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工农武装割据与红军长征_第1页
第16课工农武装割据与红军长征_第2页
第16课工农武装割据与红军长征_第3页
第16课工农武装割据与红军长征_第4页
第16课工农武装割据与红军长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长征开始,红军长征的原因,五次反围剿情况对比,共产党军人数,红军长征的原因,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在中央根据地已无法立足,只有进行转移。,长征开始,第二部分长征过程,冲破四道封锁线,强渡湘江,放弃湘西,改道贵州,召开遵义会议。,遵义,吴起镇,会宁,“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江底到处是战士的尸体,我们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雪山,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地点:遵义,内容,批评了肯定了改组了增选了,遵义会议,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遵义会议,领导思想错误损失惨重,濒临绝境,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前,会议后,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旧址,遵义会议旧址内部,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跳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刘志丹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会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雪山,泸定桥,赤水河,湘江,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吴起镇(1935.10),会宁(1936.10),第三部分长征胜利,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1)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2)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3)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课堂小结,长征的原因,长征的历程,长征的意义,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长征(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所致),“重走长征路”,瑞金出发,渡过湘江,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1935年,转折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三大主力会宁会师,1934年10月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知识巩固,1、红军长征起止时间是(),A、1933年10月1934年10月,B、1934年10月1936年10月,C、1934年10月1935年10月,D、1935年10月1936年10月,2、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确定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B、挽救了党和红军C、跳出了敌人的围追堵截D、停止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领导,B,C,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原因是()A.东北沦陷,华北告急B.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D.北伐战争失败4.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三大主力会师于()A会宁B吴起镇C腊子口D延安,C,A,材料一中央电视台2006年4月9日报道:中央电视台我的长征大型电视行动今天正式启动。行动以重走长征路为主线,通过记者和志愿队员的亲历,回顾历史,体验和感受长征的艰辛和豪迈,展示长征沿途的新变化。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1)、红军为什么被迫开始长征?从哪一年开始?(2)、在长征途中中共召开一次什么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何重要历史意义?(3)、“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标志是什么?(4)、重走长征路,发扬长征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后,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认为何为长征精神?,因为第五次“围剿”失败,从1934年10月,遵义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拯救了党、拯救了红军、拯救了革命,是中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10月,红军会师会宁、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