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解析.ppt_第1页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解析.ppt_第2页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解析.ppt_第3页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解析.ppt_第4页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解析.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魏徵(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yo鹰,把他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写作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铭。,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谏:规劝、劝戒,谏太宗十思疏,对象,内容,劝戒,文体,分析第一段文字,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我听说想要追求树木生得高,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他们的道德仁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是最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在天地间占有重大的地位,应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如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像砍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住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积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不治,,反,正,排比句,排比句,研读第一段: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从比喻入手正面比喻,两个做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然后从反面比喻,加重强调意味。通过正反比喻明确作者的本意,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积德义。,2、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接受。,3、本段共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拓展阅读,(一)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劝谏我,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太宗震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进谏。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分析第二段节文字,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所有的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才治道显著的,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善终的(却)很少。,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因为处在深重的忧患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毫无顾忌)地轻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轻视别人,就会使至亲之人变成陌生人。,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民众;(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问题: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看法: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方法:对比善始者繁与克终者寡;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分析第三节文字,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可以轻视吗?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来自我约束;害怕会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要像江海一样容纳千百条河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喜爱狩猎,就要想到以从三面驱赶,留一面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要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害怕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担心说坏话的人,就要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错误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德行,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宽宏而庄重,柔和而卓立,老实而恭敬,有才而不傲,和顺而刚毅,正直而温和,简约而方正,刚强而笃厚,勇敢而有道义。,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地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广施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就会没有多少烦扰的事,国君就可以尽情享受出巡游玩的乐趣,享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弹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得到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臣下管理职事,劳损自己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人君当思,为什么思,思些什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居安思危,积德义,载舟覆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