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_第2页
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_第3页
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_第4页
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失地农民满意度的构建与影响因素分析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上以失地农民满意度为出发点,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发现年龄、受教育年数、家庭人口与满意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月收入、失地补偿金额、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自我认同1与满意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失地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体系,从理论上分析客观物质因素与主观精神因素同满意度的关系,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从较低的生活水平到物质条件得到改善的过程当中,主观精神因素逐步取代客观物质因素成为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物质补偿达到一定程度后,政府要注重对失地农民主观精神方面的引导。关键字失地农民客观物质因素主观精神因素多元线性回归等满意度曲线一、引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失地农民这个特殊的群体也随之产生。截至2010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466,失地农民已经有50006000万。当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0的时候,在20002030年这30年间,耕地占用量将达到5450万亩以上,失地农民的数量将超过7800万韩俊,2003而实际上,在人均占地相对较少、城镇化进程又相对较快的东南部地区,失地农民的相对数量将更加庞大(郁晓晖、张海波,2006)这意味着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大潮下,失地农民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我国政府近年来也意识到了失地农民问题的紧迫性和严峻性,在2008年中国社会蓝皮书中指出,农民失地引发的社会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在20112015“十二五”规划的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发展中指出未来五年,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构建城镇化战略格局,稳步推进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这其中便包含切实保护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的合法权益,以及稳妥处理好“农转非”的一系列后续问题等事项。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问题成了人们讨论和研究的焦点,更是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1本文的自我认同是指失地农民对自己所处社会境况的认同感,具体包括对自己的身份、社会地位、城市融入程度的认同感,是一种除去影响失地农民满意度的客观物质因素后的主观的、精神的影响因素。二、文献综述在关于失地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国内的学者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高勇2004认为失地农民问题主要集中在失地补偿标准、征地安置方式及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方式三个方面。刘俊芳(2010)认为我国失地农民问题主要表现为征地补偿标准较低,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失地农民由于缺乏非农技能失地后就业得不到保障。权英、吴士健(2009)认为失地农民的就业受经济因素、制度因素、社会资本因素、人力资本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主张以政府为主导来帮助失地农民就业。康岚(2009)认为经济补偿、社会保障水平、可持续发展机会、抗风险能力是影响失地农民征地意愿的主要因素,要保证农民失去土地后的可持续发展,并不能只限于提高经济补偿。谢勇(2010)认为土地征用将导致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冲击和就业分化,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失地农民实现各种形式的非农就业。在如何有效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方面,不同学者提供了不同的思路。朱明芬2003认为,在征地补偿中,虽然一次性货币支付和实物补偿可操作性强,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征地的货币补偿数额相对于保持农民正常生活水平以及农民对土地的预期收益而言偏低且补偿滞后。朱京燕、王尤贵(2005)认为,要使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就业的非农化同时实现,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收益,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应针对失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从政策、法律、劳动力市场及劳动力培训制度的完善等角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楼培敏2005认为,就业是被征地农民面临的最大难题,提出只有“制度创新、政策扶持、政府指导、农民自救”四者互动,才能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提升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徐勇军2002认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应该包括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以及法律援助等方面。以往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征地补偿、就业、现有土地制度下失地农民权益流失等方面进行分析,而且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政策层面和中观的日常生活层面,少有从微观的层面站在失地农民的角度进行系统性分析。本文以在南京、淮安、连云港实地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数据为基础,从微观的层面,试图以失地农民的满意度为出发点探究其影响因素,构建其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体系,分析目前失地农民现状,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三、调查过程(一)调查指标的设计笔者在研究了相关文献和实地考察失地的基础上,考虑了影响失地农民满意度的可能因素,设计了11个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表1各指标的简称及内容简称内容SEX失地农民的性别男1;女0AGE失地农民的年龄EDU失地农民的受教育年限POP失地农民的家庭人口INC失地农民的人均月收入(元/月)LAND失地农民的失地亩数COMP失地农民的失地补偿金额(元)MED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有1;无0)RETI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有1;无0)UNEMP失地农民的失业保险(有1;无0)REC失地农民的自我认同感(取值为0100的整数)SATIS失地农民的满意度(取值为0100的整数)(二)调查结果笔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于2010年11月,在南京栖霞区的尧胜新村、百水芊城、仙林大学城发放问卷200份,收到195份,有效问卷193份;2011年8月,在连云港东海县樱疃村和淮安市淮阴区王营镇各发放问卷200份,分别收回189份和194份,有效问卷分别为184份和186份。三市总共发出问卷600份,总共收回576份,其中有效问卷563份,有效回收率为9383。(三)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表2调查数据的描述统计变量样本容量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满意度563551921950100受教育年数563848292016家庭人口56333612018月收入56313443811013606000失地亩数5633698100100失地补偿金额563558672045288080270000自我认同563535318820100四、失地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体系的构建(一)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的设定本文所指的满意度是指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在“农转非”的过程中对个人及家庭因素、经济生活因素、社会生活因素等方面的满意程度。笔者选取了性别、年龄、受教育年数、家庭人口、月收入、失地补偿金额、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失地亩数、自我认同共十一个可能影响失地农民满意度的因素,建立了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IIIIIIIIIIRECUNMPRETMEDCOPLANDCPODUAGSXCSAT109876554321其中变量SEX、MED、RETI和UNEMP分别是失地农民的性别、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虚拟变量。下标表示第个被调查的失地农民,为常数项,是IIC误差项。(二)影响因素分析本文拟将失地农民满意度作为被解释变量,性别、年龄、受教育年数、家庭人口、月收入、失地补偿金额、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失地亩数、自我认同共十一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通过STATA10求得的各解释变量(不包括虚拟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表2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AGEEDUPOPINCLANDCOMPRECAGE100004700260510060170025EDU0461000008035000200190094POP00260081000012003013010INC05103500121000006202150252LAND0060020030062100003610061COMP01700190130215036110000202REC002500940100252006102021000从表2可以看出影响满意度的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没有超过048,因此不存在多重共线问题,可以直接用普通最小二乘(OLS)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过STATA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得到的结果如表3所示表3回归结果模型模型模型模型SEX13320051AGE03082255037673460351532303634293EDU12460245127122571145423213371259POP165921511881717522187199INC000130900026176LAND00473007COMP00001302000013680000137000001357MED988403431092240010294368RETI4356315845482171UNEMP37497064REC04837626050057040500070305274704_CONS4384334125024551139752457527089503N563563563563F1372245424492073ADJRSQUARED04665046880468404253模型一是选取所有解释变量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不难发现虽然该模型通过了方程的显著性检验,但解释变量中只有AGE、EDU、COMP、MED和REC通过了变量的显著性检验。模型二是进一步剔除掉不显著的变量得到模型,其解释变量包括AGE、EDU、POP、COMP、MED和REC,该模型通过了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和变量的显著性检。模型三和模型四是在模型二的基础上分别引入解释变量RETI和INC并剔除掉不显著的变量后得到模型,这两个模型都通过了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和变量的显著性检。回归结果表明失地农民的年龄AGE、受教育年数EDU、家庭人口POP、收入INC、失地补偿COMP、医疗保险MED、养老保险RETI和自我认同(REC)对满意度有着显著的影响。对于年龄AGE这个因素,由模型可知,年龄AGE与满意度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系数分别为03082、03767、03515、03634,表明失地农民年龄每增加一个单位,其满意度降低0308203767个单位。对于受教育年数EDU这个因素,由模型可知,受教育年数EDU与满意度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系数分别为12460、12712、11454、13371,表明失地农民受教育年数每增加一单位,其满意度降低1145413371个单位。对于家庭人口POP这个因素,由模型、可知,家庭人口POP与满意度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系数分别为18817、22187,表明失地农民家庭人口每增加一单位,其满意度降低1881722187个单位。对于月收入INC这个因素,由模型可知,月收入INC与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系数为00026,表明失地农民月收入每增加一单位,其满意度增加00026个单位。对于补偿金额COMP这个因素,由模型可知,补偿金额COMP与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系数皆为00001,表明失地农民补偿金额每增加一单位,其满意度增加00001个单位。对于医疗保险MED这个因素,由模型可知,医疗保险MED与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系数分别为98840、10922、10294,表明失地农民拥有医疗保险后,其满意度增加9884010922个单位。对于养老保险RETI这个因素,由模型可知,养老保险RETI与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系数为45482,表明失地农民的拥有养老保险后,其满意度增加45482个单位。对于自我认同REC这个因素,由模型可知,自我认同REC与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系数分别为04837、05005、05000、05274,表明失地农民自我认同每增加一单位,其满意度增加0483705274个单位。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失地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体系,这相对于未剔除不显著变量的失地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体系而言更加科学,具体如图1所示2。2图2括号中的数字代表该变量对满意度的影响的变动范围,其实际意义皆已在前文中给出。失地农民满意度个人及家庭因素经济生活因素社会生活因素年龄0308203767)受教育年数(1145413371)家庭人口(1881722187)月收入(00026)失地补偿金额(00001)医疗保险(9884010992)养老保险(45482)自我认同(048305274)图1失地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体系五、主观精神因素与客观物质因素的研究(一)主观精神因素与客观物质因素的理论研究在影响失地农民满意度的这八个因素中,年龄、家庭人口、受教育年数已很难或认为不可人为的加以改变,而月收入、失地补偿金额、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自我认同这五个因素则可以通过政府的政策加以改变,如月收入可以通过政府增加失地农民的就业来得以改变,自我认同可以通过政府对失地农民精神上的引导加以改变,因此对这五个因素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首先将这五个因素划分为客观物质因素和主观精神因素,其中客观物质因素包括月收入、失地补偿金额、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四个影响因素,主观精神因素则指自我认同这个因素。之所以这么划分,是因为月收入、失地补偿金额、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能给失地农民带来物质利益;而自我认同则以失地农民的主观感受为基础,是失地农民精神上的一种满足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国内学者董崇山(2009)认为“随着人们从贫困状态过渡到有了基本生活条件,决定幸福的主要因素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从客观物质因素转折为主观精神因素。”很显然,一般情况下人的需求是由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逐渐转变的,在生活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人们可能更加看重物质因素,而当物质条件逐步改善后,人们的需求则会慢慢地转向精神因素。按照这个逻辑关系,对于失地农民而言,主观精神因素与客观物质因素同满意度的关系理论上应该是在生活水平较低的时候,失地农民更加看重客观物质因素而看轻主观精神因素,客观物质因素的增加(减少)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降低)满意度,这时客观物质因素成为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失地农民更加看重主观精神因素而看轻客观物质因素,主观精神因素的增加(减少)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降低)满意度,这时主观精神因素成为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因而必然存在着这样一个拐点,在这个点之前,客观物质因素是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在这个点之后,主观精神因素取代客观物质因素成为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根据以上的分析,便可以得到客观物质因素与主观精神因素同失地农民满意度之间的大致关系示意图,如图2所示。0主观精神因素客观物质因素拐点主客观因素得分满意度图2客观物质因素与主观精神因素同满意度的关系示意图(二)主观精神因素与客观物质因素的实证检验下面将以南京、淮安、连云港三地的调查数据来检验在实际情况中客观物质因素与主观精神因素同失地农民满意度的基本关系。先将月收入、失地补偿金额、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通过主成份分析求出其各样本的得分。在主成份分析中,由特征向量组成的个新的指标变量为M(1)其中是标准化后的原始变量,是第1主成分,是第2主成分,是第IXYYMYNMMMNXUXUYXUXU21221211主成分。选择前个指标变量,作为个主成分,代替原来个指MP1Y2PM标变量,从而可对个主成分进行综合分析,计算综合得分(2)JJYBZ1其中为第个主成分的信息贡献率。JB将计算出的综合得分Z通过公式(3)化为归一化后的客观物质因素得分,记为。1F(3)563,1,MINAX56315631ZIIIII同时对主观精神因素和满意度运用公式(3)进行归一化处理,分别记为和。然后将满意度对主观精神因素、客观物质因素进行回归。这样便可以得2FS到以主观精神因素和客观物质因素为解释变量、满意度为被解释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0530476261SEFF29R根据以上回归方程,便可以得到满意度关于客观物质因素与主观精神因素的函数2121506460,FFFS根据以上的回归函数,再进一步考虑主观精神因素与客观物质因素各自对满意度的影响,这样我们便可得到南京、淮安、连云港三地失地农民的主观精神因素与客观物质因素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具体如图3所示。00102030405060020406081客观主观主客观因素得分满意度A图3主观精神因素与客观物质因素同满意度的关系图从图3可以看出,从南京、淮安、连云港三地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观精神因素与客观物质因素各自对满意度的影响曲线存在着一个交点A(0849,0430),在这个点之前,客观物质因素对满意度的贡献大于主观精神因素对满意度的贡献(在图中表现为当横坐标不变时,客观物质因素的纵坐标大于主观精神因素的纵坐标),此时客观物质因素是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而在这个点之后,客观物质因素对满意度的贡献小于主观精神因素对满意度的贡献(在图中表现为当横坐标不变时,客观物质因素的纵坐标小于主观精神因素的纵坐标),此时主观精神因素是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以这个点为界,不难得出已有一部分失地农民处于主观精神因素为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的阶段,但很大一部分失地农民仍然处于客观物质因素为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的阶段。进一步分析主观精神因素与客观物质因素同满意度的关系,在此之前先定义等满意度曲线使得满意度相同的主观精神因素与客观物质因素的不同组合的集合。例如,给定满意度,则主观精神因素5046502,2121FFFS与客观物质因素有不同的组合使得满意度为05,这些组合的集合便构成满意度为05的等满意度曲线,图4给出了根据南京、淮安、连云港三地的实地调查数据得到的失地农民的满意度曲线图。02120010203040506070809100102030405060708091满意度05满意度06满意度04边际替代率为1的点的集合客观物质因素主观精神因素图4等满意度曲线需要指出的是等满意度曲线并不是只有图中的三条,事实上有无数条,每一个满意度水平就对应一条等满意度曲线。从图中等满意度曲线的形状可以看出,主观精神因素与客观物质因素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即如果减少主观精神因素则必须增加客观物质因素(若增加主观精神因素则必须减少客观物质因素)才能使得满意度保持不变。令(4)CFS,21这里C为常数。对(4)式关于求偏导,会得出1F(5)0121DFSF从而(6)2112/FSDF则即为客观物质因素对主观精神因素的边际替代率。2112/FSDF2,1MRS在本例中,对于变量呈单调递减,令12,1460/FSMR2,1MRS1F,则0212。当客观物质因素得分低于0212时,客观物质因素降2,1S1F低一单位,要保持满意度不变,主观精神因素增加幅度要大于一单位,即客观物质因素对满意度的边际贡献大于主观精神因素对满意度的边际贡献;当客观物质因素得分高于0212时,客观物质因素降低一单位,要保持满意度不变,主观精神因素增加幅度小于一单位,即客观物质因素对满意度的边际贡献小于主观精神因素对满意度的边际贡献。以上分析说明当客观物质因素达到一定程度后,单独增加客观物质因素对增加满意度的作用要低于单独增加主观精神因素对满意度的作用,即在从生活水平较低到物质条件得到改善的过程中,当主观精神因素逐步取代客观物质因素成为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后,要重视主观精神因素的影响。由于上述分析都是基于南京、淮安、连云港三市的调查数据得到的,而在这三个城市中,南京属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客观物质因素与主观精神因素的得分要远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故而出现了一些失地农民已处于主观精神因素为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的阶段;而连云港、淮安相对与南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仍然有大部分失地农民处于客观物质因素为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的阶段。六、结论和政策建议1影响失地农民满意度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年龄、受教育年数、家庭人口、月收入、失地补偿金额、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自我认同等,这八个因素构成了影响失地农民满意度的因素体系。2在影响失地农民满意度的因素中,年龄、受教育年数、家庭人口与满意度呈负相关关系;月收入、失地补偿金额、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自我认同与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3客观物质因素与主观精神因素对满意度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在生活水平较低的阶段,客观物质因素是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当物质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