扩巷80m三心拱9.18锚喷主运输平巷339m三心拱、圆形拱9.18锚喷+圆形拱架+588m总回风巷520m三心拱、椭圆拱7.27锚喷+椭圆形拱架一采区集中运输石门80m半圆拱6.01锚喷一采区集中运输巷600m半圆拱5.14锚喷一采区各个运输石门240m半圆拱5.14锚喷一采区轨道上山169m半圆拱5.14锚喷1181运输巷550m梯形4.51工字钢1181回风巷450m梯形4.51工字钢回风石门120m半圆拱5.14锚喷一采区集中回风巷460m半圆拱、梯形5.14锚喷、工字钢环形车场60m半圆拱5.14锚喷避难硐室60m半圆拱5.14锚喷井下中央变电所32m三心拱11.44锚喷回风上山40m半圆拱5.14锚喷1181切眼99m梯形3.4工字钢煤层回风上山99m梯形3.4工字钢液压泵站硐室5m半圆拱5.14锚喷引风道45m矩形7.84砖混合计4009m第二节 矿井提升运输系统建设情况一、运输方式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50kt/a,平硐暗斜井开拓,采用轨道运输方式。为满足运输需要,主平硐、运输石门和采区集中运输巷选用CTY5/6G型矿用防爆蓄电池机车牵引1t固定箱式矿车运输煤炭、矸石、材料及设备,机车充电房和检修室均设置在地面。选用MGC1.1-6型标准箱式矿车装运煤炭和矸石,运输设备和材料选用MLC2-6材料车或MPC2-6平板车运输。设计采用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后退式开采,采煤工作面采出的煤炭利用铁溜槽自溜运输,通过溜煤眼在工作面运输巷内换装矿车。二、运煤、矸路线 1、采煤工作面运煤路线 1181采面经溜煤眼换装矿车工作面运输巷机车牵引采区运输石门一采区集中运输巷+574m水平北西翼运输石门主平硐地面储煤场。 2、采煤工作面材料运输 地面材料库房主平硐+574m水平北西翼运输石门一采区集中运输巷一采区二石门环形车场轨道上山+650m上车场+650m联络石门1181采面回风巷 3、1182运输巷掘进工作面煤、矸运输 工作面采区石门一采区集中运输巷一采区集中运输石门+574m主运输平巷地面煤、矸场 4、1182运输巷掘进工作面材料运输 地面材料库房+574m水平主运输平巷一采区集中运输石门一采区集中运输巷运输石门工作面 5、1182回风巷掘进工作面煤、矸运输 工作面采区回风石门一采区集中回风巷联络石门+650m上车场轨道上山环形车场采区运输石门一采区集中运输巷一采区集中运输石门+574m水平主运输平巷地面煤、矸堆放场 6、1182回风巷掘进工作面材料运输 地面材料库房+574m水平主运输平巷一采区集中运输石门一采区集中运输巷采区运输石门环形车场轨道上山+650m上车场联络石门一采区集中回风巷回风石门工作面三、轨道上山运输设备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5万吨/年,选用MGC1.16型固定箱式矿车装载煤炭和矸石。轨道上山斜长169m、+650m上车场25m(即上部车场至尾车停车点距离)。1)计算钢丝绳悬垂长度=201.3m式中:上部平车场至阻车器的距离,取=6m; 阻车器至摘钩点距离,取=6m; 摘钩点至井架中心的水平距离,取=2.5=20m; 绞车滚筒中心至天轮中心水平距离,取=8m; 钢丝绳牵引角,经现场实测=890,在本处取8.5。2)绳端荷重 提升矸石车时Q矸=9.81n(m1+m2)()=9.811(610+1800)()=8949N式中:矿车运行摩擦阻力系数,取=0.015。矿车连接器强度允许承受拉力60kNQ机,满足要求。3)计算钢丝绳每米质量PS= =0.37kg/m式中:sB钢丝绳钢丝的极限抗拉强度,取sB=1570MPa; 安全系数,取=6.5; 钢丝绳的密度,9550kg/m3; 钢丝绳移动时阻力系数,取f2=0.25。4)选择钢丝绳选用619S+FC-16-1570 GB 89182006提升钢丝绳。d=16mm;PSB=0.944kg/m;Qd=133000N。5)验算钢丝绳安全系数=13.786.5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400条的规定。5、提升绞车1)计算作用在绞车上的最大静张力Fjmax=10064N2)选择提升绞车利用矿井现有一套JTB-0.80.6矿用防爆绞车,绞车主要技术参数见下表:JTB-0.80.6型单筒矿用防爆绞车技术参数滚筒个数滚筒直径mm滚筒宽度mm允许最大静张力KN平均绳速m/s电机功率kW1800600151.2226、校验电动机功率18.18kW式中:N电机功率,kW; KB电动机功率备用系数,取1.2; Fjmax作用在绞车上的最大静张力,10064N; 绞车最大提升速度 =1.28m/s; 减速传动效率,0.85。根据计算,绞车配套电机功率22kW符合要求。第三节 通风系统建设情况一、矿井主要通风机建设情况 矿井选用FBCDZ14B-245KW型防爆对旋式轴流通风机2台,作为矿井主要通风设备,风机1台工作一台备用。按规定设置好了风硐、扩散器和消音器等装置,风硐内设有保护栅栏,防止杂物吸入通风机内。根据矿井实测风量,矿井总进风为28.67m/min,矿井总回风为29.66m/min,其外部漏风率3.3%,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矿井主要通风机于2011年7月25日安装完毕,并进行试运转,同时于2011年7月29日进行了反风演习,并测定了反风运转各项参数。反风时风量为14.48m3/min,反风率为50.05,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大于40%的要求。 二、矿井局部通风系统建设情况 目前矿井两个掘进工作面。分别为1182运输巷掘进工作面、1182回风巷掘进工作面。掘进工作面采用独立通风,使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供风,采用型号为FBD5-25.5KW型局部通风机及抗静电、阻燃500mm的柔性风筒为工作面供风,风筒距工作面碛头不大于5m;局部通风机安设在安设在进风巷中,距掘进工作面回风口不小于10m,全风压供给风量大于局部通风机的吸入风量;局部通风机采用“三专两闭锁”供电,保证停风后切断停风区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源。 矿井设计投产时移交一采区1181采面、1182运输巷掘进工作面、1182回风巷掘进工作面。矿井现布置了一采区1181采煤工作面,同时将1181运输巷及1181回风巷全部布置完毕;现布置两个掘进工作面(及1182运输巷掘进工作面、1182回风巷掘进工作面)。详见矿井风量分配表矿井风量分配表序号用风地点需要风量(m/min)配风量(m/min)11181采煤工作面27028021182运输巷掘进工作面24026031182回风巷掘进工作面2402604轨道上山绞车房80965中央变电所80966液压泵站硐室60607一采区机电硐室60808+650m水平机电硐室60809+510m水平绞车房809610+510m水平水泵房8096三、工作面通风路线 1、1181采面 +574m主平硐+574m主运输平巷一采区集中运输石门一采区集中运输巷运输石门工作面运输巷工作面工作面回风巷回风石门一采区集中回风巷回风上山总回风平巷引风道 2、1182运输巷掘进工作面+574m主平硐+574m主运输平巷一采区集中运输石门一采区集中运输巷局部通风机工作面碛头一采区集中运输巷一采区四石门C8煤层回风上山回风石门一采区集中回风巷回风上山总回风平巷引风道 3、1182回风巷掘进工作面 +574m主平硐+574m主运输平巷一采区集中运输石门一采区集中运输巷运输石门环形车场轨道上山+650m上车场局部通风机工作面碛头一采区集中回风巷回风上山总回风平巷引风道四、通风方式矿井采用抽出式通风方式,边界式通风方法。采煤工作面采用全负压通风,“U”型通风方法;掘进工作面采用型号为FBD5-25.5KW型局部通风机及抗静电、阻燃500mm的柔性风筒为碛头供风,风机距回风合流点大于10m。第四节 矿井排水建设情况一、矿井排水概况矿井采用平硐+暗斜井开拓方式。各水平巷道均设置排水沟,平巷水沟坡度为35,并向井口或水仓方向倾斜,水沟断面呈矩形形状。目前矿井正常涌水量为7.29m/h,最大涌水量为12.08m/h。矿井在+510m水平井底车场设水仓及水泵房,主水仓容量300m,副水仓容量100m;安设一台100D-452型离心式水泵,安设两台D25-304型离心式水泵,沿暗斜井敷设两趟排水管路进行排水(型号为DN1206.6型管路);+510m水平涌水通过巷道水沟汇集到水仓后,经排水设备排至+574m水平运输大巷水沟,最后沿主平硐水沟排至井口。二、排水能力 1、排水设备选择依据1)沿副暗斜井铺设排水管道,副暗斜井上部标高+576m,底部标高+510m,排水扬程66m,倾角23,斜长169m;2)矿井水性为中性;3)矿井现在的正常涌水量7.92m3/h,最大涌水量为12.08m3/h;4)采用一级排水系统。2、排水设备选型1)工作水泵必须的排水能力正常涌水时,投入工作的水泵的排水能力,能在20小时内排完24小时的正常涌水量,即: QB=qz=1.27.09=8.5m3/h式中:qz正常涌水量,m3/h; QB工作水泵必须的排水能力,m3/h。最大涌水时,工作水泵与备用水泵的总能力,能在20小时内排完24小时的最大涌水量,即:QBmax=qmax=1.212.08=14.49m3/h式中:qmax最大涌水量,m3/h; QBmax工作与备用水泵必须的排水总能力,m3/h;3、排水设备选择矿井现在+510m水平井底车场一侧设有泵房和水仓,水泵房内安设有两台100D452型离心式水泵和一台D25-304型离心式水泵。水泵主要参数见下表:100D452型水泵主要性能参数表转速流量扬程H (m)效率(%)允许吸上真空高度Hs(m)电机功率(kW)(m3/h)(L/s)29508523.690685.137D25-304型水泵主要性能参数表转速流量扬程H (m)效率(%)允许吸上真空高度Hs(m)电机功率(kW)(m3/h)(L/s)2950256.94120652.218.5现有两台台D25-304型离心式水泵,正常涌水量时,1台工作,1台备用,最大涌水量时,2台工作。1台100D-452型离心式水泵作检修泵。水泵运行的稳定性分析为保证水泵稳定工作,水泵的初始扬程H0与实际扬程Hsy之间应满足关系为:Hsy0.9H0D25-304型水泵初始扬程H0=120m1200.9=108mHsy=Hc=66+5=71m水泵运行稳定性符合要求。第五节 压风系统建设情况一、矿井压风系统概况矿井在地面工业广场设空压机房,选用2台LGJ-10/7型螺杆式空压机、1台MLGS-12/7型螺杆式空压机安设在空压机房。压风主管采用DN1084钢管,从主平硐敷设入井,井下没条巷道均敷设压风管路,没100m安设一个出风口及减压装置,并与防尘供水管路错开,形成每50m有一个出风口或出水口。在采掘工作面、硐室和长期有人工作的机电硐室等处安设一组压风自救袋。二、矿井压风系统建设情况选用两台台LGJ-10/7型螺杆式空压机,一台MLGS-12/7型螺杆式空压机,两台运行,一台备用安设地面空压机房向井下供风;压风机房内设滑轮供检修设备之用。空压机主要技术参数见下表LGJ-10/7型螺杆式空压机主要技术参数排气量m3/min排气压力Mpa压缩机级数冷却方式电机功率kW外形尺寸mm100.7单级风冷55150012501486压风管路自地面压风机房沿主平硐进入敷设至采区运输石门的压风管路为主管路,沿煤层运输巷敷设至采煤工作面的压风管路为分管路,其余为支管路。管道均采用碳素结构钢热轧钢管,管路连接除设备、法兰盘等处外均采用管接头。在采掘工作面、硐室和长期有人工作的机电硐室等处安设压风自救袋。掘进工作面碛头向外不超过40m设一组压风自救袋,放炮地点设一组,每组68个;在两点之间的掘进井巷中,每隔50100m设置一组压风自救袋,每组35个。回采工作面向外50m范围运输平巷、回风平巷内各安设一组压风自救袋,并随回采工作面的推进向前移动,同时在采煤工作面运输平巷和回风平巷每隔100m安设一组。压风自救袋的安装数量不小于该工作面一次最多工作人数。第六节 防尘系统建设情况一、防尘系统建设概况 井下防尘供水系统采用高位水池静压供水。在回风平硐上方+700m标高处建一200m3高位水池(并设一100m3备用水池),由该高位水池静压向井下各用水点供水。井下供水主管采用DN1084的热轧钢管,分别由主平硐和回风平硐进入井下,沿运输大巷、回风大巷、采区运输巷向各采煤工作面及各掘进工作面和其他各用水地点提供用水。井下支管采用DN57mm管径壁厚3.5mm的热轧钢管。二、矿井防尘系统建设情况在采煤工作面装载点及回风巷设置洒水装置,在掘进工作面设置喷雾器。采掘工作面回风流中设置净化风流水幕装置。在井下主要巷道每隔100m设置DN50的支管和阀门各一个,管口配有消防水龙带快速接头,供井下消防及冲洗巷道使用。第七节 监控系统建设情况一、监控系统概况 矿井属低瓦斯矿井,为确保安全生产,设计装备了KJ90NA型监控系统。通过该系统,对矿井的各生产环节进行系统、连续地集中监测,适时准确地对矿井各作业环节进行动态监测和控制,以便在控制和预防井下事故中掌握主动性。一旦发现瓦斯超限,立即声光报警,并进行风电、瓦斯电闭锁,确保矿井生产的正常运行和人身安全。二、矿井监控系统建设情况1、采掘工作面传感器配置矿井为低瓦斯矿井,在采煤工作面、采煤工作面上隅角及采煤工作面回风巷各设置甲烷传感器1个。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安设设备开停传感器。在每个掘进工作面及其回风流中各设置1个甲烷传感器。2、其它地点传感器配置在总回风巷设置甲烷传感器、风速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在主要通风机风硐中设风压传感器;在主要风门处设置风门开关传感器;主要通风机、局部通风机设置设备开停传感器,在井下变电所设温度传感器,在水仓设置水位传感器。3、工作面传感器安设1)采煤工作面:回风巷中,距工作面煤帮10m处布置甲烷传感器。2)采煤工作面回风巷:距总回风巷口10m15m范围内布置甲烷传感器。3)掘进工作面:在距工作面碛头5m的范围内布置甲烷传感器。4)掘进工作面回风流:在距回风巷口10m15m范围内布置甲烷传感器。第八节 矿井供电系统建设情况一、矿井供电建设概况矿井采用两回电源线路供电,一回电源来自高县四烈变电站(35kV,已并入国家电力网),电源电压10kV,供电距离2.3km,采用一趟LGJ-350型架空线路输送至地面变电所;另一回电源来自宜宾县双龙变电站(35kV,已并入国家电力网),电源电压10kV,供电距离3.1km,采用一趟LGJ-350型架空线路输送至地面变电所。矿井在主平硐南东侧建地面变电所,建筑面积约300;在+574m水平运输大巷与北西翼运输石门交叉位置新建井下中央变电所,中央变电所长32m,净断面11.44(4.8m2.8m,三心拱形状),中央变电所硐室两端设出口分别与+574m水平运输大巷与南东翼运输石门相通。二、供电系统建设情况(一)地面供电系统建设情况地面变电所10kV主接线采用单母线分段,选用XGN2型高压开关柜共11台,其中进线柜2台,计量柜2台,母联柜1台,馈出柜6台(其中1台为备用)。高压开关柜成单列布置,馈出电缆线沿电缆沟敷设。选用GJZK-1-01高压自动无功补偿投切柜2台,HVC-10/150-3N补偿电容器柜2台。设JWSX-10/12型微机消弧消谐选线综合装置2套,分别接于两段10kV母线上,装设于XGN2-10型开关柜内,其装置具有快速消除间歇性弧光及稳定性弧光接地故障,抑制弧光接地过电压;能够快速、有效地消除系统的谐振过电压,防止长时间谐振过电压对系统绝缘破坏,防止谐振过电压对电网中装设的避雷器及小感性负载的损伤;具有单相接地保护并能够准确查找单相接地故障线路。各开关柜成单列布置,馈出电缆线沿电缆沟敷设。从地面变电所引出两回10kV电源至井下中央变电所,经中央变电所变配电后采用660V电压直接供采区采、掘设备用电。地面变电所内安设2台S9-315/10/0.4型变压器和GGD2型交流低压配电柜,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所内配电柜成单列布置,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供地面主要通风机、空压机、监控系统主机和其他生产生活用电,变压器负荷率73%。地面生产设备采用低压380V供电。主要通风机、空压机和监控系统主机使用双回路电源线路供电,分别从变电所引入双回路电源,分接在配电室不同的母线段上,使用MY型矿用电缆。其余用电设备均采用单回路供电线路。照明为220V,采用三相四线制。(二)井下供电系统建设情况井下中央变电所选用PBG-10矿用隔爆型高压真空配电装置6台, PBG-10型矿用隔爆智能化高压真空配电装置额定电压10kV,额定电流200A,额定短路开断电流12.5kA,额定峰值耐受电流31.5kA。配电装置装有过流、短路、欠压、漏电、过电压、绝缘监测和三相不平衡保护装置,真空配电装置额定值的选定除应考虑其实际可能的最大负载电流外,还应从其遮断能力出发,以其出口端处可能发生的三相短路电流来校验。必须选择既能承担长期的实际最大负载电流,又能安全可靠地切断其出口处的三相直接短路的最大短路电流。井下中央变电所内安设1台KBSG-400/10/0.69和1台KBSG-315/10/0.69隔爆型干式变压器供暗斜井绞车、+510m水平水泵及一采区采掘设备用电,变压器负荷率为64%。所内安设1台KBSG-100/10/0.69隔爆型干式变压器专供局部通风机用电,变压器负荷率为52%。井下低压馈电总开关和分支开关选用KBZ系列矿用隔爆馈电开关,馈电开关开关具有过载、缺相、短路、欠压、选择性漏电保护、漏电闭锁等保护功能。其余井下设备选用QBZ系列矿用隔爆型真空电磁起动器控制,起动器均具有失压、过载、短路、断相、漏电闭锁保护及远距离控制功能。选用ZBZ-4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装置,选用ZBZ-4型煤电钻综合保护装置,该装置具有远距离控制及短路、断相、过载与漏电保护及漏电闭锁,不打钻时电缆不带电,绝缘指示等功能。第九节 人员定位系统及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情况一、人员定位系统建设情况矿井选用KJ129型矿用人员定位管理系统。分别在井下设置了两个分站及6个基站,确保准确掌握井下人员动态分布情况和采掘工作面人员数量。矿井在地面设人员定位系统监控主机一台,可以随时掌握井下人员的分布状况。二、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情况矿井在+576m水平环形车场出口处建避难硐室,距采掘工作面不大于100m,距煤层法线距离大于40m。避难硐室前后20m范围内均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避难硐室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结构门。外侧第一道门采用既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密闭门;第二道门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两道门之间为过渡室,密闭门之内为生存室。生存室净断面为5.14(2.4m2.4m),长度为15m,能够同时容纳30人左右;设置两趟单向排气管和一趟单向排水管,排水管和排气管加装手动阀门。在硐室内设置压风自救袋四组,每组68个。硐室内设置氧气、甲烷、一氧化碳等传感器,对紧急避险设施内外的甲烷和一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第十节 通讯系统建设情况矿井选用ZKTA(106)矿用电话耦合器1台作为调度主机,容量为20门,有“MA”标志。矿井在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掘进工作面、水泵房、中央变电所、总回风巷、绞车房、井底车场等位置设有KTH11本质安全型电话通信联络。入井通讯线路选用MHYV-127/0.28型煤矿聚乙烯绝缘铝-聚乙烯粘结护层聚乙烯护套通信电缆,支线选用MHYV-121.0型煤矿通讯电缆。第三章 各主要系统分项运行报告采掘系统分项运行报告设计概况开拓方式:平硐暗斜井开拓可采煤层:C8、C9煤层可采储量:1613.59Kt矿井服务年限:8.3设计全矿在籍人数: 316人采煤方法: 伪斜掩护支架 采煤法采区划分:全井共划分为5个采区首采面位置:位于1采区设计采掘比:1:2竣工情况投产采区:1采区投产工作面:1181采煤工作面工作面参数:走向长320m,伪倾斜长度99m,煤厚:1.5m,煤层平均倾角400-600可采储量:7.4万吨采煤方法:伪斜掩护支架采煤法采煤工艺:采用放炮落煤,搪瓷溜槽溜至工作面运输巷,经电瓶机车运煤。支护方式:掩护支架配单体液压支架采煤工作面安全出口:工作面具有上下2个安全出口,分别与上下连通。工作面生产能力:15.7万吨/年掘进工作面个数:2个掘进工作面位置:1182运输巷、1182回风巷掘进工作面断面:均为梯形断面掘进工作面支护形式:工字钢支护采掘比:1:2日掘进进尺:3.6矿井三量现状:矿井形成了开拓煤量45.8万吨,准备煤量23.7万吨(不含C9煤层),回采煤量15.54万吨。测试情况 井巷工程均按设计完成;2011年8月28日,公司组织有关生产部、技术部人员对1181采煤工作面所安装设备进行验收,各设备运转情况正常, 2011年9月15日宜宾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以宜县经商2011200号文件,同意本矿进入联合试运转阶段,并且进行了验收,对安装情况给予高低评价,并宣布验收通过,9月16日采煤面进入试生产。结论 矿井采掘系统建设安装符合设计要求,能满足矿井安全生产要求,能够保证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好平衡生产要求测试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