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3月月考理科综合(全解全析).pdf_第1页
高三下3月月考理科综合(全解全析).pdf_第2页
高三下3月月考理科综合(全解全析).pdf_第3页
高三下3月月考理科综合(全解全析).pdf_第4页
高三下3月月考理科综合(全解全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高三下3月月考理科综合(全解全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化学 第 1页(共 17页) 2020 届高三下学期 3 月月考 理科综合生物全解全析 123456 DABAAD 1D 【解析】脂质中的脂肪与糖原的组成元素相同,都是 C、H、O,A 错误;细胞代谢的直接能源物质 主要是 ATP,细胞中的 P 元素参与构成多种化合物,如磷脂、ATP、核酸等,B 错误;自由水/结合水的 值与细胞代谢程度有关,如衰老的细胞中该比值下降,C 错误;分子式为 C63H105O45N17S2的多肽链中所 含氨基酸数最多 17 个,形成多肽链时脱去的水分子数最多是 16 个,D 正确。 2A 【解析】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中含有的均为蔗糖,而蔗糖不属于还原糖,A 错误;花生种 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B 正确;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 实验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C 正确;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材料,D 正确。 3B 【解析】据图分析,图甲表示翻译过程,其中表示 mRNA,是翻译的模板;是翻译形成的 多肽链,根据四条肽链的长度可知,翻译是由右向左进行的;是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乙图表示转 录过程,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 RNA,需要解旋酶、DNA 聚合酶的催化。根据以上分析已知, 图甲表示翻译过程,每个核糖体都会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因此多个核糖体同时完成多条多肽链的合 成,A 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图所示翻译过程的方向是从右到左,B 正确;乙是转录过程,其产 物是 RNA,包括 mRNA、rRNA、tRNA,其中只有 mRNA 可以作为翻译的模板,C 错误;甲图和乙图 中都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但两者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甲图中碱基配对的方式为 A-U、U-A、C-G、 G-C,乙图中碱基配对的方式为 A-U、T-A、C-G、G-C,D 错误。 4A 【解析】遗传病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成年以后患的疾病也可能是遗传病,A 正确;无致病基因且基 因数目和染色体数目均正常,也可能会患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B 错误;多基因遗传病易受环境因素 的影响,因此在研究多基因遗传病时需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C 错误;禁止近亲结婚可显著降低隐性遗 传病在后代中的发病率,D 错误。 5A 【解析】内环境稳态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的稳态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 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 错误; 内环境稳态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而不是保持不变,C 错误; 消化液不是内环境组成成分,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D 错误。 6D 【解析】该种鱼在新的环境中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左后为零,增长曲线应呈“S”型增长,A 错误; 高三化学 第 2页(共 17页) 20 年后该种鱼在太平湖中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的种内斗争最激烈, B 错误; 20 年后该种鱼在太平湖中种 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并在 K 值左右动态变化,C 错误;10 时该鱼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 为,所以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10 时该鱼数量的两倍,D 正确。 29 (9 分,除标明外,每空 1 分) (1)光照强度、CO2浓度和温度(水矿质元素等) (2)气温升高,植物蒸腾作用旺盛,气孔部分关闭,导致胞间 CO2浓度降低, 净光合速率下降(或 有机物积累降低) (2 分) (3)胞间 CO2浓度较低(2 分) (4)A 组不处理,B 组间种适量的玉米(2 分)间种可以缓解“午休”现象降低 【解析】 (1)植物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CO2浓度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 作用的光反应过程, CO2浓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 (2) 光合“午休”现象的原因是气温升高, 植物为减少水分散失,气孔部分关闭,导致胞间 CO2浓度降低。 (3)至下午 15:00 左右,净光合速率 回升出现第二个高峰,但峰值较低,限制的主要因素可能是气温过高,呼吸作用增强,光照减弱以及 胞间 CO2浓度降低等。 (4)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茶树林是否间种高杆植物如玉米, 因变量是茶树的净光合速率和胞间 CO2浓度。因此该实验的思路为:将该茶园均分为 A 组、B 组(B 组为实验组) ,实验组 B 茶树间种适量的玉米,对照组 A 不做任何处理。如果实验组 B 茶树净光合速 率和胞间 CO2浓度高于对照组 A,则说明同学们的设想是正确的,即间种可以缓解“午休”现象。原因 可能是间作玉米能提高环境空气湿度,降低光照强度和局部温度,提高茶叶的胞间 CO2浓度等。 30 (9 分,除标明外,每空 1 分) (1)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 (2)高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进食后则相反肝 糖原分解加强,同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加快 (3)患者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较少,血糖浓度升高,机体反馈调 节使胰岛素持续较高(2 分) (4).a.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b.低血糖症状,此症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 .注射胰岛素溶液后,血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组织细胞因血糖供应减少,导致能量供 应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低血糖症状 【解析】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引起靶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载体 高三化学 第 3页(共 17页) 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氧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正常人在刚进食后胰 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而饥饿状态下胰岛素合成和分泌减少,胰高血糖 素增加,因此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 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升高。此时人体内肝糖原分解加强,同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加快。 (3) 型糖尿病患者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较少,血糖浓度升高,机体 反馈调节使胰岛素持续较高,故进食一段时间后胰岛素的分泌量持续高于正常水平。 (4).分析可知 该实验原理是: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下降,机体出现活动 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此症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注射胰岛素溶液后,血 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组织细胞因血糖供应减少,脑组织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 发生生理功能障碍,出现低血糖症状。 31 (9 分,除标明外,每空 1 分) (1)群落的物种组成 (2)物质循环(或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分解者自我调节 (4)物理种群的繁衍 (5)丁原醇溶剂苹果能产生挥发性物质吸引姬蜂寻找食物;遭受虫害后,产生的挥发物 B 对姬蜂 的吸引力更大,以避免虫害(2 分) 【解析】 (1)该果园生态系统中,在苹果树下进行了间种草菇试验,因此与普通果园群落相比,该群 落的物种组成较丰富。 (2)苹果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 收利用,这种生产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或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功能。 (3)草菇是食 用菌,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4)初夏池 塘中的蛙声属于物理信息,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5)根据题意分析,用某科研小组用丁原醇溶剂分别 提取了苹果的挥发物 A 和受虫害后的苹果挥发物 B,进行了相关实验,因此该实验中的对照组中的物 质应该是挥发物的溶剂,即丁原醇溶剂;根据表格分析,两种挥发物的实验组的姬蜂都高于对照组, 且挥发物 B 的组高于挥发物 A 的组,说明苹果能产生挥发性物质吸引姬蜂寻找食物;遭受虫害后,产 生的挥发物 B 对姬蜂的吸引力更大,以避免虫害。 32 (12 分,除标明外,每空 1 分) (1)不遵循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2 分) (2)XMYm、XmYM、XmYm(2 分) 高三化学 第 4页(共 17页) (3)实验思路:让一只纯合的红眼雄果蝇与一只粉眼雌果蝇杂交 ,观察后代果蝇的表现型及比例(2 分) 预期结果和分析: 雌性为红眼,雄性为粉眼 全为红眼 (4)不能雄果蝇只有 XEY1 种基因型,雌果蝇有 XEXE、XEXe两种基因型,后代一定出现 XEY, 不可能只有雌性(2 分) 【解析】 (1)据题意可知,控制果蝇的翻翅(M)与正常翅(m) 、红眼(E)与粉眼(e)的基因都位 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这两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由于翻翅和正常翅 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XY 同源区段, 因此果蝇种群中雄果蝇的基因型除了有 XMYM外, 还有 XMYm、 XmYM、XmYm三种。 (3)为了判断果蝇红眼(E) 、粉眼(e)的眼色基因位于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还是 X 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让一只纯合的红眼雄果蝇与一只粉眼雌果蝇杂交 ,观察后代果蝇的表现 型及比例,若子代雌性为红眼,雄性为粉眼,则亲本红眼果蝇的基因型为 XEY,则该基因位于 X 染 色体非同源区段;若子代全为红眼,则亲本红眼果蝇的基因型为 XEYE,则该基因位于 XY 同源区段。 (4)由于雄果蝇只有 XEY 基因型,雌果蝇有 XEXE、XEXe基因型,雌雄个体杂交,后代一定会出现 XEY,因此不能选择出某种基因组合,使后代只有雌性个体。 37 (15 分,除标明外,每空 2 分) (1)灭菌(1 分)淀粉称量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 (2)保存时间不长,菌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 (3)5.8106 (4)不能4 【解析】 (1)步骤取土样用的小铁铲和盛土样的信封等使用工具在使用前都需要灭菌;步骤所用 培养基是选择培养基,用淀粉为唯一碳源;步骤所用固体培养基的制备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 灭菌倒平板;步骤接种时需设置未接种培养基做对照,目的是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 (2)步 骤挑选出的菌落若要频繁使用,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但该方法存在保存时间不长,菌种容易 被污染或产生变异的缺点。 (3)步骤的稀释液为 100 倍时形成的菌落平均数为 58,在 30300 之间, 适于进行分离、计数。据此可得出每升菌液中的活菌数为 5.8106个。 (4)图所用的接种方法为平板 划线法,常用稀释涂布法对活菌进行计数。甲、乙、丙为划线的三个区域,为正确完成整个接种过程, 接种环至少进行 4 次灼烧灭菌。 高三化学 第 5页(共 17页) 2020 届高三下学期 3 月月考 理科综合化学全解全析 78910111213 ACABBDB 7A 【解析】A、水泥、玻璃、陶瓷都是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是硅酸盐产品,制备原料都需要用到 含硅元素的物质,不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故 A 错误;A、分馏是利用物质沸点不同分离物质的方 法,属于物理变化,石油的裂解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B 正确;C、油脂在碱性条件下 发生的水解反应比较完全,纯碱水解后的溶液呈碱性,加热能够促进水解,溶液碱性增强,可促进油脂 的水解,故 C 正确;D、硅具有良好的半导体性能,高纯硅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计算机芯片的制造, 故 D 正确;故选 A。 8C 【解析】二环1.1.0丁烷 ()的分子式为:C4H6,碳碳键均为单键。A同系物为结构相似,分 子组成相差若干个 CH2结构,C3H4无法确定其结构,不能判断是否为同系物,A 错误;B含有 2 中环境的氢原子,一氯代物只有二种,B 错误;C 环丁烯的分子式为 C4H6,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 为同分异构体,C 正确;D中,所有碳原子均为 sp3杂化,所有碳原子不可能都处于同一平面, D 错误;答案为 C。 9A 【解析】元素 B 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 2 倍,短周期元素中有碳、硫,A、B、C、D、 E 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所以 B 是 C;A 的原子序数小于 6(碳)且单质为气体,A 是 H 元素;C 的原 子序数大于 6,半径是同周期中最大,C 是第三周期的 Na 元素;元素 D 的合金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金属 材料,D 是 Al 元素;E 单质是气体,E 是 Cl 元素;所以 A、B、C、D、E 分别是:H、C、Na、Al、Cl。 工业上用电解熔融氯化钠制取钠,用电解熔融氧化铝制取铝,用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A 选项正确; 氢元素、碳元素组成化合物属于烃,常温下碳原子数小于 4 是气态,大于 4 是液态或者固态,B 选项错 误;HCl 是共价化合物,含共价键,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含离子键,HCl 和 NaCl 的化学键类型不同, C 选项错误;元素 B、C、D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是 H2CO3、NaOH、Al(OH)3,H2CO3与 Al(OH)3不反应,D 选项错误,正确答案 A。 10 B【解析】 A 水蒸气通过 Na2O2使其增重 2 g 时, 即水中的 2 mol H 的质量为 2 g, 故水为 18g, 即 1 mol, 根据 2Na2O2+2H2O4NaOH+O2反应可知,该反应转移电子 2e,所以反应消耗 1 mol H2O,反应中 高三化学 第 6页(共 17页) 转移的电子数为 NA,故 A 正确;B11.5 g 金属钠的物质的量为 11.5g23g/mol=0.5 mol,0.5 mol 钠完 全反应生成氢气 0.25 mol,由于盐酸中有水,故钠完全反应,则生成氢气分子数为 0.25NA,故 B 错误; CNaBH4中 H 为1 价,发生反应后生成氢气,全部变为 0 价,因此 1mol NaBH4与足量水反应转移电 子 4mol,电子数为 4NA,故 C 正确;D80 g CuO 的物质的量为 80 g80 g/mol=1 mol,80g Cu2S 的物 质的量为 80g160g/mol=0.5mol,因此 80gCuO 或 Cu2S 均含有 1molCu,故其任意比例混合物中,所含 铜原子数为 NA,故 D 正确;故答案选 B。 11B 【解析】A放电时,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即由磷酸铁锂电极流向石墨电极,故 A 错误;B放电 时,负极失电子,反应式为 LiC6e Li 6C,故 B 正确;C充放电方向错误,电池总反应为 LiM1xFexPO46C 充电 放电 M1xFexPO4LiC6,故 C 错误;D充电时,Li 由阳极移向阴极,应该移 向石墨电极,故 D 错误;答案:B。 12D 【解析】A将 2 小块钠分别投入盛有水和乙醇的小水杯中,钠与乙醇反应要平缓得多,说明乙醇 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A 正确;B烷烃常温下无法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 将石蜡油蒸气通过灼热的碎瓷片,生成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溶液褪色,说明石蜡油分解 产物中含有与烷烃性质不同的烯烃,B 正确;C向盛有 CaCO3成分的水垢中滴加食醋,水垢溶解并产 生气泡,利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判断,醋酸的酸性强于碳酸,C 正确;D该实验操作中,加入新制氢 氧化铜前,未将溶液变为碱性环境,故无法得到砖红色沉淀,D 错误;故答案选 D。 13B 【解析】AA 点对应溶液显酸性,即 c(H+)c(OH) ,溶液中电荷守恒关系为 c(Na+)+c(H+) =c(A)+c(OH) ,所以离子浓度关系为 c(A)c(Na+)c(H+)c(OH) ,A 项错误;B pH=5.3 时, (A ) lg (HA) c c =0,即 c(A)=c(HA) ,HA 酸的电离常数 Ka= (A )(H ) (HA) cc c =c(H+)=10pH=105.3, B 项正确;C 由于 Ka=105.3 14 5.3 10 10 = w a K K = Kh,所以 20 mL HA 溶液中加入 10mL NaOH 溶液,得 到等浓度的 HA 和 NaA 混合溶液,混合溶液以电离为主,使 c(A)c(HA) ,即 (A ) lg (HA) c c 0,故 B 点对应的 NaOH 溶液的体积小于 10 mL,C 项错误;DA的水解常数 Kh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 (A ) (HA)(OH ) c cc = (A )(H ) (HA)(OH ) (H ) cc ccc = a w K K = h 1 K ,随温度升高而减小,D 项错误;答案选 B。 26(14 分) 高三化学 第 7页(共 17页) (1)2MoS2+7O22MoO3+ 4SO2(2 分) (2)形成酸雨(1 分)可用氨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 分) (3)过滤(1 分)坩埚(2 分) (4)64(2 分)MoO3(1 分)3mol(1 分) (5)94.5%(2 分) 【解析】 钼精矿(主要成分是 MoS2), 灼烧钼精矿,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oS2+7O22MoO3+4SO2, 碱性条件下,MoO3和 Na2CO3溶液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MoO3+CO32MoO42+CO2,溶液中的溶 质为 Na2MoO4,将溶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得到 Na2MoO42H2O,Na2MoO4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钼 酸,钼酸微溶于水,过滤得到钼酸,高温灼烧钼酸生成 MoO3,高温下,用氢气还原 MoO3得到 Mo, 据此分析解答。 (1) 钼精矿(主要成分是 MoS2), 焙烧时, MoS2发生氧化反应生成 MoO3同时生成二氧化硫: 2MoS2+7O2 2MoO3+4SO2; (2)钼精矿焙烧时排放的尾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可用氨水或氢 氧化钠溶液吸收; (3)根据流程图,操作 2 是从 Na2MoO4与盐酸反应后的溶液中得到钼酸,钼酸微溶于水可用过滤分离 得到;由钼酸高温分解得到 MoO3需要在坩埚中进行; (4)由图 2 可知,在第 6 炉层中存在的固体物质分别为 MoS2、MoO3、MoO2,其中 MoS2、MoO3 的物质的量百分比均为 18%,根据 Mo 元素守恒,则 MoO2的物质的量百分比为 118%18%=64%, 则 x 为 64; MoS2与 MoO3反应生成 MoO2和 SO2的反应为:MoS2+6MoO37MoO2+2SO2,其中 MoS2中 Mo 元素化合价不变,S 元素由2 升高到+4 价,被氧化,作还原剂,MoO3中 Mo 元素化合价由+6 价降低 到+4 价,被还原,作氧化剂,6mol 氧化剂 MoO3反应转移电子 12mol,若该反应转移 6mol 电子,则消 耗的 MoO33 mol; ( 5 ) c(MoO42)=0.80molL1, c(SO42)=0.04molL1, 当BaMoO4开 始 沉 淀 时 , c(Ba2+)= sp4 2 4 B ( O ) aMo MoO K c = 8 4.0 10 0.80 molL1=5.0108molL1,此时 c(SO42)= 10 8 1.1 10 5.0 10 molL1=2.2103molL1,SO42的去除率= 3 0.0402.2 10 0.040 100%=94.5%。 高三化学 第 8页(共 17页) 【点睛】本题的难点和易错点为(5) ,要注意解题思路的整理,需要根据钼酸钡的溶度积计算出溶液 中钡离子的浓度,再根据硫酸钡的溶度积计算出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浓度。 27(14 分) (1)冷凝管(或冷凝器)(1 分)b(1 分) (2)MnO24H 2Cl Mn2 Cl22H2O(或 2MnO416H10Cl 2Mn2 5Cl28H2O) (2 分)氯气通入的速率(或流量)(1 分) (3)吸收多余的 Cl2,防止污染环境(1 分) (4)排净装置中的空气,防止 O2和水与 PCl3反应(2 分) (5)93.9%(2 分)偏大(2 分) (6)向碘水中加入 PCl3,碘水褪色(2 分) 【解析】 (1)仪器乙为冷凝管,用于冷凝蒸馏产物,为了使冷凝效果最好,进水口为 b; (2)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或高锰酸钾和浓盐酸加热制备氯气,方程式为:MnO24H 2Cl Mn2 Cl22H2O(或 2MnO416H10Cl 2Mn2 5Cl28H2O); 实验过程中,为减少 PCIs 的生成,应控制氯气的通入速率; (3)氯气有毒,污染空气,碱石灰吸收多余氯气防止污染空气,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影响产品纯 度; (4)由于 PCl3遇 O2会生成 POCl3,遇水生成 H3PO3和 HCl,通入一段时间的 CO2可以排尽装置中的 空气,防止生成的 PCI3与空气中的 O2和水反应;通入二氧化碳赶净空气,避免水和氧气与三氯化磷发 生反应; (5)0.1000molL1碘溶液 20.00mL 中含有碘单质的物质的量为:0.1000 molL 10.020L=0.002mol,根 据 反 应 I2 2Na2S2O3=2NaI Na2S4O6可 知 , 与 磷 酸 反 应 消 耗 的 碘 单 质 的 物 质 的 量 为 : 0.002mol0.1000 molL10.012L1/2=0.0014mol, 再由 H3PO3H2OI2=H3PO42HI 可知, 25mL 三 氯化磷水解后的溶液中含有的 H3PO3的物质的量为:n(H3PO3) =n (I2)=0.0014mol,500mL 该溶液中含有 H3PO3的物质的量为:0.0014mol 500mL/25mL=0.028mol,所以 4.100g 产品中含有的三氯化磷的物质 的量为 0.028mol,该产品中 PCl3的质量分数为: 137.5g / mol 0.028mol 100%93.9% 4.100g ;若滴定 终点时俯视读数,读出的标准液硫代硫 4.100g 酸钠溶液体积偏小,计算出的 H3PO3消耗的碘单质的物 质的量偏大,三氯化磷的物质的量偏大,三氯化磷的质量分数偏大; 高三化学 第 9页(共 17页) (6)设计实验证明 PCl3具有还原性的方案为:向碘水中加入 PCl3,碘水褪色。 28(15 分) (1)750 kJmol1(2 分)降温、升压、增大 CO 和 NO 的投料比等(2 分) (2)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升高温度反应更有利于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2 分)870(850到 900 之间都可以)(1 分)4C2H6+14NO28CO2+7N2+12H2O(2 分)50(2 分) (3)9105(ab)2(2 分) 2 2 () b ab (2 分) 【解析】I(1)根据盖斯定律22可得 2CO(g)2NO(g) 2CO2(g)N2(g) H=750 kJmol1;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故降温和升压都可以使平衡右移,有利于提高 NO 的平衡转化率; (2)应用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更有利于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所以 NO 的分解率降低。根 据图像可知,在 n(NO)/n(CO)=1 的条件下,温度为 870(850到 900之间都可以)转化率最高。 NO2能与乙烷反应生成 CO2、氮气和水,其方程式为:4C2H6+14NO28CO2+7N2+12H2O; 常温下某 NaNO2和 HNO2混合溶液的 pH 为 5,则溶液中 c(OH )=109 molL 1,NO2的水解常 数 K=c(HNO2)c(OH )/c(NO2)=21011molL1,则混合溶液中 c(NO2)和 c(HNO2)的比值为 c(NO2 )/c(HNO2)=c(OH)/21011 mol/L= 109molL 1/21011 mol/L=50; II(3) 则 Kp= 2 2 () b ab ,根据表格中数据,带入此式,v =k Pm(CO)Pn( NO2),可求出 k= v / Pm(CO)Pn( NO2) =0.009/(1010)=9105,所以 t min 时 v =9105(ab)2。 35(15 分) (1)d(2 分) (2)平面三角形(1 分)3(2 分) (3)氨分子与 Zn2+形成配合物后,孤对电子与 Zn2+成键,原孤对电子与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作用变 为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作用,排斥作用减弱,所以 HNH 键角变大(2 分) (4)离子晶体(2 分) 6 5 (2 分) 高三化学 第 10页(共 17页) (5) -73 A 4 (10 ) M Na (2 分) 2 2 a(或 0.707a) (2 分) 【解析】 (1)a碳的电子式是,但碳原子最外层只有 2p 能级有 2 个单电子,故错误; b共价键分摊:每个碳原子周围的 3 个键分别被 3 个碳原子分摊(各占一半) ,每个碳原子分摊的 键数为 1.5,12g 石墨烯即 1mol 含键数为 1.5NA,故错误; c石墨烯层间可以滑动,说明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弱,是分子间作用力,故错误; d石墨烯中含有多中心的大键,故正确。 故选 d。 (2)COCl2分子中的 C 原子最外层的 4 个电子全部参与成键,C 原子共形成 1 个双键和 2 个单键,故 其采取 sp2杂化,该分子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该分子中电负性最大的是 O 元素,基态氧原子中,有 1s 上 1 种、2s 上 1 种、2p 上 1 种,即 3 种不同 能量的电子; (3)氨分子中有孤对电子。氨分子与 Zn2+形成配合物后,孤对电子与 Zn2+成键,原孤对电子与成键电 子对之间的排斥作用变为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作用,排斥作用减弱,所以 HNH 键角变大; (4)化合物EMIMAlCl4由阴、阳离子构成,属于离子晶体;EMIM+形成大键的原子数为 5、电子 数为 6,则 EMIM+离子中的大键应表示为 6 5 ; (5)晶胞边长为 anm=a107cm,晶胞体积=(a107cm)3,该晶胞中 Ca2 个数=1+121/4=4,C22个 数=81/8+61/2=4,其晶体密度=mV=M4/NA(a107)3gcm 3;晶胞中 Ca2位于 C22所形成的八面体 的体心,该正八面体的平面对角线为2a nm,则正八面体的边长为 2 2 a(或 0.707a)nm. 36(15 分) (1)甲苯(2 分) (2)C6H5CH2Cl + NaOHC6H5CH2OH + NaCl(2 分) (3)CH3CHClCOOH(2 分)取代反应(或酯化反应)(1 分) (4)酯基、醚键(2 分) (5)(2 分) 高三化学 第 11页(共 17页) (6) (4 分) 【解析】A 的分子式为 C7H8,结合的结构可知 A 为,由 F 的结构可知 C、E 分别为 、中的一种,结合转化关系可知,反应 I 可以是甲苯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 反应生成 B 为,B 发生水解反应生成 C 为,故 E 为,结合信息可 知,发生取代反应生成 D,D 为,则 X 为 CH3CHClCOOH。据此分析解答。根据上述分 析, A为, B为, C 为, D 为, E为, X为 CH3CHClCOOH。 (1)A 为,A 的名称为甲苯; (2)步骤为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NaCl; (3)试剂 X 的结构简式为 CH3CHClCOOH,步骤为 C()和 E()的酯化反 应,也是取代反应; 高三化学 第 12页(共 17页) (4)F()中所含官能团有酯基、醚键; (5)E()的同分异构体符合:苯环上只有两个取代基,能与 FeCl3溶液发生显色 反应,说明含有酚羟基,能发生水解反应和银镜反应,说明含有甲酸形成的酯基,其中一个为OH, 另外取代基为CH2CH2CH2OOCH,或者CH(CH3)CH2OOCH,或者为CH2CH(CH3)OOCH,或者为 C(CH3)2OOCH,或者CH(CH2CH3)OOCH,各有邻、间、对 3 种,共有 15 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峰 面积比为 62211 的结构简式为; (6)以为原料制取,可以用先发生催化氧化生成醛,再 进 一 步 氧 化 生 成 羧 酸 , 最 后 与 氯 气 、 红 磷 作 用 得 到, 合 成 路 线 为 。 2020 届高三下学期 3 月月考答案 理科综合物理全解全析 1415161718192021 ACADABDADCD 14 【解答】解:将儿童蹦床的过程等效为逆过程的自由落体运动,根据数学知识由 v 22gy 可得,A 选 项的图象符合题意。故选:A。 15C【解析】A由运动轨迹只能得到电子受力指向凹的一侧,不能得到运动走向,故 A 错误;B由场 源电荷为点电荷,且 aAaB可得 A 点场强较大,即点电荷 Q 靠近 M 端;又有电子受力指向凹的一侧可 得:MN 上电场线方向向右,故点电荷 Q 为正电荷,故 B 错误;C电子受力指向凹的一侧,即向左, 若电子从 A 到 B 运动,则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大;若电子从 B 到 A 运动,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 小;可得:EpAEpB,故 C 正确;D电子受力指向凹的一侧可得,MN 上电场线方向向右;根据沿着电 场线电势降低可得:B 点电势可能低于 A 点电势,故 D 错误; 16 【答案】A【解析】小环 A 与小环 B 最初都静止,可知sin37cos37mgmg ,即tan37 =0.75 , 高三化学 第 13页(共 17页) A 正确;若某时刻大圆环开始绕竖直轴进行旋转,假设环 A 和环 B 与大环保持相对静止,对环 A 沿水平方 向则有 2 AA cossinfNmr,对环 B 沿水平方向则有 2 BB sincosNfmr,随着角速度的不断增 大,A 所受摩擦力越来越大,B 所受摩擦力越来越小,后反向增大,因此 A 受到的静摩擦力会先达到最大, 即 A 先相对大环开始滑动,B 错误;若两小环相对大环运动,则环 A 高度会降低,环 B 高度会升高,C 错 误;尽管小环不发生相对滑动,但随着大环角速度的不断增大,小环的动能也会不断增大,因此大环对小 环会做正功,D 错误。故本题答案为 A。 17D【解析】A. 小球与小车组成的系统在竖直方向合力不为 0,所以系统的动量不守恒。故 A 项错误; B.在水平方向所受合外力为零,水平方向系统动量守恒,设小车的位移为 x,以向右为正方向,在水平 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mv=0 即: 2 0 Rxx mm tt , 解得小车的位移:x=R,故 B 项错误; C.小球与小车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动量守恒,系统初状态在水平方向动量为零,由动量守恒定律可知, 系统在任何时刻在水平方向动量都为零,小球离开小车时相对小车向上运动,水平方向和小车有相同的 速度,所以小球与小车在水平方向速度都为零,小球离开小车后做竖直上抛运动,故 C 项错误; D. 小球离开小车时,小球与小车水平方向动能为零,如果系统机械能守恒,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小 球离开小车后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h0,由题意可知,小球离开小车后在空中能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0 3 4 hh0, 系统机械能不守恒。小球第二次在车中滚动时,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减小,因此小球再次离开小车 时,小球与小车水平方向速度为零,小球第二次离开小车在空中运动过程中,小车处于静止状态,小球 能上升的高度小于 0 3 4 h,故 D 项正确。 18A【解析】线框从开始进入到全部进入磁场时,磁通量向里增大,则由楞次定律可知,电流方向为逆时 针,产生的电动势:E=BLv,随有效长度的减小而减小,所以感应电流 i 随有效长度的减小而减小;线 框全部在磁场中运动的过程中,没有磁通量的变化,所以没有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线框离开磁场的过程 中,磁通量不断减小,由楞次定律可知,电流沿顺时针方向;感应电流 i 随有效长度的减小而减小。A该 图与结论相符,选项 A 正确; 19BD【解析】AB在星球表面,重力与万有引力相等,则有:g= 2 GM R , 所以 b g g地 = 2 2 b b RM MR 地 地 = 2 1.31 12.2 1 所以“比邻星 b”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小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故 A 错误,B 正确。 CD根据 v= GM R 可得: b v v地 = b b RM MR 地 地 = 1.3 2.2 1 所以“比邻星 b”的第一宇宙速度小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故 C 错误,D 正确。 20AD【解析】AB从跳下至第一次到达最低点的运动过程中,绳子拉直前,人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图 线为匀变速直线运动,v t图线斜率恒定;绳子拉直后在弹力等于重力之前,人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 速运动,v t图线斜率减小; 弹力等于重力之后, 人开始减速运动, 苏浙弹力增大加速度逐渐增大,v t 图线斜率逐渐增大,直到速度减到零。所以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 CD从跳下至第一次到达最低点的运动过程中,绳子拉直前,人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恒定。绳子 拉直后在弹力等于重力之前,随着弹力增大,人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加速度减小,设向下运 高三化学 第 14页(共 17页) 动的位置为y,绳子刚产生弹力时位置为 0 y,则: 0 ()mgk yyma 则加速度为: 0 ()k yy ag m 弹力等于重力之后,人开始减速运动, 0 ()k yymgma 则加速度为: 0 ()k yy ag m 所以,a与y的关系图线斜率是恒定的。故 D 选项正确,C 选项错误。 21CD【解析】A. 对半球体 m1、m2整体进行受力分析,只受重力和支持力一对平衡力,相对地面并无运 动趋势,故不受摩擦力,故 A 错误; B. 若半球体对 m1的摩擦力为零,对 m1受力分析,如图 将重力正交分解,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得到:x 方向:T-m1gcos53=0 y 方向:N-m1gsin53=0 据题意:T=m2g 解得: 1 2 5 3 m m 故 B 错误。 C. 当 1 2 5 1 3 m m 时,有 m2gm1gcos53 即绳子的拉力大于重力的下滑分力,m2有上滑趋势,摩擦力沿切线向下,故 C 正确; D. 当 1 2 5 5 3 m m 时,有 m2gm1gcos53 即绳子的拉力小于重力的下滑分量,m2有下滑趋势,摩擦力沿切线向上,故 D 正确; 22 (1)200 g 重锤(2 分) (2)0.198(2 分)0.196(2 分) 【解析】 (1)为了减小阻力的影响,重锤选择质量大,体积小的,即密度大的,所以选择质量为 200g 的重锤; (2)从开始到 B 过程中,重锤重力势能变化量 P 0.1 10 (0.13060.0714)J0.198J B Emgh0.1*9.8(0.1306+0.0714)J=0.198J 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得1.98m/s 2 AC B x v T 从开始到 B 过程中,重锤动能变化量 2 k 1 0.196J 2 B Emv 23 (1)700(1 分) 0.6120.616mm(2 分) (2)A(2 分)B(2 分)0.1W (2 分) 【解析】 (1)如图甲所示,若选择开关置于“100”挡,按正确使用方法测量电阻 Rx的阻值,指针位于图乙所示 位置,则 Rx=700。 高三化学 第 15页(共 17页) 该金属丝的直径 d=0.5mm+11.70.01mm=0.617mm。 (2)因实验要求电流由零逐渐增加到 3V,并便于操作,所以滑动变阻器应用分压式接法,应选电阻 最小的变阻器 A。 因小灯泡在额定电压时的电阻为 R= 2 U P = 2 3 0.6 =15 因电压表内阻 RVR,故电流表应用外接法,又变阻器用分压式,故电路图应选 B。 电源与小灯泡直接串联,那么路端电压等于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画出内阻为 5.0,电动势为 1.5V 的 电源的路端电压与干路电流的关系图线,该图线和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交点电压与电流的乘积即表 示小灯泡消耗的功率,如图示: 交点坐标(1.0V,0.1A) ,则小灯泡消耗的功率 P=UI=1.00.1W=0.1W 24 (1) 2 3m /s(2)6.5m 【解析】 (1)设经过时间 t,甲追上乙。甲的位移为:x1=vt(2 分) 乙的位移为: 2 2 v xt(2 分) 由位移关系有:13.5 2 mvtt v (2 分) 将 v=9m/s 代入得到:t=3s(1 分) 根据 v=at 代入数据解得:a=3m/s2(2 分) 故乙在接棒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