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技术规范20101110.doc_第1页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技术规范20101110.doc_第2页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技术规范20101110.doc_第3页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技术规范20101110.doc_第4页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技术规范20101110.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ICS 备案号:ICS 29.240Q/GDW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GDW XXX2010国家电网公司 发布2010-xx-xx实施2010-xx-xx发布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ransmission line condition monitoring agent(报批稿)2010-xx-xx发布2010-xx-xx实施国家电网公司 发布III欢迎下载II欢迎下载。精品文档目 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技术原则15功能要求26信息安全防护要求47通信要求48技术要求59试验方法710检验规则911安装调试1012验收1113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11附录A(规范性附录)I1接口交互规范13附录B(资料性附录)航空插头接口规范18 前言为适应国家电网公司输电线路状态监测技术的发展,实现在输电线路特殊环境下各类状态监测数据的标准化、安全和智能化接入,促进主站系统的统一,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术部提出并解释;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峰、焦群、于钦刚、朱江、杨维勇、张晓帆、李盛盛、汪晓岩、李莉、张宇新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Condition Monitoring Agent,以下简称CMA)的技术原则、功能要求、信息安全防护要求、通信要求、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安装调试、验收及包装储运要求等。本标准适用于交流66kV1000kV、直流400kV800kV架空输电线路。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T 2423.1200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GB/T 2423.2200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高温GB/T 2423.41993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Db:交变湿热试验方法GB/T 2423.10199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c和导则:振动(正弦)GB 42081993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 6587.686电子测量仪器 运输试验GB/T 114631989 电子测量仪器可靠性试验GB/T 15464仪器仪表包装通用技术规范GB/T 17626.21998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 17626.31998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 17626.81998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GB/T 17626.91998 试验和测量技术 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QJ/T 815.21994 产品公路运输加速模拟试验方法Q/GDW xxx2010 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技术导则 Q/GDW xxx2010 输变电状态监测主站系统数据通信协议(输电部分)Q/GDW xxx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ZBF 1101-1989 低速风力机安装规范3术语和定义Q/GDW xxx2010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技术导则中规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本文件中出现的状态监测装置均表示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4技术原则4.1 CMA的设计应满足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标准化、集约化、面向未来”的原则。4.2应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能适应通信技术和信息安全防护策略的发展变化,能接入各种状态监测装置。4.3应保障接入数据的完整性。4.4应具备自检、自恢复、远程诊断等功能,以提高可靠性。4.5应支持远程软件升级。4.6应采用具有良好扩展性的通信协议,增加所接入状态监测装置的数量或变更所接入监测装置的类型均应不需要对通信协议进行改动。4.7应采用节电技术降低功耗。5功能要求5.1CMA的功能定位CMA通过替代各类状态监测装置处理复杂多变的远程通信、信息安全、就地智能化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以实现在输电线路特殊环境下各类状态监测数据的集中接入。5.2CMA的主要功能CMA承担的主要功能包括:a) 汇集监测数据:CMA通过I1接口汇聚现场各状态监测装置发送的数据,实现分散数据的集中。CMA可跨类型、跨厂家(甚至跨线路)汇集数据,即一台CMA可集中一次性向主站发送多种类型的一组监测数据。在汇集数据的同时实现数据缓存。b) 集中实现数据远传:这是由于输电线路复杂通信条件的制约所赋予CMA的一个任务。通过CMA集中实现数据远程,不仅可以节省远程通信资源,而且可以为各状态监测装置屏蔽复杂的远程通信问题,通过CMA应对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变化,从而简化各厂家状态监测装置的复杂性。c) 集中实现数据的安全接入:CMA内置安全通信模块(SCM),集中实现与主站系统通信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安全问题(如身份认证、数据加解密等),并可应对未来信息安全控制策略的发展变化。d) 转发主站控制命令:为主站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远程交互控制节点,使主站系统无需面对各种类型的状态监测装置,为未来更多类型状态监测装置的接入提供方便。5.3CMA的详细功能要求5.3.1 数据接入与转发功能a) 接入监测数据CMA应能接收多个状态监测装置发送的数据报文,汇集监测数据并转发主站系统。数据格式在Q/GDW xxx2010架空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系列标准中各专项技术导则中的监测数据输出接口中规定。CMA接入的监测数据应包括杆塔倾斜、导线弧垂、导线温度、微风振动、风偏、覆冰、绝缘子污秽度、微气象、静态图片9种类型。数据通信规约应遵循Q/GDW xxx2010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b) 接入状态监测装置运行状态CMA应能接收状态监测装置发送来的工作状态报文,以获取状态监测装置运行状态并转发主站系统。数据格式和通信规约应遵循Q/GDW xxx2010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c) 数据格式转换CMA应能将状态监测装置的标识、监测数据、运行状态转换成符合Q/GDW xxx2010输变电状态监测主站系统数据通信协议(输电部分)的报文格式。d) 接入方式CMA应同时支持状态监测装置的自动采集方式与受控采集方式。e) 轮询周期CMA对受控采集方式下运行的状态监测装置的监测数据和运行状态的轮询周期,可根据监测装置类型和客户需求设定,监测周期宜不低于10分钟。f) 数据存储CMA应能在远程通道通信中断时缓存监测数据,在远处通信通道恢复时将缓存的历史监测数据上送主站。上传历史监测数据的方式与上传当前监测数据的方式相同。CMA应能循环存储30天的数据。5.3.2 状态监测装置管理功能a) 注册监测装置符合CMA接入标准的状态监测装置在与CMA正确连接后应能够被CMA自动发现。CMA将发现的状态监测装置的标识信息发送给主站系统,由主站系统决定是否对该状态监测装置进行注册。为节约通信资源,本功能可被主站关闭。具体通信报文在Q/GDW xxx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中规定。b) 控制状态监测装置CMA应能控制状态监测装置的运行状态,包括状态监测装置的采集方式,交互过程参见附录A。具体通信报文在Q/GDW xxx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中规定。CMA可对其所辖的状态监测装置发送激活(唤醒)指令,让状态监测装置进入到工作状态;当工作完成后CMA可发送休眠指令让状态监测装置进入休眠状态。具体通信报文在Q/GDW xxx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中规定。c) 调节监测装置CMA应能对状态监测装置的各项参数进行调节,如调节摄像头云台角度等。状态监测装置可被调节的参数列表以及具体通信报文在Q/GDW xxx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中规定。d) 读取状态监测装置配置信息CMA应能命令状态监测装置上传带自描述的配置信息。状态监测装置可读取的配置信息列表与上传配置信息的具体通信报文在Q/GDW xxx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中规定。e) 配置状态监测装置CMA应能命令状态监测装置更改配置信息。状态监测装置可更改的配置信息列表与具体通信报文在Q/GDW xxx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中规定。f) 校时状态监测装置CMA应能命令状态监测装置更改自身时间与CMA时间保持一致。具体通信报文在Q/GDW xxx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中规定。g) 升级状态监测装置软件CMA可以为状态监测装置升级软件,具体通信报文在Q/GDW xxx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中规定。5.3.3 CMA自管理功能a) 配置更新CMA应能接收、解析主站系统配置更新指令,根据指令内容更新自身配置信息。具体通信报文在Q/GDW xxx2010输变电状态监测主站系统数据通信协议(输电部分)中规定。b) 对时CMA可根据主站系统指令校对自身时间,对时误差应不超过5s。具体通信报文在Q/GDW xxx2010输变电状态监测主站系统数据通信协议(输电部分)中规定。c) 被动复位CMA应能通过接收主站系统控制指令,让系统立刻复位。具体通信报文在Q/GDW xxx2010输变电状态监测主站系统数据通信协议(输电部分)中规定。d) 调试功能CMA应能通过接收主站系统控制指令,进入调试功能模式,在该模式下,可全面的测试CMA的各种功能。应能按远程指令进入远程调试模式,并输出相关调试信息。调试模式的切换及调试状态下的各种操作可作为CMA的自描述配置信息上送给主站,主站可通过更改相关配置的方式对CMA进行调试。e) 苏醒、休眠功能CMA可在每个周期性工作开始前,自动苏醒;在工作完成后,自动回到休眠状态。f) 自诊断功能应具备自我诊断和故障隔离功能。g) 主动复位CMA应能通过自我诊断决定是否让系统复位重启。h) 软件升级CMA可通过主站系统自动发现新的软件版本并进行软件升级。软件升级的方式根据配置,可以是自动升级,也可以是手动升级。软件升级方式的切换及手动升级时的各种操作可作为CMA的自描述配置信息上送给主站,主站可通过更改相关配置的方式对CMA进行升级。CMA升级时需要调用的报文接口在Q/GDW xxx2010输变电状态监测主站系统数据通信协议(输电部分)中规定。5.4CMA的存在形态CMA可能存在独立装置形态和嵌入组件形态,两种形态的结构参见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技术导则附录A中的图A.4和A.5。嵌入组件形态的CMA应具有接入其它状态监测装置的能力,应满足上述功能要求。6信息安全防护要求6.1 CMA应提供相应措施保证系统参数、系统数据、监测数据、密钥信息、证书、应用程序等的完整性、机密性,以及关键器件的完整性、可靠性以及用户身份的真实性。6.2 CMA应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安全接入平台技术要求采用国家密码管理局认可的加密芯片和通信规约,实现和安全接入平台采集接入网关的身份认证和网络数据的加解密,确保和主站安全接入平台的安全通信。6.3 安全通信模块采用国家密码管理局认可的SM1加密芯片,接口为ISO7816-3和USB两种。安全通信模块采用对称SM1算法实现数据的加解密,采用非对称RSA算法实现身份认证和数据签名。身份认证和数据加解密均在网络层实现。6.4 CMA与状态监测装置之间的数据通信可不做加密要求。7通信要求7.1 CMA应采用满足监测数据传输要求的标准、可靠的通讯网络;7.2 CMA与主站之间的通信规约应遵循Q/GDW xxx2010 输变电状态监测主站系统数据通信协议(输电部分);CMA与状态监测装置之间的通信规约应遵循Q/GDW xxx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7.3有线通道宜采用光纤网络作为通信网络;无线通道宜采用WIFI无线专网。7.4单台CMA可同时接入状态监测装置的数目不少于50。7.5 CMA应包括I1通信接口与I2通信接口,CMA采用何种I1通信接口与状态监测装置通信,采用何种I2通信接口与主站系统或者中继节点通信由现场的通信环境决定,CMA应分别具备下述I1通信接口和I2通信接口中一种或者多种类型的接口。7.5.1 I1通信接口a) 以太网接口:1)光口:遵循IEEE 802.3 10Base-FX或IEEE 802.3u 100Base-FX。支持850nm多模光纤,FC连接器;支持1310nm单模光纤,FC连接器。2)电口:遵循IEEE 802.3 10Base-T或IEEE 802.3u 100Base-TX。支持Category 5 UTP最长可达100m,9芯航空插头连接器,针脚定义参见附录B中图B.1。b) RS485接口:RS485电气标准,最大速率1Mbps,平衡双绞线最长100米,5芯航空插头连接器,针脚定义参见附录B中图B.2。c) WIFI接口:WIFI无线标准,IEEE 802.11a/g/b,工作在2.4GHz频段,定向天线距离1km。7.5.2 I2通信接口a) 以太网接口:1)光口:遵循IEEE 802.3 10Base-FX或IEEE 802.3u 100Base-FX。支持多模光纤(850nm),连接器:FC;支持单模光纤(1310nm),连接器:FC。2)电口:遵循IEEE 802.3 10Base-T或IEEE 802.3u 100Base-TX。支持Category 5 UTP最长可达100m,连接器:9芯航空插头,针脚定义参见附录B中图B.1。b) 光中继接口各种无源和有源光网络接口,FC连接器。根据不同通信距离可以采用1芯或2芯光纤进行数据传输,最大传输传输距离不小于100 km。塔上熔接用尾缆应采用特殊户外用防护尾缆,或全介质自承式光缆(ADSS),保证塔上熔接后的光缆可以在裸露情况下使用至少5年以上。光缆内数据传输采用标准的TCP/IP协议,以便于塔上光缆在变电站或电厂的数据接入。使用的光通信设备应具备环路保护功能,保护数据倒换时间不高于50ms(毫秒)。光通信设备功耗不高于5W。c) 长距离微波传输或无线中继接口WIFI无线标准,IEEE 802.11a/g/b,工作在2.4或5.8GHz,定向天线距离5km。点对点传输距离30km以内,单点数据传输带宽不低于2M;点对多点数据传输,每点数据传输带宽不低于2M。d) 无线公网接口:APN应采用移动运营商提供的专用APN。通信协议应采用GPRS、CDMA或3G。8技术要求8.1工作条件CMA可根据应用条件部署在户外或者室内。8.1.1户外a) 环境温度:-25+45(普通型)或40+45(低温型);b) 相对湿度:5RH100RH;c) 大气压力:550hPa1060hPa。8.1.2室内a) 环境温度:+15+35;b) 相对湿度:85RH;c) 大气压力:550hPa1060hPa;d) 工作电源:交流220(110)V;频率:50Hz1Hz。8.2基本技术要求8.2.1时钟系统时钟24h内走时误差应小于1s。8.2.2环境适应性应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具备防雨、防潮、防腐蚀、抗振、防雷、抗电磁干扰、防结雾等性能,具体性能指标参见9.3。8.2.3工作温度25+70(工业级)或40+85(工业扩展级)。8.2.4外壳防护应符合GB 420893中规定的外壳防护等级IP65的要求,具备阻燃、防爆、防腐、防结雾等功能,装置颜色与杆塔一致。 8.2.5机械和安全性能应采取防盗、防振、防松措施,应不破坏杆塔基础的完整性,而且不降低杆塔的机械特性和电气性能,具体性能指标参见9.3。CMA内部各硬件模块均不应包含风扇及其他运行时需要转动的机械活动部件,数据存储模块宜使用固体存储单元。8.2.6可靠性a) CMA使用寿命应不少于12年,须确保使用过程中的装置可靠性、系统稳定性、数据完整性。b) 应能够连续、准确、可靠地工作,在使用寿命期内能适应工作环境,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应不低于25000h。c) 年均数据缺失率应不大于1%。d) 具有断电保护和防雷保护功能。8.2.7无线通信质量要求8.2.7.1发射模块a) 射频输出功率等级:1W,2W,3W(户外安装);10W,25W(室内安装)b) 发射频率容差:310-6(2555)。c) 调制交流声和噪声:40dB。d) 杂散发射:2.5W(户外安装);70dB(室内安装)。e) 邻频辐射:2.5W(户外安装);65dB(室内安装)。f) 谐波失真:7(300Hz3000Hz范围内);g) 启动时间:20ms。8.2.7.2接收模块a) 灵敏度:0.35V(12dB信纳比)。b) 频率容差:310-6(2555)。c) 邻道选择性:60dB(户外安装);70dB(室内安装)。d) 寄生杂散抑制:60dB(户外安装);70dB(室内安装)。e) 抗互调干扰响应:60dB(手持机);70dB(车载台、无线调度台、固定台)。f) 抗阻塞抑制:90dB(在标称频率两旁1MHz10MHz,1MHz10MHz范围内)。g) 谐波失真:7(3003000Hz范围内)。8.2.8光纤通信质量要求a) 光口的平均发送光功率应符合范围:+2+7dBm。b) 光接收机灵敏度应符合范围:-27dBm。c) 光口的发光功率应符合范围:+2+7dBm。d) 光口接收应符合动态范围:-30-10dBm。8.2.9供电电源基本要求a) 可采用太阳能、风能或交流等方式供电。b) 蓄电池单独供电时间不应少于30天。c) 蓄电池使用寿命不少于5年。d) CMA部署在塔上时可选择分体式供电电源,供电电压应为12V、插口型式应为5芯航空防水插头针脚定义参见附录B中图B.3。e) CMA硬件应具备小型化、低功耗、通用化、模块化的特征,可选择自动切换的双电源供电。f) 在有条件的场所,应依托可靠的供电系统,如变电站供电、 就近市电等,电源要求应参见相关国家交流供电电源标准。本标准不包含这种技术供电要求。9试验方法9.1试验条件除另有规定外,各项检验宜在如下正常试验大气条件下进行:a) 环境温度:-25+45(普通型)或40+45(低温型)。b) 相对湿度:25RH75RH;c) 大气压力:860hPa1060hPa。9.2试验项目表9-1列出了对CMA的检验项目,包括型式检验、出厂检验和现场检验。表9-1 CMA 检 验 项 目序号检验项目型式检验出厂检验现场检验1结构和外观2基本功能3静电放电抗扰度4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5脉冲磁场抗扰度6工频磁场抗扰度7高温8低温9交变湿热10防护等级11振动12运输13可靠性*注: 表示规定必须做的项目; 表示规定可不做的项目;* 表示根据客户要求做。9.3试验方法9.3.1基本功能检验应根据产品说明书按照现场配置方式组成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模拟系统,给CMA通电,施加相应信号,分项检测CMA是否具有各项功能。对CMA设置故障,检验自检功能。9.3.2电磁兼容性试验9.3.2.1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CMA应能正常工作。试验按照GB/T 17626.21998的规定,并在下述条件下进行:a) CMA在正常工作状态;b) 接触放电;c) 在外壳和工作人员经常可能触及的部位;d) 试验电压:8kV;e) 正负极性放电各10次,每次放电间隔至少1s。9.3.2.2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CMA应能正常工作。试验按照GB/T 17626.31998的规定,并在下述条件下进行:a) CMA在正常工作状态;b) 频率范围:80MHz1 000MHz;c) 试验场强:10V/m。9.3.2.3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CMA应能正常工作。试验按照GB/T 17626.91998的规定,并在下述条件下进行:a) CMA在正常工作状态;b) 磁场强度:1000A/m。9.3.2.4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CMA应能正常工作。试验按照GB/T 17626.81998的规定,并在下述条件下进行:a) CMA在正常工作状态;b) 磁场强度:100A/m。9.3.3气候防护试验9.3.3.1高温试验按GB/T 2423.22001中规定的高温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应能承受严酷等级为:温度70或85、持续时间16h的高温试验。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CMA应能正常工作。9.3.3.2低温试验按GB/T 2423.12001中规定的低温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应能承受严酷等级为:温度-25或-40、持续时间16h的低温试验。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CMA应能正常工作。9.3.3.3交变湿热试验按GB/T 2423.41993中规定的交变湿热试验方法进行,高温温度为55,试验周期1天,原地恢复2h。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CMA应能正常工作。9.3.4外壳及机械性能试验9.3.4.1外观目测,外观应整洁,无明显划痕。9.3.4.2防护等级依据GB 42081993中规定的IP65等级试验要求试验,应符合相关要求。9.3.4.3振动试验CMA不包装、不通电,固定在试验台中央。试验后检查受试监测装置应无损坏和紧固件松动脱落现象,通电后装置应能正常工作。试验按GB/T 2423.101995中的规定进行:a) 频率范围:1055Hz;b) 峰值加速度:10m/s2;c) 扫频循环次数:5次;d) 危险频率持续时间:10min0.5min。9.3.4.4运输试验a) 产品包装后应按GB/T 6587.61986中的规定进行试验,能承受该标准表1中等级为的运输试验(包括自由跌落、翻滚试验)。试验后,CMA应能正常工作。b) 产品包装后应按QJ/T 815.21994中的规定进行试验,能承受该标准中等级为三级公路中级路面的运输试验。经过 2h试验时间后,CMA应能正常工作。10检验规则检验分为型式试验、出厂检验和抽样检验三类。10.1型式试验10.1.1检验规则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试验:a) 新产品入网前;b) 正常生产时,定期或积累一定产量后,应周期性进行一次试验;c) 正式生产后,因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装置性能时;d) 长期停产后又恢复生产时;e) 生产设备重大改变时;f) 国家技术监督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技术检验部门提出型式试验要求时;g) 合同规定进行型式试验时。10.1.2检验项目a) 型式试验应按本标准规定的全部试验项目(表91)及相关专项标准的要求进行全性能检验;b) 可靠性试验可列为型式试验项目。可按GB/T 114631989中的规定通过专项试验进行,也可在CMA运行时进行统计。10.1.3抽样方案型式试验的样品应在出厂检验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抽取3套样品。10.1.4结果评定送检的3套样品全部通过试验为合格。10.2出厂检验10.2.1检验规则应对样品进行逐台出厂检验;其他配套装置包括计算机应用软件,应进行全部功能的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10.2.2检验项目出厂检验项目为表91中列出的结构和外观检验、基本功能检验。10.2.3结果评定检验中出现任一检验项目失效,均判该产品为不合格。10.3抽样检验10.3.1抽样方案抽样检验的样品应在出厂检验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抽取。单机台数不应少于3台。如果进行仲裁检验,则抽检样品应为盲样。10.3.2样品检验项目检验项目为表91中列出的全部检验项目。10.3.3样品检验规则应对样品进行逐台检验,其他配套装置包括计算机应用软件,应进行全部功能的检验。10.3.4结果评定检验中有一台以上(包括一台)单机不合格时,应加倍抽取该产品进行检验。若仍有不合格时,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若全部检验合格,则除去第一批抽样不合格的单机产品,该批产品应判为合格。11安装调试按照监测装置的使用说明书和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及实际应用的需求进行安装和调试。11.1设备安装11.1.1安装位置应不影响正常的输电线路检修维护工作。11.1.2硬件装置的安装硬件装置的安装应整齐、牢固,并有相应的防护措施。11.1.3线缆的安装相关线缆不宜与杆塔部件直接接触,必要时需用衬垫隔离。线缆固定应牢固可靠,每间隔0.5m应有一个固定点。11.2供电电源安装要求11.2.1太阳能电池组件安装要求a) 太阳能电池组件应采用固定安装方式,且太阳能组件受光面应面向正南。b) 太阳能电池组件支架用于支撑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设计要保证组件与支架的连接牢固可靠,并能很方便地更换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电池组件及支架必须能够抵抗120 km/h的风力而不被损坏。c) 支架可以是倾角可调节的,或是安装在一个固定的角度,以使太阳能电池组件在设计月份中(即平均日辐射量最差的月份)能够获得最大的发电量。d) 所有组件的紧固件必须有足够的强度,以便将太阳能电池组件可靠地固定在组件支架上。e) 太阳能电池组件布置应根据杆塔上安装点的结构,确定最优安装位置,充分利用场地条件,按无遮挡原则设计。f) 太阳能电池组件应安装在相应的框架结构上,所有框架结构要依据安装杆塔上的风速以及太阳能电池组件重量等数据设计,保证组件与框架可靠连接。g) 太阳能电池组件及框架应具有防雷接地措施,且应与杆塔地网可靠连接。11.2.2控制箱及蓄电池安装要求a) 蓄电池应安装在蓄电池柜中;如系统容量小,也可安装在控制机箱中,但应考虑箱内蓄电池应与电源其他设备隔开,以确保蓄电池任何泄漏不会对其他设备造成影响和损坏。b) 蓄电池柜防护等级应达到IP65。c) 控制机箱及蓄电池柜的总质量不应超过100kg。d) 箱体材料应经过防腐处理,防止对杆塔安全造成危害。11.2.3风机安装要求a) 风机在杆塔上的安装位置选择应确保风机的运行不会对杆塔安全造成危害。b) 安装风力发电机只能在风速不超过4m/s(三级风)的情况下进行,以保证操作安全。c) 吊装过程中应确保扇叶固定,以保证操作安全。d) 风机塔架必须是防锈的,电镀钢、不锈钢材料及喷漆架体均可使用。e) 风机塔架的地基必需保证能够安全支撑塔架,使之能够承受设计风速。f) 风机的安装应符合ZBF1101-1989的要求。11.2.4杆塔安装特殊性要求a) 所有在杆塔上安装的硬件装置均不允许打孔固定,应采用金具抱箍安装。b) 所有线缆均应穿管敷设。11.3装置调试11.3.1安装位置检查逐项检查CMA的安装位置和方向,确保与规范规定一致。11.3.2功能检查逐项检测CMA的功能,以满足设计要求。11.3.3调试报告CMA安装调试完成后,应提供安装调试报告。12验收12.1预验收当所有设备在现场安装、调试完毕后,按规定的要求由供货单位和客户进行确认,进行预验收。12.2试运行预验收后进入试运行期,通常应有一个有效的监测和考核周期。一般试运行期不少于三个月。12.3正式验收正式验收在系统试运行期满时进行。验收小组应提出验收意见。12.4验收报告设备安装调试、方案设计、运行管理单位在验收前应提交相关技术报告:a) 设备安装调试单位应提交“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安装调试报告”、装置清单、装置使用说明书;b) 方案设计单位应提交“输电线路状态监测系统方案设计报告”,报告中应包含在项目实施中发生的增补变更内容;c) 运行管理单位应提交“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试运行报告”;d) 专项标准中规定的其他报告。12.5考核内容应能实现技术规范书和产品说明书全部功能。13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13.1标志13.1.1设备标志在CMA的显著位置应有下列标志:a) 产品型号、名称;b) 生产厂名、商标;c) 出厂编号;d) 出厂年月。13.1.2包装标志在包装箱的适当位置,应标有显著、牢固的包装标志,内容包括:a) 生产企业名称、地址;b) 产品名称、型号;c) 设备数量;d) 包装箱外形尺寸(mm);e) 产品标准号;f) 净重或毛重(kg);g) 运输作业安全标志;h) 到站(港)及收货单位;i) 发站(港)及发货单位。13.1.3储运图示和收发货标志包装储运图示和收发货标志应根据被包装产品的特点,按GB 191和GB 6388的有关规定正确选用。13.2包装13.2.1基本要求CMA的包装应符合牢固、美观和经济的要求,做到结构合理、紧凑、防护可靠,在正常储运、装卸条件下,保证产品不致因包装不善而引起设备损坏、散失、锈蚀、长霉和降低准确度等。13.2.2包装环境要求设备包装时,周围环境及包装箱内应清洁、干燥、无有害气体、无异物。13.2.3装箱要求设备包装后,其包装件中心应尽量靠下且居中,产品装在箱内必须予以支撑、垫平、卡紧,设备可移动的部分应移至使产品具有最小外形尺寸,并加以固定。13.2.4分体包装设备如有突出部分,在不影响其性能的条件下,应拆卸包装,以缩小包装件体积。13.2.5产品防护CMA的防振、防潮、防尘等防护包装按GB/T 15464中的有关规定进行。13.2.6随机文件清单随机文件应齐全,文件清单如下:a) 装箱单;b) 产品出厂合格证明书;c) 产品使用说明书;d) 出厂前的检验测试报告;e) 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文件。13.2.7随机文件包装随机文件应装入塑料袋中,并放置在包装箱内;若整套CMA分装数箱,则随机文件应放在主机箱内。13.3运输包装完整的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雨、雪的直接淋袭,并防止受到剧烈的撞击和振动。13.4储存13.4.1环境条件包装状态下的产品应能适应以下储存环境条件:a) 储存温度:-30+60;b) 储存湿度:不大于85RH(+35时)。13.4.2储存场所长期储存状态下的产品,其储存场所应选择在通风、干燥的室内,附近应无酸性、碱性及其他腐蚀性物质存在。13.5使用说明书产品使用说明书应给出如何安全和正确地使用本装置的全部信息,其主要内容可在专项标准中明确,符合相关标准。附录A(规范性附录)I1接口交互规范A.1概述本附录的接口交互规范仅限于I1接口。I1接口交互包括CMA与状态监测装置之间的同步交互、心跳交互、数据交互、读配置交互、调节控制交互、自动上报交互和唤醒交互七个主要过程。从降低功耗考虑,CMA和状态监测装置均宜采用休眠唤醒技术,并尽可能减少CMA与状态监测装置的唤醒次数。正常情况下,CMA处于休眠状态,在每个数据交互周期和心跳周期内自动苏醒,激活状态监测装置或者被状态监测装置激活,获取监测数据和心跳信息,对状态监测装置下发控制指令。I1接口的详细交互过程具体规定如下,交互图采用标准的UML格式:A.2同步交互I1接口的同步交互过程规范如图A.1。图A.1 同步交互同步交互的应用场景为CMA新上线、状态监测装置新上线以及其他的状态监测装置与CMA失步情况。如果CMA或者状态监测装置不需要休眠,则不必进行本同步交互。同步交互的具体定义如下:(1)CMA按预定的苏醒周期和一定的苏醒持续时间稳定运行。CMA上线后,其苏醒周期和苏醒持续时间可以由主站设置。新上线的状态监测装置必须知道其上级CMA的苏醒周期和苏醒持续时间。(2)状态监测装置在与CMA失步时,应进入自动采集模式,并不断发送监测数据报文或其他CMA探测策略直至收到CMA的响应报文为止。(3)CMA中收到状态监测装置发送的监测数据报文时,立即返回响应报文,并通过响应报文将装置暂不休眠指令、CMA当前时间、CMA苏醒周期、装置数据上送周期发送给状态监测装置。(4)状态监测装置在收到响应报后,调节自身时间与CMA保持一致、调整下次监测数据上送时间、调整监测数据上送周期,完成与CMA的同步。状态监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