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觉器官与感觉,一、感觉的一般特性二、视觉三、听觉与平衡感受四、化学感受性:味觉与嗅觉五、皮肤感觉重点:感觉的一般特性、眼的功能与机制、耳的结构与功能及其机制。,一、感觉的一般特性,感觉器官(senseorgan)专门精细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器官,引起特殊感觉,包括感受器及其附属器官.感受器是是机体接受内、外界环境各种刺激的结构。感官的感受装置,是一种能量的转换器。接受刺激刺激的能量转为神经冲动传入神经和中枢的传导通路中枢神经的高级部分大脑皮质(产生感觉)效应器(产生效应)。,一、感觉的一般特性,适宜刺激:光波视网膜感光细胞换能作用:各种刺激动作电位放大作用适应现象:刺激持续作用,感觉逐渐减弱。,二、视觉,1.无脊椎动物的视觉器官2.脊椎动物的眼是复杂的光学仪器(1)眼球的构造(2)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3)视网膜的感光换能系统(4)感光色素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主要为视杆细胞)(5)色觉和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二、视觉,1.无脊椎动物的视觉器官眼杯:只感觉光的强度,如涡虫。复眼:复合图像,如昆虫。单透镜眼:清晰的完整图像,如乌贼。2.脊椎动物的眼是复杂的光学仪器视器是人体感受光刺激的结构,它由眼球及其辅助装置两部分组成。眼的附属器官包括限睑、结膜、泪器、眼肌以及眼眶内筋膜和脂肪等,对眼球具有保护、运动和支持作用。,眼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大约有95以上的信息来自视觉。眼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波长370740nm的电磁波)。,可见光,眼的折光系统,折射成像,视网膜的感光系统,换能作用,感受器电位视NAP,视觉中枢视觉,(1)眼球的构造角膜纤维膜巩膜虹膜眼球壁血管膜睫状体脉络膜视部内膜虹膜部(视网膜)盲部睫状体部眼球房和房水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2)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内折光系统的折射率和曲率半径,空气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折射率1.0001.3361.3361.4371.336曲率半径,7.8(前)10.0(前),6.8(后)-6.0(后),整体眼折光能力最强的是:空气-角膜界面。当不戴潜水镜潜水时,水中视物模糊的原因是空气-角膜界面的折射率所致。,折光系统:,眼的调节,实际上,正常人眼看近物时,眼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能随物体的移近而相应的改变,使物像仍落在视网膜上,看清近物。,这个过程即为眼的调节:晶状体调节、瞳孔调节和眼球会聚,主要为晶状体调节。,晶状体调节,调节前后晶状体的变化,眼看近物,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凸,折光力,成像于视网膜,眼的折光异常,正常眼(正视眼)通过调节,可以分别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若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平行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称为屈光不正(非正视眼)。常见的有远视、近视和散光。,(3)视网膜的感光换能系统视锥、视杆细胞:视觉感受器视网膜:紧贴血管膜的内面。A.色素细胞层,单层色素上皮,最外层。B.感光细胞层-视锥、视杆细胞.C.双极细胞层D.神经节细胞层,视乳突: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网膜后部集结成束,形成的圆盘状隆起。在巩膜筛板处穿眼球后壁,形成视神经。此处无感光细胞,故称生理盲点。黄斑:在视网膜上视乳突外侧的黄色小区。中央凹:是黄斑中央的凹陷,感光细胞集聚处,只有視椎细胞,是视力最敏锐的地方,形成中心视力。,(4).感光色素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主要为视杆细胞),视紫红质,光,视蛋白+11-顺视黄醛,视黄醛还原酶,11-顺视黄醇(VitA),全反型视黄醇(VitA),醇脱氢酶,全反型视黄醛+视蛋白,视黄醛异构酶,(暗处,需能),异构酶,注:贮存在色素细胞中的全反型视黄醇11-顺视黄醇视杆细胞11-顺视黄醛。分解与合成速度取决于光强:暗处分解合成,亮处分解合成,强光处于分解状态。分解与合成过程中要消耗一部分视黄醛,需血液循环中的VitA补充,缺乏VitA夜盲症。(VitA维生素A),信号转导系统感受器电位,视蛋白分子变构,(5).色觉和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锥细胞有分别含有感红光色素、感绿光色素、感蓝光色素三种。三种视锥色素的区别是视蛋白的分子结构稍有不同,这种微小差异决定了对特定波长光线的敏感程度。视锥细胞的功能特点是分辨力强,并具有辨别颜色的能力。色觉是感光细胞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线刺激后,产生的视觉信息传入视觉中枢引起的主观感觉。色觉异常:色弱、色盲(全色盲、部分色盲),项目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分布视网膜黄斑部视网膜周边部,感光色素有感红、绿、蓝光色素3种只有视紫红质1种,(不同的视蛋白+视黄醛)(视蛋白+视黄醛),动物差异鸡、爬虫类仅有视锥细胞鼠、猫头鹰仅有视杆细胞,适宜刺激强光弱光,光敏感度低(强光兴奋)高(弱光兴奋),分辨力强(分辨微细结构)弱(分辨粗大轮廓),专司视觉明视觉+色觉暗视觉+黑白觉,视力强弱,(中央凹为主)(外周),结构特征,功能作用,两种感光细胞的结构、功能比较,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三、听觉与平衡感受,1.声音的传递2.声波在内耳耳蜗转变为动作电位3.听觉传导路:动作电位到声音4.内耳的平衡器官:前庭器官,三、听觉与平衡感受听觉器官,耳是听觉的外周感觉器官。听觉和保持平衡的功能.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咽鼓管和听小肌。内耳:,耳蜗。,1.声音的传递:外耳、中耳外耳的功能,(2)外耳道:传音的通路;增加声强:与4倍于外耳道长的声波长(正常语言交流的波长)发生共振,从而增加声强。,(1)耳廓:利于集音;判断声源:依据声波到达两耳的强弱和时间差判断声源。,结构特点:是一个具有一定紧张度、动作灵敏、斗笠状的半透明膜,对声波的频率响应较好,失真度较小。,外耳道,鼓膜,镫骨,锤骨,砧骨,半规管,中耳的功能鼓膜:,功能作用:能如实地把声波振动传递给听小骨。,(2).听小骨:结构特点:,由锤骨-砧骨-镫骨依次连接成呈弯曲杠杆状的听骨链。,功能作用:传递振动,增强振压(1.3倍),减小振幅(约1/4),防止卵圆窗膜因振幅过大造成损伤。,外耳道,鼓膜,镫骨,锤骨,砧骨,半规管,(3).咽鼓管:结构特点:是鼓室与咽腔相通的管道,其鼻咽部的开口通常呈闭合状态,当吞咽、打呵欠或喷嚏时则开放。功能作用:调节鼓膜两侧气压平衡、维持鼓膜正常位置、形状和振动性能。咽鼓管粘膜上的纤毛运动可排泄中耳内的分泌物。,2.声波在内耳耳蜗转变为动作电位,内耳耳蜗形似蜗牛壳,蜗管腔被前庭膜和基膜分隔为三个腔:前庭阶、蜗管和鼓阶。基膜上有螺旋器:由内、外毛细胞、支持细胞及盖膜等构成.,当声音振动中耳听骨链振动卵圆窗振动前庭阶外淋巴+基膜上下振动:以行波方式从蜗底向蜗顶传播,同时振幅也逐渐加大,到基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以后则很快衰减。基膜的最大振幅区为兴奋区,该部位的毛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从而引起不同音调的感觉。耳蜗底部-高音、中部-中音、顶部-低音,高频声波,低频声波,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前庭阶外淋巴,基底膜,螺旋器上下振动,毛细胞的听毛弯曲,毛细胞的听毛与盖膜发生交错的移行运动,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耳蜗的功能之一是声-电转换的换能作用。,听神经动作电位,毛细胞膜上离子通透性改变,3.听觉传导路:动作电位到声音神经冲动延髓下丘脑大脑皮层听区,声波振动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卵圆窗)内耳(耳蜗的内淋巴液螺旋器声-电转换)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听觉。,听觉的产生过程,4.内耳的平衡器官:前庭器官,前庭器官,前庭,椭圆囊,球囊,半规管,下半规管,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球囊,腔内充满内淋巴。,壶腹嵴是感受人体在空间的位置以及运动状态的装置(旋转加速度)。,半规管囊斑和壶腹嵴的结构,囊斑,半规管壶腹嵴,椭圆囊的功能,耳石膜是一胶质板,内含许多细小的耳石(碳酸钙结晶)和蛋白质,其比重大于内淋巴,任何原因引起耳石膜与毛细胞的纤毛发生相对位移(直线变速运动),都是囊斑的适宜刺激。,囊斑的适宜刺激椭圆囊的囊斑位于椭圆囊的前壁下部、内壁底部,囊斑中的毛细胞呈水平位,纤毛朝上,纤毛的游离端均嵌在毛细胞上方的耳石膜中。,椭圆囊的功能1.感受水平平面上头部的直线加减速运动,产生运动感觉。2.调整躯体肌的紧张性,引起姿势调节反应,维持身体平衡。3.过久、过强的刺激也可引起植物神经性反应(运动病)。,半规管适宜刺激:旋转加速度壶腹帽偏离刺激毛细胞神经冲动传入神经脑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