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志学校-------初二语文-暑假讲义8.5学生_第1页
力志学校-------初二语文-暑假讲义8.5学生_第2页
力志学校-------初二语文-暑假讲义8.5学生_第3页
力志学校-------初二语文-暑假讲义8.5学生_第4页
力志学校-------初二语文-暑假讲义8.5学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力志学校 初二语文 暑假讲义8.5 1、 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特点: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 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一、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1 对比失落型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二、怀古伤今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1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2、理性反思型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1、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2、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鉴赏方法指要1、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2、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相关练习(一) 乌 衣巷 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注:朱雀桥、乌衣巷是东晋贵族聚居游乐的地方,王谢即王导、谢安。(1)一、二句是从朱雀桥、乌衣巷的形象写起,它已是一幅 图景。(2)三、四句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慨,而是用燕子寻不到旧巢这一典型变化来反映 。(3)本诗在表达技巧上两个显著特点是 。 (二)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4、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三)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注释: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相关介绍:泊秦淮这首诗选自樊川文集。秦淮指秦淮河,发源于江苏省溧水县东北,西流经南京市入长江。河道是秦时所开,凿钟山以疏淮水,故名秦淮。秦淮河流经南京一段,在六朝时期两岸酒家林立,至唐代繁华不减当年。泊秦淮写客中偶感,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隐忧。1. “烟笼寒水月笼沙”首句写景。笼,即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将轻烟, ( ) , 寒水( )、 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2.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3.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 4、“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试品析。5、“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6、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的是社会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B、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四)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释】南乡子:词牌名。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千古兴亡:指漫长的历史上历代王朝的盛衰兴亡。年少:指孙权,他继承父兄遗业占有东吴时才十九岁。兜鍪(mu):指千军万马。兜鍪,头盔,这里代指士兵。悠悠:连绵不尽的样子。生子当如孙仲谋:引用三国志吴主(孙权)传注:曹操尝试与孙权对垒,见舟船、器仗、队伍整肃,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即刘表,字景升)儿子若豚犬(猪狗)耳。”1:词中“, ”两句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1分)2: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中的形象。(2分)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末句“生子当如孙仲谋”。 (3分)2、 咏物诗鉴赏1、咏物与写景的区别(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2、 常见思想或情感:(1)对所咏之物的喜爱;(2)寄情自然,闲适自得;(3)洁身自好,坚贞自守;(4)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5)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6)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3、咏物诗鉴赏方法: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2、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声色形味、 活动心理、品质特点、所处环境等),紧扣文本。3、由物及人,知人论世,抓物与情志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4、关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衬、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的手法。5、注意答题规范:明物象指特点析感情相关练习: (五)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 、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緌(ru):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藉(ji):凭借。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 、 、 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3分)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 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2分)3、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3分) (六)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混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1最能显示出两位诗人思想境界的词句分别是_(2分)2两首词各自的情感基调是:_(4分)3请简析两首词所塑造的梅的形象的基本特征。(4分)4.从题目咏梅可以看出这两首词都是 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都是_ 3写景诗鉴赏这类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意境隽永鉴赏中常用语主要有:1思想内容方面,如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方面,如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移情于物、浓墨渲染六结合:正侧,动静,虚实,声色,远近,点面结合3语言特点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相关练习 (七) 望 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2分)(1)我选: (2)赏析: 2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3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八)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 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起,到“ ”终。题目以“ ” 为着眼点,诗中写出了西湖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的感情。最后两句中的“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第_句和第_句是颔联,颈联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2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3.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B.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C. 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D. 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九)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2、 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 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