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1141-2009 无公害食品 香菇代料袋栽生产技术规程_第1页
DB22∕T 1141-2009 无公害食品 香菇代料袋栽生产技术规程_第2页
DB22∕T 1141-2009 无公害食品 香菇代料袋栽生产技术规程_第3页
DB22∕T 1141-2009 无公害食品 香菇代料袋栽生产技术规程_第4页
DB22∕T 1141-2009 无公害食品 香菇代料袋栽生产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65.020.20 B 05 备案号:29000-2010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 11412009 无公害食品 香菇代料袋栽生产技术规程 Pollution-free food cultivation technique rules of Lentinus(berk.)sing.(xianggu) growing in bag 2009 - 03 - 03 发布 2009 - 03 - 03 实施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DB22/T 1141200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程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吉林省园艺特产管理站、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侯柏森、刘晓龙、张雪超、马秀华、赵伟光、张丽娜、刘砾石、马家艳。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DB22/T 11412009 1 无公害食品 香菇代料袋栽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香菇代料袋栽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栽培技术(包括生产工艺、发菌管理、转色 管理、出菇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加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标准 GB 12025 高密度聚乙烯吹塑薄膜 GB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 19087 原产地域产品 庆元香菇 GB/T 10463 玉米粉 NY/T 119 麦麸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安全使用准则 NY/T 749 绿色食品 食用菌 NY/T 5295 无公害食品 产地环境评价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有效积温 availability(in effect) temperature summation 食用菌完成一个生长周期所必需温度的总和。 3.2 吐黄水 yellow water exudation 菌种培养期间,培养基物内出现的黄色液体。香菇菌种在不良条件下,往往在菌丝萎缩后,出现黄 色的液体。 3.3 转色 colouring 菌丝在培养基物内生长到一定阶段,由代谢产生色素而变色。 3.4 菌皮 fungus tegument 菌丝在培养基物内生长到一定阶段, 由代谢产生色素并由培养基物表面产生的气生菌丝倒伏而形成 的一薄层保护菌丝体的交织物。 3.5 菌龄 fungus age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DB22/T 11412009 2 一般指菌丝在培养基物中生长发育的时间。 3.6 生物学效率 biological efficiency 单位数量培养料的干物质与所培养产生出的子实体或菌丝体干重之间的比率。 4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 4.1 人员 应具备与香菇代料栽培技术要求相匹配的专业技术人员。 4.2 场地 4.2.1 场地选择 背风向阳,地势高燥、平坦,不积水,环境清洁,靠近水源,原材料充足,交通便利。如庭院内、 房前屋后、村屯附近、果园树林等均可。 4.2.2 菇房要求 2000 袋栽培规模菇棚规格为长 12 m,宽 2.62.7 m,中高 2.5 m,侧高 2.1 m,总面积 3132 m2。 两端用砖砌成山墙,并各留一个高 2 m、宽 7090 cm 的门。菇棚顶部和两侧用棚膜覆盖,棚膜上覆盖 稻草或芦苇帘遮阴以及保温。 4.3 设施设备 4.3.1 培养架 棚中央留 6070 cm 宽人行道,在人行道两侧设两排床架,床架宽 1 m,竹木结构,56 层,架底 高 20 cm,层间距 3035 cm。 4.3.2 常压灭菌锅 建造常压灭菌锅,大小和规格应根据栽培方法和栽培规模确定。 4.4 原料要求 香菇栽培使用的原料,主料为硬杂木屑、玉米芯、棉籽壳等,辅料为麦麸、米糠、玉米粉、碳酸钙 和水等。 4.4.1 杂木屑 以硬杂木为主,粗细适宜,不结块、不霉变。 4.4.2 玉米芯 细度在 6 mm 以下,新鲜干燥,无霉变,无杂质,不潮解,色泽正常。 4.4.3 棉籽壳 应新鲜、干燥,颗粒松散,色泽正常,无霉变、无结团、无异味、无混杂物、无残留农药。 4.4.4 麦麸 应符合 NY/T 119 的要求。即干燥、无霉变。 4.4.5 米糠 新鲜干燥,无霉变,无杂质,无结块,无异味、色泽正常。 4.4.6 玉米粉 应符合 GB/T 10463 的要求。即干燥,无霉变和虫蛀,使用前需用粉碎机粉碎。 4.4.7 氢氧化钙(熟石灰) 块状的生石灰用水发好过筛后立即使用。 4.4.8 碳酸钙(石膏粉)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DB22/T 11412009 3 质地优良、粉状,应符合国家相关产品标准要求。 4.4.9 水 可选用自然水(泉水、未受污染河水和湖水、自来水) ,不可取用受工矿企业、种养植业污染的水 或治理未达标排放的水,水质应符合 GB 5749 规定的要求。水质要清洁,要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4.4.10 塑料袋 规格为袋长 50 cm、袋宽 1720 cm、薄膜厚 0.040.06 mm,物理机械性能按 GB 12025 规定执行。 5 生产技术生产技术 香菇代料袋栽按照以下工艺流程进行生产: 带袋转色出菇管理采收加工 备料培养料配制装袋灭菌冷却接种菌丝体培养 脱袋转色出菇管理采收加工 5.1 生产季节 5.1.1 秋季栽培 秋季 9、10 月份接种,冬季室内加温在 25恒温条件下发菌,第二年 4、5 月份和 8、9 月份出菇。 5.1.2 春季栽培 2、3 月份接种,夏季利用自然温度发菌,8、9 月份出菇,第二年 46 月份可继续出菇。 5.2 栽培品种 5.2.1 选种 选用经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审定的品种。选用品种适合当地气候特点,并且优质、高产、 抗逆性强,尤其是抗高温品种,且具备发菌速度快、菌丝体生长旺盛、封面早等特点。 5.2.2 引种 从外地引种应注意南、北方气候条件。引种原则: “应北菇南移,不应南菇北移;应从纬度相差不 太大的地区引种” 。引种品种必须在当地做出菇试种,才可用于大面积生产。 5.2.3 主推品种 适合东北地区冷凉气候条件的袋栽品种有早熟品种 L26、L867;中熟品种 Cr04、1363;中晚熟品 种 L939、L135。 5.3 培养料 5.3.1 培养料配方 可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培养料配方。 5.3.1.1 常规木屑培养基 阔叶树木屑 78,麸皮 20,白糖 1,石膏粉 1,含水量 602,用石灰调 pH 值 6.57 之间。 5.3.1.2 改良木屑培养基 阔叶树木屑 85,麦麸 10,玉米面 2,黄豆粉 1,石膏粉 1,含水量 602,用石灰 调 pH 值 6.57 之间。 5.3.1.3 木屑玉米芯粉培养基 阔叶木屑 39,玉米芯粉 39,麦麸 15,玉米面 5,黄豆粉 1,石膏粉 1,含水量 60 2,用石灰调 pH 值 6.57 之间。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DB22/T 11412009 4 5.3.2 拌料 先将木屑、麦麸、石膏粉等混拌均匀,再用清水边泼水边搅拌。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 5862之 间。即用手紧握料时成团,手指缝中渗出水珠但不下滴为宜;再闷 0.5 h。 5.4 装袋 5.4.1 栽培袋规格 带袋出菇采用 1517 cm55 cm 聚丙稀折角袋,厚度为双面 8 m;脱袋出菇采用 1722.5 cm55 cm 低压乙稀折角袋,厚度为双面 8 m。装料前将栽培袋检查一遍,达到不漏气标准。 5.4.2 装袋 先将培养料装入袋内, 以稍紧为宜。 再把袋口培养料擦净, 最后用线绳扎袋口, 先直扎再折转扎紧。 5.5 灭菌 5.5.1 摆袋 装好的料袋要轻拿轻放,不可直接摆在地上,下边铺上麻袋、编织袋,防止沙粒等刺破料袋,造成 杂菌污染。装锅时,料袋进锅堆叠的四周或中间应留空隙,以利热蒸汽穿透料袋。 5.5.2 放冷气 锅内温度达 80时,打开排气孔将冷气排净。 5.5.2.3 灭菌 排气后 46 h 内温度要达到 100,锅内温度 100保持 12 h,再焖 5 h 即可。 5.6 冷却接种 5.6.1 冷却 灭菌后当栽培袋温度降至 4050时,打开锅取出料袋,趁热依入冷却室或接种室内,自然冷却 至常温或 25,不可强行开锅冷却。 5.6.2 接种 5.6.2.1 接种室消毒和菌种处理 菌种瓶用 0.15高锰酸钾水溶液擦一遍,然后与料袋、接种工具一起放入接种室内;接种室再用 2 3来苏儿水溶液喷雾,0.5 h 后接种。 5.6.2.2 准备工作 准备好封口用胶布或配好石蜡液,石蜡液配方:石蜡 70,猪油 l,松香 29,溶化后备用;接 种人员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无菌操作。 5.6.2.3 接种 首先用 75酒精擦袋面,接种用打孔器、接种匙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其次用打孔器打直径 12 cm 的孔,孔深 2 cm,每袋打 4 个孔。再次把菌种取出放入孔内,菌种要填满压实,接种后马上用 胶布或石蜡液封严孔口,接种期间接种人员不可随意进出。 5.7 发菌管理 3、4 月份春栽在自然温度下发菌;8、9 月份秋栽冬季要采取加温措施。 5.7.1 堆放 接种后将栽培袋搬入培养室内,要轻拿、轻放。栽培袋垛成“井”字形或三角形,垛高 56 层。 5.7.2 管理 5.7.2.1 温度 710 d 培养室内温度控制在 2628;1020 d 菌丝吃料后室温控制在 2426;2030 d 室温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DB22/T 11412009 5 控制在 2224;30 d 后室温控制在 2022。 5.7.2.2 空气相对湿度 培养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 6070之间。 5.7.2.3 光照 室内暗光发菌。 5.7.2.4 通风 前期不通风,后期每天通风 23 次,每次 0.51 h;20 d 后应将胶布揭起一角,加大通风量。 5.7.3 倒袋检查杂菌 接种后 710 d 倒垛,以后间隔 1520 d 倒垛一次,方法是上层倒入下层,发现杂菌要挑出处理。 杂菌污染较轻的可以局部用酒精注射处理;杂菌污染严重要焚烧掉。 5.8 转色 栽培袋表面产生黄褐色水珠或菌袋表面出现瘤状物表明菌丝达到生理成熟进入转色期。 带袋出菇要 带袋转色;脱袋出菇要脱袋转色,即将已经达到生理成熟且未污染栽培袋脱掉。 5.8.1 温度 转色在培养室内进行,室内温度应控制在 1823之间。 5.8.2 空气相对湿度 前期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 8590,后期控制在 7080。 5.8.3 光照 给予较强的散射光照。 5.8.4 通风 前期不通风,后期打开菌袋两侧扎绳或扎大孔通大气,促进气生菌丝倒伏,形成一层薄薄菌皮。 5.8.5 转色特征 菌袋内菌丝分泌色素、吐出黄水,菌袋内菌丝由白色转成淡紫褐色,菌皮薄,有弹性。 5.9 出菇管理 5.9.1 菌袋上架 将栽培袋横排在床架上,袋距 45 cm。 5.9.2 变温催蕾 白天将菇棚薄膜严密覆盖,减少棚上遮荫物,利用光照增温,使棚内温度达到 2025,超过 25 通风降温。夜间揭掉棚四周薄膜,促使温度降低,造成菌袋内温差在 810之间,保持 710 d。 5.9.3 出菇管理 5.9.3.1 带袋出菇 5.9.3.1.1 选蕾割袋 当菇蕾直径长到 0.51.0 cm 或菇蕾微微将袋膜顶起时,用刀片或手术刀将菇蕾顶部的栽培袋切成一 圆孔,将菇蕾露出。 5.9.3.1.2 去劣留优 幼菇发生过密时,适当摘除些劣菇,每个菌袋留下 68 个菇形好、健壮、完整、保持幼蕾间有较 均匀距离、大小一致的幼菇,易形成优质花菇。 5.9.3.1.3 管理措施 5.9.3.1.3.1 温度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 不得翻印 DB22/T 11412009 6 棚内温度控制在 520之间,并且加大昼夜温差。 5.9.3.1.3.2 空气相对湿度 地面保持干燥,使棚内形成干燥环境条件,棚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 6575。后期把薄膜全部 揭掉,棚内干燥,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 4560之间。 5.9.3.1.3.3 光照强度 要给以充足直射光,可把菇棚遮盖的稻草帘和薄膜全部揭掉,增加光照强度。 5.9.3.1.3.4 通风 充分利用 13 级微风天气,昼夜把薄膜揭开,夜间有露水时不揭顶膜。菌盖长到 2 cm 后加大通风 量,促使花菇形成。 5.9.3.2 脱袋出菇 5.9.3.2.1 温度 出菇棚内温度控制在 1025之间,并且加大昼夜温差。 5.9.3.2.1 空气相对湿度 地面保持湿润,棚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 8090之间。 5.9.3.2.1 光照 前期增加光照,后期保持半阴、半阳的散射光照射。 5.9.3.2.4 通风 前期尽量少通风,后期加强通风,每天通风 3 次,每次 1 h,保持空气新鲜。 5.10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应从抗病虫品种选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加强管理等多途 径达到防治目的。 5.10.1 病害防治 食用菌病害防治主要集中在栽培管理中, 针对不同病害采取针对措施, 必须使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的化学药剂,不能使用国家规定的违禁药物。尽量采取物理及生物防治方法。栽培原料中禁止加入任何 防治病害的有害物质。栽培期间不得向菇体喷洒任何化学制剂。 5.10.1.1 前期杂菌感染 将该菌袋剖开, 倒出培养料与新料混合, 重新装袋灭菌后接种培养。 并及时将污染菌袋无害化处理。 5.10.1.2 中期杂菌感染 杂菌感染严重的菌袋应填埋或焚烧处理;如有链孢霉感染应及时移出培养室进行烧毁处理。 5.10.1.3 后期杂菌感染 后期或出菇阶段局部杂菌感染且传播性不强,不会引起其它菌袋污染时,可继续留用出菇,产出的 菇不能作为无公害食用菌产品,出菇完毕应将菌袋填埋或焚烧处理。 5.10.2 害虫防治 栽培原料中不能添加任何防治虫害的有毒化学制剂。出菇期间不得向菇体直接喷洒任何化学药剂。 5.10.2.1 预防措施 菇房安装防虫纱窗、纱门或防虫网等。 5.10.2.2 管理措施 保持菇房场地整洁卫生,栽培间歇期对菇房彻底清理,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