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应链的企业质量管理_第1页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质量管理_第2页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质量管理_第3页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质量管理_第4页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质量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名称:基于供应链的企业质量管理研究院系名称:经济管理学院班 级:工商管理053学 号:4学生姓名:方杰指导教师:王海宇2009年 06 月论文编号:4基于供应链的企业质量管理研究Enterprise Quality Management Based on Supply Chain Research院系名称:经济管理学院班 级:工商管理053班学 号:4学生姓名:方杰指导教师:王海宇 2009年 6 月中文摘要正文: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运输、分销和服务是由供应链所有成员企业共同完成的,产品质量是由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传统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主要关注企业边界内部的质量活动,对于供应链环境下企业之间的质量管理、协同与合作则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这给企业实践者和质量领域的研究人员带来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的研究。论文从供应链整体保证质量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供应链条件下质量管理面临的问题,提出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以有效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水平。论文首先在系统地分析了供应链条件下质量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依据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的传递机制,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并对建立这种模式的基础进行了阐述;其次,为了有效地实现基于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提出建立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阐述了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系统的架构,系统地论述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协同产品设计管理、产品销售质量管理、供应商评价与选择、销售商评价与选择和客户反馈及评价等功能模块,并针对具体业务处理过程的流程进行了讨论;最后,针对在供应链建立以后,为了实现整个供应链整体的质量目标,对既有供应商和分销商的评价体的建立进行研究,在建立科学、有效的供应商和分销商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模型,对既有供应商和分销商进行有效的、科学的评价,这样就可以满足供应链动态性的要求,优化供应链结构,保证供应链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关键字: 质量 质量管理 供应链 AbstractIn supply chain, all participant eateries are involved in the processes of product development, manufacture, delivery, distribution and service. So quality of products and service are jointly guaranteed by all members. traditional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quality management mainly focusing on internal quality activities of an enterprise are inadequate in terms of quality collabor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therefore,there is a need to develop a new paradigm of study on the quality management mode of supply chain.The article tries to argue the quality management mode based on the supply chain through analyzing the special problem in quality management of supply ch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lity guarantee in the entire supply chain so as to improve effectively the quality level of finished products.First of all,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quality transferring mechanism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supply chain,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model of quality control on the basis of supply chain, and then it carries on a detailed analyze on the foundation to build this model.secondly,it argue about the information system through detailed discussion of system configuration including quality control in manufacturing, product design control in coordination, quality control in marketing,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suppliers and sales, the feedback and comments of customers etc. so as to effectively build the quality control model in supply chain. It also discusses the working flow for the concrete business. Finally, it further studies how to build .Evaluation system of selected suppliers and distributors after supply chain has been establish and how evaluation matrix will be established by scientific evaluation theory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evaluation index of supplier and distributor, and how the selected suppliers and distributors will be evaluated effectively and scientifically so a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dynamic supply chain, optimize supply chain structure, and ensure a healthy supply chai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 Quality ; Quality management; supply chain目录1 绪论- 7 -1.1主要介绍介绍供应链的研究背景- 7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7 -1.3供应链的发展趋势- 10 -2供应链中的质量管理- 11 -2.1供应链概念的介绍- 11 -2.2质量管理的特点- 12 -2.3供应链与企业质量管理是相辅相成的- 13 -2.4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的优点- 14 -3.在供应链环境下实施质量管理- 14 -3.1 供应链条件下产品质量的传递机制- 15 -3.2采用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的基础条件- 17 -3.3质量链管理的实施框架- 18 -3.4核心企业在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中的角色- 20 -3.5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 21 -4以DELL公司为案例说明如何在供应链环境下实施企业质量管理- 23 -4.1 供应商联合质量管理的由来- 23 -4.2供应商联合质量管理的激励效果- 24 -4.3 供应商联合质量管理实施的关键- 25 -4.4把联合质量管理复制到次级供应商- 25 -4.5对于国内企业质量管理的启示- 26 -5结束语- 28 -5.1存在问题- 28 -5.2展望- 28 -参考文献- 29 -致谢- 30 - 1 绪论1.1主要介绍介绍供应链的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企业个体之间的竞争逐步转变成企业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质量已成为供应链核心竞争要素之一。供应链的协调运行是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上的,加强供应链质量管理,特别是供应商管理,使供应链质量成为真正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基于企业本身的质量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供应链以及外部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活动及流程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并对此功能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是指企业(SCM)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和优化的各种活动与过程。其目标是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物流管理系统支撑下,建立起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系统支撑下直到用户之间一体化的、利益共享的供应链联盟,并通过这种集成化管理模式,缩短产品从概念构思到用户手中的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满足多样化用户的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大企业纷纷建立了现代供应链管理体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我国大体系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大,为此,认真研究这种差距,并的差距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已经成为大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我国,受计划经济的传统思维的影响,很多企业忽视了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即使近几年部分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思想,我国学术界也正关注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但是供应链管理在我国企业界的应用和发展仍相对滞后。1.2.1国内研究现状刘微等对供应链和质量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1。常广庶提出应该按照IS09000标准建立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体系,将有利于全体供应链成员参与质量管理及对供应链全过程实施质量管理2。徐晓芳等就传统质量管理方法如何在供应链中应用进行了有益地探讨,对如何在供应链整体、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及供应链衔接点处采用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做了分析3.文昌俊提出了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的思想,系统地分析了供应链管理下的质量管理方法4。何琼等指出当前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张打破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界限,消除“质量黑箱”5.吴绮提出通过供应链质量管理来保证产品质量的新思路6。麻书城等提出将供应链质量保体系建立在多个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上,并通过质量功能、质量过程和质量信息的集成,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并确保在供应链生命周期内具有持续而稳定的质量保证能力7。陈志祥等对供应链环境下企业中的合作关系进行了分析.龙刚分析了供应商质量方面的内容。柴宝善对供应链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行了探讨8。吕庆领等对面向全球化的协同质量链管理进行了研究,提出协同质量链管理实施框架9.张翠华等研究了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的质量预防决策问题,建立了供应商和销售商的质量收益函数,重点考虑了非对称信息下的决策问题已经变成最优控制问题,运用极大值原理推导了销售商产品评价信息隐匿情况下供应商的质量预防最优解,并进行了仿真计算10。陈祥锋通过基于买卖双方行为选择的Nash均衡模型,应用二层决策方法,研究在集成化供应链环境中,如何应用合同管理的质量担保决策来控制产品的质量,保证买卖双方自身利益和整个供应链绩效的问题11.王仁鹏等用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对上海企业质量管理实践状况的调研结果为基本数据,采用路径分析法,对质量管理的结构模型中各要素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这一统计研究结果有助于供应链上的结点企业找出目前质量管理现行体系中的瓶颈问题12。林勇,马士华根据企业调查结果,建立了供应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3。1.2.2国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外研究现状也多局限于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即使提到企业外部的质量管理也讨论的比较浅显不深入。从供应链角度来研究质量和质量控制的主要有:Choi等指出,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质量是其考虑的关键指标之一14,Paul系统地研究了泰国的汽车工业供应链,提出了按照IS09000标准是灵活并有效地确保整个供应链质量的有效措施15。Schmidt等人从生产方考虑顾客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惩罚的角度提出了最优质量目标的概念脚。 Trzcielinsld提出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组织的生产方式,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思想16。 Kanagal系统地研究了半导体工业供应链,提出了企业内部如何有步骤地实施全面质量管理。Ito和Salleh提出为了提高顾客的信任度,采取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是企业的责任。Gsle O Neill和Newton提出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是21世纪的质量管理。Baiman和Netessine将研究范围从单供应商扩展到多个供应商为制造商提供不同的零部件,使质量合同的设计问题的讨论更具现实意义,zvJ研究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质量控制与决策的问题主要有:Starbird和Reyniers研究了非对称信息下的产品质量、质量控制和签约问题,尤其是Starbird系统地研究了质量、信息和签约问题,考虑了销售商的产品评价信息隐匿的情况,对供应商和销售商的质量决策进行了优化,分析了对签约的影响。Star bird还从签约角度分析了不同信息条件下供应商和购买商的质量策略选择及响应对策。实际上,非对称信息下的决策问题己经变成最优控制问题,而在质量控制领域对非对称信息这方面的探讨很少。研究集成链质量保证的主要有:Zuurbier等人在研究的文章中指出,实施集成链的质量保证,不仅包括确定质量方针、优化生产流程和资源配置、提高产品质量、满足顾客需要等单个企业的质量保证活动,而且强调企业相互之间在质量控制、信息交流、协作、供应链重建及满足顾客需要方面达成协议。Chang和Visser研究了网络环境下质量控制问题,集成了信息技术和产品设计、过程设计及质量保证等质量控制工具,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散质量控制式,即生产产品的责任由生产商和顾客共同承担,顾客将获得即时的生产质量信息并做出决策。22基于以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国内外对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方面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有关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主要有以下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1) 供应链环境下的产品质量如何形成供应链上每个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质量依次沿着供应链传递构成了最终产品质量的一部分,它们不是简单的数学上的相加而是质量不断的集成过程,每个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质量好坏都直接决定着最终产品的质量。因此,研究供应链条件下产品质量如何集成是是非常重要的。(2)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的质量管理模式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质量管理水平涉及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它包括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如何管理好整个供应链所有企业的产品质量是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3) 虚拟化的组织形式和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变化条件下,如何保证外购、外协件的质量,如何与第三方物流合作供应链这种组织形式是一种虚拟化的组织形式,它不存在任何的隶属关系,供应链所有成员之间是合作的关系,这样如何保证外购、外协件的质量以及如何与第三方物流进行合作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4) 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应该如何构建和运行供应链中的企业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如何激励和约束供应链中的成员企业让它能够按照核心企业确定的质量管理目标进行质量管理是保证供应链条件下质量管理效果的关键。(5) 如何建立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供应链中的企业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分散性,实现真正的协同化管理比较困难,因此,建立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这种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模式以及框架结构是非常具有研究和实际使用价值的。(6) 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下既有供应商和分销商评价为了保证供应链条件下质量管理模式实施的效果,建立既有供应商和分销商的评价体系是至关重要的,现有的研究对这方面涉及的很少,如何确定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问题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1.3供应链的发展趋势随着供应链发展的不断成熟,供应链质量管理在企业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祝雅辉在2008年的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中提到:SCQM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供应链质量管理将继承质量管理研究领域的成熟管理理论方法,同时 SCQM 将成为供应链管理这一热点问题中的热点。总的趋势是SCQM将从传统的基于单个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转向基于整个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质量管理;从传统的注重质量管理工具和技术上转向注重供应链企业的沟通与协调,以及质量保证体系的兼容性、共同质量标准的规范性上来;从关注某种产品或部件的质量管理转向关注产品和服务以及最终客户的满意度(因为检验服务性产品的质量标准就是客户的满意度 )。当前可能看到的未来研究方向有:基于流程的SCQM研究:又可以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沟通和伙伴关系;作业流程一体化管理、引导和管理、战略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最佳实践 。 基于IS09000的SCQM研究: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借鉴已有的体系对整个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质量管理,只需要对已经拥有的标准和应用对象稍作调整就好,即将标准化体系运用从企业内各部门转向企业问的控制管理。 基于跨国公司的SCQM研究:即从供应链网络分析和节点控制的长短对SCQM的影响如何问题。基于虚拟企业的SCQM研究:可以探讨虚拟企业如何发展更适应供应链的弹性,所谓供应链的弹性就是指供应链上各合作伙伴的自由进出;以及如何在自由的弹性环境下实现刚性的质量控制管理以保证质量。基于不同行业组织的SCQM 研究:考虑尤其是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研究后的理论与方法有何创新和突破。在 SCQM框架下供应链的再组织问题:如果对应某种产品或服务SCQM有了一套国际通行的质量标准,那么SCM网络结构需要如何调整才能适应要求。2供应链中的质量管理2.1供应链概念的介绍供应链发展至今,尚无一个固定的概念。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001年黄河、但斌、刘飞在供应链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中提到供应链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比较常用的提法是;由原材料加工为成品并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中涉及的合作企业和部组成的网络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网络,其中心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它的服务对象是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用户;它有5个主要评价指标:速度 柔性、质量、成本和服务16。供应链中的企业包括供应商、生产商、运输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服务者。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逐渐意识到,以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现在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刘春全和李仁刚在2008年的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中提到:供应链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O世纪8O年代左右,但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Lin FR等认为供应链是包括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在内,涉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企业网络系统。SteVenS 认为,供应链是通过价值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了方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整个过程,它始于供应的源点,终于消费的终点2。Christopher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组织网络,所涉及的组织从上游到下游,在不同的过程和活动中对交付给最终用户的产品或服务产生价值增值。1982年金融时代杂志的一篇文章里阐述了供应链管理(SCM)的意义,Keith Oliver曾经认为这个词会很快消失,但“SCM”不仅没有消失,还很快地进入了公众领域,这个概念对管理者的采购、物流、操作、销售和市场活动意义匪浅。1985年Michael E. Porter提出,有多种不同的定义。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供应链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各国的学者和企业家都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很多的探讨和研究。2006年李洪田在基于供应链管理下中提到:供应链管理是计划、组织和控制从最初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及其消费的整个业务过程。实施供应链管理,有助于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上的企业可以将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交由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去完成,而将人力、物力与财力集中于核心业务的经营。实施供应链管理有助于降低成本。企业可根据下游企业的需求量及供货时间来组织生产,产品一下生产线便可直接送至下游企业指定的场所,从而大大地降低装卸、运输、存储等费用,减少产品的非正常损坏及资金占用。而且,在双赢策略的指导下,供应链中的各个成员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互信任,共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样可以避免企业一再重复对不同上下游企业的选择、协商与谈判、从而减少搜寻、谈判、签约、监督等费用,为降低销售价格提供可能。杨亦民、彭剑在2007年的国内外关于信息共享视角下的供应链研究中也提到供应链是有一个供应商、制造商、仓储中心、分销商、零售商等成员组成的并在他们之间形成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等物质流转的网络17。2.2质量管理的特点质量链起源于企业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包括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产品销售及用户服务等与质量有关的全部过程。这些过程在形成产品的同时形成了产品质量。从企业外部来看,企业与质量链上的供应商、外协厂家、合作伙伴及分销商等实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质量链上的所有质量活动都紧紧围绕产品质量的不断改善协调一致地工作。从质量链的概念中可以看出质量链是一个复杂的链式结构,它涉及企业质量管理中的众多因素。质量链管理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动态性质量链是一个动态的链式结构,它随着企业过程的变化而不断变化。(2)面向顾客企业各种活动的本质是提供使顾客满意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质量链中的各个过程必须以面向顾客为行动的出发点。(3)质量信息是质量链管理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质量信息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质量链中出问题以及可能出问题的环节,从而对这些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改善以提高产品质量。(4)协同性质量链管理追求建立面向供应链环境成员企业间的协同平台。借助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协同平台,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可以就共同的质量问题展开协同工作。(5)开放性质量链管理追求开放式的体系架构与管理思维,允许并鼓励具有不同业务领域、文化背景或管理理念的成员企业之间本着自愿、平等、自治的原则围绕共同的质量目标组建开放式或联邦制的质量管理架构。2.3供应链与企业质量管理是相辅相成的面对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应用传统的经营模式已无法使企业灵活、快速地响应客户的需求。人们寻求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应运而生,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供应商及客户采取联盟的形式,结成一种利益共同体或动态联盟,达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及企业生产管理整体最优化的目的。构建高效精细的供应链,目的在于使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快速、低成本、高质量地开发新产品和提高现有产品质量,打出企业的品牌,赢得顾客的信赖。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SCM与质量管理紧密结合,实施基于供应链的企业质量管理战略。18质量乃企业立足之本,提高产品质量是SCM的目标之一。SCM执行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与控制等功能,它涉及的范围较广,但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质量管理思想。从原材料采购到售后服务过程中环环相扣的质量保证,使合作企业之间建立了相互的信任,供应链才有了构建的根基。而SCM从整体出发进行全面的优化控制,与供应商实现信息的共享与集成,加强了企业间的沟通协作,为质量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实施平台。同时,SCM对企业质量管理的功能和范畴作了进一步的提高与延伸。它在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企业供应链的建设和管理,从而全面地、经济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概括的来讲,基于供应链的企业质量管理包括双重含义:供应链全体成员参与质量管理及对供应链全过程实施质量管理,它由最终用户驱动的供应链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企业成员的沟通与协作,采用并行工程及TQM等方法控制产品质量。在供应链管理中,制造企业通过有效的质量文化沟通,对于消除具有不同企业文化背景的上下游企业间的融合企业文化、促进合作关系、提高合作效率具有显著的效果。陈新平、徐洪斌在2008年的供应链质量管理问题研究中提出:质量作为一种文化和理念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影响到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和社会生活中精神要求的满足程度等等。供应链质量管理就是通过把供应链的单个环节组织起来,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供应链具有持续而稳定的质量保证能力。2.4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的优点(1) 有利于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最终的目标是要满足顾客的需求,实现顾客满意。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运行的起点是顾客需求愿望,终点是顾客需求的满足和顾客价值的最大化。在供应链基础上,顾客满意的结果是供应链中所有企业协同运作的结果,而不是单独哪个企业运营的结果。要实现供应链中每个企业都能为最终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就是要是每个节点企业都能够以高质量的生产流程,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且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衔接活动具有高质量,这样才有可能满足最终顾客的需要,实现顾客满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供应链的整体的角度考虑质量管理的问题。因此,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不仅有助于各节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升竞争力,而且使供应链获得竞争优势,不断提升竞争力。(2)有利于加强供应链中所有成员企业的协同合作在供应链中,每一个企业是一个节点,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供应与需求的关系。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全部过程。居于同一供应链的厂商之间的协同不再是零和,而是双赢。以质量作为中间变量实现供应链的多方面的协同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方式。因为很多协同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证和提高质量。19例如,供应链中的关系管理,就是要在节点企业之间建立伙伴关系,其目的是更好的满足最终顾客的需求,其实中间变量就是质量,建立伙伴关系可以提高服务和产品的质量,进一步实现顾客的满意。以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为纽带,协同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加强它们之间的协作。3.在供应链环境下实施质量管理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企业面对着剧烈变化的市场竞争。为了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企业采用了基于供应链的运营模式。基于供应链的运营模式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使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以核心企业为主导构成的企业联盟之间的竞争。这种运营模式通过供应链节点企业形成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实现“共赢”。供应链是生产链,也是质量链。产品质量将取决于构成供应链的所有企业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水平。因此,基于供应链的运营模式使质量管理活动转变为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多企业的协同过程。在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必须关注供应商和分销商的质量管理活动,把质量管理职能从企业内部扩展到整个供应链,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是最终商品的提供者。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核心企业对供应链节点进行管理的需要。对核心企业而言,如何构建新的质量管理模式,对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产品质量实施有效的管理是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章以核心企业为对象构建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模式的框架,为核心企业对供应链节点企业有效地行使质量管理职能提供理论基础。203.1 供应链条件下产品质量的传递机制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由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客观上是由供应链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供应链上每个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依次沿着供应链传递构成了最终产品质量的一部分,它们不是简单的数学上的相加而是质量不断的集成的过程,每个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好坏都直接决定着最终质量集成的结果(即:最终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分别在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内部形成后,其质量特性伴随物流传递到下游企业,构成下游企业产品质量的一部分,这样不断地向下游企业传递最后质量特性到达最终用户.当上游供应商不断地把他们所生产的产品沿着供应链的方向传递给下游企业的时候,上游企业产品的质量特性也就直接传递给下游企业,上游企业产品质量的优劣对下游所有企业的产品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不管下游企业的内部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做的多么的好,对于由上游企业产品质量对最终产品质量的所产生的影响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因此,只有有效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才能有效的保证产品的质量来满足最终用户对质量的需求,摆脱只关注自身质量管理的传统质量管理模式,实现真正的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有效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实现整个供应链产品质量的最优化。3.1.1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1)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核心企业要定期对一级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生产制造流程进行稽核,收集产品在生产线和市场的不良数据,通报产品质量事故,注重产品质量过程控制,加强产品质量缺陷的预防机制。由于许多产品的不良是由二级供应商的质量缺陷造成的,这些质量缺陷在一级供应商那里得到极大的缓冲,使得一级供应商承受了大部分的质量压力。为了将供应商产品质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必须给其一级供应商更多的支持,辅助一级供应商将质量管理方式复制到二级供应商是其中一个很好的手段,要求把二级供应商质量管理的职责交给直接的一级供应商,而自己充当一个间接参与者的角色。依此类推,核心企业也要辅助二级供应商将质量管理方式复制到三级供应商,把三级供应商质量管理的职责交给直接的二级供应商,而自己充当一个间接参与者的角色。(2)协同产品设计质量管理产品设计阶段的质量决定了产品最终质量的主要部分,产品的质量管理要从源头抓起。因此,产品的设计阶段是决定产品最终质量的最重要环节,对产品协同设计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活动十分重要。供应链中,产品设计过程复杂,质量管理活动涉及所有成员企业,企业间密切协作是实现产品质量管理的基础。企业间进行产品协同研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包括了各级产品的需求分析、概念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各阶段的设计活动,还包括在产品研制过程中的试制、试验和实验等环节,具有研制时间长、参研单位多、企业之间协调复杂、技术状态管理复杂等特点。产品总体和各分系统、子系统研制需要采用并行工程的方法并行展开,各参研企业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来支持工作群体成员在共享环境下的协同工作、交互协商、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产品协同设计并保证协同产品设计的质量。客户作为特殊的一方,积极参与产品研发活动,适时反馈客户需求,以体现客户价值最大化。生产厂进行产品试制,验证设计方案,同时,从生产的角度对设计提出要求。22因此,产品的协同设计是十分复杂的过程,核心企业存在相应的管理部门协调整个设计过程。(3)供应商的评价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的评价是保证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有效运行的基础。供应商生产的产品质量沿着供应链向下游企业传递,最后传递到顾客,因此,它的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最终产品质量的水平好坏,因此,对供应商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是保证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下产品质量的水平的关键。评价的主要目的为了有效管理和监督己选择的供应商是能够按照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所确定的质量管理方式进行质量管理活动,从而保证采用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的质量管理活动的效果并实现供应链中供应商的动态选择。3.1.2销售商质量管理体系(1)产品销售质量管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普及速度加快,使得产品均质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服务提供的质量已经成为企业追求卓越和确立竞争优势的手段。顾客接受服务的过程由一个个真实瞬间所构成,质量管理的重心向产品销售和服务过程转移和延伸,销售服务质量的优劣己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成为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重要一环。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越来越看重原来产品整体概念中的附加产品层次 服务。在同等价格、同等品种的前提下,顾客服务已成为企业实施差别化战略,创建比较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祛码。在供应链环境下,将“服务”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最终的售后服务。企业要跳出围绕单纯的“售后服务”这个小圈子,而放眼于企业整个价值链的改造,构筑起以质量为核心,全方位地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的大服务体系。24因此,在产品销售环节,通过核心企业对分销商的服务的管理与控制和分销商对零售商的服务的管理与控制,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产品销售阶段服务质量的管理和控制的水平。(2)销售商的评价核心企业对销售商的评价是保证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有效运行的基础。在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中,销售商服务质量的管理与控制是一个重要环节。销售商是联系客户和核心企业的纽带,是供应链质量管理中质量信息收集的中心及客户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管理和监督好销售商对于实现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而对销售商的评价又是管理和监督好的基础。核心企业只有在对已选择销售商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因此,心企业通过销售商评价体系实现对所有销售商的评价,从而实现对销售商的评价与选择,以达到最终的质量目标,满足用户对产品质量的需求。3.2采用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的基础条件采取这种质量管理模式要求供应链全部企业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共同的管理目标和共同信息共享平台。3.2.1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信任在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巨大的影响。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是基于协作的管理战略,它不仅需要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更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跨越了企业的围墙,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保证产品质量以满足顾客对质量的要求,实现整体的共同发展。合作程度与信息共享程度不断增加,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也会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中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不是短期的,也不是战术性的,而是长期的,是战略性的。这种长期的、战略性的合作关系不是仅仅靠企业之间的契约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双方的相互信任,而且涉及到双方企业的所有人员,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到一般员工,都要树立长期合作的思想.哪方合作关系的维持对整个供应链的存亡至关重要。3.2.2一体化的管理为了实现基于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目标,这种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应该向供应链管理强调的那样每一项工作都应当由最合适的人去做,而不应是由直接受益的人去做。因此,建立完善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需要进行彻底的革命,需要打破传统的企业围墙。要实现供应链整体质量管理的优化,需要供应链上各个子系统功能的协调发展,为此,对供应链的各个子系统实施一体化的管理就成为实现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的整体目标的必要条件。供应链的一体化管理需要从信息的收集到信息的使用,从战略的制定到战略的实施,从组织文化的变革到组织结构的调整等等各方面全方位地进行。3.3质量链管理的实施框架鉴于成员企业间在职能、利益和企业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以及成员企业在地域上的分散性,质量链管理决非基于单一企业环境的传统质量管理模式在主体尺度上的简单延伸,而是一项涉及到技术、管理及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共同参与,并建立在统一构筑的信息、技术与管理基础架构之上。251基础环境层质量链管理策略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基础环境,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了在供应链环境下实施质量链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架构。(1)信息基础畅通的信息渠道与通讯环境、规范化的信息组织、高效的数据管理等。(2)标准化基础一致或彼此兼容的质量体系标准、技术规范、信息接口标准等。(3)组织基础多功能的协同工作团队、扁平化的敏捷组织架构等。(4)商务环境基础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相互信任的战略伙伴关系等。(5)企业文化基础供应链成员企业在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方面的彼此吸引和容纳等。(6)社会环境基础包括全球化制造氛围、电子商务氛围及政府政策等方面。2技术平台层质量链综合管理机制、质量链信息共享机制与质量链协同工作机制共同构成了实施质量链管理策略的技术支撑平台。其中,质量链综合管理机制包括对质量链成员质量体系的考核与评价、质量链波动与异常监控等综合管理职能;质量链信息共享机制用于支持全质量链范围内的信息共享;质量链协同质量问题或目标展开协同工作。3执行层在执行层上,基于基础环境层与技术平台层,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局部质量系统从组织、管理、过程及信息等多个方面加以整合与集成,组建敏捷、高效并协同运转的质量链系统。4目标层实施质量链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面向供应链的顺畅、快捷、连续并平稳的质量流,包括质量信息流、设计质量流、需求反馈流、质量计划流、质量改进流及质量控制流等诸多方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质量链实施框架各层次地位:基础环境层为质量链实施框架的基础;技术平台层为质量链实施框架的核心;执行层为质量链实施框架的组建过程;目标层为质量链实施框架的成员目标。传统的质量管理理论主要是运用统计控制技术(如控制图表、方差样品检验等)来进行研究的,质量问题也只是单方的决策问题,即供应商以最小的成本来达到事先设定的质量水平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利用委托代理理论,通过契约协调研究了供应商质量管理问题。26Stanley、Paul和Madhav(2000)分析了供应商和买者之问可用契约加以约定的各种信息对中问交换产品的质量、购买商出售的最终产品的质量、预期质量总成本以及预期质量总成本的组成的影响 。Starbird(2001)研究了奖励、惩罚和抽样检验策略对供应商产品质量行为的影响。黄小原、卢震(2003)研究了供应链质量控制中非对称信息条件下逆向选择问题。张翠华、黄小原(2003)考虑买者质量评价信息隐匿情况下,研究了供应链的质量预防和前向支付问题,并运用极大值原理推导了供应商的质量预防和前向制服的最优解。3.4核心企业在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中的角色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是供应链环境下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质量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适应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企业组织结构带来的影响,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管理的对象就是供应链所有成员,主要任务就是协调各成员间的质量任务,对成员企业内部质量及供应链整体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而核心企业在质量链管理中应当充当怎样的角色及承担什么样的任务,对成员企业的影响力的强弱及控制力的大小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体链的绩效,是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成败的关键。在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中,核心企业(可以是制造商、供应商或经销商)应该充当供应链企业群体的“原子核”,发挥“原子核”的作用,把其他“卫星”企业吸引在核心企业周围.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都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因此各成员企业之间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可见,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不是靠政府部门用行政手段实现的,而是通过某种共同利益所产生的凝聚力把众多企业联系起来。可以预见,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运作的好坏以及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影响力。核心企业在整个基于供应链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说明:第一,核心企业是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的信息交换中心。来自下游的需求信息通过不同层次和不同渠道的分销商传递到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应经过处理,确定老产品的改进目标或新产品的开发目标,再把信息分解后发送给链上的供应商,与供应商、经销商甚至最终用户共同进行产品的开发,从产品开发之初就让链上所有企业明确自己的质量任务。在这里,核心企业就成了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的信息交换中心。由于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的运作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链上的信息交融的质量。因此,要想通过信息共享达到物流顺畅、产品增值的目的,就必须提高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传递质量,在这方面,核心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核心企业还应是供应链上物流集散的“调度中心”。从产品的制造过程来看,首先要有提供原材料和配套件的供应商,这类物流有众多供应商从不同渠道流向制造商,经制造商加工装配成整机后,再流向经销商,最后达到最终用户,形成了以制造商为集散中心的物料流。在这里制造商扮演了对物流集散、配送进行“调度”的角色:向供应商适时发出物料需求指令,向销售商适时发出供货指令,以保证各个节点都能在正确的时间、得到正确品种和正确数量的零部件或产品,既不造成缺货,又不造成库存积压,把整条链的总成本减至最低限度。另外,物流管理质量的水平高低对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的成功运行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供应链环境下,成员企业异地分布,成员企业之间的物流运输质量的高低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供应链上的产品能否增值,与核心企业对物流的调度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第三,核心企业应承担起供应链“盟主”的地位任务角色。由于供应链联盟是一个动态联盟,各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企业之间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所以对整个链的控制水平不是很强,建议在供应链联盟运行正常之后,成立一个各企业高层次人才组成的,但不属于任一个企业的质量管理监督机构。负责协调基于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冲突矛盾,以及负责对成员企业的各种约束、激励及考核任务。但是在供应链组建以及成立之初到正常运行之前应由核心企业应承担这项任务,对成员企业之间的各项合作要有一定的奖罚等控制能力。从以上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如果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不能在这些方面起主导作用,受影响的不仅是本企业,而且是整条供应链的所有企业。因此,核心企业在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的运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对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