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班辅导课)2.ppt_第1页
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班辅导课)2.ppt_第2页
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班辅导课)2.ppt_第3页
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班辅导课)2.ppt_第4页
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班辅导课)2.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教育史2(考研强化班辅导课),第二部分中国近代教育,第一章近代教育的起步第二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第三章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第一章近代教育的起步,二、洋务学堂的兴办(掌握)1、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先后创设了30多所洋务学堂,这些洋务学堂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方言学堂,也即外国语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等,主要培养翻译人才;二是军事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主要培养能使用洋枪、洋炮的官兵;三是技术学堂,如上海机器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第一章近代教育的起步,2、京师同文馆(07年选择题,重点)京师同文馆于1862年创于北京;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初创时仅设英文馆,后逐次添设法文馆、俄文馆、天文算学馆、德文馆、东文馆等。自1866年增设算学馆开始,同文馆变为综合性学校。,第一章近代教育的起步,京师同文馆的主要特点:第一,在培养目标上,专门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第二,在课程设置上,中西学并设,侧重“西文”、“西艺”,外语居于首位;第三,在教学组织上,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第四,在学校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结论:京师同文馆设置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开端。,第一章近代教育的起步,2007年考研真题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官办新式学堂是(A)A京师同文馆B湖南时务学堂C福建船政学堂D上海广方言馆,第一章近代教育的起步,3、福建船政学堂(08年选择题,掌握)福州船政学堂是由闽浙总督左宗棠于1866年创设的。学堂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训练造船技术;后堂学英文,又称“英国学堂”,训练驾驶技术。为中国近代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加强了中国的海军力量。,第一章近代教育的起步,2008年考研真题中国近代最早设立于企业中旨在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是(B)A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B福建船政学堂C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D福州电报学堂,第一章近代教育的起步,三、留学教育的起步1、幼童留美洋务运动时期由留美归国人士容闳发起,清政府于18721875年,每年派遣30名幼童去美国留学,四年共120名,由陈兰彬(后由吴子登代之)、容闳为监督,计划学习15年后,逐年回国。1881年学生被提前召回国。2、赴欧留学时间是1876年,主要是英法两国,去法国学习轮船制造技术,去英国学轮船驾驶,学习三年,期满回国任用。,第一章近代教育的起步,四、“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重点)2、张之洞与劝学篇(1)劝学篇的撰写与出版1898年,劝学篇。全书分24篇,分内、外两篇,内篇治“身心”(谈“中学”),外篇言“世事”(讲“西学”)。,第一章近代教育的起步,(2)“中学”、“西学”具体内涵(重点)“中学”,指封建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其目的是伸君权抑民权,反对君主立宪,维护君主专制。西学指“西政”、“西艺”两方面。“西政”中又推崇“刑狱立法”,(法律制度),与维新派“西政”有本质区别,并非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西艺”即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如何认识“体”、“用”关系?张说:“讲西学必先通中学,乃不忘其祖也,”“今欲强中国、存中国,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不乱首,弱者为人权,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即寻求富强,不得不讲西学,但是,必须以“中学”维护中体,否则,天下大乱,其危害比不通西学更烈。,第一章近代教育的起步,(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重点)初期有利于引用西学对近代新教育的影响“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维新派、清末新政等创办中国近代新教育、进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历史局限第一,张之洞于维新变法前夕出台劝学篇起到了维护封建专制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第二,中学和西学具有完全不同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二者是不可能并行不悖的。,第二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六、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重点掌握)1、“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07年选择题)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称“壬寅学制”,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称“癸卯学制”。前者颁布(未实施),后者颁行(颁布且实施)。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并经法令正式公布在全国实行的学校体系。学制仿自日本,学制类型为双轨制。学制系统:主系列(普通学校)、支系列(实业类与师范类学堂)主系列(普通教育)三段七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第二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学制性质与意义:这个学制实质上还受封建思想的支配,且几乎完全抄袭日本,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这一学制的颁行改变了中国封建式的官学、私学、书院等学校形式,为现代学制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与制度保障,因而具有进步意义。,第二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2007年考研真题近代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法定学制是(A)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第二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3、建立行政体制(08年选择题)建立学部(中央)提举学事司(省)劝学所(县)等三级教育管理机构1905年底,清政府效仿日本文部之成规,正式建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1906年4月,清政府根据学部奏请,决定各省裁撤学政,改设提学使司,统辖全省学务1906年5月,学部奏定,在各厅、州、县建立劝学所,管辖本地学务。,第二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2008年考研真题下列选项中,属于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变革的重要举措是(C)A颁布壬子癸丑学制B确立男女同校制度C设立学部D创设京师大学堂,第三章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一、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1、制定教育方针1912年7月10日,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召开了临时教育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基本体现了蔡元培的教育观点。评述: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封建主义的道德信条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第三章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2、颁布学制统称“壬子癸丑学制”,又叫“1912-1913年学制”。仍然仿效日本,学制类型为双轨制。学制的主系列为普通教育,教育年限为17-18年。共分三段四级:其中初等教育二级(初小4年;高小3年)、中等教育一级(学制4年)、大学本科6-7年(含预科3年)。学制的支系列有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二级,相当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实业教育分乙种实业学校和甲种实业学校。,第三章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特点主要有:其一,它缩短了学制期限,较之“癸卯学制”,共缩短3-4年;其二,取消了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废除了封建特权和等级限制;其三,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地位,“癸卯学制”中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而在“壬子癸丑学制”中,小学、普通中学、甲级实业学校、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都规定设立女校,初等小学还可以男女同学,反映了资产阶级男女平等的思想;其四,从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看,取消了忠君、尊孔(取消小学读经课)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改进了教学方法,反对体罚,要求教育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第三章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重点)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重点掌握)第一、军国民教育,即军事教育和体育;第二、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第三、公民道德教育。即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第四、世界观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都是以现世人类幸福,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的,而世界观教育则是培养人超乎现世之观念的,他认为只有站在超于现象世界之高度,才能判定现象世界的价值,也才能处理现象世界的问题。第五、美感教育。以美育代宗教。评价:“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这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的,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这几方面的教育,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但又具有时代局限性,世界观教育属于唯心主义范畴。,第三章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2、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重中之重)1917年1月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运用西方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对北大进行改革。(1)整顿校风,改变学生观念明确指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而非升官发财的阶梯,要求学生改变求学动机。他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其一、抱定宗旨、改变校风;其二、砥砺德行。要求学生约束自身德行,严格要求自己;其三,敬爱师友。,第三章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2)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07年、09年选择题)蔡元培主张学术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他认为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但不是研究某一家某一派的学问,更不是研究被某些人指定的学问。他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他声明在学术上“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这是蔡元培办理北京大学的指导思想。因此,他在延聘新教员时,只问学识不问派别、资格、年龄、国籍。他认为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每一种派别,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就应让他们并存。经过蔡元培的整顿,北大教师队伍焕然一新。评述: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思想为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发展争得了地盘,正是由于这一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的阵地,并使北大完成了从封建旧式大学堂向资产阶级现代大学的转化。同时,这一主张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第三章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2007年考研真题“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这体现了蔡元培主张(C)A教育独立B教授治校C思想自由D文理沟通,第三章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2009年考研真题蔡元培对大学精神的解释是(C)A“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谡也,有大师之谓也。”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C“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D“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纲无羁绊之学府也。”,第三章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3)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蔡元培主张学习德国大学的管理方法,组成健全的教授会,使学校决不因校长一人去留而引起动荡。第一步应是组织校评议会(由教师代表组成),为全校最高的权力机构,凡学校的兴废皆需经评议会审核通过。第二步组织各学科教授会(系评议会),由各学科的教授公举教授会主任,任期三年。其职责是:分管各学科的教务和教学工作。后由各学科教授会主任组成统一的教务处。评论:民主办学、教授治校的思想,目的是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第三章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4)改革教学体制在学科设置上,他将文、理、法、商、工等多科,改为文、理、法三科。1919年,废科设系,共11个系,要求文理兼习,学文科的兼习理科,学理兼习文科。实行选科制(学分制)。其目的在于文理渗透与交叉。,第三章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总结蔡元培的大学改革实践与思想:经过蔡元培的整顿,北大改变了以前沉闷和腐败的风气,开始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和自由研究学术的风气,学校规模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而使北大逐渐地走上了现代大学的轨道,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通过这些改革使旧北大成为一所现代大学,并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高等学府;推动了此后中国大学的发展与发展;蔡元培的大学改革实践与思想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笔十分珍贵的遗产。,第三章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三、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重点)(一)平民教育思潮(07年选择题)平民教育思潮萌生于民国初年,形成于新文化运动期间,五四运动之后达到高潮,它是民主思想在教育领域里的直接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中国影响比较大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思潮。,第三章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1、平民教育社平民教育社是五四运动时期由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职员和学生联合组织的、主张通过普及教育改造社会和救国图强的一个典型社团。平民教育社的平民教育思想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批判过去的教育是由少数人独占独霸的教育;第二,平民教育是实现平民政治的基础;第三,平民教育就是人人养成独立、平等、自由的品格;第四,实施平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改革汉字,使用简化汉字和白话文;教育经费与机关独立;男女教育平等;平民教育不能仅限于学校教育;提倡工学合一的教育。,第三章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2、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是五四运动时期由北京大学学生发起组织的、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加的、以普及教育与平等为目的、以露天讲演为方法的社团,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宗旨”。3、20年代,晏阳初自美国留学归回,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开展平民教育运动。,第三章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2007年考研真题集中体现我国新文化运动民主追求的教育思潮是(A)A平民教育思潮B国家主义教育思潮C科学教育思潮D职业教育思潮,第三章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六)科学教育思潮(重点,09年简答题)源自洋务运动时期的西艺教育。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陈独秀、胡适等人在国内的大力鼓吹,把“科学”与“民主”并举,特别是经过任鸿隽等人组织中国科学社,倡导科学与科学教育,两股力量的合流,使科学教育思潮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正式形成。科学教育思潮的基本主张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传授科学知识,并给予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人们科学的态度与思想;对于教育本身也必须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主张把科学引入学校教育内容。,第三章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科学教育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五四”以后中国“科学的教育化”和“教育的科学化”运动。首先,促进了学校的科学教育;其次,促进了教育的科学化,提倡用科学方法研究教育问题,不断进行各种新教学方法的试验。在科学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教育及心理测量、智力测验、教育统计、学务调查等教育科学研究在20世纪20至30年代成为非常流行的研究方法,有利于中国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第三章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七)国家主义教育思潮(重点)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在清末民初开始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正式形成。代表人物是余家菊、李璜、陈启天、曾琦、左舜生等人。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国家主义教育就是“以国家主义为依归之教育”。具体涵义为:培养自尊精神以确立国格;发展国华以阐扬国光;陶铸国魂以确定国基;拥护国权以维国脉。第二,国家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特别是对教会教育和殖民地教育的危害进行了深入阐述,明确提出“收回教育权”的口号与办法。第三,“国家至上”的教育政策。教育是国家的主权、国家的事业、国家的制度,只属于国家办理。评述:爱国主义色彩十分浓厚,是一种典型的“教育救国”论,但是,他们所谓的“国家”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性和现实中国的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但是,反对和忽视个性教育,不免存在着极端和偏颇的问题。,第三章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五、1922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