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拿来主义教案3篇_第1页
人教版拿来主义教案3篇_第2页
人教版拿来主义教案3篇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拿来主义教案3篇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拿来主义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拿来主义教案y一 教学目的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提示”有两段,第1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第2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_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布置作业。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礼尚(shng;崇尚、重视。)自诩(x;夸耀,说大话。)残羹(g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烤肉。)冠冕(mi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二、研习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指名朗读第5、6、7段,注意对吝(ln)啬(s)、髓(su)、蹩(bi)正音。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批判了国民党_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先破后立,破立结合;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教案点评: 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探究活动 1.可以指导学生开辩论会,要求在陈述观点的时候必须用上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2.阅读鲁迅先生的三篇杂文夏三虫、战士和苍蝇、送灶日漫笔,用心体味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拿来主义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深刻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理清*的论证思路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17段。 一、激趣导入: 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犹如一江春水,势不可挡。于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对待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便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专门著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他的杂文拿来主义。 二、合作、探究 排除法解题思路:或a或b或c或d 非a 非b 非c 所以d 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从论证手法的角度看,属于因果论证。拿来主义这篇*就反复使用了这种论证思路和论证手法。 1.我们先看课文的17段。作者在几段里面提到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几种做法。快速阅读,把作者提到的几种做法一一找出来。 明确:a、闭关主义b、送去主义c、听凭送来d、“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2:那么,作者选择的是哪一种做法呢? 明确:作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那么作者是如何排除(否定)其它做法的呢? (1)“闭关主义”是怎么做的? (2)“闭关主义”是否行得通呢?为什么? 明确:(1)闭关主义的做法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也就是彼此不交流。(2)闭关主义”行不通。因为“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也就是用武力逼迫,“又碰了一串钉子”。于是排除(否定)了“闭关主义”的做法。 4:“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其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有依据。“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其论证方法是例证法(举例论证)。 5:、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6: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加点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明确:准确、生动和奚落。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活人”指的是谁?是不是一种进步?为什么?因此,加点的文字带着什么意味? 明确:“活人”指的是梅兰芳博士;不是一种进步,因为本质上还是“送去主义”;因此加点的文字是反语。 (3)“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为什么?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味? 明确:不是。因为作者在举例的时候句子(1)语带奚落,而且“送去主义”会使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因此,“丰富”和“大度”这两个词带有讽刺意味。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摩登”的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作者“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是因为“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么说显得语言幽默。 7:“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作者用“残羹冷炙”这一成语给这些东西做了定位,正因为如此,“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慌”。于是对文化交流上的“送来”主义给予了否定(排除)。 8:模仿排除法,请大家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闭关主义,或单纯送去,或听凭送来,或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单纯送去,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拿来主义) 9: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整体上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即为什么要“拿来”。整体上使用的是因果论证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课文810段。 二、合作、探究 1:课文17段论述的是为什么要“拿来”。89段论证怎样“拿来”。 文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 明确:“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方法,*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 3:说说前三种方法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前三种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4:拿来主义究竟又是如何“占有,挑选”的呢?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做了形象的阐述。如果用平实的语言,可以怎么表述? 明确:有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危害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5: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归纳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接受。这种态度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外国文化,也适用于外国政治、经济、技术和军事等领域;同样适用于对本国文化遗产的继承,以及对他人经验的借鉴等等各个方面。 6:模仿17段对论证思路的归纳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逃避主义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所以,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接受 7:以小见大,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89段一个突出的特点。 完成下面的课堂练习运用人们熟悉的比喻,阐明下面的道理。 坚持对外开放,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但同时,我们又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防止腐朽落后的东西乘虚而入,对我们造成危害。 参考答案:好比一间屋子,把窗子关起来,甚至完全堵上,彻底封死,自然可以防止苍蝇、蚊子等有害之物的侵入,但同时也挡住了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还有悦耳的鸟语和沁人心脾的花香。那么怎么办呢?无视危害的存在,大开窗子自然是不行的。我们的意见是,安装一层过滤的纱窗,把有益于身心的健康东西放进来,同时又挡住了威胁我们的一切有害之物。 8:最后一段是结论。齐读第1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拿来主义”者首先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明确:“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 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明确:从正面说:“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从反面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简单点说,“拿来”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和创造新的文化 拿来主义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熟悉并掌握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论证技巧。 2、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3、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 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送去主义”是难点。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对*的背景不熟悉,*中有些词语比较费解。所以讲解时要适当介绍背景,把费解的词语作重点讲解。 2、反语的运用 3、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色,进而理解杂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看了不少,每天我们也进行交流,但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它呢?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 二、背景介绍 *写于1934年6月4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fangong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作品出处 1、阅读注释 2、补充:*写于1934年6月4日,发表于1934年6月7日的中华日报副刊上。课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三、*研读: 读标题 1、拿来主义中的“主义”是什么含义? 一种重大的原则或主张(板书) 2、议论文的标题有两个大类:论题型的和论点型的,*的标题是哪一类? 论题型 3、从这个标题中可以看出,*应该着力解决(或论述)哪几个问题? a、什么是拿来主义? b、为什么要拿来? c、怎么样拿来? 这是一个标准的三段论模式,是我们写议论文时的一个很好的法宝,依照这样的思路去结构*,非常的安全保险。 带着这三个问题,请同学们将*浏览一遍。 插入杂文文体介绍 理清*思路,研读* 讨论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拿来主义”?(回顾“主义”一词的含义) 1、明确*哪些部分涉及到“拿来主义”这一观点 明确:第6-10段 2、这几个段落中哪一个语句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第七节: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主张) 注意,本句中有一个词:“所以”表明这是作者得出的结论,那么这一结论是在什么基础上得出的?(也即作者为什么提出该论点) 排除法的引入(ppt展示) 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七小节,用排除法的方法,理出1-7小节的论证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非闭关主义 非送去主义 非送来主义 所以,要“自己来拿” 这是什么样的逻辑论证?因果论证 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是以笔锋犀利著称,在这里他又是以怎样的一种表述来否定并批判这三种“主义”的呢? 1闭关主义 实质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做法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碰了一串钉子(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2送去主义 实质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 做法只是送出去 送了什么出去呢? 一批古董几张古画和新画梅兰芳博士 从数量上来看是变少了,反映出一味的送去,最终会无物可送, 而鲁迅先生却把这说成是“也可以算得显出一些进步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反语,讽刺国民党政府在欺世惑众、媚外求荣方面的花招愈演愈烈 *开篇,鲁迅先生即向我们展示了他那深厚的笔力,请大家注意文段中用红色标记的字词句,分析其深刻内含。 后果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非常直白将这种后果表述出来,那他是怎么说的呢? “尼采就自诩他是太阳做奖赏。” 分析:尼采自诩是太阳,实际不是,最后疯了 中国自诩地大物博,实际不是,最后灭亡 运用类比手法,讽刺盲目自大者,告诫人们一味“送去”,只能沦为乞丐。即使自己这一辈沦落不到,子孙后代呢?讨一些残羹冷炙作奖赏。 3送来主义 在提出这一主义的时候,作者用了四个意思较接近的词语,我们有必要辨析一下 送去:指国民党政府所奉行的媚外卖国政策和出卖领土主权等罪恶行径。 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掉或送人,一般没有恶意。 抛给: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的阴谋罪行。(“给”字表示是怀有企图,非要你接受不可的) 送来:自欺欺人的说法,批判国民党政府奴性十足的嘴脸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做法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小结: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看出,鲁迅先生对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礼尚往来(板书),没有往来不行,光有往也不行,必须得有来,但来的也不是随便的东西,必须是好的,有用的,但是我们不能控制这一点,所以,作者提出了他的主张拿来主义。 按照我们写议论文的思路,在*第一部分就应该将自己的观点亮出来,而这篇*的观点到第七小节才提出,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立论:议论文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驳论: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叫“破”;*先驳后立(先破后立)。 讨论解决第三个问题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拿,带有主观能动性,既然是主观的就会受到自己和他人思想的影响,当时有些思想清醒的青年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不敢拿来,这不好;随便乱拿,没有原则性也不好,到底该怎么实行这一主义呢? 1、仔细阅读8-9节,理清思路(板书) 这里主要理清穷青年和拿来主义者的不同做法 大宅子穷青年徘徊不敢进门孱头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放一把火烧光昏蛋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废物 拿来主义者占有 挑选鱼翅吃掉 鸦片送药房,供治病 烟灯和烟枪送一点如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各自走散 2、*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3、穷青年的三种做法又具体指什么呢? 孱头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物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4、“拿来主义”要求我们对待这些事物要各持什么样的态度? “鱼翅”吸收“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鸦片”批判地吸收“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烟枪和烟灯”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姨太太”坚决抛弃“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5、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明确:(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条件?)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5、这告诉我们“拿来主义”的最后一步该怎么做? 明确:创造 6、由此,请我们总结: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明确:占有挑选创造(板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进一步理解*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明确:*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归纳*中心。要求内容完整,语言通顺。最后要明确*中心包含四个要点: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学习*的论证艺术 尽管*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比喻论证 第8、9两段 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类比论证: 第3段 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板书)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