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人口与环境、城市与城市化,第六单元考点考向,第六单元考点考向,第六单元考点考向,第六单元考点考向,本单元知识内容理论性较强,侧重于理性认识,涉及的图表资料信息较多。复习时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在复习人口增长特点时,要通过比较法理解三种不同人口再生产类型之间的差异,并结合世界地理知识,记住主要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在复习人口迁移时,要能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要善于结合城市化、逆城市化和产业转移来分析当前人口迁移,第六单元复习策略,的原因;分析人口迁移所产生的影响时,应注意从正反两方面对迁出地、迁入地的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来考虑。在分析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时,要特别注意婚姻、社会习俗对人口出生率、人口性别和人口迁移的影响。在城市部分的复习中,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要学会运用案例或图表资料,分析、说明、归纳、概括有关理论和规律,有意识地培养综合分析与知识迁移的能力。,第六单元复习策略,1.本单元共安排了1821讲4讲内容,本单元作为人文地理的第一个单元,记忆的内容逐渐增加,对其掌握需要在结合实际生活的知识基础上进行记忆,其中第20讲的内容理解的成分难度较大,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理解。第1819讲考点整合可以作为课前预习使用,老师们可以不作单独讲解,老师上课时简单讲清探究点的内容,让学生简单理解后进行掌握即可。第2021讲考点整合也可以作为课前预习使用,,第六单元使用建议,与前两讲不同的是这两讲探究点需要对其中的原理进行深入讲解,特别是第20讲需要在学生深入的理解基础上进行掌握,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对具体的探究点进行记忆。2课时建议:第18讲1课时、第19讲1课时、第20讲2课时、第21讲1课时、单元综合1课时。,第六单元使用建议,第18讲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容量,第18讲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容量,第18讲考点整合,机械,自然,指数,“J”,极其缓慢,加快,发达,快,出生率,死亡率,生物学规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人口迁移,高高低,高低高,三低,三低,高低高,三低,高低高,三低,高低高,三低,第18讲考点整合,与日俱增,显著增加,一定时期,相对稳定,人口规模,经济规模,最大,最适合,资源,科技发展,正,对外开放程度,正,负,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探究点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第18讲要点探究,第18讲要点探究,同一地区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不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的多少不仅与人口基数有关,也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人口大国的人口增长状况左右着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目前世界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第18讲要点探究,例1读甲、乙、丙、丁四地人口统计图,回答(1)(2)题。,第18讲要点探究,图182,第18讲要点探究,(1)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C.甲、丙、乙、丁D丁、乙、丙、甲(2)甲地可能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是()A.教育压力大B人口老龄化C.劳动力不足D死亡率极高,第18讲要点探究,解析(1)甲人口年龄金字塔属于高增长的年轻型,说明自然增长率高;乙人口出生率39,死亡率39,自然增长率约为0;丙65岁以上人口在5%左右,1564岁人口在75%以上,说明自然增长率较高;丁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说明自然增长率最低。因此,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C。(2)地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青少年人口比重大,说明教育压力大,劳动力丰富,就业压力大。,答案(1)C(2)A,第18讲要点探究,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值。下图中关于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叙述正确的是()A.贵州的少儿人口抚养比最大B.上海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小C.北京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大于广东D.江苏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小于北京,变式训练,图183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第18讲要点探究,解析此题出现新概念人口抚养比,但题目设计并不难,看清楚图中五省市少儿人口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大小就可以做出此题。从图中可看出,五省市相比,贵州的少儿人口抚养比最大,上海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大,北京的少儿人口抚养比低于广东,江苏的少儿人口抚养比高于北京。,答案A,第18讲要点探究,1.三种人口增长模式,探究点二人口增长模式,第18讲要点探究,2.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比较,第18讲要点探究,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型和判断方法:人口再生产的转型是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可以通过自发实现(如西欧、北美)、政府措施(如中国)、自发自觉与政府措施相结合(如日本、新加坡)等途径转型。判断方法是根据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点进行判断和根据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进行判断。,第18讲要点探究,例22010新课标全国卷图184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1)(2)题。,第18讲要点探究,第18讲要点探究,(1)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A.2019年,2066年B2066年,2019年C.2001年,2019年D2001年,2066年(2)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A.数量B职业构成C.性别构成D年龄构成,第18讲要点探究,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人口的再生产模式及人口问题。(1)根据材料及图例可以看出,图中的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人口比值,即该年龄人数/01岁人数,且1865岁的范围已标出。在此我们可以先分析01岁的情况,图中01岁的比值接近100%,即接近1。可看出01岁的人口数与新生儿数接近,而此情况几乎持续到18岁;从图的整体来看,年龄越大,该值越小,即18岁以上的年龄人数递减。018岁的人数最多。,第18讲要点探究,题中说2001年后每年新增人数都为2000年的80%,是一个定值,那么18年后,2000年的018岁的人数变成1836岁的人数,在此年龄段中的劳动力人数最多,负担最轻;65年后,018岁的人变成负担人口,劳动人口负担最重。(2)出生人口的减少导致劳动力减少,劳动力价格上升,从而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而技术密集型和第三产业人口增加,故人口减少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的职业构成。,答案(1)A(2)B,第18讲要点探究,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图185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1)(2)题。,变式训练,第18讲要点探究,(1)甲市可能是()A.西宁B延安C.上海D广州(2)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A.BC.D,图185,第18讲要点探究,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征及中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再生产情况的差异。第(1)题,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所以甲地自然增长率为0.074%,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并且出现负增长,所以选项C正确;西宁、延安两地位于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而广州虽然也属于现代型,但还没出现负增长。第(2)题,看图可得地出生率大约为1.3%,死亡率大约为1.0%,得出自然增长率为0.3%,属于“三低”的现代型,所以A正确;而其他三地虽然自然增长率较低,但出生率、死亡率都较高,所以都不能选。,答案(1)C(2)A,第18讲要点探究,1.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通常是将人口划分成三大年龄组,即014岁为少年儿童组,1564岁(中国一般为59岁)为青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人口组。人口统计学上常用三种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不同来表示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探究点三人口结构,第18讲要点探究,2.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用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性别比为平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的数量。常用年龄性别结构图来表示,水平坐标轴代表每一年龄组男性和女性的数字或比例。金字塔中各个年龄性别组相加构成了总人口。人口金字塔通常以5岁为一组,按人口实际数量或百分数,第18讲要点探究,作塔状图。塔的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或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上部代表老年人,下部代表少年儿童,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水平方向的长度表示男性和女性人口的数量或它们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长度越长,表示该年龄人口越多;左右长度不对称,表示同年龄或同年龄组男女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第18讲要点探究,下表是三种人口年龄组的特点与人口金字塔图的比较表:,第18讲要点探究,【归纳总结】准确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图是正确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形成原因和特点的前提,阅读时可先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概念,获取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数据,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进而归纳出真正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的数据,即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然后根据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高低和变化趋势,归纳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不同历史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第18讲要点探究,例3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读图回答(1)(2)题。,第18讲要点探究,(1)上图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变化曲线图。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A.人口素质下降B人口老龄化C.就业压力加大D劳动力成本下降(2)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BC.D,第18讲要点探究,图187,第18讲要点探究,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口的变化、人口增长模式及人口统计图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由图可知,该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不断减少,可能是实施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的结果。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是青壮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提高,老龄人口比例提升,人口出现老龄化等。故第(1)题选B。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模式逐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出生率逐步下降,青少年人口比重逐步下降,故第(2)题顺序为,选D。,答案(1)B(2)D,第18讲要点探究,1.人口问题总体上是指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协调、人地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不仅包括人口过多的问题,也包括人口过少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当今世界面临着许多人口问题,现总结如下:,探究点四人口问题,第18讲要点探究,第18讲要点探究,2.人口老龄化问题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其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及其以上人口超过7%,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本质上是一种进步现象,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总趋势。3我国的人口问题两个方面:(1)人口基数大,增长快;(2)人口老龄化进程迅速。我国将计划生育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因为我国的人口形势严峻。现阶段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和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第18讲要点探究,例42010重庆卷下图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第18讲要点探究,(1)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A人口素质低B人口老龄化C就业压力大D人口增长快(2)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A大气污染B能源短缺C水土流失D淡水匮乏,第18讲要点探究,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较大,且还在上升,存在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故选B。(2)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该地区属于发达国家,亚洲的发达国家只有日本。日本严重缺乏能源。故选B。,答案(1)B(2)B,第18讲要点探究,1.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警戒值,而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最适宜的人口规模。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生活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之呈正相关的关系,而生活消费水平与之呈负相关的关系。,探究点五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第18讲要点探究,3由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在不同时期不是确定的,所以环境人口容量也很难估计一个具体的数值大小,因此具有不确定性;但是相对而言,这些影响因素在短期内变化不大,可以认为是相对确定的,因此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大体估算出环境人口数量的数值大小,因此其环境人口容量又具有相对确定性的特点。4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而人口合理容量仅为89亿;世界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10亿左右或略多一点,而人口合理容量仅为60亿。,第18讲要点探究,【归纳总结】复习人口合理容量时可按以下三步进行:第一,明确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合理容量具有重要的影响。第二,理解地域的开放程度对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而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由于某种资源的匮乏会使得这一地域的人口容量大大降低。生产力愈发达、交通愈便利,人类利用系统外资源的能力就愈强,人口容量就愈大。第三,正确理解人口容量的相对性:环境一旦变化,则该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也将发生相应的波动。,第18讲要点探究,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会减少人们对环境的依赖,提高人口合理容量;但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较高生活质量的追求,消费需求也会不断提高,当人们的实际消费水平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时,人口合理容量就会降低。一个地区短期内的人口容量会高于保证其长期发展的人口容量,因此短期内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会造成未来人口合理容量的降低。不同的分配方式将导致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一个平均分配资源和财富的社会,人口合理容量无疑会大于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第18讲要点探究,例5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回答(1)(2)题。,第18讲要点探究,(1)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A约8.9亿B15.1亿或16.6亿B约15.16亿D约14.15亿(2)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地区开放程度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D国家人口政策,第18讲要点探究,解析本组题考查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及影响因素。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影响因素有资源、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居民文化和生活水平,与国家政策无关。,答案(1)A(2)D,第18讲备用习题,1.下图为甲、乙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图。据此回答(1)(3)题。,第18讲备用习题,(1)目前与甲国1890年1920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相同的国家是()A韩国B古巴C新西兰D埃及(2)乙国197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自然灾害频繁,饥荒严重B政局动荡,长期战乱C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D抚养孩子成本上升,夫妇不愿多生孩子,第18讲备用习题,(3)由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A目前甲国城市化水平高B乙国可能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C目前甲国为人口净迁出国D目前乙国劳动力短缺,第18讲备用习题,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甲国在1890年1920年间,出生率明显下降,死亡率仍处于下降阶段,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下降,表现为“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的特点;而所给四个国家中,韩国和新西兰均为现代型;古巴人受教育程度提高和上世纪90年代古巴遭受经济危机,导致人口下降,人口增长类型为现代型;只有埃及符合题意。第(2)题,乙国1950年以前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而1950年1970年,死亡率迅猛下降,出生率仍然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在1970年以后我国人口出生率迅猛下降,人口增长势头,第18讲备用习题,得到缓解,结合我国的国情分析,乙国应是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197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即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第(3)题,由于甲国在1920年以后人口增长类型已经进入到现代型,故为发达国家,其城市化水平高,人口流动以迁入为主;而乙国是中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答案(1)D(2)C(3)A,第18讲备用习题,2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回答(1)(2)题。,第18讲备用习题,第18讲备用习题,(1)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A总量呈下降态势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2)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以上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A1990年以前B1990年2000年之间C2000年2004年之间D2004年以后,第18讲备用习题,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如不考虑人口的机械变化,人口增长主要取决于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即人口自然增长率。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时,人口总数仍然保持增长态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时,一般是人口总量的峰值;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时,人口总量会逐步减少。第(1)题,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折线图分析,当地人口死亡率一直稳定在较低水平,出生率迅速下降后也稳定在较低水平,但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人口总量,第18讲备用习题,应该保持增长趋势。第(2)题,本题特别需要注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为1990年2000年,此期间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值由5.59%增加到了7.47%,不同于“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答案(1)B(2)B,第19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第19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第19讲考点整合,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农村,城市,农村,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城市,第19讲考点整合,推力,拉力,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自然生态环境,人口迁出地,频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物质生活,就业,经济收入,组织性,文化教育,家庭和婚姻,宗教,第19讲考点整合,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出生率,长,高,缩短,增长,低,提高,高,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早婚早育,晚婚晚育,多育多子,只生一个,安土重迁,四海为家,探究点一人口迁移的判别与影响因素,第19讲要点探究,1人口迁移的条件人口迁移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我国曾以户口是否发生变更作为人口迁移的判别标准,这将随着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发生变化。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例如,旅游、探亲等短期人口流动就不属于人口迁移。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迁移及国内迁移。,第19讲要点探究,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人口的自然增长,它取决于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二是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从全球范围来看,人口迁移对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并不产生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可归纳如下:,第19讲要点探究,第19讲要点探究,第19讲要点探究,第19讲要点探究,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能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第19讲要点探究,例1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回答(1)(2)题。,第19讲要点探究,图191,第19讲要点探究,(1)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AabcBacdCabdDbcd(2)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AaBbCcD.d,第19讲要点探究,解析(1)a图中在020岁人口数量不多,5080岁人口数量特别多,但是2040岁的人口数量很少,说明有大量的人口迁出;b图中020岁人口较少,5080岁人口数量也很少,但是2040岁的人口比少年和老年人多了很多,说明有大量人口迁入;d图中2040岁人口数量要多于少年和老年人口数量,而且在这个年龄段男性的比例明显多于女性,说明有大量的男性人口迁入。(2)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则人口年龄应当比较年轻,大概在20岁左右,从四幅图中可以看出,b图的20岁左右的人口数量明显超过其他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答案(1)C(2)B,第19讲要点探究,下图显示某国19512000年每10年的人口变化,读图完成(1)(2)题。,变式训练,图192,第19讲要点探究,(1)19512000年,该国()A是人口净迁入国B人口的迁入是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C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D人口增长了15.1%(2)据图示资料推测,该国()A自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进入现代型B可能位于欧洲C1990年人口达到900万D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第19讲要点探究,解析(1)读图可知,从1951年到1960年该国人口增长主要靠自然增长,是人口迁出国;从1961年到1970年该国自然增长的人口数大于净迁入人口数,所以B项是错误的;从1971年到1980年该国人口为负增长,说明人口死亡率高于出生率,该国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而从1951年到2000年该国净迁入人口数大于净迁出人口数,所以该国是人口净迁入国,故选A。(2)读图可知,1971年该国的人口,第19讲要点探究,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由此推测20世纪70年代前,该国的人口再生产已进入现代型,1990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约为2万,而此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所以该国人口不到900万;由于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所以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是错误的;根据该国人口增长率低,为人口净迁入国,综合判断该国可能位于欧洲,故选B。,答案(1)A(2)B,第19讲要点探究,1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和原因,探究点二人口迁移及其分布,第19讲要点探究,(1)一直为迁入地区的是:北美、澳大利亚;(2)一直为迁出地区的是:非洲;(3)由迁出地区转变为迁入地区的是:欧洲;(4)由迁入地区转变为迁出地区的是:南美洲;(5)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二战后为迁入区的是:中东。2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和意义,第19讲要点探究,第19讲要点探究,3.现代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科技移民(高素质人才)、劳动力输出(外籍工人)、国际难民迁移(战争难民、政治难民)。,第19讲要点探究,例2下图表示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193,第19讲要点探究,(1)关于各大洲人口的叙述是()Aa大洲的人口增长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Be大洲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Cc大洲这30年的人口出现了负增长Dd大洲这30年的人口增长率最高,第19讲要点探究,(2)c大洲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A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资源不足B人口素质高,但缺乏环保意识C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D女性比例小,人口生育率低(3)关于b和d两大洲人口迁移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二战前都是以人口迁入为主B二战前都是以人口迁出为主C二战后都是以人口迁入为主D二战后都是以人口迁出为主,第19讲要点探究,解析此题关键是根据六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判断出相应的大洲。(1)a是非洲,人口增长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e是欧洲,人口增长模式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c是亚洲,这30年来人口比重下降了,人口总数是在上升,没有出现负增长;d是北美洲,这30年的人口增长率不是最高。(2)c是亚洲,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资源不足,人口素质较低,但缺乏环保意识,人口老龄化不严重,劳动力充足,人口生育率较高。(3)b是南美洲,d是北美洲,二战前都是以人口迁入为主,二战后,南美洲以迁出为主,北美洲以迁入为主。,第19讲要点探究,答案(1)B(2)A(3)A,点评该题考查六大洲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情况。出错的几种可能:对六大洲的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不了解;对六大洲的人口迁移情况不熟悉;对各大洲的人口比重变化和人口增长关系理解不清,误认为人口比重下降,则人口总数也下降,这是不一定的。,第19讲要点探究,1对迁出地的影响(1)有利影响是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民工的劳务收入、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改善了农村经济,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2)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资源。不利影响是造成人才外流,青壮年劳动力减少。,探究点三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第19讲要点探究,2对迁入地的影响(1)合理的人口迁移,可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改善原先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不合理的人口迁移,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2)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既给城市补充了大量劳动力,活跃了市场,积极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我国民工流动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并促进了城市商业和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副,第19讲要点探究,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盲目无序的流动人口增加了城市环境的压力。3人口迁移对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可调整人口分布,对民族和种族的融合起重要作用;改变了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扩大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第19讲要点探究,例32010上海卷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如今,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第19讲要点探究,第19讲要点探究,第19讲要点探究,概述图(a)、图(b)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由图(a)可知:_。由图(b)可知:_。,第19讲要点探究,解析从图(a)可看出性别比由原来的200下降到100左右,性别比趋于平衡。性别比平衡有利于婚姻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从图(b)可看出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中西、南郊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郊区。这与上海市的逆城市化现象有关。中心区的产业向外迁移,有利于减轻中心区环境压力,有利于中心区产业升级。,第19讲要点探究,答案图(a):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任答两点即可)。图(b):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中西、南郊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郊区。这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城市功能区的优化,有利于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任答一点即可)。,第19讲要点探究,1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1)初婚年龄的大小:初婚年龄偏低,意味着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从而加快了人口的增长。晚婚能够延长世代间隔,显然会降低出生率。(2)婚姻的稳定程度:离婚率与人口出生率呈一种负相关关系。离婚率越高;出生率越低,离婚率越低;出生率越高。,探究点四地域文化与人口,第19讲要点探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第19讲要点探究,2.中国文化与人口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19讲要点探究,(1)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第19讲要点探究,(2)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第19讲要点探究,(3)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第19讲要点探究,(4)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第19讲要点探究,例4“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1983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据此回答(1)(3)题。,第19讲要点探究,(1)以上国家中人口生育意愿与我国传统人口文化相似的是()A朝鲜、古巴、越南B尼泊尔、越南、乌拉圭C越南、尼泊尔、朝鲜D南非、委内瑞拉、斯里兰卡,第19讲要点探究,(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由于受宗教影响,人们没有性别偏好B发展中国家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C“重男轻女”的思想与“水稻种植业”有关D“重男轻女”的思想与纬度位置有关(3)下列因素对人口出生率影响最大的是()A气候条件B宗教信仰C地形条件D水源条件,第19讲要点探究,解析第(1)题,直接据读表中数据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2)题,重男轻女思想与男性在体力、逻辑判断等方面天然优于女性,在人类进化早期,更强的体力和逻辑判断力,意味着更多食物的来源,部落战争中更多的生存机会,而与纬度无关;水稻种植业,劳动强度大,需要更多的男性劳动力。这种落后的观念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发生改变。第(3)题,人口出生率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答案(1)C(2)C(3)B,第19讲要点探究,下列能使人口出生率降低的主要因素有()婚姻关系稳定有宗教信仰初婚年龄高离婚率高ABCD,变式训练,解析从地域文化差异的角度看,婚姻关系越稳定,人口的出生率越高,反之越低;初婚年龄越低,世代更替周期越短,人口出生率越高。,答案C,第19讲备用习题,1.下图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有关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读图判断、所代表的省份依次是()A辽宁、江苏、湖北、贵州B贵州、湖北、江苏、辽宁C江苏、辽宁、贵州、湖北D湖北、江苏、辽宁、贵州,第19讲备用习题,第19讲备用习题,解析该题考查人口增长率、老年人口比重、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越发达,迁入人口越多,自然增长率越低,老年人口比重越大。,答案A,第19讲备用习题,2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回答(1)(2)题。,第19讲备用习题,(1)该市迁入的人口特征有()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以青壮年人口为主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ABCD(2)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的局面制约了该市经济发展增加了该市被抚养人口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ABCD,第19讲备用习题,解析本题考查了人口迁移的特征及其影响,同时锻炼了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高考的能力要求。(1)迁入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青壮年比例大。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是在2000年进行的,那时各地经济发展上的差异表现突出,发展较快的江苏省成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本题缺乏本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的信息,是否相似,第19讲备用习题,无法确定。(2)对人口迁入该市来说,提供了劳动力,可能增加当地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人口总数增加,要求相应的城市设施要扩大,即可能会对原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带来巨大的压力;大量幼年和老年人口的迁入,增加了被抚养人口。,答案(1)B(2)C,第19讲备用习题,3形成多育多子的传统生育观的根源是()A“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B劳动力的增殖能增加家庭财富C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第19讲备用习题,解析审题时应特别注意关键词“根源”,即根本原因。而各个选项的关系是: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力的增殖成为增加家庭财富的手段形成“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生育观念。因此本题应选C项。,答案C,第20讲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区位,第20讲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区位,第20讲考点整合,社会、经济、文化,人口和产业活动,第20讲考点整合,空间,自然,社会,经济,山脉,河流,相对稳定,公路,城市,商品农业,生产力,交通运输条件,经济,历史继承性,第20讲考点整合,人口密集,沿湖,沿海,交通枢纽,商品集散地,地震,崩塌,泥石流,活动断裂,凹,平原,地形平缓,低洼,上风向,上游,水面,第20讲考点整合,生产和生活,经济,基本形态,地域差异,第20讲考点整合,中心商业区,第20讲考点整合,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1933,W.克里斯泰勒,等级,规模,职能,货物,服务,多种服务职能,级别之分,职能种类,服务范围,中心地,正六边形,服务人数,服务人数,服务人数,越大,越多,越广,越远,越少,空间网络系统,探究点一城市的区位因素与城市分布,第20讲要点探究,1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地理因素,第20讲要点探究,第20讲要点探究,2.影响城市区位的社会经济地理因素,第20讲要点探究,3.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第20讲要点探究,例1读下图,完成(1)(2)题。,图201,第20讲要点探究,(1)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2)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A河流水量更大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第20讲要点探究,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数值及图中沙漠、季节性河流等信息可推断该地位于塔里木盆地,当地水资源短缺,是影响城市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通过图中古城遗址和现代城市与河流的相对位置可发现,图中现代城镇都分布在古代城镇的河流上游。即当代聚落分布有逐渐向河流上游地带迁移的趋势。答案(1)D(2)B,第20讲要点探究,1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探究点二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结构和原因,第20讲要点探究,第20讲要点探究,2.地租对城市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的影响(1)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2)影响地租高低的直接因素: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地租由市中心向外递减,但并没有以市中心为同心圆向外递减(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从与市中心的距离看(如图202):,第20讲要点探究,图202,第20讲要点探究,第20讲要点探究,考虑这种单一因素的影响,城市功能分区具有理想化的色彩。当考虑到交通通达性的影响之后,地域分异要复杂得多,也更接近实际情况。如下图所示。,图203市内地租立体分布示意图,第20讲要点探究,在主要公路的交会处,通达度较高,地租比较昂贵,是商业活动的重要地区,形成次一级的商业中心。在市中心附近,如果远离主要公路,通达度较低,地租价格偏低,也可能成为住宅用地。,图204,第20讲要点探究,第20讲要点探究,第20讲要点探究,(1)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_,主要原因是_。(2)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_,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_。(3)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_,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据是_。(4)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第20讲要点探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城市功能区分布与组合、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理解。涉及的知识要点有城市功能区分布与组合及其影响因素、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城市等级体系等。(1)中心商务区一般分布在市中心交通便利地带。图中A的交通通达度明显高于B,从位置看,A位于市中心附近,故A为城市的中心商务区。(2)城市低级住宅一般分布在内城区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根据图示,C区附近为老式公寓楼,在商业区附近,紧邻轻工业区,应该为低级住宅区。D附近分布花园式小区公寓楼,为中高,第20讲要点探究,档住宅。E为别墅,为高级住宅。(3)汽车销售店要求交通便利,而且店面往往占地较多,适宜布局在地价较低的城市外缘。高新技术产业园布局的主导区位是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有人才、技术保障;同时,高新科技工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地租高低)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另外,收入的不同也会导致住宅区分化,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历史文化、种族宗教等都会影响、改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20讲要点探究,答案(1)AA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2)C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靠近工业区(3)占地广,需位于城市外缘;靠近交通干线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环境条件好(4)经济原因(或地租水平);收入水平差异;历史原因。,第20讲要点探究,第20讲要点探究,(1)图中P地带适宜布局的城市功能区是()A中心商务区B工业区C高级住宅区D城市绿地(2)沿图中KOL线所作地租水平曲线图正确的是(),第20讲要点探究,解析(1)P地带位于城市的下风向,铁路沿线,交通便利,适合布局工业,形成工业区。(2)城市的地租水平随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而变化,沿图中KO线距离市中心越来越近尤其是进入中心区的环线后,交通通达度不断提高,地租水平也不断提高,OL线随着距离市中心越来越远,地租下降,但是进入风景区后,受交通干线和环境的影响,地租会有所上升。答案(1)B(2)C,第20讲要点探究,探究点三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其位置,第20讲要点探究,第20讲要点探究,例32010天津卷我国东北地区某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期间,人口增长在10年中出现了如图所示状况。结合下图,回答(1)(2)题。,图208某城市人口增长状况分布图,第20讲要点探究,(1)图示人口增长状况分布,能够反映该城市()A人口由中心向周边迁移B老龄人口增多C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D人口密度变小(2)伴随图示的人口变化,该城市()A商业用地减少B居住用地扩大C交通用地减少D工业用地扩大,第20讲要点探究,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关键在产业结构调整方向。(1)重工业城市调整应该是压缩重工业企业的数量,扩大重点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新兴工业要求环境质量好,交通便利,不能继续布局在市中心。伴随产业布局移动,人口也相应由市中心向外围移动。注意题目的前提条件是产业结构调整期间,不可能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导致的人口增加。(2)由于产业布局变化,导致人口向外迁移,外围地区的商业用地会增加,居住用地也要扩大,交通用地增加。注意不是由于人口外迁引起工业用地扩大。答案(1)A(2)B,第20讲要点探究,图209,第20讲要点探究,(1)曲线、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2)2005年与1990年相比,距市中心12千米处()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减小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第20讲要点探究,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功能分区的变化和特点。第(1)题,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的发展历史和变化趋势来判断。一个城市早期并没有严格的功能分区,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通常并没有分开,而是混杂在一起,城市中心人口稠密,甚至都没有明确的工业区、商业区,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心区逐渐演化为商业区,居住人口逐渐减少,工业区则向城市外缘迁移,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只要区别、功能区在1990年和2005年相比的变化即可。答案(1)C(2)B,第20讲要点探究,根据城市人口规模,一般把城市划分为超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不同国家划分标准差异较大。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的范围相对较大;而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等级较高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城市的服务范围。,探究点四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第20讲要点探究,图2010,第20讲要点探究,例4图2011为某假想地域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1)(4)题。,图2011,第20讲要点探究,(1)图中最有可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机车安全操作培训课件
- 农业大棚安全培训计划课件
- 内镜感控培训课件
- 兴宁宝华园课件公司
- 金融公司借款合同模板5篇
- 电影院会员卡营销方案(3篇)
- 化学物品安全培训周记课件
- 兖州太阳安全培训中心课件
- 七上3《雨的四季》作业设计(含答案)
- 化妆造型培训课件
- 《餐饮点菜》课件
- 公司财务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工厂交叉作业安全管理协议书(2篇)
- 中考英语完型填空常用短语
- 宣传物料技术服务方案设计
- 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 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 中职语文 2.《宁夏闽宁镇:昔日干沙滩今日金沙滩》 课件
- 【MOOC】生命的教育-浙江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高血压个案护理案例
- 四川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23年版)
- 心肺复苏术课件2024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