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图设计指导书-深圳土地房产交易中心_第1页
施工图设计指导书-深圳土地房产交易中心_第2页
施工图设计指导书-深圳土地房产交易中心_第3页
施工图设计指导书-深圳土地房产交易中心_第4页
施工图设计指导书-深圳土地房产交易中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设计建设要点工程名称: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联合总部大厦深圳市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填海六区02-14地块2012年10月目 录1、工程概况2、设计依据3、设计总则4、专业设计要点 营销策划要点 建筑设计要点 结构设计要点 设备设计要点 电气设计要点 给排水设计要点室内装修设计要点5、附件一:设计建设要点简表1、工程概况1.1项目名称:深圳市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填海六区02-14地块1.2业主单位: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1.3设计单位深圳机械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1.4项目位置:该项目位于南山区高新南区填海六区,项目用地编号02-14,科苑南路以西,滨海大道以北,西北紧临学府路1.5 功能定位:1.5.1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联合总部大厦主要功能定位是以属于政府鼓励扶持产业类企业的企业总部,总部具有办公和研发功能。项目的定位是上市企业总部大厦,均为高新技术企业,因此本项目建筑功能定位为智能化建筑、绿色节能建筑。高端智能化写字楼对信息高速处理、环保节能、人性化设计提出较高要求;在信息处理、智能管理、环保节能、生态理念等多个方面有所突破;倡导高效、生态、健康的办公模式。1.5.2本项目应具备功能定位的前瞻性和使用功能的扩展性,用以满足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需求变化和技术更新要求。同时,要求本项目以市场领先的设计理念和产品素质保证未来长期的使用与发展。1.6 规划控制指标、总体布局及建筑退红线要求:计容建筑面积101900(配套商业10190,其余为研发办公用房,未含地下车库和设备用房及核增建筑面积),容积率19.2;覆盖率70%;绿地率15%;停车位350辆;建筑高度220m,其中裙楼25 m;建筑退线各边6 m;车辆出入口设在东北和东南面规划路;在东南和西南预留与周边地块相连的地下车行通道和公共步行空中通道;沿南面弧形部分建筑底层应设骑楼,骑楼宽3 m,高5 m。其余详见企业联合总部大厦城市设计控制图。1.7工程概况:高新技术企业联合总部大厦总建筑面积约119600(其中地下17700,地上101900),楼高220m,裙房为办公商业配套辅助功能,塔楼为甲级写字楼;共设4层地下室,包括停车库、设备用房等。本项目建筑设计方案由机械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完成。具体技术经济指标详见附件一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联合总部大厦方案设计文本2、设计依据2.1深圳市规划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深规土许ZG-2011-0028号;2.2深圳市规划合国土资源委员会建设用地方案图(方案号 2011-003-0017);2.3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联合总部大厦可行性研究报告;2.4关于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联合总部大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2.5 关于调整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联合总部大厦规划条件的函(深规土二局函2010638号);2.6 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联合总部大厦项目建筑设计方案公开竞赛文件;2.7 项目初勘报告;2.8国家、广东省、深圳市现行规范、规程及有关规定;2.9建筑工程设计合同;2.10本设计建设标准是以国家相应标准及规范为基础,对设计中的一般要求和常用做法进行必要的概括、总结、界定、补充和完善后编制而成。设计中的建筑、市政、水、风、电、燃气、电信等用量及标准应符合国家、建设部及深圳市有关设计标准及规定。3、设计总则3.1本项目为甲级写字楼。在设计中除满足国家及省市有关规范、规程、规定之外,还应注意整个环境的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节材、保温隔热、噪音控制等问题,在设计中提倡采用成熟、先进、可靠且经济性能好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充分体现设计以人为本之原则,并将本项目建成为一个集高新技术研发、创业投融资交流、配套服务为一体的5A智能化办公大厦OA(办公智能化)、BA(楼宇自动化)、CA(通讯传输智能化)、FA(消防智能化)、SA(安保智能化)3.2设计中涉及到的建筑、结构、防火、热工、节能、隔声、采光、照明、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人防、智能化、煤气等各专业除执行各专业有关规定、规范外,尚应符合地方的有关标准、规定、准则及要求,还应符合任务书要求及甲方的使用要求。3.3设计中要认真贯彻深圳市政府规划、消防、环保、人防等建设主管部门对该项目设计方案的审批意见和要求。4、各专业设计指引营销篇1、项目定位1.1总体定位深圳高新南区具代表性的地标建筑物、南山区高档5A甲级写字楼1.2商务综合体主次定位n 高档甲级写字楼核心功能n 配套商业部分高标准写字楼配套商务商业功能1.3功能组合综合考虑项目地块情况、建筑成本、项目定位、入驻企业的特点,参照国内外地标性建筑物的功能组合,本项目的功能组合:n 塔楼5A智能化甲级写字楼n 裙房高档甲级写字楼商务商业配套2、写字楼定位2.1写字楼属性n 针对高科技企业总部入驻的使用特点,本设计旨在将大厦打造为国际性甲级写字楼即相对低成本、高市场认可度,强调“品位”与“高附加值”n 品位:国际化、智能化、生态化、人性化。n 高附加值:重点打造客户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如建筑外观、大堂、电梯、空调、层高、网络、景观与环境等。2.2物业发展标准内部空间指标标准层面积(m2)、实用率大于1900m2,70%以上标准层净高(m)(写字楼)2.8以上标准层柱距(写字楼)体现无柱办公环境,建议最好在912米空调系统舒适、新风系统24小时分户计费电路双路或三路供电满足写字楼的应急用电和特殊机房用电要求电梯系统电梯等候时间与福田中心区超高层写字楼相当(等候时间在40秒之内)电梯速度低区2.5米/秒,高区5-7米/秒轿箱荷载1600公斤以上,轿厢尺寸不小于2米*1.5米*2.8米,使用宽门梯(开门在1.1米以上),引入新风和空调系统配套生态大堂层高10m,显现恢弘、开阔与豪华,结合生态概念,体现人性化。入口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保证大堂的自然采光,同时令视野开阔。配套商业支撑总部办公及总部经济所必需的银行、证券、交易中心、食堂、商务配套餐饮等商业商务功能商务中心接待、咨询、打印、传真、订票总部会所设置供总部企业接待、洽谈、高级会议、晚宴、联谊的高级会所空间。2.3写字楼面积划分办公部分按标准层整层出售或出租设计。智能化信息点接至各层相应位置。2.4配套建议 大型无柱架空办公入口广场生态化、人性化。 气派大堂国际化、生态化、人性化。 商务中心(接待前台)主要功能为:定票、接待、咨询、礼仪服务等。 总部会所在大厦顶部两层设置完善的行政会议、商务晚宴、新闻发布等服务设施,并设有由低层办公门厅直达的VIP电梯,提供企业接待、洽谈、高级会议、晚宴、联谊的场所。3、办公配套商业定位3.1配套商业属性服务大厦内总部办公和总部经济的高标准配套性服务性商业。3.1商业面积及业种商业业种面积布置银行、证券、交易中心等10%的建筑计容面积与裙房结合食堂、商务配套餐饮与裙房结合西餐、咖啡厅、商务中心与写字楼大堂结合建筑设计要点1、建筑设计依据除满足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广东省及深圳市有关规范及方案设计要求:a.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b.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c.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d.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 J/T 229-2010e.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f.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g.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h.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i.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98j.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深圳市实施细则SZJG29-2009k.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04年3月25日颁布)l.深圳市民用建筑设计技术要求与规程m.深圳市建设场地环境设计标准与准则n.深圳市建筑设计经济指标计算规定o.深圳市房屋建筑面积测绘技术规范p.深圳市关于明确消防车道及登高操作面设计参数的通知q.深圳市公安局消防局关于进一步解决建筑工程消防竣工验收有关问题的通知r.深圳市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深圳市2004年6月颁布执行)s.深圳市非承重砌块墙体设计规范SJG13-2004t.广东省省标建筑防水工程技术规程DBJ15-19-97u.广东省省标铝合金门窗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DBJ15-30-2002v.广东省省标非承重蒸压泡沫混凝土砖墙体工程技术规程DBJ/T15-43-2005w高新技术企业联合总部大厦方案设计文本2、总平面设计要求2.1贯彻建筑方案设计的原则,为街区提供适度的城市开放空间,确保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续性和穿透性;并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及配合环境设计方案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总平面布置、包括场地交通组织、出入口、道路的设置等,需着重处理好城市公共空间与办公人流及车流的关系。2.2总平面布置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各专业应合理布置管线,同时应考虑到检修及维修的方便及美观卫生要求;2.3考虑总平面布置与空间布置的合理性、协调性;2.4总平面设计应结合地下室设计进行优化,在满足管线埋设、人防设计要求、环境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地下室顶板的覆土深度,保证结构设计的经济性。 3、办公塔楼设计要求3.1办公部分3.1.1各办公部分可在深化设计基础上适当调整,但应注意调整后满足防火疏散要求;3.1.2卫生间卫生器具数量应经计算确定;需设计残疾人卫生间,残疾人卫生间应尽量靠近核心筒外部,以便将来改为VIP卫生间;3.1.3标准层各设备用房、管井、卫生间应尽量安排在核心筒内,设备用房、管井应在满足设备安装、维修及人员操作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压缩尺度,以不违反强制性条文为原则,以提高平面使用率,弱电井及机房应预留发展空间;3.1.4避难层设备用房面积因计入容积率,所以应尽量压小尺寸,并应考虑设备运行时的消音减震,避免对办公的噪音及震动影响;3.1.5设置办公人群由地下室到办公门厅的转换电梯,地下室办公电梯厅的大堂标准不应低于一层大堂。3.1.6办公区避难层应考虑设备集中设置区域,其结构荷载不同3.1.7办公区标准层应设置机房位置,其结构荷载有别于普通楼板3.1.8完成装修后办公空间室内净高不小于2800mm。 3.2裙楼办公商业辅助部分3.2.1考虑设置卫星接收天线的位置、井道及机房位置3.2.3办公商业配套部分设计应在方案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结合其他专业设计,进一步完善。3.2.5大厦食堂就餐区和厨房应满足消防和厨房设计要求;3.2.7各功能部分的货运及垃圾运输应结合总平面及各层平面综合考虑使之合理有效;3.2.12临近空调机房房间设双墙。4、地下室4.1地下汽车库一层及汽车进出坡道的设计及地下室设备管线的立管布置,需结合地下室功能满足车辆的行驶和停放,汽车坡道宽度在转弯处宜适当加宽,转弯半径满足规范要求,且应大于最小要求;4.2地下室设备用房、管理用房、停车库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地面层空间环境及道路的设置,人防设计平战结合的要求,合理布置划分防火分区、布置柱网。人防出口的设置应注意地面层的位置,尽量结合消防疏散出口,并不破坏建筑首层公共空间。4.3设备用房的设置应注意部分房间的特殊净高要求。5、立面设计要求 5.1贯彻建筑方案设计的幕墙形式与特点,充分讨论细部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确保建筑效果的同时优化幕墙的分割及细部节点处理,保证经济性及安全可靠性,减少生产、运输、摆放安装的难度5.2近人尺度范围内的立面、入口、大堂和顶部等重点部位需精心选材、设计与施工,确保最终的建筑效果。5.3充分考虑建筑环境灯光设计与幕墙细部的结合与处理。5.4注意上下层,办公单元之间的隔音及防火处理,玻璃的选择应满足立面效果的需要及节能、安全防护的要求。 结构设计要点1、结构设计目标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领先的技术,可靠的分析手段,新的材料新的工艺,使结构在形式上合理,在费用上经济,在实施上可行,创造精品。2、设计依据国家现行规范、标准、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广东省及深圳市有关规范,主要有:a.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深圳地区。b.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2008。c.广东省实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补充规定。d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38-2005。 e.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 f.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g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h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2003。 i.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 JGJ 138-20013、设计内容3.1基础设计3.1.1基础设计建议采用大直径冲孔灌注桩,以中风化或微风化作为桩端持力层。3.2塔楼设计 3.2.1主塔楼结构体系主塔楼为超高层建筑,采用框架筒体结构并结合避难层或设备层布置伸臂桁架和外圈环桁架,为便于施工,方便留通道及走管线,伸臂可考虑采用混凝土桁架、钢桁架,优先考虑混凝土桁架伸臂并通过计算分析,合理布置桁架伸臂的数量,达到经济合理,节约钢材。3.2.2主塔楼框架柱及核心筒设计主塔楼框架柱及核心筒承受巨大的竖向荷载,为减小柱及核心筒墙体尺寸,主塔楼框架柱及核心筒墙体混凝土采用C60或C60以上标号,主塔楼框架柱可采用钢管混凝土叠合柱,钢骨混凝土叠合柱或钢管混凝土柱,并应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应充分考虑施工难度及对工期的影响,以便达到最优。3.2.3主塔楼楼面荷载设计塔楼平面按开放办公空间设计,但考虑到隔墙设置在使用中有改动的可能,因此在楼面活荷载设计时应考虑房间内隔墙变动因素。3.2.4主塔楼楼面梁设计塔楼框架柱及核心筒外墙间距较大,在层高限定的情况下,为保证净空要求,结构梁高受限时,可考虑采用宽扁梁、预应力梁或型钢混凝土,从而满足受力和使用要求,3.2.5办公塔楼活荷载取值参照国际标准3.2.6办公塔楼标准层结构方案,由设计单位根据计算比较后确定3.4裙楼设计3.4.1裙楼结构体系裙房部分由于有较大的悬挑结构,悬挑结构采用两层通高的桁架。为确保标志性空间的实现,建议设计、建造中作多方案比较,选取结构上安全、造价上经济的结构方案。3.4.2裙楼屋顶设计裙楼屋面,为减轻屋面荷载,在结构梁板设计时考虑结构找坡。 4、设计中值得研究的问题4.1风荷载问题深圳为沿海地区,常有台风,风荷载大,在超高层建筑中按规范规定的50年和100年一遇的按建筑高度变化的基本风压较风洞实验结果和实计统计结果大,且风洞实验和实测结果显示基本风压并非按建筑高度线性增加,而是在建筑高度的3/4处达道最大, 因此从经济效益面讲,风荷载取值值得探讨、研究,望设计院在此方面多作些工作。4.2抗浮水位问题抗浮水位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基础造价,希望设计院在此方面多作些调研,选一合适的抗浮水位,将基础设计得既经济又安全。5、设计中的重要经济指标及结语5.1经济指标结构设计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结构设计的优劣,钢筋用量及混凝土用量是一个重要指标,从以往已建成的类似工程经验来看,认为本工程主塔楼部分总用钢量不超过170/。设备设计要点1、总述1.1专业规划:通风空调系统设计应符合项目定位的品质;系统先进、舒适、可靠,并考虑到投资运行的节能,实现楼宇智能化管理。本项目写字楼能提供24小时加班服务。本项目设计应采用通用技术和通用设备;必须采用专有技术、专有设备由甲方授权。1.2系统概述:大厦防排烟系统;大厦空调系统;大厦战时通风系统;大厦通风系统;低温用水系统。2、设计依据:国家现行设计规范和地方政策、条例;法规;甲方要求。3、设计指引:3.1大厦防排烟系统的控制要求:3.1.1大厦防排烟系统由大厦消防控制中心集中强制控制;兼有平时通风的风机能就地控制、远程控制和预留BA控制的接口。3.1.2 大厦地下室和无自然通风条件的防烟楼梯、设备间宜采用低噪声双速离心风机箱,平时由就地控制、远程控制和BA控制担负地下室车库、设备间、楼梯间通风;火警时由消防控制中心强制切换控制。3.1.3写字楼通风机、商业配套通风机系统市电要分开供电以方便管理和计费。3.2 空调系统:3.2.1写字楼采用盘管型蓄冰系统,蓄冰量10200RTH(参考值)(只在冷冻站附近规划预留相应的面积,如不上冰畜冷可方便改为停车位,双工况机组和基载工况机组均参照四大名牌离心机组设计,夜班加时空调可采用基载螺杆机组。3.2.2写字楼空调系统:3.2.2.1写字楼办公区域宜采用VAV系统并考虑到市场变化能方便改为新风加风机盘管系统;裙房部分宜采用低速全空气系统,冷水机组设置在地下室。3.2.2.2空调冷冻水管采用两管制,宜同程布置;每层冷冻水干管设置电动蝶阀,各层空调可以通过楼宇BA在冷冻机房集中控制。3.2.2.3 大厦各层设置末端空调计费系统,制冷主机房集水器上设置机房计费系统。(采用能量计费)。3.2.2.4写字楼大堂设定风量全空气系统。电梯厅、电梯机房、地下室电梯等候厅设置新风加风机盘管系统;其它大空间宜设VAV空调系统。3.2.2.5机组和水泵要根据逐时负荷表大小机组搭配设置以实现节能运行,冷冻水冷却水采用变频节能控制,大厦空调系统应考虑到夜间加班空调需要,能满足1500平方米供冷的开机配置。3.2.2.6写字楼给水泵房有变频控制柜的房间和变配电室宜考虑设置分体空调。3.2.2.7 写字楼与每个避难层相邻的上下两层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能全层改为VRV系统。3.2.2.8 大厦各层所需要的空调新风集中在避难层和塔楼屋面处理,通过竖井输送到各层,各层水平主管上应设置定风量调节阀以平衡各层所需风量,空调新风竖井应设置内衬保温金属风管。3.2.2.9大厦空调新风应考虑过渡季节的通风量的要求。3.2.2.10空调冷水机房设中控台,实现对冷却塔、水泵、主机、水系统电动阀、新风百页、空气处理机集中控制;冷却塔风扇宜能单台启停。3.2.3上述水冷中央空调和蓄冰中央空调必须要解决冷却塔的摆放问题。冷却塔占地面积大约在400平方米左右。3.2.4土建专业若不能解决水冷中央空调的冷却塔的摆放问题,则只能采用风冷单元式多联机组(VRV),风冷机组装机容量在4500HP左右(参考值,具体应按实际计算确定),风冷机组集中摆放在裙房屋面,避难层和塔楼屋面;大厦空调新风集中在避难层处理,通过竖井输送到各层,每层水平主管和新风竖井设置定风量调节阀以控制所需新风量;新风竖井内衬保温金属风管,避难层新风机组成组布置。3.3通风排烟系统3.3.1地下室车库的通风排烟系统3.3.1.1各层地下室车库按防火分区设置机械排风兼排烟系统,风机采用低噪声柜式离心风机,风机布置在机房内,不能采用自然补风的防火分区设置机械补风系统,排烟补风量不小于排烟量的50%。3.3.1.2地下室各防火分区的补风风机采用低噪声柜式离心风机,风机设置在机房内。3.3.1.3地下室车库排风兼排烟系统风口采用双层百叶风口,风口设计风速应满足规范要求。3.3.1.4地下室车库排风兼排烟系统风管采用金属风管,风管的承压和钢板厚度满足规范要求。3.3.2地下室设备用房的通风系统3.3.2.1地下室电气设备用房设置机械排风系统,排风量应按设备发热量,控制室内最大温升不超过10C计算通风量或按规范规定的换气次数计算,同时设置机械补风系统,补风量暂按排风量的80%计算。3.3.2.2地下室柴油发电机房应设置机械排风系统。其中储油间应设置防爆排风系统,排风量不小于12次/时。3.3.2.3地下室制冷主机房设置机械排风系统,排风量宜按46次/时计算风量,同时设置机械补风系统,补风量暂按排风量的80%计算。3.3.2.4地下室水泵房设置机械排风系统,排风量宜按46次/时计算风量,同时设置机械补风系统,补风量暂按排风量的80%计算。3.3.2.5地下室设备房区若有超过20米的内走道,则须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按走道面积的60立方米/平方米.时计算,同时不应小于7200立方米/时。3.3.3地下室疏散的防烟楼梯间,楼梯前室和合用前室通风系统地下室防烟楼梯间,楼梯前室和合用前室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按门洞风速不小于0.7米/秒计算,同时不应小于高层防火规范的规定风量。3.3.4地上部分的通风系统3.3.4.1地上部分的防烟楼梯间,楼梯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按高规规定风量设置;因为本大厦为超高层建筑,加压风机分段设计,分别布置在避难层和塔楼屋面,其中布置在避难层的加压风机及其风管应按耐火时间设计防火处理。3.3.4.2各封闭避难层应按高规设置加压送风系统,加压风量不小于高规规定风量。3.3.4.3各加压风机按高温消防轴流风机选择,风机入口应设置安全的保护网。3.3.4.4本大厦裙房部分,不满足自然排烟的房间设计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按高规计算,排烟通过竖井排到避难层或塔楼屋面,排烟风机布置在各避难层和塔楼屋面。3.3.4.5本大厦裙房部分不满足自然排烟的内走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按高规规定计算,排烟通过竖井排到避难层或塔楼屋面,排烟风机布置在各避难层和塔楼屋面。3.3.4.6裙房部分的厨房设置机械排油烟系统,排风量不小于规范要求的换气次数,排风通过竖井排到塔楼屋面,排油烟风机布置在屋面。3.3.4.7厨房通风要结合烟罩的排风量进行补风,保持厨房气压低于周边1020%3.3.4.8厨房烟气经净化处理后高空排放;建筑烟井要内壁光滑,密封。烟井内要有灭火装置和排水等清扫口。各层进烟井管道要设置防火阀。在烟井烟气高温段有隔热处理。厨房排烟风速9米/秒、最高不超过12米/秒。3.3.4.9厨房应设置事故通风系统,通风量不小于规范要求。3.3.4.10塔楼各层内走道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按规范计算,排烟风口采用多叶排烟风口。排烟量按高规规定计算,排烟通过竖井排到避难层或塔楼屋面,排烟风机布置在各避难层和塔楼屋面。3.3.4.11塔楼各层办公区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按规范计算,排烟风口采用多叶排烟风口。排烟量按高规规定计算,排烟通过竖井排到避难层或塔楼屋面,排烟风机布置在各避难层和塔楼屋面。3.3.4.12各层排烟风管应按规范要求设置绝热保护。3.3.4.13大厦各公共卫生间和内卫生间设置机械排风系统,排风量按1012次/时计算,排风通过竖井排到避难层和塔楼屋面。3.3.4.14大厦各按层设置的排风系统,应在每层设置控制风量平衡的阀门。3.3.4.15大厦各段的电梯机房应设置机械排风系统,排风量不小于12次/时。3.3.5垃圾房和室内污水处理房通风系统3.3.5.1垃圾房应单独设置防爆排风系统,排风量不小于12次/时计算,排风口不能对环境有影响,室内保持负压。3.3.5.2室内污水间应单独设置防爆排风系统,排风量不小于12次/时计算,排风口不能对环境有影响,室内保持负压。3.3.6大厦通风系统的其他要求:3.3.6.1写字楼的通风排烟系统除满足消防要求可独立集中控制,实现对地下室、走道、大堂、设备间的通风管理3.3.6.2所有通风机应有远程、就地、BA控制。3.3.6.3考虑用户有在避难层安装空调室外机的要求,要解决室外机散热问题。3.3.6.4常开通风机应有消声处理,应考虑在非空调季节可实现全新风送风。3.3.7地下室人防单元战时通风系统人防单元的战时通风系统应满足规范为要求,应考虑平战结合进行设计。3.4厨房和垃圾间:配合专业公司预留写字楼企业食堂冷蔵库设计,垃圾房的冷冻打包处理设计。3.5低温用水系统:中餐厨房一般有海鲜池;要考虑结构荷载,设置海水蓄水池;应预留设置冷水机安装位置和提供安装配套条件,解决室外机散热通风问题。3.6大厦设备的环控要求:3.6.1设计选用的设备要有噪声要求附表3.6.2设备设施要设有良好的减震和隔音3.6.3大厦的设备噪声、震动,环控要进行专门评价。3.7空调系统管材:3.7.1有安装条件的冷凝水管道采用U-PVC3.7.2冷冻水管和冷却水管采用无缝钢管3.7.3其它材料:保温材料-橡塑;PF板;岩棉(不锈钢保护层)无缝钢管;镀锌钢管;镀锌钢板;3.7.4有耐火等级要求的材料要在施工说明中详尽列表。3.8其它问题:3.8.1写字楼要考虑预留一路应急电源为计算机中心提供不间断空调;预留发电机自备电功率100KW。3.8.2大厦内计算机中心应设置机房专用空调系统。3.8.3大厦的燃气使用点要预留防爆通风机的电源和风道;由专业公司设置燃气事故排风。电气设计要点1、总述1.1专业规划: 供配电、智能化、消防报警系统设计应符合项目定位的品质;系统运行的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并考虑到投资运行的节能,消防报警的选择、快速、灵敏、可靠,楼宇智能化的管理。项目写字楼按全天运行设置写字楼和配套商业独立管理。1.2系统概述:大厦供配电系统;写字楼动力、照明系统;写字楼智能化系统写字楼消防报警系统; 1.3设计依据:上级部门批准的有关文件;国家现行设计规范、条例,地方政策、法规及有关法律规定;内部各工种提供的相关资料2、设计指引:2.1大厦供配电系统2.1.1工程的分类:本工程属一类建筑、按一级负荷供电考虑,采用市政两路10KV电源供电。要求10KV电源来自不同开关站; 2.1.2应急电源的设置:两路10KV电源互为备用,保证本楼的一、二级负荷用电,并且设置柴油发动机组,作为大厦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负荷的应急电源。 计算机网络中心、安保监控系统等不允许间断电源的用电负荷处,采用UPS供电。2.1.3用电特点:本大厦用电量相当大,在确定变电所位置时,应尽可能使其位置于负荷中心;这不仅对节约电能,提高供电质量有益,而且对降低损耗,节约有色金属都有重要意义。本大厦属超高层,层数较多,负荷较大,按层数分区供电,将变压器分别设在地下层及中间避难层。2.1.4变配电所设置:整个大厦按使用管理功能分办公,餐饮及商业,公共及配套设施,展览及会议,集中空调等五个功能来配置变压器;在地下一层,避难层按功能设置三个变配电所。2.1.5变配电所供电范围:第一变配电所设置于地下一层,用电负荷分四部分,主要提供裙房部分商业及工作用电、集中空调用电、十层及以下办公用电、地下室及配套设施的动力、照明、消防设备等公共负荷用电。第二变配电所设置于第十七层(避难层),用电负荷分两部分,主要提供办公用电及集中空调用电。第三变配电所配电所设置于第四十二层(避难层),用电负荷分三部分,主主要提供办公用电、集中空调用电、屋顶设备、公共应急照明、消防设备等公共负荷用电。2.1.6负荷计算(1)商务大厅部分:建筑面积1533 m2,装机密度按100w/ m2估算,估算容量为153.3KW ;(2)商业配套部分:建筑面积10190 m2,机密度按120w/ m2估算,估算容量为1222.8KW;(3)企业办公部分,建筑面积90177m2,装机密度按100w/ m2估算, 估算容量为9017.7.3KW;(4)地下建筑部分,建筑面积17700m2,装机密度按15w/ m2估算, 估算容量为265.5KW。据以上计算,总容量为10240.5KW,取有功同时系数0.85,补偿后功率因数0.9,计算视在功率为9671.6KVA,拟采用12*1000KVA变压器,其负载率为80%。 为了保证一、二级负荷供电,选用一台1200KW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应急电源。2.1.7计费:采用高、低压侧计量。根据用电负荷性质分类分项计量。2.2 动力、照明2.2.1低压配电 2.2.2整个大厦采用两路10KV电源供电,两路电源互为备用,保证大厦的事故照明、消防用电及重要负荷的用电,部分重要位置的应急照明可采用EPS应急电源集中供电。并且在地下室自备柴油发电机,保证重要负荷用地的可靠性 。2.2.3变压器选用SGB11节能型变压器;2.2.4低压配电采用放射式和树干式相结合的配电方式,对于单台容量较大的负荷和重要负荷采用放射式配电,对于照明及一般负荷采用树干式配电方式;特别重要负荷采用两路电源供电,由两个低压母线分别馈出至设备配电箱,在末端自动切换并配备UPS;一级负荷(包括消防用电)采用双回路供电,由两段低压母线(其中一段为应急母线段)分别馈出至设备配电箱,并在末端自动切换;二级负荷、所有三级负荷供电由低压母线馈出单回路线路至设备配电箱。当供电系统非正常运行时,允许将三级负荷切除。2.2.5电缆选型:(1)中压电缆:采用WDZ-YJ(F)E-8.7/15kV 10kV铜芯辐照交联低烟无卤阻燃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2)低压电缆:大容量配电干线采用空气绝缘型封闭母线槽;电缆采用WDZ-YJ(F)E-0.6/1kV铜芯辐照交联低烟无卤阻燃聚乙烯绝缘电缆。(3)动力、照明配电导线采用WDZ-BYJ(F)-0.45/0.75kV铜芯辐照交联低烟无卤阻燃聚乙烯绝缘电线。(4)消防设备配电电缆采用BZZT-0.6/1kV氧化镁矿物绝缘防火电缆。(5)应急照明、消防设备配电支线采用耐火型电缆。2.2.6每层楼竖井要求设强、弱电配电小间;强弱电竖井分开单独敷设,强弱电竖井应上下贯通,并应满足放置设备或线路应由的位置。层间配电箱电源的取得,低压配电系统各级开关的选择、保护整定;2.2.7消防控制中心、电梯、大堂等重要负荷要求采用两路专用电缆供电,在机房末端的配电箱要设自动切换装置。2.2.8冷动主机启动柜与主机成套供应,生活水泵与启动柜应专回路供电;冷冻、冷却泵和冷却塔按机组供电。消防泵要求末端双电源互投供电,要预留弱电接口。2.2.9自然功率因数的补偿方式,自动补偿器的装设。2.2.10电脑主机房考虑独立式空调。2.2.11写字楼设置室外擦窗机。2.2.12考虑泛光照明、环境照明、广告照明的预留电量。2.3 智能化系统整个大厦的楼宇自动化系统B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安全防范系统SAS,防火监控系统FAS等要按照餐饮商业独立,企业办公合一全面考虑,还需注意如下问题:2.3.1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包括:配电、备用电源、空调、照明、电梯等组成的电力系统、以及由室内、大厦外观、霓虹灯、景观灯等组成的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商务大厅、配套商业、餐厅食堂、办公楼的通风、空调等用电设备的配电箱设手动、自动、遥控三挡控制;2.3.2高低变配电自动化系统:能对整个大厦的高低变配电设备进行监视(控制)的高低变配电自动化系统(SCADA)一套,包括:高压10KV系统的微机综合继电保护、400V系统的智能仪表装置、监控后台系统、发动机控制器等智能设备2.3.3智能建筑控制系统是根据人员活动状况、工作规律、自然光状况来调节室内环境,通过国际标准总线EIB能对整个大厦的照明、空调、安防等进行自控,最大限度减少能量消耗;满足我国对建筑节能的要求。2.3.4通信自动化系统中综合布线工程,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引进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铁通三家固话运营商,对总配线间及与布线系统互联的要求,为用户提供各种电信服务、宽带及选择。2.3.5闭路电视防范系统中停车场管理及车行引导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采用首层中央收费模式,设置集中收费处三处,通往地下出入口管理设备设置为三进三出,并配备无线车位探测器、大型LED车位信息显示屏,交通规划设计以道路单向行驶为主,并对车流进行合理引导系统和分流。2.3.6卫星天线电视系统按四套卫星节目考虑。2.3.7配套商业、写字楼要根据需要设置系统,避免片面追求智能化程度而忽略系统的使用性,作到与管理使用相匹配,这样既能节约工程的投资,又能最大发挥智能化系统带来的便利。2.4 消防报警系统2.4.1设计依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汽车库设计防火规范;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2.4.2 设计范围:2.4.2.1 消防控制室设备;2.4.2.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2.4.2.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2.4.2.4 消火栓系统;2.4.2.5 气体灭火系统;2.4.2.6 防排烟设施及火灾联动控制;2.4.2.7 火灾事故广播;2.4.2.8 消防专用通讯;2.4.2.9 消防电源2.5消费报警系统分项要求:2.5.1 消防控制室设备;内设集中报警控制柜及全中文显示液晶屏,灭火系统控制屏,火灾联动控制屏,火灾事故广播主机等。其主要功能有;火灾自动报警设备的动作显示,系统巡检及故障显示,系统运行记录。2.5.1.1各消防水泵的电源监视、运行状态显示及控制;2.5.1.2各防火阀、排烟阀、防火卷帘等联动设备的控制及状态显示;2.5.1.3非消防电源的切除与应急照明的启动;2.5.1.4火灾事故广播的分层播放;2.5.1.5有显示被保护的部位、疏散通道及消防设备的位置平面图或模拟图;2.5.1.6消防专用通信及消防119专线电话;2.5.1.7消防电梯的迫降及反馈信号2.5.1.8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具有同安防监控系统的联动功能。2.5.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各商务大厅、办公室、配套商业、厨房、餐厅、卫生间、走廊、电梯厅、楼梯前室、机房、配电间等设置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红外对射式感烟探测器、空气采样式感烟探测器的设置按国家最新规范标准。各消火栓旁设手动报警按钮;全部报警信号均在消防报警中心集中报警控制器上显示,并通过图文显示终端显示其平面图。2.5.3气体灭火系统:柴油发电机房、变配电室设置,以及特殊部位的要求,动作原理、信号 的传递。2.5.4火灾事故广播:兼有背景音乐功能,要求火灾时切换;并且当发生火灾时按顺序逐层发信号。2.5.5消防专用通讯:要求各层的手动报警按钮均设对讲电话插孔;保安值班室、消防泵房、电梯机房、变配电室、发电机房、主要的通风空调机房等重要部位设置消防专用电话,火灾时可随时与控制中心通话,控制中心设有119专线。2.5.6消防电源:消防控制中心和消防水泵、正压送风机、排烟风机、消防电梯等消防设备均采用双路电源供电,末端切换,消防报警控制柜需配置UPS电源,持续供电时间的规定。 给排水设计要点1、设计依据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1;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7、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8、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9、住宅设计规范GB5002-2010;10、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1997;11、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11、建筑及相关专业提供的设计条件;12、甲方提供的本工程的设计任务书、设计要求和该公司提供的有关资料;13、深圳经济特区节能条例。2、设计内容2.1总述给排水设计内容包括:给水系统设计,雨水回用系统设计(水处理工艺不在本设计范围),排水系统设计,消防系统设计。2.2给水系统2.2.1室外给水系统。2.2.2室内冷水系统(包括但不限于水处理机房工艺、加压泵房工艺、 给水管网)。2.3雨水回用系统2.3.1雨水回用系统(包括但不限于加压泵房工艺、给水管网,水处理工艺不在本设计范围)。2.4排水系统2.4.1室外污废水、雨水系统(包括但不限于园林污废水、雨水系统)。2.4.2室内污废水、雨水系统(包括但不限于空调冷凝水系统)。2.5消防系统 2.5.1室外消火栓系统。 2.5.2室内消火栓系统(包括但不限于加压泵房工艺、给水管网)。2.5.3室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包括但不限于加压泵房工艺、给水管网)。 2.5.4气体灭火系统(包括但不限于机房工艺、管网)。 2.5.5手提推车灭火器。3、设计指引 3.1给水系统从周边不同的市政给水管上引入两路市政进水,且均设总水表。在室外形成给水环网。写字楼、商业分设独立水池、水泵、泵房和管网。各水池进水管设水表。人防用水由室外环状管网供水,独立设水表。管道根据层高要求,可穿梁敷设。机房应采取减噪、隔振措施。水泵采用国内中档品牌的工频泵。水池根据造价要求,建议采用食品级不锈钢水箱。室外给水管采用球墨铸铁给水管或者纳米抗菌PE给水管。 3.1.2写字楼 3.1.2.1最小服务水头0.15MPa。 3.1.2.2根据市政压力合理分区,需要加压部分根据避难层自然分区。在每个避难层设计转输水泵和转输水箱,避难层下三层采用水泵+水箱/变频供水,其余楼层采用水箱供水。水箱均采用食品级不锈钢水箱。水箱出口设紫外线或者臭氧消毒器,保证二次供水安全。 3.1.2.3卫生器具给水阀门采用感应式阀门。 3.1.2.4立管采用纳米抗菌不锈钢塑料复合管/钢塑复合管/球墨铸铁管,支管采用PPR管。 3.1.3热水系统不设集中热水系统。如果局部VIP卫生间设置淋浴,采用就近设电热水器提供热水供应。热水管材采用热水型PPR管。3.2排水系统3.2.1 室外排水系统3.2.1.1 采用雨污分流系统。3.2.1.2 污水由室外污水管网统一收集,进入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3.2.1.3 管材采用UPVC大口径双波纹管。3.2.2 室内排水系统3.2.2.1写字楼卫生间采用雨污分流系统;3.2.2.2设置专用通气管;3.2.2.3卫生间不降板;3.2.2.4污水管采用离心排水铸铁管/HDPE承压管,通气管采用U-PVC管。3.3雨水系统3.3.1室外雨水系统3.3.1.1室外雨水暴雨重现期采用2年,经室外雨水管网收集后,统一排至市政雨水管网。3.3.1.2管材采用UPVC大口径双波纹管。3.3.2 室内雨水系统3.3.2.1塔楼雨水暴雨重现期按50年设计,采用重力流系统,管材采用HDPE承压管/离心排水铸铁管。 3.3.2.2裙楼雨水暴雨重现期按10年设计,屋面设置泄水口,两者排水流量达到暴雨重现期50年的要求。采用压力流系统,管材采用HDPE承压管。3.4雨水回用系统塔楼屋顶及裙房屋顶雨水经收集后储存在地下室雨水调节池中,经处理后回用作绿化灌溉用水和车库冲洗用水。同时,室外给水管网亦预留接口以保证上述用水点也可由市政给水供水。地库设冲洗龙头。3.5消防系统 3.5.1按规范设计各系统,尽可能降低造价。3.5.2根据层高要求,管道可穿梁敷设。3.5.3泵房应采取防噪、隔振措施。 3.5.4室外消火栓系统 分别从项目周边不同市政道路给水管网上各引入一条给水管,在项目周边形成给水环状管网,供应生活、消防用水。在室外环网上设置室外地上式消火栓,消火栓间距120m,均匀分布在消防主体周围并与消防主体的间距大于5m,小于40m,采用室外地上式消火栓,每个消火栓供水能力1015L/S。 3.5.5 室内消火栓系统 3.5.5.1消火栓箱均暗装于墙体内,不能暗装部分应跟装修结合进行掩蔽。 3.5.5.2所有消火栓均应根据规范要求加装消防卷盘。 3.5.5.3消火栓间距30m,按室内任何一点发生火灾均有两支消防水枪的充实水柱(13m)同时到达。 3.5.5.4 根据规范要求系统应分区设计,分区建议根据避难层的位置自然分区。不同分区水泵分开设置。 3.5.5.4消火栓泵采用切线泵,可有效防止水锤对水泵及管网的损坏。 3.5.5.5 管材采用内外壁热镀锌钢管。 3.5.6 室内湿式自动喷淋系统 3.5.6.1 在地下车库、商业、办公楼均设置自动喷淋系统;3.5.6.2商业,办公室按中危险I级设计,喷水强度为6L/min.m2,作用面积:160m2,地下车库按中危险II级设计,喷水强度为8L/min.m2,作用面积:160m2。3.5.6.3本系统竖向根据规范要求进行分区。分区建议根据避难层的位置自然分区。不同分区水泵分开设置。3.5.6.4供水均采用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