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六十六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山西省太原市六十六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山西省太原市六十六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山西省太原市六十六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山西省太原市六十六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太原市六十六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1.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2.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而周公所分封的诸侯中,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这表明西周分封制(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B.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推动家天下局面形成3.战国中后期,各国国君先后称“王”,王号已不足珍贵,于是秦相魏冉建议秦、齐并称为“帝”。由于“帝”号的提出,“王”的称号降格。这一变化( )A.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 B.意味着西周统治的终结C.造成了诸侯之间的矛盾 D.标志着统一格局的确立4.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邪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这一调整说明(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 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 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5.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以每户6口计,总数在70万以上。其主要目的是( )A.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B.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C.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6.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7.隋代史官属于皇帝侍臣,他们忠实履行职权,记录皇帝的“动作法度”,使当代皇帝畏于死后留下臭名而有所顾忌,更使后代皇帝行为举止有所殷鉴,从而实现其存在的政治意义。这表明隋代史官( )A.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 B.因侍奉皇帝而影响史实记载的客观性C.工作认真负责而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 D.因参与政治管理而淡化历史记录职能8.赵翼的陔余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 )A.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 B.行省制度开始于金代C.行省制度具有继承性 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9.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各司其职,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朱元璋的这一改革( )A.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避免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10. “劳动工具是社会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尺度。”下列古代中国生产工具的共同点是( )A.说明汉代农业取得较大发展 B.反映人们利用自然力水平提高C.都能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D.都经历了几个朝代的不断完善11. 下表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概况(部分)。表格中的数据反映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 )年份人口(百万)粮食产量(千吨)粮食种植面积(百万公顷)粮食单产(千克/公顷)1400722052019.8103616501233505532.0109517502607410048.01544182038110858559.01840A.成为中国经济领先世界的基础 B.生产力取得了质的突破C.支撑了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 D.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12.唐玄宗开元年间规定:“食禄之人,不得夺下人之利”,凡官员及其伯叔、堂兄弟姊妹“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这些规定旨在( )A.抑制工商发展 B.打击门阀士族C.维护等级秩序 D.整肃官吏作风13.两宋时期,各地先后兴起大量市镇。作为新兴的农村商业中心,市镇并不以政治中心为依托,而是基于商业,又以商品经济体的形式发展,因而具有鲜明的经济中心的特征。这种情况表明,两宋时期( )A.乡村经济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 B.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C.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D.城乡之间开始出现商品交换活动14.长江三角洲地区到宋代逐渐发展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苏(苏州)湖(湖州)熟,天下足”的谚语广泛流传。但到明代中叶,该地区出现“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价值取向,农户的经营重点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的“地”。这一现象说明该地区(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B.农业生产的发展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C.农业雇佣生产加速了农业商品化进程D.重农抑商思想受到主流价值取向挑战15.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16.康熙九年(1670年),由于“年荒米贵”,受雇工匠窦桂甫等“传单约会众匠停踹,索添工银”,当地工匠纷纷响应,“停工汹汹”。这反映了( )A.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C.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 D.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17.乾隆九年(1744年)制定的管理澳夷章程规定: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须由澳门县丞中报海防衙门。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澳门管理 B.取消外交活动C.严控中外接触 D.禁止海外贸易18.“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相礼之儒”。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其目的是()A.巩固专制统治 B.和谐人际关系C.维护社会秩序 D.确立儒学独尊19.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因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种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该思想()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B.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20.一个小孩在井边玩耍,不小心跌入井中。路过井边的人,见此情景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救助这个小孩。与材料伦理观主张一致的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21.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22.“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此诗阐释的观点应属于()A.朱熹 B.陆九渊 C.王守仁 D.李贽23.李贽指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黄宗羲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从材料可以看出二人都()A.否定君主专制 B.具有批判精神C.提出新的社会设想 D.站在新阶级立场上24.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25.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提出“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南朝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这表明此时期()A.科学研究注重总结 B.科学研究重心南移C.科技指导农业生产 D.科学研究有非实用的趋向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小题,共 50分)26. (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 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 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 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 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 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 强中央集权的。(8分)(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 ( 10 分)(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朗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 结合;言之成理即可)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4分)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4分)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2分)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2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4分)28(16分)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官员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以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认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的正常的“欲”,他要灭的是“物欲”或“嗜欲”。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和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摘编自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核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主张在当时的遭遇及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6分)(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的原因。(4分)太原市第66中学校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ABACCCACBCCDA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BCCCCABACBDD26.(18分)(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2分)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 (2分)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2分)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2分)(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10分)27.(16分)(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2分)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人。(2分)(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2分)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2分)(3)-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2分)自然经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