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文该学些什么?,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完成),2、理解词语和句式:(1)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2)了解常见的虚词(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2,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翻译成现代汉语。,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5、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3,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到积累本上)。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且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3、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4,通假字的四种类型(基本规律)1.声、韵母都相同:系向牛头充碳直“直”同“值”2.声母相同: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同“放”3.韵母相同: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4.形近通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5,5、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食”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等词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6、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4、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的一个语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6,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关于左传,-,7,单元概况:先秦历史散文史传散文,左传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烛之武春秋资治通鉴,战国策国别体史书荆轲刺秦国语,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鸿门宴汉书后汉书,-,8,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你了解主人公的名字吗?,-,9,烛之武烛,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佚之狐佚,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1、以祖先祖号或庙号为姓:尧舜禹夏商周姬姚姜2、以国别地名为姓:国名齐鲁燕赵韩魏秦卫楚宋地名东郭、南宫、西门、欧阳3、以官职或职务为姓:官职司马司徒帅尉职务巫乐陶屠卜商4、以动植物为姓:牛马龙杨柳5、以数字为姓:五万第五6、少数民族的姓:金萨慕容呼延独孤,古代文化常识1:姓名古代姓氏的由来,-,10,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汉书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你知道吗?,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11,积累语文小知识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词典尔雅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12,-,13,-,14,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故事背景,-,15,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晋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晋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为君的;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故事背景,-,16,1.题解:,使动用法。使撤退军队,2.题目引出了哪些问题?,明确:为什么退?如何退?结果怎么样?,明确:退:师:,-,17,春秋时期形势简图,故事背景,-,18,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9,无能为()也矣,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夫()晋,何厌之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wi,f,gng,yu,f,佚之狐(),fn,zhu,qu,秦军氾()南,若不阙()秦,夜缒()而出,失其所与,不知(),使杞()子、逢()孙戍()之,zh,q,png,y,sh,粗读正音,-,20,多音字,阙,qu(阙秦),qu(宫阙),薄,b(薄荷),bo(薄片),b(薄弱),-,21,学习第一自然段,-,2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课文讲解,以:因为连词,于:对,状语后置无礼于晋=于晋无礼,军:驻军。,名动,翻译: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古今义:贰(古:从属二主,今:“二”的大写。),-,2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五级爵位制。,以:连词,因为。,于:对无礼于晋:于晋无礼。,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军:驻扎。名词动词,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介绍背景晋秦围郑。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试分析。,-,24,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5,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1以其无礼于晋,2郑贰于楚,(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同床异梦。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有何作用?,霸,贪,-,26,提问:郑国得罪的是晋国,为什么秦国要出兵?,明确:1.秦晋的友好关系。(“且君尝为晋君赐也,许君焦、瑕”、“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扩张争霸的野心,-,27,秦晋围郑,秦晋围郑,-,28,秦晋围郑形势图,国危矣,1、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铺垫。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2、但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成功分化伏笔。,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29,学习第二自然段,-,30,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犹:尚且,为:做(什么),用:重用,而:表顺承,是:这(指代),过:过错,然:可是,(烛之武)许之,状语后置:言于郑伯=于郑伯言,若:如果,使:派,师:军队,辞:推辞,已:通“矣”,-,3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言于郑伯=于郑伯言,若:如果。使:派遣,之:代词,他。,从:听从,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3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辞:推辞,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犹:尚且,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同“矣”,是,代词,这。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写烛之武临危受命,谈谈你对烛之武的牢骚与郑伯的认错行为的理解。,-,33,翻译:,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34,公从之,-,35,有充分洞察力和预见性(侧面写烛之武),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36,临危受命:,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壮士不遇,英雄末路”虽满腹牢骚但深明大义,顾全大局。,-,37,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大度,屈尊自责,动之以情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从谏如流知错能改谦恭明理,郑伯说烛之武,-,38,思考:1.烛之武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明确:一是交代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说明烛之武先委婉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又肯定了在关键时刻郑伯尚能接受规谏,勇于自责的优秀品质。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39,学习第三自然段,-,40,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烛之武)曰,既:已经,亡:使灭亡。使动用法。,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第一层:欲扬先抑,以退为进。,-,4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越:跨过。,以:相当于“而”。,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其:这件事,焉:哪里,怎么。以:相当于“而”,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薄:削弱,共:同“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以(之)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第二层:阐明利害,动摇秦君。,-,4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借代)。,之:主谓之间。也,表判断。,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第三层:引史为例,挑拨秦晋。,-,4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东:向东。封:疆界,使成为疆界。,肆:延伸,扩张。,阙:侵损,削减,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焉:从哪里,以:连词,表目的从而,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第四层:推测未来,劝秦谨慎.,-,44,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说:通“悦”,高兴。,盟:结盟,名词作动词。,戍:守卫。,乃:于是。,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劝说结果,秦郑联盟驻兵守郑,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既:已经,亡:使灭亡。,使动用法,敢以(这事)烦,越:跨过。,以:而。,鄙:把当作边邑。,名意动,其:这件事,焉:为什么,用:介,表原因,以:而,陪:增加,厚:变雄厚,薄:削弱,以为:把(它)作为,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使者,共:通“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所害:所+动,尝:曾经,形动,夜:在夜里。,名状,(烛之武)夜缒而出,(烛之武)曰,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为:给,济:渡河,(晋君)许君焦、瑕,版:防御工事,所知:所+动,夫:发语词,有何厌,厌:满足,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东:向东。,名状,封:使作疆界。,使动,肆:扩张。,阙:削减,焉:哪里,以:而,唯:希望,图:考虑,说:通“悦”,盟:结盟,戍:守卫,-,47,第三节译文,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48,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打动了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阐明利害,动摇秦君.,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49,亡郑,无利,有害,舍郑,无害,有利,亡郑,将有大害,(表面),(深入),-,50,烛之武的游说艺术,迂回战术不暴露游说目的,烛之武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言谈中似乎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存郑对秦倒有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18,-,51,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同床异梦的矛盾,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层层逼紧,透辟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本性贪而负义,且欲壑难填。使秦君顿感危机所在。于是,烛之武“一心为秦”地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烛之武的游说艺术,-,5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老,婉言以说,处处尊重对方:“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君知其难也”“君之所知也”“唯君图之”。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不刺激对方,创造和谐的谈话氛围。“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爱听,又怎能不依计行事。,烛之武的游说艺术,-,53,学习第四段,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乃:于是,之:代指秦军,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人,及:达到,因:依靠,而:却,敝:损害,所与:所亲附的人。所+动,知:通“智”,乱:(军队)散乱,易:交换,替代,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其:还是。表商量语气,去:离开,之:代郑国,-,55,第四节译文:,译文: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56,“不仁、不知、不武”最关键是哪一点?由此可见晋文公什么特点?,问:第四小节,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有什么作用?,1.照应上文。,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迫晋退兵,晋文公:虽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57,1,诚心悔过大义赴秦,勇闯虎穴智退秦师,度势盟郑审时撤军,文章结构,大兵压境小国危急,2,3,4,-,58,说退秦师:,夜縋而出,知难而上、义无反顾,勇敢无畏,-,59,说退秦师:,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60,烛之武的形象,烛之武,志士,勇士,辩士,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勇入秦营,知难而上。,不卑不亢,机智善辩,-,61,讨论探究:如何多角度的理解人物形象?(一)佚之狐1、找佚之狐说的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2、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善于举荐人才吗?3、通过他的话,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4、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既是伯乐,未必没有嫉妒之心!,-,62,(二)郑伯1、郑伯说的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勇于改过、从谏如流的君主吗?3、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4、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言外之意就是什么?5、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可以达到什么教训?,威胁,自私浅陋,不断挖掘重视人才不要等危机出现后,再重用,-,63,(三)烛之武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不被重用,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身份卑微,但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样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64,拓展探究:所谓“兵贵精,将贵谋”。说说你了解的历史上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历史故事。以少胜多:膑足的孙膑庞涓刘邦项羽不战而屈人之兵:商贾出身的吕不韦,以“奇货可居”之谋夺得了控制国家的权力;苏秦“合纵连横”,掌管六国相印;范雎“远交近攻”,-,65,2、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与诸葛亮一样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66,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进行概述。,【提示】(1)伏笔与照应。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和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67,(2)波澜起伏。如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让人捏把汗,而烛之武的出现让事件出现了转机,但他又推辞;后来,郑伯的认错,才使事件得以解决,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话语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是略做交代,对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和百姓是如何等待消息的,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68,讨论探究,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郑伯作为当权者做得如何?从中要汲取怎样的教训?佚之狐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他自己为什么不去说秦而举荐了烛之武呢?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69,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教训: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嫉妒、红眼病。,-,70,我的感悟,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71,我来测测,-,72,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越国以鄙远与郑人盟唯君图之既东封郑阙秦以利晋,(驻军,驻扎),(意动,以为边邑),(订了盟约;建立同盟),(计划,考虑),(使成为疆界),(使得利),名词动词,-,7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夜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词类活用,(在东边),(在西边),(在晚上,当晚),(在早上;到黄昏),名词状语,-,7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名词,词类活用,(恩惠,好处),-,75,臣之壮也越国以鄙远共其乏困,词类活用,(壮年),(远方,边远的地方),(缺少的东西),形容词名词,-,76,因人之利而敝之肆其西封,词类活用,(损害),(扩张、延伸),形容词动词,-,77,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词类活用,(使灭亡),(使亏损),(使.退却),使动用法,-,78,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通假字,-,79,(古/今),贰于楚也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今有急而求子微夫人之力,古今异义,(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您,多指男子/儿子),(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80,一词多义,1.而今急而求子夜缒而出若亡郑而有利于君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承接,才),(表修饰,不译),(表承接,不译),(表承接,就),-,81,2.以以其无礼于晋敢以(之)烦执事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因为,连词),(拿,用,介词),(表顺承,连词来),(表顺承,连词来),(把,介词),-,82,3.焉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且焉置土石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永之人争奔走焉,(语气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副词,怎么能),疑问代词,哪里,代词,之,兼词,于之,-,83,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失其所与,不知4.吾其还也5.其真无马也?6.其真不知马也?7.安陵君其许寡人.,代词,它郑国代词,这件事自己的副词,还是表反问语气表推测语气表祈使语气,-,84,一词多义1.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2.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失其所与,不知3.能今老矣,无能为也。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如果连词,你代词,像动词,知道,明智,才能名词,能够动词,-,85,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2.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3.秦伯说1.不辞劳苦2.停数日,辞去。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陈说动词,杂说名词,通“悦”,推脱动词,告别动词,推辞动词,边远的地方名词,边境名词,浅陋鄙俗形容词,-,86,微1防微杜渐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3.见其发矢十总八九,但微颔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之1.辍耕之垄上2.子犯请击之3.是寡人之过也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市场部培训体系构建与实施
- 龙子湖第四小学学年度校园文化周活动总结模版
- 2025品牌合作合同范本
- 2024年广西玉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 大学活动宣传
- 手指胀痛的临床护理
- 2025年小学数学科组总结模版
- 保险公司培训心得体会模版
- 麦当劳顾客满意度调查总结模版
- 公司-2025年工作总结模版
- 牙科市场细分领域分析-洞察分析
- 第16课《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应对》中职高一下学期高教版(2023)世界历史全一册
- 货运车队的管理制度模版(2篇)
- 2024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生物试卷(附答案)
- 管道、阀门安装方案
- 旅游业游客满意度调查与管理制度
- 2024年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师《道路工程》考试题库大全(含真题等)-中(多选题)
- 喷绘设备买卖合同三篇
-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小英雄雨来》同步训练题(含答案)(部编版)
- 高中英语:倒装句专项练习(附答案)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电子产品设计与应用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