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夫人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邓鲂、张彻落第白居易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寒松无妖花,枝下无人行。春风十二街,轩骑不暂停。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众目悦芳艳,松独守其贞。众耳喜郑卫,琴亦不改声。怀哉二夫子,念此无自轻。,古诗品韵,【赏析】这首诗流露了作者对朋友落第的关怀和体贴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朋友不随波逐流,不迎合世俗,自尊自爱、清高自守的高尚节操的赞赏和鼓励之情。全诗主要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以“古琴”“寒松”比喻不合于世俗、情操高洁的邓鲂、张彻;,以长安“十二街”上人们争相看牡丹和听秦筝等比喻人们热衷于追逐世俗的欢乐与繁华。将“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寒松无妖花,枝下无人行”与“众目悦芳艳”、“众耳喜郑卫”进行对比,从而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基础梳理一、字音,“罔”通“网”,这里作编织讲,名词,早晨,名词,朝代,动词,朝见,介词,对,赞许,答应,允许,表示大约的数量,处所,使动用法,使发愁,名词作动词,约会,名词作动词,水波泛动,名词作状语,向北,形容词作动词,充满,形容词作动词,空有,压席子的东西;,边缘;,抛弃,扔弃;,六、特殊句式蛟何为兮水裔_中原北望气如山_塞上长城空自许_将以遗兮远者_楼船夜雪瓜洲渡_铁马秋风大散关_,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省略句,省略句,七、名句默写袅袅兮秋风,_.(屈原湘夫人)泻水置平地,_.人生亦有命,_?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洞庭波兮木叶下,各自东西南北流,安能行叹复坐愁,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_,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早岁那知世事艰,_.楼船夜雪瓜洲渡,_.(陆游书愤),出师未捷身先死,中原北望气如山,铁马秋风大散关,资料卡片1走近作者(1)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的作品,有二十五篇,即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2)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在今山东郯城西南)。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3)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巩(今河南巩义)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4)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写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2写作背景(1)湘夫人湘夫人和湘君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江水神的乐歌。古代楚国沅、湘一带,有祭祀男妇水神之俗;后以舜为湘君,以舜二妃(娥皇、女英)为湘夫人。湘夫人是以巫师扮演的湘君的口吻,抒发追怀湘夫人的情怀,,发生在湘夫人久等湘君不至而北出湘浦、转道洞庭之时。因此当晚到的湘君抵达约会地北渚时,自然难以见到他的心上人了。作品即由此落笔,与湘君的情节紧密配合。(2)拟行路难(其四)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3)蜀相这首诗是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初到成都游武侯祠所作。当时安史之乱未平,作者仕途失意,弃官入蜀。他在诗中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推崇备至,有着深刻的寓意。“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东汉建安二十六年(221),刘备在蜀称帝,国号为汉(后人称蜀汉),以诸葛亮为丞相。,(4)书愤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3相关知识(1)楚辞,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2)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细剖深析1湘夫人中“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有什么含意?【点拨】在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这时正值傍晚,鸟儿归巢、渔人收网的景象使诗人想到自身的处境,更感失约后的孤独和苦恼。,在对比中产生联想,在联想中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感觉: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我们知道鸟本来应该停在树上,而鱼网则应在水中,由此可以想象出这里水神内心的失望和困惑。,2如何理解“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句诗?【点拨】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一般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3结合全诗,谈谈拟行路难(其四)中“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点拨】第一个反问句“安能行叹复坐愁”是说不应当发愁,应该自我宽解,心胸开阔,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又表示人非木石,岂能无情?面对着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智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4蜀相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点拨】颔联的诗眼应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为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夜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便使人自然生出“感事怀人”之意。春色固然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难道武侯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5书愤一诗抒发了诗人既“悲愤”又“豪壮”的思想感情,诗人是怎样将这两种感情抒发出来的?【点拨】全诗虽通篇不见“愤”,但细品起来,愤慨之情无处不在.首联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暗写其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出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颔联由六个名词组成,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这联承接“气如山”,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颈联从回忆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探究争鸣湘夫人在艺术表现上给我们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各抒己见】屈原在这首诗里善于运用寓情于景,以景传情的手法.从深层结构看,这首诗有着寓情于景的表情法.景物不是原来的样子,而是带上感情色彩的景物,如秋风、秋水、秋叶的描写。,情感的流动较蕴藉、含蓄深沉,如海底暗流.这种形式,明暗对应,相辅相成,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形式,可增大情感的容量,使情感的表现呈立体状.这首诗歌源于民间,语言地方化.本诗起源于楚国民间文艺,所描写的对象,都是楚地化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如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氛。,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特别是“兮”字的大量运用,既调整了音节,又加大了语意、语气的转折跳跃,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这首诗重叠交叉,明暗结合.全诗采用明暗对应的双层结构方式.主人公的情感表现,有明有暗,明暗结合.在描写实境时,主人公的情感是表层性的,意旨明朗,指事明确,语言明快,情感色泽清晰.,文脉图示1湘夫人2拟行路难(其四),3蜀相4.书愤,文本对译湘夫人,技法借鉴一、写作归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屈原在湘夫人这首诗的开头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全诗景物描写十分成功,它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相映衬,情感的流动与外在的形式同步.,二、技法指导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运用借景抒情法,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三、随堂练笔任选一景,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加以描绘,写一段文字(片断),要求语言优美,不少于80字。,四、他山之石走进这里,脚踩在磐石上,听溪流潺潺。看溪水起舞,飞珠溅玉。这水,宁静了我的心,怡悦着我的情,让我“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停在岸边的湿地,静静地吮吸甘露琼浆。我轻轻地靠近她,她飞起,飞去,和我捉起了迷藏。,突然间,又一群蝴蝶飞来又飞去,飞向花丛。花的海洋顿时热闹起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花儿和蝶儿嬉戏着,打闹着,撩拨得我不能自已,我于是融入其中,与花蝶共舞。,素材挖掘一、课内素材开发以身殉国的屈原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他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终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几起几落的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忠君爱国”“责任”“执着”“关爱百姓”“气节”“价值与人生”等有关话题的写作中。,【类文示例】总能看到江畔那个人: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披发行吟,时而悲叹,时而沉吟。他亦如他的文,散发出点点馨香,遍染层林。他是感时伤怀,他亦忧国忧民,司马迁称赞他:“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浩,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他就这样徜徉于汨罗江,国家的灭亡,,百姓的哭声,都化作他眼角的泪滴,流入江底。他是千古传唱的歌者,留给后世一片震惊。如果不是深入地了解,谁又能知道他的内心,谁又能知道他的凄苦,谁又能去学习他的节操?,二、课外素材储备中老缅泰再次开展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据公安部网站报道,14日早上7时30分,随着3发绿色信号弹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关累港腾空而起,由中老缅泰四国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联合指挥部组织指挥的联合巡逻执法船队鸣笛起航,再次开展湄公河航道联合巡逻执法行动。,自去年12月10日中老缅泰四国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首航以来,四国加强国际执法合作,积极协作配合,进一步加大对湄公河沿岸的管控力度,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情况,保障航运秩序,保护各国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湄公河国际航道航运全面恢复,中国西双版纳关累港再现出入境人员往来频繁、商贸活动繁荣的景象。,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双赢”“合作无处不在”“团结就是力量”“交流与沟通”等有关话题作文写作中。,【类文示例】现实生活中,竞争无时不在,但它不应该是一味的相攻,两败俱伤.或许,只要我们多一份关爱、包容、谦让、无私,不仅承托了别人,更成就了自己.在付出中收获双赢.我们明白,合作可以成为竞争的主旋律,和谐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在真诚的微笑中,互相帮助,互相提高,让别人的长处弥补我们的短处,让我们的长处“承托”别人的短处,让彼此都获益,让彼此携手同行.,汨罗江边寻残梦孙守名又是一年端午节,自然让我想起汨罗江畔的玉笥山,想到三闾大夫投江的河伯潭.其实,我没有到过汨罗江,也从未泛舟于洞庭湖,虽然神往已久.,美文欣赏,可我在断断续续的残梦中,曾无数次梦到过披发行吟泽畔的屈原.屈原是一座丰碑.他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并不单纯是因为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发自内心的那些咏叹汇聚成一篇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文章,在诗经之后闪烁着五彩光华,照耀着华夏的天空.凝聚着无数心血的离骚字字含泪,句句泣血,读来令人肝肠寸断.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不乏煌煌巨著,亦有精巧短制,试想哪一部作品堪与离骚相比?屈原是一种精神.在战国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他想在楚国施展开自己经天纬地的才华和济世救国的理想抱负.曾经,他也是楚怀王的心腹和股肱之臣,那时,他太兴奋了,以至于把整个楚国的天空看得群星璀璨.,他以为,只要忠君,只要爱国,他就永远可以立于楚国的朝堂,站在楚王的身边,面对大好河山,实现自己的雄才大略.然而听惯了甜言蜜语的楚王哪里会听逆耳忠言,龙颜大怒后,灾难自然降临到屈原的身上.流放的屈原对楚王仍然抱着幻想,幻想楚国能在危难之际转危为安,幻想着楚王能在沉沉的酣梦中想到志纯忠虑的自己,幻想自己能站在伤痕累累的楚国朝堂再次力挽狂澜然而,这只是黎明前的残梦,浓重的黑暗后还是黑暗,佞臣当道的楚国没有曙光,没有一线希望.风景秀丽的玉笥山,碧水荡漾的洞庭湖,悠悠的岁月,焦虑的心境,此时的屈原正在痛苦和忧虑中挣扎.伴随着震天动地的呐喊,摇摇欲坠的楚国已是风烛残年.,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被秦军攻破,屈原感到救国无望,流着眼泪,恍恍惚惚地行走到汨罗江畔,昏昏沉沉中投入那片澄澈莹碧的水面.屈原选择了以身许国,那是怎样的一种悲苦和无奈.生在楚国,他注定要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磨难.今天,我们到底该把悲愤的矛头指向谁呢?是昏庸无能的楚王,还是上官大夫、令尹子兰?一个国家,如果既有昏君,亦有佞臣,那真是百姓,无穷的灾难.偏偏楚国两者俱全,纵使屈原能有通天的本事,也只能在夹缝中生存,最终落得悲剧的下场.行吟中的屈子容颜憔悴,心如死灰.在江畔,他无数次地思索着国家的命运,经受不住绝望的折磨,选择死是唯一的出路.如其行尸走肉般地生,不如轰轰烈烈地死.生,要伟大;死,也要得其所.这就是一种高贵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与天地并存与日月争辉.,屈原的死没有任何的诗意,不像醉意的李白失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命安全教育课件及教学设计范文
- 走进童年: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癫痫治疗仪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补充香水液市场供需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药物筛选抗病毒药物开发动态报告
- 商品运营活动策划方案
- 预设话题营销方案
- 复工活动策划方案地产
- 人工礁石施工方案
- 迷彩墙纸施工方案
- 2025年教师招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 2025辽宁基金投资有限公司社会招聘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焊工安全培训考试题库【含答案】
- 雨课堂在线学堂《军事理论》作业单元考核答案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押题试卷
- 2026年山东化工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2026学年山东省潍坊市六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汽车清洗系统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表格产品更新换代决策参考
-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吉林油田第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数学试题(含答案)
- 快递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