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生理学(PHYSIOLOGY)概念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在正常状态下,机体各细胞、器官、系统的功能,以及作为一个整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协调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过程的规律和机制。一、研究水平1、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细胞的基本生理功能。2、器官和系统水平研究各器官及系统的功能。3、整体水平研究各器官功能联系;整体与环境互作。二、研究目的和任务1、解释各种生命现象,揭示动物体的生命活动特点及其规律。2、应用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动物提供更好的生长发育条件,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加速畜牧业的发展。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实验。实验,就是人为地创造一定条件,使平时不能观察到的某种隐蔽的或微细的生理变化能够被观察,或某种生理变化的因果关系能够被认识。1、急性实验优点操作比较简单,实验条件易掌握,对器官、组织系统可进行较细致的研究;缺点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不一定能反映器官、组织在体内的正常活动情况。它包括(1)离体实验从动物体取出某种器官、组织或细胞,在模拟机体生理条件下进行的实验(2)在体实验将动物处于麻醉或破坏大脑状态,解剖暴露某种器官后,给予适当刺激,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2、慢性实验优点属于整体性实验,能较好地反映器官在体内的正常活动;缺点对手术的操作要求高,有一定的难度。第二节机体功能与环境1、新陈代谢指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它包括(1)异化作用动物有机体在生命活动中,一方面不断破坏自身衰老的结构,在分解旧物质的同时释放出能量,供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并将分解终产物排出体外2同化作用从外界取得生活所需的物质,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变为生物体新的结构,合成新的物质并贮存在体内2、兴奋性3、适应性动物机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生理功能以适应环境变化的特性兴奋性EXCITABILITY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动物有机体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机体的这种特性称为兴奋性/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某些腺细胞具有较高的兴奋性。二、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刺激的概念能够引起机体新陈代谢改变的各种因素。刺激性质与反应的关系适宜刺激不适宜刺激刺激强度与反应的关系阈刺激将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兴奋性越高,阈刺激就越小。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最高。1阈下刺激比阈刺激弱的刺激叫,不能引起反应。2阈上刺激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兴奋和抑制兴奋相对静止状态显著活动状态,较弱活动状态较强活动状态。抑制显著活动状态相对静止状态,较强活动状态较弱活动状态。四、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它也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内环境稳态绪论、60、BODYFLUID、2/3、40、INTRACELLULARFLUID、PLASMA、TISSUEFLUID、LYMPHFLUID、CEREBROSPINALFLUID、EXTRACELLULARFLUID、NA、CL、HCO3、K、MG2、PO43、将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生理特性(温度、渗透压及血液PH值)只能在较小的幅度范围内波动而始终保持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生理学现象叫稳态。体温3674血液PH值735745机体功能的调节一、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1、神经调节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反射(REFLEX)结构基础反射弧类型(1)非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特点快速、精确,短暂、具有高度的整合能力2、体液调节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到达较远或邻近的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影响并改变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特点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激素的传递方式全身性体液调节(远距分泌)局部性体液调节(旁分泌)、神经体液调节示意图3、自身调节局部组织或细胞不依赖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自身对刺激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血管平滑肌牵拉收缩)特点范围小,不够灵活,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是最主要、最完善的调节方式。反馈调节(FEEDBACK)即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到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反馈信息通过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受控部分活动向其原来相反的方向变化。保持系统的稳定和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POSITIVEFEEDBACK)反馈信号通过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继续加强原来方向的活动。加速体内某一生理过程完成、绪论控制部分受控部分反馈信息反馈信息控制信息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物质转运功能一、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液态镶嵌模型”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支架,其中镶嵌的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脂质双分子层功能液态,流动性稳定性构成细胞膜的基架和细胞膜与外界环境的屏障细胞生理1膜脂磷脂、胆固醇(构成膜的骨架)2膜蛋白镶嵌于脂质双层(介导细胞功能的实现)3膜糖糖脂、糖蛋白(起细胞标识的作用)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1简单扩散指一些小的脂溶性物质依靠分子运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的方式。条件(1)细胞膜两侧存在物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2)细胞膜对该物质有通透性。靠这种方式进行转运的物质较少,例如二氧化碳、氧气2、易化扩散某些物质能够依靠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的帮助,顺电化学梯度(由高低)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特点(1)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转运过程不消耗ATP;(2)转运过程中必须有膜蛋白的帮助(介导)。分类(1)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2)离子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细胞生理、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特点A、具有高度的结构特异性B、具有饱和现象扩散量与浓度梯度成正比,但浓度梯度大时,扩散量与载体数有关C、存在竞争抑制载体能转运A、B两种物质(结构相似),增A抑制B。、离子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点A速度快B有选择性(但不像载体那样严格)C门控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主要有3类化学(配体)门控通道电压门通道机械门控通道D通道没有饱和性3、主动转运在细胞膜上载体的帮助下,通过消耗ATP,将某种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特点(1)逆浓度梯度转运;(2)耗能(ATP)。意义细胞能按照其新陈代谢的要求主动地选择所需要的物质、ATP、NA、ATP、NA、钠泵A是镶嵌蛋白质,B能逆着浓度差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C主要是由于它本身还具有ATP酶的活性。激活细胞内NA增加或细胞外K增加时激活作用泵入K泵出NA,形成并保持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的分布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4、入胞和出胞作用入胞作用是指某些物质与细胞膜接触,导致接触部位的质膜内陷以包被该物质,然后出现膜结构融合和断裂,使该物质连同包被它的质膜一起进入胞浆的过程,含吞饮和吞噬。出胞作用出胞与入胞相反,指某些大分子物质或颗粒从细胞排出的过程,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活动等。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动物体各种器官之间的功能协调以及整体统一性的维持主要依靠组织与组织之间、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来完成的。各种化学物质以及非化学性的外界刺激信号,大多数作用到细胞膜上,通过跨膜信号传递(TRANSMEMBRANESIGNALING),引起细胞功能活动的改变。外界刺激信号作用靶细胞时,通常并不进入细胞或直接影响细胞内过程,而是作用于细胞表面,通过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变构,将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以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发靶细胞相应功能的变化,这个过程称为跨膜信号转导。跨膜信号转导过程外界信号细胞膜表面一种或几种膜蛋白分子构象改变新的信号进入胞内膜电位或其他功能变化根据参与信号转导蛋白质种类的不同可将信号转导系统分为以下三大类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2、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3、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G、5AMP、G、G、AC、ACATPCAMP、PKA、G、G、G、PLC、PLC、PKCDGPIP2IP3、CA2、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一)酪氨酸激酶受体具有酪氨酸激酶的受体受体具有酪氨酸激酶的结构域,当细胞外的信号分子与它的受体位点结合时,直接激活自身的酪氨酸激酶结构域,导致受体自身或细胞内靶蛋白的磷酸化。结合酪氨酸激酶的受体受体本身没有蛋白激酶的结构域,但与配体结合后被激活,可和细胞内的酪氨酸蛋白激酶形成复合物,并通过对自身和底物蛋白的磷酸化作用,把信号传入细胞内。(二)鸟苷酸环化酶受体该受体也只有一个跨细胞膜的螺旋,其膜内侧有鸟苷酸环化酶结构域,当配体与它结合后,即将鸟苷酸环化酶激活,催化细胞内GTP生成CGMP,CGMP又可激活蛋白激酶G(PKG),PKG促使底物蛋白质磷酸化,产生效应。离子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CHANNEL)接受电信号的受体,并通过通道的开放、闭合和离子跨膜流动的变化把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部。机械门控通道接受机械信号的受体,通过通道把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部,引起细胞功能的改变。化学门控通道接受化学信号的受体,只有在同特异性化学物质结合时才开放,把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部,引起生理效应。如细胞膜上乙酰胆碱受体只有在与乙酰胆碱结合时才开放,属于化学门控通道。第三节细胞的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一个活的细胞无论是它处于安静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是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其中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1)细胞的静息电位(2)细胞的动作电位(3)兴奋的引起与传导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也称跨膜静息电位或膜电位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膜内外K的浓度差是外流动力(易化扩散),电位差是外流阻力。RP的大小主要决定于膜对K的通透性和膜内外K的浓度差。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K的高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的通透性,是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K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的电位发生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的过程。极化(POLARIZATION)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电位状态。去极化(DEPOLARIZATION)膜电位绝对值逐渐减小的过程。复极化(REPOLARIZATION)膜电位去极化后逐步恢复极化状态的过程。超极化(OVERPOLARIZATION)膜电位绝对值高于静息电位的状态。第一阶段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形成(去极化相的形成)产生原因由于刺激引起膜对NA的通透性瞬间增大(NA离子通道被激活),膜外的NA内流,使膜电位由70MV增加至0MV,进而上升为30MV,NA通道随之失活。第二阶段动作电位下降支形成NA通道失活后,膜恢复了对K的通透性,大量的K外流。使膜电位由正值向负值转变,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动作电位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的,因此,在体外描记的图形为一个短促而尖锐的脉冲图形,似山峰般,称为峰电位第三阶段后电位的形成复极时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阻碍了K外流;当膜电位接近静息电位水平时,膜上的NAK泵(NAKATP酶)被激活,将膜内的NA离子向膜外转运,同时,将膜外的K向膜内运输,形成了正后电位阈电位能使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是可兴奋细胞兴奋性的重要功能指标。大约比正常RP的绝对值小1020MV。图动作电位的组成和形成机制、NA、NA、K、K、NAK、NA、K、动作电位的传导“局部电流学说”细胞膜上任何一个部位受刺激后所产生的动作电位,都可以沿着细胞膜向周围扩布,使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导致整个细胞膜都经历一次跨膜离子移动,实现动作电位在膜上的传导。跳跃式传导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有电绝缘性,局部电流只能产生在两个郎飞结之间动作电位的特点兴奋传导的特点“全或无”现象不论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和变化过程都是一样的;并且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刺激以后,即使再增加刺激强度,也不能使动作电位的幅度进一步加大的现象。不衰减传导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不融合传导动作电位之间总有一定间隔,不会完全重合、叠加在一起。双向传导动作电位从受刺激的兴奋部位向两侧未兴奋部位传导五、细胞的兴奋性兴奋的引起兴奋性的变化兴奋性(EXITABILITY)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刺激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刺激强度对于时间的变化率上述三种条件均达到阈值才能引起兴奋。在比较不同组织的兴奋性时,采用强度时间曲线较困难,因此,一般固定刺激时间,仅采用刺激强度大小来判断。阈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阈上刺激大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阈下刺激小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或组织、细胞的兴奋,但并非对组织细胞不产生任何影响。、绝对不应期在兴奋后的最初一段时间,无论施加多么强的新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这段时间称为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一段时间内,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但还没有达到正常水平,原来的阈刺激不能引起反应,需要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反应。超常期在相对不应期过后一段时间内,细胞的兴奋性略高于正常水平。低常期超常期后细胞的兴奋性又降低至正常水平以下的时期。1、绝对不应期锋电位上升支与下降支初期特点对任何刺激均不产生反应。2、相对不应期锋电位下降支的后期(负后电位初期)特点对阈上刺激反应。3、超常期负后电位后期特点对阈下刺激产生反应。4、低常期正后电位特点对阈上刺激产生反应。绝对不应期钠通道完全失活,不能立即再次被激活。相对不应期钠通道部分恢复。超常期钠通道大部分恢复,而膜电位靠近阈电位。低常期钠泵活动增强,使膜电位值加大,膜电位与阈电位的距离加大。第三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血液的理化特性3、血量血液生理、9092、23、58、4050、HEMATOCRITVALUE、PCV、PLASMA、HEMATOCRIT、临床意义有助于了解血液的浓缩和稀释状况,也有助于诊断贫血、脱水和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1)运输功能营养物质将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和无机盐运送至全身O2和CO2将氧气从肺运送至全身,将二氧化碳由各部位运送至肺代谢产物将尿素、尿酸等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激素将激素从内分泌腺运送至靶细胞免疫功能消灭侵入的微生物白细胞可吞噬和消灭微生物;血中抗体可与特异性抗原起反应消除毒物的损害运送某些毒性物质至肝脏解毒后再由肾排泄;某些毒性物质可被血液中的抗毒素对抗。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2)防御功能生理止血、凝血与抗凝功能缓冲与调节功能水和渗透压平衡通过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监测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保存或排出水以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通过血浆蛋白形成的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酸碱平衡血液中的缓冲对可维持PH的稳定2、血液的理化特性颜色鲜红、暗红血腥气挥发性脂肪酸咸味NACL比重1041075颜色、比重和气味血液的粘滞性血浆渗透压血液的PH值血液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相互碰撞磨擦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出粘着的特性,称为血液的粘滞性。(比水高45倍)血液的粘滞性相对恒定对维持正常的血流速度和血压起重要作用。颜色、比重和气味血液的粘滞性血浆渗透压血液的PH值促使纯水或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称为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包括胶体渗透压(05)和晶体渗透压(995)哺乳动物的血浆渗透压约等于76个大气压。把09NACL溶液称为等渗溶液或生理盐水。胶体渗透压作用保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血浆容量晶体渗透压作用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细胞正常体积颜色、比重和气味血液的粘滞性血浆渗透压血液的PH值血液呈弱碱性,PH值为735745,耐受极限为700780相对恒定。1、血浆中的缓冲对有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H2PO4等红细胞中KHB/HHBKHBO2/HHBO2KHCO3/H2CO3K2HPO4/KH2PO4等2、肺和肾也不断排出体内过多的酸和碱。颜色、比重和气味血液的粘滞性血浆渗透压血液的PH值3、血量指动物体内的血液总量。占畜体的59。并且存在种间的、年龄的、所处生态环境等的不同的差异。循环血量参与机体血液循环的血量贮备血量贮存于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的血量二、血浆1、血浆的化学组成2、血浆的主要功能血浆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由90的水和100多种溶质组成约占血液总量的5060,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9092)养分血浆蛋白质、脂类、葡萄糖、维生素等电解质NA、K、CA2、CL、HCO3、HPO42等代谢产物氨基酸、多肽、乳酸、酮体、尿素、尿酸、肌酸、肌酐、马尿酸、胆色素和氨气体O2、CO2、和N2等气体其他激素和酶等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血浆的功能免疫功能球蛋白功能运输功能结合蛋白营养功能白蛋白形成胶体渗透压白蛋白缓冲功能PH组织生长与损伤组织修复方面的功能由白蛋白转变为组织蛋白而实现。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第二节血细胞哺乳动物无核、双凹圆盘形细胞。骆驼和鹿呈椭圆形。禽类有核的椭圆形细胞。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目最多的一种(1012个/升)。同种动物的红细胞数目常随品种、年龄、性别、生活条件等的不同而有差异。男性45551012/L女性38461012/L新生儿601012/L以上可塑变形性双凹圆盘形细胞比球形细胞容易变形,故红细胞能卷曲变形,如此就能通过直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血窦壁及其间隙,通过后又恢复原状,这种变形称为可塑变形性。使细胞膜到细胞内的距离缩短,有利于氧和二氧化碳的扩散、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输。双凹圆盘形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远大于异常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球形红细胞。红细胞保持双凹圆盘形需要消耗能量。膜通透性PEMEABILITY红细胞膜的通透性有严格的选择性,水、O2、CO2及尿素可以自由通过,葡萄糖、氨基酸、负离子(CL、HCO3)较易通过,而正离子(CA2)却很难通过,所以红细胞内几乎没有CA2存在。至于NA、K则需要钠钾泵的运转。红细胞通过糖酵解和磷酸戊糖旁路从血浆中摄取葡萄糖,产生的能量主要供应膜上NA泵的活动,另外也用于保持膜的完整性及细胞的双凹碟形。正常人的红细胞是圆盘状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却弯曲的镰刀状的。这样的红细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遗传病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蛋白分子进行检查时发现,患者血红蛋白分子的多肽链上,一个谷氨酸被缬氨酸替换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在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简称血沉血沉快慢与RBC是否易发生叠连有关,但不决定于RBC本身,而在于血浆的成分。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这种抵抗能力,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或简称脆性。RBC在09NACL溶液中形态正常042NACL溶液中部分破裂溶血035NACL溶液中全部溶血表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抵抗力。抵抗力低,脆性高;抵抗力高,脆性低。最小抵抗RBC刚刚开始溶血时的NACL溶液的浓度,即最大渗透脆性。最大抵抗RBC全部发生溶血时的NACL溶液的浓度,即最小渗透脆性溶血(HEMOLYSIS)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逸出并进入血浆中的现象,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衰老红细胞的抵抗力较弱,脆性较大;网织红细胞和初成熟的红细胞抵抗力较强,脆性较小。某些化学物质,疾病和细菌等,能使红细胞脆性有所增大,不同程度地引起溶血。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这项功能是由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红细胞含有大量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珠蛋白亚铁血红素血液生理、在红骨髓在循环血液干细胞髓红系干细胞红系定向祖细胞原红细胞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红细胞的生成红细胞生成的条件(1)骨髓有正常的造血功能。(2)机体能提供足够的造血原料合成珠蛋白用蛋白质、铁等。(3)有促进细胞分化及成熟的物质维生素B12和叶酸。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的破坏平均寿命120天。主要由于衰老而遭破坏在脾脏中被吞噬细胞吞噬血液生理、5070、14、051、2040、28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消灭侵入机体的外来异物,即免疫功能。白细胞分为1、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2、免疫细胞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在机体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病原微生物突破皮肤侵入机体时,能诱导中性粒细胞向炎症区运动,并参与防御反应。嗜酸性粒细胞1、嗜酸性粒细胞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2、嗜酸性粒细胞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它能够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减弱过敏反应的程度嗜碱性粒细胞胞质颗粒中含有肝素和组织胺。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织胺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嗜碱性粒细胞释放上述两种物质以及其他调节因子能增加局部血流,促进其它细胞向炎症或过敏反应区迁移。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和消化作用吞噬和消化病原微生物、凋亡细胞和损伤组织分泌功能在抗原或多种非特异因子的刺激下分泌多种物质处理和递呈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杀伤肿瘤细胞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即抗体免疫。血液生理、白细胞的生成和增殖受一组造血生长因子的调节(或称集落刺激因子)。破坏1、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2、通过消化、呼吸、泌尿道排出体外3、与被破坏的组织残片和细菌一起形成脓液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是无色透明、无细胞核、园盘形或杆形小体。直径仅24UM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特性与血小板的止血和凝血功能密切相关粘附血小板粘着于损伤血管暴露出的内膜下胶原纤维上。释放反应释放ADP、钙离子、5HT、ATP、儿茶酚胺、血小板因子3、血栓烷A2等活性物质。聚集主要由受损伤的组织和血小板本身所释放的ADP、血栓烷A2引起。粘着和聚集有利于形成血小板血栓,以堵塞血管的破口而止血。收缩收缩蛋白收缩可使血小板血栓硬化,来加速和加固止血作用。吸附血小板能吸附血浆中的凝血因子,使局部的凝血因子浓度升高,进一步促进凝血。功能1、参与止血2、参与凝血3、纤维蛋白溶解4、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生理止血小血管损伤出血后,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自行停止出血的过程。三个过程1、血管收缩2、血小板血栓形成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生理性止血过程示意图、5HT、TXA2血液生理、干细胞血小板巨核细胞巨核定向细胞、第三节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或血凝。凝血因子(BLOODCLOTTINGFACTORS)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有15种,国际以罗马数字编号的凝血因子有12种。此外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和PF3提供磷脂表面凝血因子特点除因子是CA2外,其余均为蛋白质因子,和前激肽释放酶是蛋白内切酶,以酶原形式存在,需激活才有活性因子CA2,和高分子激肽原在凝血反应中起辅因子非酶促作用;除外,其他因子均存在于血浆中,且大多在肝内合成因子,的合成需VITK,为依赖VITK的凝血因子。血液生理、“、”、XXA、II、I、IA、IIA、AAAPF3CA2APF3CA2CA2AAAAAXIIIXIIIACA2、PKSKHK、S、K、PK、HK、CA2内源性凝血途径特点所有参与凝血的因子均来自血液始动因子是因子;因血管内皮露出胶原纤维或血液接触带负电荷的异物而启动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过程涉及的因子多,因而耗时长,比外源凝血慢。如缺乏、和分别称为甲型、乙型和丙型血友病(HEMOPHILIA)。外源性凝血途径特点由血液外组织因子TISSUEFACTOR,TF,F进入血液所启动的凝血过程;始动因子是因子;F是血管组织损伤释放出的,属辅因子,与结合并使A催化效力增加千倍;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过程涉及因子少,因而耗时短,比内源凝血快。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联系与区别区别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XII,参与凝血过程的全部凝血因子均在血浆中。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为组织因子III,来自组织。联系生成XA以后,内源和外源两条凝血途径成为同一途径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存在于血凝块中);血清中缺乏某些凝血因子;血清中增添了少量凝血过程中血小板释放的物质。如5羟色胺含量较多(凝血过程中大量血小板破裂所释放);凝血时间从血液流出血管到出现丝状蛋白纤维所需的时间血液中存在着一些抗凝物质,通常把这些抗凝物质统称为抗凝系统。可分为抗凝血酶III肝素蛋白质抗凝血酶是一种由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一种球蛋白,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精氨酸残基。凝血因子A、A、A、均属丝氨酸蛋白酶,其活性中心均有丝氨酸残基。精氨酸残基与丝氨酸残基结合,封闭了这些酶的活性中心而使之失活。每一分子抗凝血酶可与一分子凝血酶结合。抗凝效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煤矿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医外科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劳务现场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航空器材维修员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6版:中国新能源产业未来趋势与角色定位深度分析报告
- 高校培训合同模板(3篇)
- 做月嫂面试题库及答案
- 高速公路PPP施工合同(3篇)
- 高楼搬运合同模板(3篇)
- 高空施工合同协议书文本(3篇)
- 校园校车消防管理制度
- 工程维保服务课件
- 专题训练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原卷版)
- 2025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高考英语真题试卷(浙江卷 含答案)
- 2025年中国煤炭洗选设备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门卫岗位培训试题及答案
- DB31/T 1052-2017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放射防护与检测评价规范
- 陪玩俱乐部转让合同协议
- 2025年银行从业资格证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GB/T 37507-2025项目、项目群和项目组合管理项目管理指南
- 2025年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