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佩纶与胡适父亲胡传的友谊]胡适日记_第1页
[张佩纶与胡适父亲胡传的友谊]胡适日记_第2页
[张佩纶与胡适父亲胡传的友谊]胡适日记_第3页
[张佩纶与胡适父亲胡传的友谊]胡适日记_第4页
[张佩纶与胡适父亲胡传的友谊]胡适日记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佩纶与胡适父亲胡传的友谊胡适日记 张爱玲曾经回忆说,1955年她与胡适在美国初次相会,胡适“讲他父亲认识我的祖父,似乎是我祖父帮过他父亲一个小忙。我连这段小故事都不记得,仿佛太荒唐。原因是我们家里从来不提祖父。有时候听我父亲跟客人谈我们老太爷,总是牵涉许多人名,不知道当时的政局就跟不上,听不了两句就听不下去”(忆胡适之)。 胡适在当年11月10日的日记中,则有一段详细的记录: 拜访张爱玲女士。张爱玲,秧歌的作者。始知她是丰润张幼樵的孙女。张幼樵(佩纶)在光绪七年(1881)作书介绍先父(胡传,字铁花)去见吴大澂(号愙斋),此是先父后来事功的开始。幼樵贬谪时,日记曾记先父远道寄函并银二百两。幼樵似甚感动,故日记特书此事。幼樵遗集中竟收入此介绍一个老秀才的信,我曾见之可见他在当时亦不是轻易写此信的。(曹伯言:胡适日记全编)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曾为胡适父亲胡传写过介绍信,将胡传引荐给当时以“三品卿衔随吉林将军铭安帮办一切事宜”的吴大澂。1868年,27岁的胡传从安徽老家到上海龙门书院,跟随当时著名学者刘熙载(字融斋)学习。龙门书院于同治四年(1865年)由丁日昌在担任苏松太道任内倡建,历经变迁,现名上海中学。 上中历来是上海最好的中学。我父亲就是这个学校的校友。父亲1941年考入该校时,校名叫做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我很小的时候,便常常听到他哼唱抗战年代上中的校歌:“龙门发轫进无疆,一柱中流海上,翘首太平洋。国族艰难,舍我谁救亡?”唱到这里,父亲就会说:“上海中学的前身是龙门书院,所以校歌讲龙门发轫进无疆”。他还常说:“你看,一柱中流海上,翘首太平洋,当年一个中学就有这样的气派!”这些谈话,使我对龙门书院一直肃然起敬。60多年后,我儿子也考进上中,我因参加家长会,得以踏入这所令我神往的学校。迎面的主教学楼,叫做“龙门楼”,门厅两侧,装饰着用楷体篆体等各种书法撰写的大大小小的龙字。我当即联想,校方是否在暗示,莘莘学子通过在校的埋头苦读,能够顺利地跳过“龙门”呢?今天龙门的传人,与时俱进,向往的,恐怕就是“龙的门”了。 1871年,胡传离开龙门书院,刘熙载给他的赠言是:“为学当求有益于身,为人当求有益于世。在家则有益于家,在乡则有益于乡,在邑则有益于邑,在天下则有益于天下。斯乃为不虚此生,不虚所学。不能如此,即读书毕世,著作等身,则无益也。”上海中学时下一本录取率,历年保持在99.5%以上,而胡传先后五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按现在校长的标准来衡量,一定痛心疾首,肯定算不得好学生。他回乡后,主持重修上庄胡氏宗祠。40岁以后,他决定放弃科考,另辟蹊径,到当时官员学者很少前往的东北谋发展。胡适口述自传中说:胡传向一位经商致富的族伯借了一百银元,搭船自上海去天津转往北京,再旅行42天,到达吴大澂的驻地宁古塔。“吴氏为一自修而成名的大学者、考古家和政治家。父亲告诉吴公他不是来求职的,他只盼吴氏能给予护照和通行证,好让他遍游东北,并考察边疆地理。吴氏对父亲大为赏识,其后吴氏巡行阅边,总是偕父亲同行。”唐德刚先生在胡适口述自传中对此作注:“胡传以一个四十岁落第的江南士子,亲老家贫,妻亡子幼,竟然离乡撇井,负债投边,出塞四十余日,去充当一名三品小官吴大澂的幕僚!这种精神,也实在是难能可贵。胡传当然自信是个人才,但是在人才济济的东南和北京找不到可以一展抱负的机会,这大概也是他下定决心到那最需要人才而人才最不愿去的地方去的最大动机,最终能慢慢地脱颖而出。虽然他死的时候位不过知州,然而在近代中国边疆开发史上,也可说是青史垂名了。在他颠沛流离的一生里,我们也可看出帝王时代中国以做官为唯一职业的读书人生活的一鳞半爪。”唐先生的话说得有点矫情。三品官员 _政府已属卿贰大臣,在地方上可任顺天府尹(北京市长)和各省按察使,吴大澂的“三品卿衔”,与实缺官员尚有差距,但同年八月十七日已经实授太仆寺卿,显然不是“小官”,而是风头健旺的红员,谁也不敢小瞧他。去他身边谋差,尽管是在风雪弥漫、人烟稀少的东北,其实却是条做官的捷径。 凭着张佩纶的介绍,当然也靠自己的本事,胡传不久成为吴大澂的幕僚。一年后,吴大澂保举他为知县,从此进入官场,最后官至台湾省台东知州。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胡传1895年8月18日离台内渡,22日病逝于厦门。此时,小胡适年仅三岁零八个月。 张佩纶为胡传所写荐函,迄今未见各类专著引用,其原文如下: 在津曾布一笺,当已入鉴。近维雅歌投壶,餐卫安适为颂。胡铁华明经,安徽绩溪人,其从兄宝铎观政郎曹,与公戊辰同年。铁华尝从融斋先生于龙门书院究心当世之务,闻东三省为国家根本,而吉林尤边塞要冲,平日讲求舆地之学,欲一往观其形势。节缩衣食得百余金,顾薄笨车以行。其友章琴生编修洪钧,乃佩纶辛未同年,谓边地荒凉,军防严密,不上谒军门,恐珲春、三姓各扼塞力,且不能自致。故属佩纶一言为介,昔苏子由登终南、嵩、华,渡黄河,尽觇天下之奇,而终欲一见韩太尉。今铁华孤行二三千里,眺白山沥混同,而公固今之一韩。所谓天下恃以无忧,外夷惮之不发者,殆庶几焉?望以为可教而进教之,幸甚。章编修为合肥相公奏调至津,人甚笃实专壹,交游良寡,铁华与章同县,殆至契也。(致吴清卿京卿) 此信无写作日期,其在张佩纶的文集涧于集?书牍中的排列位置,居于光绪七年三月初三日张佩纶致李鸿章函和四月十一日致奎斌函之间,亦即1881年四五月间,在东北地区,恰好进入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是适宜旅行的季节。从信的内容看,胡传在北京的人脉关系为族兄胡宝铎,和另一位绩溪同乡章洪钧。胡宝铎此时身份是兵部候补主事,记名以军机章京补用,故张佩纶称其为“观政郎曹”。观政者,候补或见习官员也。章洪钧,李鸿章的幕僚,与张佩纶为进士同年,两人过从甚密。张佩纶虽与胡传素昧平生,但推荐信写得风生水起、灿烂可读。其中“昔苏子由登终南、嵩、华”之句,用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典故,把吴比作宋代枢密使韩琦。张佩纶还将章洪钧与“合肥相公”李鸿章的关系略作铺叙,使得积极奔走于李鸿章门下的吴大澂,能够重视和关照这位远道投奔的落魄秀才。需要说明的是,吴大澂27岁中进士,点翰林,历任陕甘学政(1873)、太仆寺卿(1881)、通政使司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