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研讨班WorkshoponBiomedicalandHealthResearchEthics,什么是伦理学WhatisEthics,一个简明的定义aconcisedefinition:伦理学是哲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社会规则,问答“人应该怎样生活?”或者“人应该怎样做?”,伦理学也可以看作是有关道德伦理的理论。Ethicsmeansabranchofphilosophywhichstudiesthesesocialregulations,toanswerthequestion“howshouldapersonlive?”or“howshouldapersonact?”.Inthisusage,ethicsisalsocalledethicaltheory.或者将伦理学看作道德哲学,基本问题有关好(善)、对、美德等。Ormoralphilosophy,asksbasicquestionsaboutthegoodlife,aboutwhatisbetterandworse,aboutwhetherthereisanyobjectiverightandwrong,andhowweknowitifthereis,andaboutvirture.(B.MacKinnon:Ethics:TheoryandContemporaryIssues,P.4),伦理(ethics)和道德(moral),在西方的伦理学研究中,有些哲学家将伦理与道德加以区分,但是最普遍的用法是将这两个词视为同义词。Ethics一词源于希腊文的ethos,意思是“品格”(character),Moral一词出自拉丁文的moralis,意思是“习俗”(custom)或“礼仪”(manners),所以,“伦理”似乎比较适合于个人的品格,而“道德”似乎是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道德”是描述行为选择的对错,而“伦理”则比较复杂:有时候指的就是“道德”;有时候它不只涉及行为对错这个方面,而且是提供生活所有面向的指引,也就是说,“伦理”包含“道德”,其范围比道德广泛;有时候它的意思就是“道德的理论研究”。本书对这两个词语的使用,采取比较普遍的作法,将它们当成同义词。,伦理评价的范围:按照LouisP.Pojman的观点,伦理学最关心的当然是如何建立行为的规范原则所以对行为的评价是首要之务,但是根据当代伦理学者LouisP.Pojman(波宜曼)的分析,伦理学除了评价行为之外,也对结果、人格和动机作评价,对这四种类型事务所使用的评价性语词也不相同。(LouisP.Pojman,Ethics:DiscoveringRightandWrong,Belmont,California: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1995,PP.9-12):对行为的评价性语词是:“对的”、“错的”、“义务的”(obligatory)、“可选择的”(optional);对结果的评价性语词是:“好的”、“坏的”、“无关好坏的”(indifferent);对人格的评价性语词是:“有品德的”(virtuous)、“邪恶的”(vicious)、“中性的”(neutral);对动机的评价性语词是:“善意”、“恶意”、“中性的”。不同于公认的伦理评价三个方面:MotiveActionConsequences,行为action:,在伦理学中,我们可以将行为划分为四种类型:(1)对的right或者正当的行为。也就是道德上要求个人去实践的行为,这类行为是个人的义务或者责任。(一个行为当且仅当它符合义务和责任的要求而实践的行为。)(2)错误的wrong或者坏的行为。也就是个人有责任或义务不去实践的行为,道德上不允许个人去从事这类行为。(一个行为当且仅当个人有责任或义务不去实践的行为)(3)无关对错的(indifferent)行为,也就是个人既无责任或义务去从事,也无责任或义务不去从事的行为,即从事这类行为并不受道德规定的禁止,换句话说,这类习惯挪威是道德上可做、可不做的行为。例如小孩子买这支铅笔还是那支铅笔。(4)超义务的(supererogatory)行为这类行为是指超出了个人义务所要求的行为,也就是说,这类行为并不是个人的责任或者义务,但是从事这类行为远超过了道德的要求。一般所谓圣贤行为就是属于这一类行为。例如变卖家产去帮助别人的行为。(3)和(4)这两类行为是个人具有选择性的(optional)行为。因为这些不是道德要求,而是个人可以选择做或者不做。,Consequentialism后果论Teleologicaltheory目的论,通常一个行为所产生的结果consequence,攸关这个行为的道德正当性。譬如:一个诚实的商人遭到劫匪的绑架,他机智地逃脱,被你发现,这时,劫匪向你打听这名诚实商人的去向,你是否应该告诉他们?是否应当对他们说谎话?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说谎”是我们的道德义务,摩西十诫也要求我们“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但是如果说真话将置义人或好人以不利地位时,我们是否还需要坚守“不应该说谎”的道德义务?这个时候决定该不该说谎的因素,就是对行为结果的评价。我们认为在特定情况下,不说实话才是我们的义务。(大义)垂死的病患要求拔掉呼吸器的管子等,不想忍受那样痛苦地活着,医生是否应该答应他的请求?,人格/动机motive:,评估一个人的人格,是以慷慨、慈善、谦虚或吝啬、残暴等词汇加以描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动机的评价词,如果一个人从事一个行为时的动机是要尽其应尽的义务或者责任,也就是说,他想要从事该行为,只因为那是他应该做的行为,则我们称其行为的动机是出于善意。譬如:张三在海水浴场发现一个小孩溺水,由于张三的游泳技术很好,他很快就将这名小孩救起。张三的这个救人的行为当然是一个正当的或者对的行为,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情境中,由于张三救人并不会涉及太大的危险,所以救人是张三应尽的义务。但是张三救人的动机是不是基于善意?如果张三就这个小孩的动机是:这是他应该做的行为,则张三的动机是善的;如果张三是因为想将来对自己会有帮助,基于这样的动机救人,张三的行为虽然是道德上正当的行为,但是其动机却不是基于善意。因此,一个对的行为可能是基于恶的动机,而一个错的行为则可能出于善意。,对right、错wrong用来评估对象的“行为”。好good、坏bad;善good、恶evil用来评估结果,一般“善行”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描述,(1)它可能指的是道德上对的行为,然而由于对的行为不一定基于善意;(2)也可能指的是基于善意的正当行为,但是这样的用法显然涉及两个不同范围的评价:行为和动机,然而我们通常很难从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中,真正知道其动机是否善良,因此规范伦理学理论中比较少地涉及动机的评价,所以长久以来重要的伦理学理论,不论是目的论的还是义务伦的,所探讨的话题都是以评价行为对错的标准为其对象。事实上有关行为评价的道德理论几乎主导了整个西方伦理学的发展,直到最近十多年来,强调德行、人格、动机的德行伦理学才收到较多伦理学者的关注。,Ethics伦理学分类(大学课本),VirtueEthics德性伦理学(德行伦理学)NormativeEthics规范伦理学Deontologicaltheory义务论,道义论Teleologicaltheory目的论,后果论MetaEthics元伦理学(后设伦理学)DescriptiveEthics描述伦理学,Ethics伦理学分类(台湾林火旺),NormativeEthics规范伦理学Deontologicaltheory义务论、道义论Teleologicaltheory目的论、后果论VirtueEthics德性伦理学(德行伦理学)MetaEthics元伦理学(后设伦理学)DescriptiveEthics描述伦理学(林火旺:伦理学入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Ethics伦理学分类(协和),规范伦理学(NormativeEthics)普通规范伦理学(GeneralNormativeEthics)应用规范伦理学(AppliedNormativeEthics)职业伦理学(ProfessionalEthics)生命伦理学(Bioethics)行动者(agent)、行动(action)、行动后果(consequence)非规范伦理学(Non-NormativeEthics)描述伦理学(DescriptiveEthics)元伦理学(后设伦理学)(MetaEthics)(翟晓梅、邱仁宗:生命伦理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第一节德性论VirtueTheory与规范论NormativeTheory,德性论VirtueTheory中心问题:WhatshallIbe?规范论NormativeTheory中心问题:WhatshallIdo?伦理学的发展:From“WhatshallIdo?”to“WhatshallIbe?”为什么会有上述“问题”的变化?需要反过来讲解:从规范伦理学的义务论和目的论到德性论(德行论)。,目的论与义务论的差异,目的论(TeleologicalTheory)主张:一个行为(action),完全决定于该行为所实现的目的或者导致的结果。评论一个行为所使用的词汇是:善恶或者好坏,goodorbad。义务论(deontologicalTheory)认为:评估一个行为,不是完全由该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决定,而是由行为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评价词汇是:对错,rightorwrong。,关于“WhatshallIdo?”,无论目的论或者义务论,都侧重于“WhatshallIdo?”该问题可以具体划分为三个层次:1、什么事情我们有义务去做?(obligatory)2、什么事情我们不能去做?(prohibitive)3、什么事情我们可以做也可以不做?(permissive)根据目的论的主张:如果这件事情做了以后,世界会变得好一些,则good如果这件事情做了以后,世界会变得更糟,则bad如果这些事情做了以后,结果无所谓好或这坏,则与伦理无关。根据义务论的主张:如果做这件事情符合规则,则obligatory如果做这件事情不符合规则,则prohibitive如果做这件事情与伦理规则无关,则permissive,目的论论证与义务论论证的关系,义务论目的论对right的行为,好/善good的结果对right的行为,坏/恶bad/evil的结果错wrong的行为,好/善good的结果错wrong的行为,坏/恶bad/evil的结果更多可能性的对应关系:无所谓对或错的行为,好的结果无所谓对或错的行为,坏的结果对的行为,无所谓好坏的结果。错的行为,无所谓好坏的结果。,德性论virtueethics,德性伦理学(virtueethics)认为:目的论和义务论评估行为的方向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两种理论都是孤立地探讨行为的对或错,而事实上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我应该做什么”(WhatshallIdo?),而是“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WhatshallIbe?)。基于行为者(agent)所要成就的人格,必须培养相对应的气质倾向,由此自然会表现在行为之中。因此,德性伦理学强调道德人格的优先性,关注行为者的道德品质。因此,德性伦理学也称为行为者伦理学(agentethics)。,德性伦理学的意义,根据德性伦理,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不是紧守某些道德教条,而是具有善的动机倾向。一个人若知道自己应该称为什么样的人、知道理想的人格应该如何,则无论在任何情境下,他都会知道应该如何行动,因此也就不需要依赖道德教条。现实表明:道德教条的学习往往是支离破碎的,教条与教条之间并无内在联系,教条本身也不能穷尽所有实际的情况。德性伦理学重视理想的人格典型、重视正确的道德模范,道德教育的焦点是模仿这些理想人格,以这些鲜活的生活言行,作为个人道德涵养具体的学习对象,希望透过这种学徒式的训练而形成德性,使个人能自然地从事该做的行为。,德行伦理学,德行伦理学在最近20多年再度受到重视,原因是目的论和义务论都是孤立地探讨行为的对错,而事实上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我应该做什么”(WhatshallIdo?),而是“我应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WhatshallIbe?),所以重点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是”什么。基于我要成就的人格,必须培养相对应的气质倾向,由此自然会表现在行为之中。德行伦理学有两个基本的主张(1)至少有些德行的判断可以单独地确认其有效性,而不必诉诸于有关行为正当性的判断;(2)一个对的行为最终之所以为对,是因为它以善的性格为其前提。,德性virtue与德性伦理virtueEthics,德性的含义行为者所具有的理解、内化和实践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秉性、气质和能力,德性就是化“德”为“性”达到“从心所欲不逾规”的境界。(p.30)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德性是一种习惯养成的气质倾向(disposition)。麦金太尔AlasdairMacIntyre:AlasdairMacIntyre深入研究后指出(1)德行是一种品质,可使人执行社会角色;(2)德行可使人完成特殊的人生目的,不论是自然的或超自然的;(3)德行是实现成功的手段,也就是说德行是一种效益。德性的结构:主体、要素、层次德性伦理的含义:,对德性伦理学的质疑,怎样判定行为者(agent)的德性virtue?能否从“行为”(action)或者“结果”(consequence)推断行为者的“动机”、“人格”或者“德性”(virtue)呢?,对德性伦理学的批判之一,德性论者认为,德性是一种后天习得的品质,是一种习惯和气质倾向。问题:我们如何得知哪一种习惯或气质才是正确的德性?哪种德性是好德性?如果我们以理想人格的典范作为标准,问题:谁是理想的人格?哪种人可以称得上“有德之人”?答案是:“那些从事道德上正当行为的人,就是有德之人。”再问: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上正当的行为”?答:“有德之人所做的行为就是道德上正当的行为”。(循环论证),对德性伦理学批判之二,根据德性伦理学的看法,德性会随时代和历史变化,所以每一个时代都有该时代所对应的德性。(参见课本p30:“从德性主体看,德性包括两个层次”)问题:一个社会的德性是否相对于其所属的社会?德性是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德性伦理学批判之三,德性伦理学认为道德的核心问题是“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行为本身或者行为的结果。所以以理想人格作为范例是道德教育的重点。问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难道不能够看作是一个道德规则?此外,道德作为一种习性,是经由后天学习和陶冶形成。这个学习和陶冶过程难道不需要遵守道德规范吗?,现代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形态:德性论与规范论的融构,案例:某次投掷手榴弹演练中,一名士兵不小心将一枚即将引爆的手榴弹投掷到了自己身后的队伍中,张三眼看这枚手榴弹即将引爆,就立即飞身扑到这颗手榴弹的上面,以拯救战友的生命。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认为张三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因此值得赞许和宣传。但是我们能否要求其他所有的人都必须这样做?(实际上张三的行为已经是一种超义务行为)根据德性伦理学的要求,如果我们要求每一个士兵都这样做,李四、王五等全体战士都奋不顾身扑了上去,后果可想而知。由于我们不能人人都是圣人(或者英雄),所以德性伦理学的要求不如义务论务实。但是,社会又不能不树立一些典范人物(英雄),我们需要圣人(英雄)作为提升人格的理想标杆。因此有学者认为“义务伦理学使社会安定,而德性伦理学的强调则可以标志社会的理想,使社会更臻完美”。正如法兰克纳所评价的:“只有人格特质而没有原则(的伦理学)是盲目的”,“只有原则而没有人格特质(的伦理学)是无能的。”,规范伦理NormativeEthics,规范伦理的主要内容:目的论和义务论规范伦理学不仅要问我们“应该做什么”,也要问我们“应该如何做”。回答“应该做什么?”问题的伦理学称为“实质伦理学”(substantialethics)回答“应该如何做?”问题的伦理学称为“程序伦理学”(proceduralethics),规范伦理(normativeethics)(续),规范伦理学是对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进行系统性了解,并对道德原则的合理性加以探讨。规范伦理学的目的就是要对日常生活中道德箴言,进行哲学式的研究:一方面探讨这些箴言的合理性基础,另一方面则归纳出一个或者一些更基本的原则,借以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也就是说,规范伦理学的目的主要是要建构有关行为规范的基本原则,以最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面临道德问题时的行为指导。在规范伦理学领域中,最主要的是有关道德义务和道德价值的判断,尤其是道德义务的判断更是(规范)伦理学理论的核心。,目的论(后果论)teleologicaltheory:,目的论主张一个行为的对错,完全决定在该行为所实现的目的或结果。主要的代表性理论有:伦理利己主义(ethicalegoism)和效益主义(utilitarianism)两大主张。义务论认为评估行为的对错,不是完全由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决定,而是由行为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主要是康德(ImmanuelKant)和罗斯(WilliamDavidRoss)的伦理学说。德行伦理学*(德行论)则认为目的论和义务论评估行为的方向都是不正确的,因为它们都是孤立地探讨行为的对错,而事实上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我应该做什么”,而是“我应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基于我要成就的人格,必须培养相对应的气质倾向,由此自然会表现在行为之中。,目的论(后果论)Teleologicaltheory,目的论认为,判断一个行为(action)在伦理学上对错的标准是该行为的后果。结果是“好的”(good)的行为便是“正确的”行为,或者说是“对的”(right)行为。目的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伦理学思潮是效用论,或者称为“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判断一个行为在伦理上是对还是错的标准是该行为的效用或者说“功利性”(utility)如何。代表人物:Bentham,Mill.效用论又划分为:偏好效用论(preferenceutilitarianism)、行动效用论(actutilitarianism)、规则效用论(ruleutilitarianism)等。,目的论的伦理学包括:,利己主义的目的论:1、心理利己主义(psychologicalegoism)一种有关人类动机的主张,认为所有人类的行为都是出自于自我关怀。2、伦理利己主义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提升自己的利益,或者人们有义务去从事任何可以有利于自己的事情。除非事情最终的结果对你有利,否则你没有任何道德理由去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用16-17世纪ThomasHobbes的话说,自保(self-preservation)是人类最根本的欲望。尽管“利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类本性,但是有些学者认为“利他”也是人性的一个主要驱动力,并认为利他主义是阻止人类私性最合理的道德理论。利他主义的目的论:当代实践伦理学(practicalethics)最重要的哲学家PeterSinger企图从生物学的角度证明人类的自然利他主义倾向,这种利他主义是互惠性的,称为互惠利他主义(reciprocalaltruism)。效益主义目的论:就是以行为产生的整体结果决定行为的道德正当性。即:一个道德上对的行为,就是在所有可能选择的行为之中,其结果能产生最大量的善或最小量的恶的行为。注意:这里的最大量善不善针对行为者个人的,这是效益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区别。但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和恶可否量化?什么是结果?,传统的利他主义的观点,1、利他主义必须付诸行动。只有善心没有善举,不是利他主义的道德标准;2、利他行为的直接目标必须是为了提升他人的福祉;3、在利他的行为中,意图比结果重要;4、利他的行为必然会造成行为者自己可能的损害;5、利他是无条件的,行为者不能期望任何的回报。,互惠利他主义(reciprocalaltruism)的观点,但是,现代利他主义的代表人物PeterSinger则认为:利他主义应该满足互惠原则。按照互惠利他主义的看法,公平、正义的观念因为回报的观念而形成。互惠行为必须选择对象,否则可能得不到回报,也就是说,必须分辨公平对待你好欺骗你的人,避免和后者接触,甚至对他们发怒或以敌意对待。从自己所属的群体中取出或消灭欺骗者,不但对自己,也对其他互惠利他主义者有利。在那些公平互惠者之间则会产生正面的情感,这个情感会使互惠、互助关系的建立更为增强。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OneGoodTurnDeservesAnother)。可见在Singer看来,利他主义并非完全不计回报。,效益主义的观点(目的论的一种形式),效益主义(行为效益主义)以行为产生的整体结果(overallconsequences)作为判定行为本身道德正当性的标准。目的决定手段。也就是说,(一个具体的)行为的“对”或“错”只是其结果“好”或“坏”的一个函数。因此,一个道德上“对”的行为就是在所有可能选择的行为中,其结果能够产生最大量的“善”或者最小量的“恶”的行为。(注意:“应该”与“能够”的区别。),对效益主义的反驳,1、效益主义所衍生出来消极责任会严重威胁到医生人格的完整性。2、消极责任的概念使效益主义对行为的要求永无止境。3、混淆了义务行为和超义务的行为(supererogatoryactions)的界限。(参见林火旺:伦理学入门),义务论(道义论)Deontologicaltheory,教材中的观点:义务论和权利论是现代道义论的两种基本形式。更多观点认为义务论与道义论是同义词。道义论(义务论)观点认为,对于一个行动的对错的评价不能诉诸行动的后果,而应该根据规定伦理义务的原则或规则,而这些原则或规则是不管后果如何都必须贯彻的。行动道义论(actdeontology):行为者无需规则就能直接把握应该做什么。规则道义论(ruledeontology):行为的对错要视该行为是否符合伦理原则或规则。,康德义务论(道义论)的理论基础,康德在其道德理论中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及其被尊重的权利,他认为每一个人之所以有尊严,不是基于其社会地位或者特殊的才智,也不是其成就,而是其天生的理性能力(思考和选择的能力),这个能力不只能创造自己的生活,也能指定法律保障和提升相互尊重。康德称这种力量和依据普遍正义原则而行的责任为“自律”或“自主性”(autonomy),自主性给与个人道德权威和地位。注意:自律与他律(heteronomy)相区别,自律的基础不在于人的情感,也不能诉诸于外在的社会制度,而在于个体的人的理性。相反,社会制度必须基于理性所形成之法则,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自由和正义。自由就是把个人特殊的欲望和喜好从属于普遍的道德律之下的能力。他是第一个将“责任”(duty)这个概念当成道德核心概念的哲学家。传统上,责任是指负加在个人和社会上的一些要求,是特殊职位的行为要求。他将责任扩充为普遍的道德要求,认为责任与职位无关,并认为一个行为是否履行道德责任,和该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并不相关。这一哲学思想被认为是受到了ProtestantEthics的影响。,康德的GoodWill(善意志)理论,善意志就是一个人为了实现他的道德义务而行动的意志。关于善意志和义务的关系,康德提出三个道德命题:1、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必因义务而为;2、因义务而为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在于由此行为所达到的目的,而在于决定此行为的准则(maxim);3、义务是尊敬法则的必然行为。注意:义务是由道德法则所规定的必然行为。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道德法则,则我们也就不会知道什么是我们的义务。按照康德理解,道德法则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普遍性(“普遍化原则”);二是必然性(“目的原则”)三是自律性(“自律原则”),康德的三个道德原则:,普遍化原则(theprincipleofuniversality):只依据那些你可以同时愿意它成为普遍法则的准则行动。Actonlyonthatmaximthroughwhichyoucanatthesametimewillthatitshouldbecomeauniversallaw.目的原则(theprincipleofends)不论对待自己或他人的人性,都要当成目的,绝不能当成只是手段。Actinsuchawaythatyoualwaystreathumanity,whetherinyourownpersonorinthepersonofanyother,neversimplyasameans,butalwaysatthesametimeasanend.自律原则(theprincipleofautonomy)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就是制订普遍法则的意志。TheIdeaofthewillofeveryrationalbeingasawillwhichmakesuniversallaw.,正义论(ATheoryofJustice),罗尔斯JohnRawls的正义论是有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理论:Justiceisthefirstvirtueofsocialinstitutions,astruthisofsystemsofthought.正义的本质是公平(Justiceasfairness):在基本利益或社会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只有在它改善了每一个人,特别是最少受惠人的境况的情况下才是可以接受的。否则,不平等就是非正义。“所有社会价值或基本的社会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的基础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其中的一种价值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Itwillberecalledthatthegeneralconceptionofjusticeasfairnessrequiresthatallsocialvaluesorprimarygoods-libertyandopportunity,incomeandwealth,andthebasesofself-respect-aretobedistributedequallyunlessanunequaldistributionofany,orall,ofthesevaluesistoeveryonesadvantage.,TwoPrinciplesofJustice,第一条原则给平等的自由以优先性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Eachpersonistohaveanequalrighttothemostextensivebasiclibertycompatiblewithasimilarlibertyforothers.第二条原则涉及的是利益分配上的公正和机会的平等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并且(2)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Socialandeconomicinequalitiesaretobearrangedsothattheyareboth(a)reasonableexpectedtobetoeveryonesadvantage,and(b)attachedtopositionsandofficesopentoall.,罗尔斯正义论的意义,罗尔斯的正义论用作评价社会制度的一种道德标准,背看作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他的正义的对象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用来分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划分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和负担的主要制度。,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的关系,元伦理学(后设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的关系,就像是文法(语法)和语言的关系一样,文法是研究语言的意义和结构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元伦理学是研究和制定规则的,是为规范伦理学制定规范的,或者是为规范伦理学的规范寻找理论辩护的。规范伦理学的理论是研究人类行为应有的道德限制,可以作为我们实际生活中行为的指引,但是后设伦理学研究的目的,则不是为了指引我们的日常行为,而是以伦理判断和原则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Somethingaboutmeta-ethics,Meta-ethicswhichmeans“元伦理学”or“后设伦理学”.Fromthemid-1930suntilrecently,meta-ethicspredominatedinEnglish-speaking-universities.Indoingmeta-ethics,wewouldanalyzewhetherthedeathpenaltyismorallyjustified,wewouldaskwhatwemeantincallingsomething“morallyjustified”or“good”or“right”.Wewouldanalyzeethicallanguage,ethicalterms,andethicalstatementstodeterminewhattheymean.Indoingthis,wewouldbefunctioningatalevelremovedfromthatimpliedbyourdefinition.Itisforthisreasonthatwecallthistypeofethicsmeta-ethics,metameans“beyond”.,normativeEthicsandOtherTypesofEvaluation,Ethicalstatementsorjudgmentsareevaluative.Theytelluswhatthespeakerbelievesisgoodorbad.Theydonotsimplydescribewhattheobjectorthejudgmentislike.Theygofurtherandexpressapositiveornegativeregardforit.However,factualmattersareoftenrelevanttoourmoralevaluations.Factualjudgmentsmightbequiterelevanttoourmoraljudgmentboutit.Becauseethicaljudgmentsoftenrelyonempiricalorexperientiallybasedinformation,ethicsisoftenindebtedtootherdisciplinessuchassociology,psychology,andhistory.Thus,wecandistinguishbetweenempiricalordescriptivejudgments,bywhichwestatecertainfactualbeliefs,andevaluativejudgments,bywhichwemakejudgmentsaboutthesematters.Evaluativejudgmentsarealsocallednormativejudgments.Moraljudgmentsareevaluativebecausethey“placeavalue”onsomeactionorpractice.Theseevaluationsalsorelyonbeliefsingeneralaboutwhatisgoodorright,inotherwards,onnormsorstandardsofgoodandbadorrightandwrong,theyarealsonormative.,元伦理学的发展,元伦理学是20世纪初才发展起来的,标志是1903年Moore出版M伦理学原理,首次将伦理学划分为规范伦理学和元伦理学。此后它深受分析哲学(analyticphilosophy)的影响。后设伦理学者认为,以往伦理学理论之所以莫衷一是,主要的原因在于伦理学者对于伦理学语言的使用不够明确,而伦理学理论之间的差异,常常是由于使用的语词具有不同的意涵所导致,因此为了要使伦理学的讨论更为精确,后设伦理学者认为有必要首先对伦理学所使用的语言,譬如:对、善、应该、义务,等加以分析和定义。但是对这这些伦理语词的意义,不同的后设伦理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非自然主义(non-naturalism)情绪论(emotivism)规约伦(prescriptivism)另外,道德实践是否因社会而异?道德是相对的还是具有客观性的?道德判断是否可以得到证成(justification)?道德判断是否能够被证明具有合理性的基础?以及“如何可以证成一个道德判断?”“道德的本质是什么?”这些也都是后设伦理学关心的话题。,TypesofEthicalTheory,Inourworkshopwewanttoprovidebriefsummariesofsomeofthemostinfluentialonesnowadaysinthewest.1.divinecommandtheory(神示论)2.utilitarianism(功利主义)3.naturalrightstheory(自然权利论)4.naturallawtheories(自然法论)5.socialcontracttheory(社会契约论)6.virtueapproachestheory(美德逼近论)7.theethicsofcare(关怀论)8.Feminism(女性主义)9.thedeepecologytheory(大生态论)10.SituationEthics(境遇论)11.RelativeEthics(相对论伦理学),道德相对主义观点,道德相对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没有普遍有效的道德原则,也就是说,在某个社会(群体)认为是对的行为,在另一个社会(群体)看来可能是错的,或者无关对错的。基础: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relativism).问题:既然没有普遍的道德原则,那么谴责或者干涉其他社会(群体)的价值或者规范的行为是否可以得到伦理学辩护?,哈曼(GilbertHarman)的道德相对主义,哈曼认为,道德判断是相对的。道德判断必须在某一个相关联的协议(agreement)或理解(understanding)中,才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一个行为相对于某一个协议可能是错的,但是相对于另外一个协议可能是对的,协议本身可能有时只是潜伏在语境(context)中。哈曼在研究了道德判断的提出者、听众和行为者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引入“内在判断”(innerjudgment)概念,它有两个要件:1、当道德判断的提出者作出“某人B应该做某事T”这个判断时,意味着行为者B确实有理由做T;同时,2、判断的提出者和听众也都承认这些理由是行为者B(做某事T)的内在动力。也就是说,对于道德判断(内在判断)而言,道德判断的提出者、行为者和听众都赞成这些理由,因为这些理由来自于他们共享的目标、欲望和企图;如果一个判断只对行为者B做评价,或者只涉及行为本身,则不是内在判断,也就不属于道德判断了,因为这种类型的判断没有显示出行为者和行为的内在关系。,什么是“应该”?哪种判断属于内在判断?,哈曼认真研究了什么是“应该”。他将“应该”划分为四种类型:1、期许:现在的广州应该比以前更美丽了。2、价值评论:那只手表应该很名贵。3、理性的应该:她应该主动一点。4、行为者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他应该做那件事情。哈曼认为,第四种“应该”反映了行为者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因此第四种判断才是内在判断。他认为,内在判断具有四个要素:1、行为者A;2、行为D;3、道德思考(Considerations);4、动机/意图必须存在一个共通于判断者、行为者和听众的动机性态度(Motivationalattitude)也就是遵守同一个协议之意图(intention)。所以,内在判断可以写成“应该(A,D,C,M)”这里特别强调,道德判断(内在判断)只有相对于某一个特定协议才是有意义的。问题:在这个案例中,有没有一个共同遵守的协议(agreement)呢?没有。按照哈曼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这个案例不符合内在判断的条件,因此无法做道德判断。或者说,这个问题超越了道德判断的范围,需要首先确立一个共同协议。在目前医患双方互不信任、社会舆论误导、公共卫生政策失范、皇权-商权-民权张力不平衡的情况下,无法建立一个共同协议。,基督教伦理学,爱的诫命基督教伦理观的中心(TheGreatestCommandment)(太22:34):法利赛人听见耶稣堵住了撒都该人的口,他们就聚集。内中有一个人是律法师,要试探耶稣,就问他说:“夫子,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WhenthePhariseesheardthathehadsilencedtheSadducees,theygatheredtogether,andoneofthem,alawyer,askedhimaquestiontotesthim.“Teacher,whichcommandmentinthelawisthegreatest?”Hesaidtohim,“youshalllovetheLordyourGodwithallyourheart,andwithallyoursoul,andwithallyourmind.Thisisthegreatestandfirstcommandment.Andasecondislikeit:Yourshallloveyourneighborasyourself.Onthesetwocommandmentshangallthelawandtheprophets.”,医学伦理学MedicalEthics,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和医学道德现象的学科,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伦理学的分支学科。(孙慕义:医学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页)医学伦理学属于规范伦理学中应用规范伦理学中一个分支。,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新阶段BioethicstheneweraofMedicalEthics,AccordingtoEngelhardtstheory,bioethicsisabranchofappliedethicsdealingwiththemoralissuesaboutlifeanddeatharisingformmodernbiologicalandmedicalresearchandhealthcarepractice.Theseissuesincludetheallocationofscarcemedicalresources,theextentoftheautonomyofthepatientandthescopeandlimitsoftheauthorityofdoctorsandnursed,abortionandeuthanasia,experimentswithhumansubjects,geneticresearchanditsapplications,birthcontrol,exogenesis,newmedicaltechniquesinhumanreproduction,pre-natalscreening,surrogatemotherhoodandtissueororgandonation.Additionaltopicswillariseasresearchadvances.,生命伦理学诞生的社会历史背静,生命伦理学于20世纪50-60年代起源于美国,最有名的研究机构是华盛顿的乔治顿大学肯尼迪伦理学研究所和纽约的TheHastingsCenter.1969年,美国纽约建立了一个社会、伦理学和生命科学研究所,现在统称为海斯汀中心。1、1945年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2、1945年纽伦堡审判;3、1962年RachelCarson出版寂静的春天;4、美国国内发生的几起人体试验案件。我们国家,生命伦理学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推动生命伦理学新发展的因素:,1、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不但能够更有效地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而且有可能操纵基因、精子或卵子、受精卵、胚胎,以至人脑、器官和组织,甚至人的行为。2、干预人的生老病死的自然安排。将性与生殖分离,同时使生殖与性分离。3、HIV/AIDS的传播。(转AIDS讲座)4、医疗费用的上升与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公。5、丑闻的揭露和民权运动的高涨。6、其他。,生命伦理学的主要内容,(1)理论层面:(2)临床层面:(3)研究层面:(4)公共卫生层面:(5)政策层面:(6)文化层面:,MedicineandMurderintheThirdReich,EduardPernkopfundseineArbeit,纳粹人类研究的受害者主要是犹太人,也包括吉普赛人、战俘、政治犯和其他人。纳粹残暴的人体实验有:将囚犯置于压力试验室,观察他们如何在高压下停止呼吸;给他们注射斑疹伤寒和黄疸病毒;将他们浸泡在冰水中作“冷冻”试验;将他们脱光衣服放在户外雪地里直到冻死;观察吉普赛人单喝盐水能活多长时间;将囚犯置于空军的减压舱,然后将空气抽掉,观察参与者如何缺氧死亡,然后解剖尸体如此等等。其中最为臭名昭著的是冷冻试验,办法是,将人浸在冰水桶里,或者在冬天将人脱光衣服赤条条地放在雪地里过夜。许多人在冷冻试验中死亡。对于没有死亡的人纳粹将脱光衣服的女囚睡在旁边的办法使之回暖。约有300人被用来进行约400次冷冻试验,直接被冻死的约80-90人,其余的人都被杀害,有些人发了疯。,被称为“AngelofDeath”的德国医生,JosefMengeleatAuschwitzin1943,此人使用注射等方法,残害儿童。在战后纽伦堡军事法庭受到了审判。,儿童实验,奥斯威辛集中营中的女医生,病毒实验,InDecember1942,CarlClaubergcametothedeathcampAuschwitzandreceivedBlock10forhismedicalexperimentalactivities.AtAuschwitzProfessorCarlClauberginjectedchemicalsubstancesintowombsduringhisexperiments.ThousandsofJewishandGypsywomenweresubjectedtothistreatment.Theyweresterilizedbytheinjections,producinghorriblepain,inflamedovaries,burstingspasmsinthestomach,andbleeding.Theinjectionsseriouslydamagedtheovariesofthevictims,whichwerethenremovedandsenttoBerlin.,THENUREMBERGCODE,在纽伦堡,美国军事法庭对在集中营犯下暴行的纳粹医生进行了审判(1945)法官们对审判的解释形成了纽伦堡法典(19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智能眼镜市场洞察报告
- 警察体能拉练活动方案策划
- 彩铅动漫女生课件
- 淘宝客营销活动策划方案
- 彩票大奖宣传活动方案策划
- 绿色咨询创业方案
-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2025新网络安全法考试题库(含答案)
- 工业大数据平台在2025年工业物联网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报告
- 甘肃酒泉瓜州县人民法院聘用制招聘考试真题2024
- 22.鲁迅 《过客》.电子教案教学课件
- 《艺术学原理》第一讲艺术学原理概述版剖析课件
- 万用表使用方法课件
- 转基因生物安全审定程序
- 教学课件-现代酒店管理基础
- 日语作文細やかな(细小)幸せにも感謝の気持ち 讲义-高考日语二轮复习
- 2009-2022历年河南省郑州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笔试试题含答案带详解2022-2023上岸资料汇编3
- 新老物业移交表格(全套)
- 改装课件b737增压系统终定版
- 环境地学-1绪论
- 改造工程电气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