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文信仰[论语文教育与人文信仰]_第1页
所谓人文信仰[论语文教育与人文信仰]_第2页
所谓人文信仰[论语文教育与人文信仰]_第3页
所谓人文信仰[论语文教育与人文信仰]_第4页
所谓人文信仰[论语文教育与人文信仰]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所谓人文信仰论语文教育与人文信仰 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的观点奠定了中国悠久的诗教传统,这才有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中对文学的崇高使命感的概括,曹丕认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他充分揭示了文学作品的两个重要的价值:善和美。善与政治、伦理、信仰相关。把文章的赏析与写作终极目的提升至道德和人文信仰的高度,这是中国传统文学教育的精神品格。当前环境中,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学教育这种基本品格,也就是说,当前的语文教育应然地具有人文信仰重塑的重任,这一方面因为传统语文教育的精神品格值得我们传承,另一面是因为提振当前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人文精神信仰,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1.当前语文教育在理念和实践层面上是否传承了传统文学教育的精神品格?如果没有,我们就必须在语文教育中重拾培养学生人文信仰的使命。2.如何在语文教育中重拾人文信仰?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能展现语文教育的人类文化史意义。 一.文以载道:当前语文教育实践不能承受之重 从语文教学的历史来看,近现代以来,改革一直是语文教育的主旋律,从五四时期的文白之争开始,上世纪三十年又呼吁恢复文言教学,引发文言、白话和大众语的争论,继之是“中学生国文成绩低落”和“抢救国文”等问题的论争;五十年代“文道之争”、十年内乱“文乖道废”;1978年3月吕叔湘先生在 _发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拉开了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批评和讨论热潮;八十年代开始讨论语文教育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人文性与科学性等问题进;90年代“淡化语法”、语文学科性质、语感及文学教育等问题相继成为论证焦点。 世纪之交以来人们对语文教育的拷问、失望和担忧,更凸显了人文信仰在语文教育中缺失的危机。1997 年第11期北京文学推出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一组三篇文章,集中批评了中国语文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社会反响强烈;1998年3月27日羊城晚报头版头条刊载洪禹平、杨东平的文章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把对语文教育的批评推上了风口浪尖。为何维系一个民族文化品格和文化传统的语文教育会沦为“人民公敌”?这是一个值得深刻反思和广泛讨论的问题了。而广大社会公众近年来不断讨论是不是要进行语文水平能力测试,更是对语文教学极大的不信任。乃至于有民间学术团体历数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四大缺失:缺失经典、缺失儿童视角、缺失快乐和缺失事实。 从语文教育的历史维度来看,当前语文教育实践缺失人文精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迄今为止似更不尽如人意:小学五、六年的时间解决不了识字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学基本无目标可言;高中语文教育在应试背景下变了味,学生成了做题机器,教师的灵性与创造力则遭到压制与扼杀。”一句话,就是语文教育在实践层面上偏离了“文以载道”正确轨道,走上了“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析,轻感悟;重应用,轻精神;重教法,轻教学;重公话,轻私话”的工具理性道路,丧失了人文信仰的价值理性之维。 事实上,语文教学的理念对这个问题一直有着积极的回应,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比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非常明确地规定:“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并且,相关文件强调,高中语文课程要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这些文件所确立的教育理念,完全契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和精神。这是从宏观的制度层面上为语文教育定下的基本价值基调。 之所以语文教育现状中背离“文以载道”的教学理念,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工具理性的作祟,重拾人文信仰传统是未来语文教育的必经之路。 二.重拾人文信仰:语文教育之价值维度 常言道,在没有宗教的国度里,文学就是宗教。文学教育在人类文化史上所承载的意义和价值甚至比宗教更重要。中国虽然有产生自本土文化的道教,也有从西域流传进来并中国化的佛教,西方的 _等也在中国有所传播,但不可否认的是中 _信仰不完全宗教。当下,有些学者强调要把儒家学说当成儒教、国教,他们的出发点无非就是要当下的中国人回到儒家传统中来,重新找回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担当和责任,通过儒家学说重塑中国传统“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就信仰而言,它来于宗教,原初表示对神及其化身、使者的尊崇。后来信仰一词普遍化为对某种价值观念、文化、主义的尊崇了。我们中国人普遍来讲缺乏宗教徒似的对神的虔诚信仰,但是我们却并不缺乏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对象是于我们传统的人文精神。人文的概念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人类文化中先进的、核心的东西,是敬畏生命、尊重他人尊严的价值理念和伦理精神,是以重视人为具体内容的文化。传统典籍易彖说得很清楚:“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整个文化的核心也就在于人文精神所涵盖的对人自身的认识、关注和提升,所以唐君毅先生说:“民主、自由、和平、悠久是人类人文社会之四大理想。”而对“民主、自由、和平、悠久”的尊崇,就是人文信仰。 就当前来讲,没有人能反对我们这样的人文信仰的合理性和先进性,没有人能拒绝这样的人文信仰。但是,信仰是需要培养的,培育人文信仰是人类文化史得以不断演进的重要原因,是人类不断认识自身的重要推动力。从古希腊的名言“自知其无知”和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再到张载把人文信仰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类的理想就是实现一个和谐的文明社会,而通过教育培养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以及有开创这样的社会的担当与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