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其对策_第1页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其对策_第2页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其对策_第3页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其对策_第4页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其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其对策,周爱保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家庭教育的误区之一,一、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注重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但是,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于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对制约幼儿成长的非智力因素诸如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则很少过问。许多家长受“学而优则仕”的陈旧思想观念的支配,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中国科技少年班的学生并不都是智力超常的“神童”,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极强的进取心、坚强的意志和远大的抱负。,家庭教育的误区之二,二、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对幼儿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中国的不少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不少家长整天把幼儿罩在“保险柜”里,放在“安全圈”内捧着、哄着。他们对幼儿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幼儿的需要。加之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的隔代爱,幼儿成了整个家庭的主宰和中心,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生惯养。另外,有的父母出于自私狭隘的偏见,对幼儿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和保护,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犯错误,或顾及到自己孩子的名声、孩子的前途,而竭尽全力为幼儿开脱,不与幼儿园或学校配合,到头来往往是事与愿违、后悔莫及。宠爱过度易使幼儿自私、自利,以自己为中心,好吃懒做,娇气十足,影响学业。,家庭教育的误区之三,三、走出动辄体罚的家庭教育误区,尽量对幼儿进行说服教育一些家长遵照“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打是疼骂是爱”的千年古训,对幼儿实施体罚,或打骂,或罚站,或饿饭,对幼儿简单粗暴,急于求成,以势压人。有的父母因自己小时受过棍棒教育,觉得唯此法可行,也有人缺乏育儿常识,无从下手,觉得非此无从管教。也有的性格脾气急躁,难以自控,觉得以此训子自然。于是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滥施家长权威。幼儿不听话者,骂之;幼儿不懂事闯祸者,打之;幼儿不好好学习者,罚之。总以为如此严厉管教,定能教育好幼儿,但往往事与愿违,导致父子、母子关系疏远、感情隔阂,导致幼儿自欺欺人,人格畸形,甚至导致幼儿悲观厌世,为幼儿以后走上犯罪的道路留下隐患。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难免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但不应动辄体罚。,家庭教育的误区之三,家长应尽可能的以说服教育为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幼儿的缺点错误要具体分析,看看哪些是属于正常范围内的淘气、贪玩行为,哪些属超越了正常范围的坏毛病,对于前者不必过分追究,只要告诉幼儿合理的做法就够了。至于后一种行为,也应该以说服教育为主,尽量不采取打骂体罚的方式。2、惩罚只能偶尔使用,不能作为“常规武器”,当幼儿过失严重而又不听说教时,父母可以考虑使用惩罚,但是惩罚如果经常使用,就会失去效力。另外,惩罚还要及时,要给幼儿提供改正错误的机会。3、父母说理要说得具体,做到见好就收。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毕竟有限,他们认识事物常常是直观的,是比较具体的、形象的,因此要结合具体事例对幼儿进行说服教育。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向幼儿说明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而不应该给幼儿讲一些抽象的大道理和空洞说教,幼儿不但难以听懂,而且容易产生反感。4、要适当给幼儿一个“台阶”下。给幼儿讲道理,不能一下子要求幼儿完全服从,因为幼儿自己还有点“小面子”。因此,说到一定程度,不妨给他个“台阶”下。例如,幼儿抢了小伙伴的玩具,母亲可以对他说:“拿别人的东西不对,咱们把玩具送还给小朋友,待会爸爸回来,听说你这么乖,一定很高兴。”这么一说,幼儿就容易接受了,效果呢就比硬把玩具夺出来或打他一巴掌要好得多。,家庭教育的误区之四,四、走出心灵施暴的家庭教育误区,努力做到理解、尊重幼儿一些家长对犯了错误或没有长进的幼儿不是循循善诱、耐心开导,而是讽刺挖苦,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据心理学家分析,经常受到贬斥讥讽的幼儿,精神长期受到压抑,在智力和心理发展上甚至比经常挨体罚的幼儿更为低下。自尊心的伤害,抑制了幼儿的创造性。幼儿在羞辱中生活,会变得自卑。自尊心是成才的阶梯,一旦失去了自尊心,也就失去了自信心和进取心,何来理想和奋斗目标呢?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对幼儿进行适时的挫折教育,特别要在幼儿受了挫折而陷入悲伤时,给幼儿以理解、鼓励、安慰和信任,千万别再往幼儿身上泼冷水。否则会使家长的教育走向所希望的反面。幼儿是十分愿意和家长交往的,也迫切渴望为家长所理解。只有理解,才能使两代人感情接近,心理相容。常言说得好,生命需要用生命来孕育,心灵需要心灵来相交,情感需要情感来滋润。幼儿需要家长的微笑,需要家长的爱,更需要家长的理解、信任、支持和关怀。因为家长是他们生活中的避风港、保护神,家长的理解和爱会给幼儿带来无穷的力量。,家庭教育的误区之五,五、走出氛围不良的家庭教育误区,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做好幼儿的表率眼下家庭教育的一个恼人的问题是,一方面家长们希望成才,而另一方面家庭的氛围却不利于幼儿成长。有的父母经常搞窝里斗,闹家患,打离婚,给幼儿的心灵造成创伤。不少幼儿生活在无父或无母的残缺的家庭里,得不到严父的管教和慈母的疼爱,心理畸形发展。有的家长整天沉湎于麻将,厮杀于方城之中,这样的环境,怎能不影响幼儿的成长?平时是很善于模仿的,他们对事物好坏的辨别还比较差,只要是父母和老师说的或做的,就认为是好的、对的、美的。他们每天都在用最精细的眼光去注意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和观察着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切都想模仿,一切都想学。于是,父母便成了他们学习的示范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像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图谱一样展示在幼儿们面前,幼儿从中模仿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标准、善恶观念和行为习惯。,家庭教育的误区之六,六、走出物质刺激的家庭教育误区,多给幼儿精神上的激励。物质刺激型家庭教育引进社会上物质奖励之法,对幼儿的成绩提高或品德进步,给予一定的奖品作奖励,不失为强化其好的表现、鼓励上进的好办法,但奖励过分,就容易走向物质刺激型家庭教育的误区。如有的幼儿做了好事或学习成绩良好,父母就慷慨解囊,给幼儿买这买那,小的奖励买玩具、买衣服,大则买高档游戏机、时髦名牌用品等等。物质奖励过多过滥,以钱代教、以物代爱,以为金钱万能、金钱之下必有才子,这就走入了物质刺激的家庭教育误区。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另外,物资刺激实际上意味着对幼儿能力的怀疑,所以经常接受物质刺激的幼儿,在依赖于物质刺激的同时,还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促使幼儿不断取得进步,到达成功的彼岸。,家庭教育的误区之七,七、走出父亲参与程度低的误区调查表明,持有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的传统观念的父亲还大有人在。接受调查的家庭中,的母亲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有的家庭家教任务由祖父母承担,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过。很多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是态度简单粗暴,缺少耐心。值得注意的是,在所调查的家庭中,孩子父亲的学历总体高于孩子母亲,他们培养儿童兴趣、开发儿童智力方面比孩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