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地理 第一部分第四单元考点20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_第1页
2011届高考地理 第一部分第四单元考点20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_第2页
2011届高考地理 第一部分第四单元考点20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_第3页
2011届高考地理 第一部分第四单元考点20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_第4页
2011届高考地理 第一部分第四单元考点20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陆地与海洋,考点透析,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20,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举南方低山丘陵区的例子加以理解。,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可举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2009天津)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下图),回答(1)(2)题。,例1,(1)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2)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D,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观察三幅不同时期的湖泊示意图可以发现,湖泊中的沉积物质越来越多,湖泊中的水体逐渐被沉积物质替代,湖泊也就逐渐消亡,向沼泽、平原发展。(2)根据该湖泊消亡引起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可知,某个地区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发生了变化,则整个地理环境中的其他要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1)D(2)A,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1.地域差异的含义:地球上不存在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和海陆位置不同,热量、水分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类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1)地带性规律,(2008重庆)白令海峡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相距最近处,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铁路同原有铁路连通,可以为两大陆提供一条便捷的陆上交通通道。读图回答问题。,例2,从北京到洛杉矶铁路沿线,占绝对优势的自然景观是()A.针叶林B.阔叶林C.半荒漠D.苔原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从北京到洛杉矶按照图中的路线,经过的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落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其中面积最大的是亚寒带针叶林带。答案:A,A,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以北半球为例,结合气候类型图来记),图1为“某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图2为该大陆R河干流某河段处的景观。读图回答(1)(3)题。,例3,(1)图2景观大致位于R河()A.a河段B.b河段C.c河段D.d河段(2)图中传统民居建在高地的主要原因是()A.就近获得水源B.降低居室气温C.避免洪水灾害D.向外扩大耕地,B,C,(3)沿R河自然带变化体现了()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现象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自然带的分布规律,B,从图1中可以断定,该河是尼罗河,图2中的景观表现为较宽的河谷,谷底比较平坦,分布着农田,说明该地位于尼罗河下游,但不是三角洲,因为三角洲是地势平坦而广阔的河流入海口附近的陆地区域。尼罗河历史上定期泛滥,因此传统民居建在高地是为了避免洪水灾害。尼罗河自南向北流,源地位于赤道附近的热带草原区,向北经过热带沙漠气候区,到地中海沿岸则是地中海气候区。答案:(1)B(2)C(3)B,如何判断山地南北坡雪线的高低地球陆面高山常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线叫雪线。雪线以下的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因此雪线亦即降雪与消融的零平衡线。雪线高度与纬度位置、降水量密切相关,纬度愈高雪线愈低,降水量越大雪线也越低。一般来说,雪线的高低与热量因素有关。例如天山位于北半球,其南坡为阳坡,气温高,雪线也就高;而北坡为阴坡,气温低,雪线也就低。,但是在有些特殊地区,影响雪线高度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其雪线的高低判断就不能用上述规律了。例如,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气温比北坡高,在南坡气温为0以下的地区分布有积雪冰川;但是在北坡由于气候干旱,降水量稀少,在气温小于0的附近地区还不能形成积雪冰川,只有在更高海拔地区才可能形成积雪冰川,这样北坡的雪线反而比南坡的雪线还要高。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的关系:,(2009北京)下图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下图,回答第(1)、(2)题。,(1)图中山地年降水量()A.随海拔升高而递增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2)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A.和B.和C.和D.和,C,B,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山地从山麓到山顶的年降水量都是先增加、后减少,但各山地年降水量的最大值出现的海拔不同。(2)地山麓地带的降水非常少,植被很难成活,这种状况只可能出现在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故其山麓会形成温带荒漠景观;地山麓地带的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应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故其山麓会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答案:(1)C(2)B,高山林线(简称)是划分高山区景观类型的一条重要生态界线。林线植被生长在其生态适应的极限处附近,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而且受到人为的干扰少,是研究植被气候关系很好的场所。读“中国林线高度等值线”图,完成(1)(2)题。,(1)在北纬30以北,高山林线高度随纬度升高而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差异B.气温差异C.地形差异D.植被差异(2)根据图示等值线分布规律,判断G线的值为()A.4000米B.4200米C.4400米D.4600米,B,C,第(1)题,我国高山林线的高度在北纬30以北随纬度升高而下降,其原因既有热量条件的影响,也有水分条件的影响,甚至还有地形因素(如天山南北坡)的影响。但这里要突出主要原因是热量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第(2)题,G地处亚热带,且位于我国内陆和喜马拉雅山的背风坡,林线高度最高。据图中等值线的间距即可判断。答案:(1)B(2)C,(2)非地带性因素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与太阳能的分布没有内在联系,既不存在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也不存在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又没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因此称为非地带性。地表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并不都具备地带性分布规律。它们有的既可分布在较低纬度,也可分布在较高纬度;既可在一个地带性自然带中存在,又可在几个地带性自然带中存在。,例如湖泊这一地理事物,既可分布在温带森林中,也可出现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热带草原里;又如绿洲,既可在温带荒漠中出现,又可在热带荒漠中出现等等。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产生了非地带性分布呢?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的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面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荒漠。,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的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因而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的分布。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的绿洲。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可以说秘鲁西部海岸带的沙漠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围海造田、培育水稻土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破坏等等。非地带性分布可由一种或几种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所致。如湖泊、沼泽这种非地带性分布就是在地势低洼和水湿这两种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总之,由于这些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注:任一自然带的形成都是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读下图,回答13题。,习题训练,1.此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2.反映了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A.abcB.defC.aceD.bdf,A,B,3.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大大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现象,D,第1、2题,该图反映的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和人类与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第3题,江淮平原位于淮河与长江之间,属湿润区,降水丰富,故不会出现土壤盐碱化现象。,解析,读“气候与植被的关系示意图”,完成45题。4.影响稀树草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A.深居内陆,难以受到海洋影响B.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C.终年受高压带控制D.受地形的影响,5.亚寒带针叶林带属于()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A,下图为我国27N局部地区植被类型分布剖面图。读图回答68题。,6.根据当地垂直植被带分布规律判断,甲处植被带应为()A.落叶阔叶林B.热带雨林C.高山灌丛草甸D.常绿松林7.、为同一条河流干流形成的三个谷地,从上游向下游的排列顺序是()A.B.C.D.,A,D,8.玉龙山山麓植被带是在干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当地这种气候的成因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地处冬季风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西南季风越过山顶下沉增温湿润气流受重重山地阻挡,水汽逐渐减少A.B.C.D.,D,甲主要位于山体东坡1500米以上的部分,按照其自然带的分布特点,应该是常绿松林。因为河流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因此同一条河流自上游至下游河床的海拔是逐渐降低的。9.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8.玉龙山山麓植被带是在干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当地这种气候的成因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地处冬季风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西南季风越过山顶下沉增温湿润气流受重重山地阻挡,水汽逐渐减少A.B.C.D.,D,(1)根据图中标号,写出各自表示的自然带名称:A._;B._;C._。(2)根据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可判定图中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从_地带性特征,这种地带性的产生受_条件影响较大,同时也是在一定的_条件基础上进行的。从全球来看,这种地带性特征在_纬度地区表现得特别明显。,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沿海向内陆,水分,温度,中,(3)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_,C自然带的天然动物具有_的特点。(4)B自然带在农业的部门结构上应以_为主。(5)C自然带的农业特点是“_农业”,这里有地下灌溉的特殊工程_,主要经济作物是_,主要的矿产是_、_。,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善跑和耐旱,畜牧业,绿洲(灌溉),坎儿井,天然气,石油,棉花,关键是认识图示地区的地理位置,将一般规律与具体地区相结合,并灵活运用其解决问题。下图是沿北纬41附近地区所做的自然带剖面图,读图回答1011题。,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MN间相似的变化规律B.地形单元Q是准噶尔盆地C.该剖面线附近地区是世界重要的油气产区D.由MN,年温差逐渐减小,C,11.M、N两地的自然带名称是()A.M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N地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M、N两地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M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N地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M地为温带草原带,N地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12.(2009上海)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援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甲地的气候类型是_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_带。(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_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_地。,丙,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地中海,(3)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_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带。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从_的地带性差异。(4)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_、_。本题考查气候、自然带及其影响因素等知识。甲地位于30S40S之间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了地中海气候。,乙,温带荒漠,温带草原,沿海到内陆,地形,海陆位置,乙地位于安第斯山区,因海拔高、气温低,易受冰雪冻害影响。丙地位于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缺水较严重。在甲、乙、丙、丁四地中,乙地的相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