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生物 第34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2011高考生物 第34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2011高考生物 第34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2011高考生物 第34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2011高考生物 第34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4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走进高考第一关:教材关,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_的集合,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_度群落中_数目的多少,种间关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_、彼此有利,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_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_和空间等,争夺资源,种群,丰富,物种,依存,寄主,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特点:_,成因:光照等植物分层栖所、食物_分层水平结构特点:不同种群呈_分布,成因:地形变化、湿度、盐碱度、光照、生物自身生长特点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群落的演替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_被另一个_代替的过程,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_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_,,分层,动物,镶嵌性,群落,群落,植物,植被,但被_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_阶段次生演替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_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_或其他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干扰了群落的正常演替导致生态破坏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改善环境,彻底消灭,森林,土壤,种子,繁殖体,解读高考第二关:考点关考点1种群与群落的关系及比较,1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生物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各种生物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其关系可表示为:种群之和群落,或种群群落,2种群与群落的比较(1)种群专指这个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之和,而群落则泛指生活在此区域内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因此群落囊括了该区域的所有种群。(2)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群落的研究范围则是种间关系。(3)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群落是生物种群组合成的更高层次的群体,具有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等基本特征。,例析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B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共同构成群落C群落一般都由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形成的种群构成D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都与生态因素密切相关,解析: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群落的单位。种群具有的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以及群落具有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与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选项A、B、D叙述均正确。群落不仅包括植物和动物,还有大量的微生物,所以C项错误。,答案:C,互动探究1: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B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C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解析: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都是由多种生物组成的,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并不只有一个红树物种,还包括与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而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是由单一的物种红松组成的,不能构成群落而是一个种群。,答案:D,考点2群落的特征,1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群落的性质。(2)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生物群落的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越丰富,反之则减少;丰富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增加,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减少;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丰富度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2群落的种间关系,特别提醒:竞争关系可致使劣势物种灭绝,以利于优势物种得到更多的资源与空间。,捕食关系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制约双方种群数量的种间关系,而被捕食者不会被捕食者灭绝。,深化拓展:1.同一物种之间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应叫种内斗争,因为捕食必须是两物种之间的关系。2.互利共生与寄生都是种间关系,且共同生活在一起,但互利共生是双方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寄生是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3.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4.捕食是一种弱肉强食现象,广义捕食主要指大型肉食动物捕食小型动物的食肉行为以及草食动物的食草行为。而寄生是弱者依附于强者的现象,寄生物(寄生者)主要从宿主(被寄生者,也叫寄主)的体表或体内吸取体液营养,寄生物一般能给宿主造成慢性伤害,但不会立即杀死宿主。,5.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同种食物或生活空间的现象)为种间关系,种间斗争包含竞争,而生存斗争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之一。很明显,生存斗争内容更丰富,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图示如下: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斗争、D代表竞争。,例析21(2009全国理综,5)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解析:A项属于共生;B项中,菜粉蝶幼虫以油菜叶为食,而蜜蜂以油菜花上的花蜜为食,两者不是竞争关系;C项中噬菌体寄生在活的细菌中,不能直接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而是利用细菌体内的氨基酸,细菌与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D项中属于竞争关系。,答案:D,例析2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解析:考查了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此时,鱼由于食物缺乏,其数量也随之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排除B、D选项后,只要比较A、C选项的前面半句话即可。A选项的表述“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肯定是错误的,因为鱼类是专食浮游动物的。,答案:C,互动探究21: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失败者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解析:从曲线上看出,两曲线发生周期性变化。分析曲线的每一周期,发现总是N1种群数量增长以后,N2种群数量也随之增长,说明两者是捕食关系,N2以N1为食。两种群存在竞争关系,一种群的增长可导致另一种群的减少,形成一死一活的差异性变化曲线,或者两种群生存能力相当,形成此起彼伏的曲线。如果两种群存在共生关系,两曲线呈平行关系。,答案:B,互动探究22: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解析:考查种间关系及识图能力。由图可知,三种生物种群有共同的食物源(中等颗粒大小的食物),而且种群数量之间没有明显的多少关系,因此它们之间应是竞争关系,它们之间不存在能量流动问题。另外,它们种群的峰值数量所对应的食物颗粒大小不同,因此它们的食性又不完全一样。,答案:B,考点3群落的空间结构,1群落的垂直结构(1)植物的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图所示)。乔木层接受全光照灌木层利用全光照的10%草本层仅利用1%5%的光照苔藓地衣层仅利用微弱的光照,(2)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的制约(如图所示)。,(3)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等有关。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群落的水平结构镶嵌分布(或地带性分布)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归纳总结:对群落垂直结构及水平结构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生物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3)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因此,由于森林的植物层次比草原植物层次多,所以森林群落一般比草原群落的动物种类多。,例析31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有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解析: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答案:A,例析32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解析:考查了对曲线图的分析综合能力。从曲线上看这三种鱼的食物存在重叠,即它们之间存在食物竞争,在浮游生物区,丙在种群数量上占了优势,说明在这一区域,丙的竞争力强于乙,甲在这一区域的竞争力最弱;在底栖生物区,乙在种群数量上远远大于甲和丙的种群数量,说明乙在此区域竞争力强;在最下方一区域,甲的种群数量最大,从种群数量上来说这三种鱼类在空间上存在分层现象,分层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与食物有关。,答案:D,互动探究31:关于池塘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垂直方向上,鱼类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鱼类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植物C池塘中的动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D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解析:池塘生态系统中由于植物的垂直分层而导致以不同植物为食的鱼类也出现分层;因而从岸边到中心分布着不同种类的植物,必然导致池塘中的动物群落有水平结构。,答案:C,互动探究32:(2009临汾市模拟)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解析:玉米合理密植是由于种群个体之间的空间分配合理,并不是因为分层。,答案:C,考点4群落演替的理解,1群落演替的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人类活动的干扰。,2群落演替的过程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斗争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同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3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远超过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使群落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1)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育林等。(2)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4演替类型比较,例析41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答案:D,解析:在原来有生物群落存在,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原有群落消亡或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历程漫长,正常情况下最终结果生物多样性提高,其优势种即在演替早期基因频率无显著变化。,例析42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解析:考查了群落的有关知识。在生物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生物群落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一片甘蔗田被弃耕以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有了一年生杂草的覆盖,土壤的条件会得到初步的改善,一些多年生的杂草会接踵而至。此时物种的数量要比种植甘蔗时多得多,抵抗力稳定性要强于甘蔗田。,答案:C,互动探究41: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解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叫群落的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初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次生演替。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A、B、C三项都是正确的。光照是影响植物演替的条件之一,由于动物都是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所以光照条件亦与动物的演替有关。,答案:D,互动探究42: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解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虽然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大致都要经过由裸地到森林阶段。物种的数量由少到多,群落的结构和种类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答案:A,考点5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原理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2流程(1)准备:选取调查地点,准备取样器等实验工具。(2)取样:选择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品,并标明样品的取样地点和时间等。(3)采集小动物:从取回的土壤样品中采集小动物。(4)观察和分类:认真观察采集到的小动物,对其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如果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可记为“待鉴定”,并记下它们的特征)。(5)统计和分析: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6)得出结论。,深化拓展:,1实验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势,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就越复杂。,2实验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3)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例析5(2009江苏,24)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50cm30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多选)(),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答案:AD,互动探究51: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近年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屡被发现。课外研究小组的同学对路旁一片闲散地中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对豚草等植物的调查应该采用抽样方法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在减少D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将会增加,答案:D,解析: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用此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做到随机取样;通过上表分析可知,该地区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在减少,动物以植物作为食物来源,因此该地区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将会减少。,互动探究52: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如图中A、B、C、D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解析: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B装置中的土壤可为动物提供暗和湿的环境,冷光源不提供热量,同选项D一样,不能给土壤动物提供一个避高温的环境,而选项C提供的温度过高,只有选项A提供的环境介于两者之间,是最佳实验方案。,答案:A,笑对高考第三关:技巧关探究生物某一生理变化的影响因素,典,例“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丽景色,是由于成片的黄栌或枫树叶片逐渐变红形成的。假若你是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成员,请你利用暑假对这一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假设:叶片变红现象受温度影响。围绕该实验假设,有的同学主张在进行实验前,需要搜集有关资料,才能对实验组的温度进行设置,该“有关资料”应为_。,答案:当地深秋的昼夜气温变化资料(当地气象资料),实验材料:盆栽的黄栌或枫树、透明的恒温箱等实验用具。实验步骤:(1)_;(2)_;(3)_。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_。,答案:实验步骤:(1)取甲、乙两组盆栽的黄栌(或枫树),分别放入两透明的恒温箱内,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2)甲组恒温箱模拟深秋时昼夜温度变化,乙组除温度与外界环境相同外,其余条件都与甲组一致(3)若干天后观察实验现象,思维导析: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验要求和已给的实验步骤,进行合理的想象,最好能根据题意画出实验草图,这样有利于直观地回答实验问题。解答此题主要考虑以下方面:(1)为了说明叶片变红受温度影响,必须通过设置对照实验来观察:实验组模拟深秋时昼夜温度变化,对照组模拟夏季时昼夜温度变化;(2)注意单因子变量原则,各组除温度变化不同之外,其余的如实验所需的植物种类、大小、放置的环境、生存条件等都必须相同;(3)要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步骤,合理预测实验结果或结论。,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如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叶片都变红(或都不变红),假设不成立;如果实验组叶片变红,对照组叶片不变红,假设成立,应用拓展,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m、500m和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的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1)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m和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10m处。(2)实验对照:生长于_处的野菊。(3)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_。(4)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答案:(2)10m、500m、1000m(3)测量株高,记录数据,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_。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_。,答案:(4)与10m处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与原海拔处(500m和1000m)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_。,答案:比10m处矮,比原海拔处高,解析:将海拔为500m和1000m处的野菊移栽于10m处后,应分别与10m、500m和1000m处的野菊进行对照,才能充分说明问题。若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则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与原10m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若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则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与原海拔处(500m和1000m)野菊的株高无显著差异;若野菊株高的变化受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共同影响,根据题意: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则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比10m处矮,比原海拔处高。,高考真题备选,1.(2008天津理综,5)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两组实验。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解析:从乙图中可以看出,加入沉渣,栉毛虫的种群数量下降;从甲图中可以看出,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栉毛虫以大草履虫为食;本生态系统中无生产者,能量来源于培养液中的有机物。,答案:C,2(2008广东,14)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共同生活,互惠互利ABCD,解析:菟丝子属于寄生植物,它与果树是寄生关系。因其生长于果树的树冠层而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并且吸收果树体内的水分和养分而对果树等宿主有害。,答案:D,3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多选)()A鼎湖山的一对雌雄昆虫能交配繁殖,有可育的后代,则它们属于同一物种B青海一片草原中所有藏羚羊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C南海中的海马各年龄段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正处于发展壮大阶段D海南岛的气候适宜种植高产杂交水稻,合理密植水稻时,其数量可以大于K值,答案:CD,4(2009宁夏、辽宁理综,32)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身体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较强,微小,(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理由是_。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该吸虫器器_,理由是_。,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B,D,(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_kJ。,竞争,捕食,5n,解析:(1)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应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3)跳虫与甲螨、线虫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跳虫与甲螨属于竞争关系。线虫与酵母菌之间是捕食关系。相邻两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n/20%5n。,5达尔文曾发现几种生物的食物链:红花三叶草土蜂野鼠家猫。请回答:(1)猫与鼠和鼠与蜂之间的关系叫做_。这个食物链表明:猫多对牧业发展_。,捕食,有利,(2)有一种土蜂的变种能直接在红花三叶草的花蕾处咬出一个洞来吸取花蜜,同时招引本地短口器的小蜂前来吮蜜,这种不作传粉的土蜂与三叶草的关系为_,与本地小蜂形成的关系为_。自然界中这种具有嚼洞取蜜行为的土蜂,其产生从遗传学观点看,可能是由_产生的一种_行为。,捕食,种间互助,变异,本能,(3)当地农民如果不种红花三叶草,而改种一种开白花、蜜腺较浅的三叶草,这种白花三叶草茎柔软,难以支持土蜂飞落,不久本地小蜂成为优势种群,这时小蜂与土蜂间成为_关系。出现土蜂大幅减少的现象说明了_,其原因在于_。,竞争,适应的相对性,环境条件的改变,解析:(1)野鼠与土蜂、家猫与野鼠之间的关系属于单纯的捕食关系。(2)短口器的本地小蜂采不到红花三叶草的蜜,但土蜂中的一种变种不是利用长长的口器通过正常的途径采蜜,而是在花的基部花蕾处咬一洞来采蜜,无意间帮助了本地小蜂,土蜂的变种与本地小蜂之间应该存在着竞争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很薄弱的,因为这两种生物的生态需求和采蜜行为存在着很大区别,所以它们之间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种间互助关系。变种土蜂的这种嚼洞取蜜的行为是由变异产生的一种本能行为。,(3)当地农民不种红花三叶草而改种开白花、蜜腺浅的三叶草后,本地小蜂不再需要变种土蜂的帮助就能直接从白花三叶草上采蜜,所以环境条件改变后,变种土蜂与本地小蜂之间的种间互助关系已经不存在了,但它们都以白花三叶草的花蜜为食,所以两者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由于白花三叶草的茎比较柔软,不能支持个体较大的土蜂,土蜂的采蜜难度增加,在与本地小蜂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故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这是因环境条件的改变,由原来的适应而变得不适应,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所以这种现象是适应相对性的一个具体实例。,课后活页作业,1.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B无菌培养基被污染后长出的许多菌落C长白山区的原始森林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的菌落,解析:生物群落由不同的生物种群构成,包括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无菌培养基被污染后长出的许多菌落都可看作是一个群落;长白山区的原始森林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在一个生态系统内的生物成分可看作是一个群落。单独的大肠杆菌菌落不能构成群落,只能看作是一个种群。,答案:D,2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种群增长速度。从两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A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大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D大草履虫比双小核草履虫个体大,解析:单独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时,两者都能良好生存,但培养相同天数后,双小核草履虫的个体数比大草履虫个体数要多;而把两者放在一起混合培养时,两者为了共同的生活资源(食物、空间等)而竞争,结果大草履虫减少直至消亡,双小核草履虫获胜,可以得到充分的生活条件而生存并繁殖,可见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答案:C,3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A物种进化B外来物种入侵C群落演替D垂直结构,解析:考查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取代的现象叫做群落演替,由于大火不一定会破坏地下根、茎或种子等,因此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答案:C,4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B大兴安岭大灾后的林区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解析:考查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形成条件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森(树)林的形成需要比较丰富的降水,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降水比较稀少,不会发生草原森(树)林的演替现象。,答案:A,5如右图,一棵树上生活着三种不同的鸟,分别为甲、乙、丙,每种鸟在树上生活的高度不同。第四种鸟丁与乙生活高度相同、食性相似,若丁从X点处进入该环境后,乙种鸟最可能()A与丁种鸟和睦相处B移到本树的上层或下层,与甲种鸟或丙种鸟共同生活C还在原处生活,但食性会发生变化D与丁种鸟发生竞争,解析:由于第四种鸟丁与乙生态位相同、食性相似,所以第四种鸟与乙种鸟之间为竞争关系。,答案:D,6科学家工作者在某地观察,记录了四种野生动物一天中平均活动时间(h)如下表。假设北美郊狼因被大量捕杀而数量锐减,则短期内将发生的变化是(),A.植物种子数量不确定B浣熊数量减少C大鼠数量增多D小鼠数量减少,解析:根据意可知,4种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可表示为:当北美郊狼数量减少时,浣熊增多,大鼠减少,小鼠增多,植物种子数量与整体变化有关,不确定。,答案:A,7硅藻的生长需要硅酸盐。下图是Tilman等对两种淡水硅藻针杆藻和星杆藻的研究结果。图中实线表示种群密度,虚线表示硅酸盐含量。a表示单独培养针杆藻的情况,b表示单独培养星杆藻的情况,c表示两种硅藻在一起培养的情况。则针杆藻和星杆藻之间的关系是()A竞争B捕食C种内互助D共生,解析:本题考查竞争概念的理解。两种或多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为争夺相同的生活资源而发生的斗争称为竞争,竞争的结果往往使得失败的一方被淘汰。由本题a、b、c三个图中曲线的比较可知,c图中曲线种群密度迅速下降,有被淘汰的趋势。,答案:A,8下图代表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在夏季和秋季的食区范围。两个种群均以橡树为食,图中X所指部分最可能表明()A两种群在秋季竞争食物,但在夏季不发生竞争B两种群在秋季产生地理隔离C夏季氧气供应充分,但在秋季供应不充分D两种群在夏季发生随机交配,解析:由于两种群的食物对象相同,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就存在着生存斗争竞争。夏季食区范围不同,不发生竞争;秋季食区范围相同,不存在地理隔离;食区范围与氧气供应关系不大。,答案:A,9下表说明有一种必要的生长因子和另一种物质是由两种微生物合成的。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可能的关系是()A竞争B捕食C共生D独立生长,解析:该题考查对图表的分析能力。由表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两种生物释放的物质恰好是对方必需的生长因子,所以它们是互利共生的。,答案:C,10下图表示蓝色太阳鱼捕食水蚤的模型及实验结果,据图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水蚤种群密度低时,太阳鱼捕食小型水蚤为主B水蚤种群密度中等时,太阳鱼捕食中等体型水蚤为主C水蚤种群密度高时,太阳鱼对三种体型水蚤的捕食基本相同D实验数据支持太阳鱼选择猎物使能量摄入最大化的假说,解析:据题图可知,水蚤种群密度在三种情况下,太阳鱼均以捕食大型水蚤为主,故A、B、C均错。,答案:D,11分析图中曲线,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C时期B影响CD段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C该种群数量在E点达到K值DC点时并不是种群个体数量最大时,解析:CD下降是由于资源空间不足导致,天敌因素是次要的。,答案:B,12如图是温带原始裸地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B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Da表示食肉生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解析:初生演替中首先是草本植物,而后是乔灌植物,而整个植被生物量总是上升直到稳定的K值。,答案:A,13某地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动物种类繁多。后来,由于上游地区一农药厂的污染废水排入河流,造成该地农田土壤环境持续恶化,原本常见的泥鳅、田螺等几乎销声匿迹。为了调查污染废水对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在受污染河流一侧不同距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距污染河流不同距离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土壤动物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理由是_。,答案:(1)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2)遭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仍存在一定数量的土壤动物,是因为农田生态系统具有_,而不同类群的土壤动物具有_。过度污染的农田会丧失生产能力,原因是_。,答案:(2)相对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或自动调节能力也可)不同的耐污能力当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时,会导致系统稳定性(稳态)的破坏,甚至会引发系统的崩溃,(3)从上表调查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_;_。,答案:(3)农药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距离污染源越远(近),农药污染物的浓度越低(高),对土壤动物的影响越小(大),(4)当污染停止后,在原来因污染而废弃的土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_演替。在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这种演替将最后达到_(群落)阶段。,答案:(4)次生森林,解析:(1)标志重捕法中要捕获部分个体,而土壤中大多数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故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2)农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在过度污染,即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一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3)由表格总体信息可知,农药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对表格横向比较可知,距污染源越远,污染物浓度越低,对土壤动物的影响越小。(4)在原来有生物群落存在,由于各种原因受到破坏的地方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在湿润和较湿润地区,废弃农田经长期演替过程会发展成森林生态系统。,14(探究题)如图是Grove和Williams等科学家在1995年利用A、B两种植物在温室中进行的实验。各组实验的外部条件一样(光照、温度等),进行的时间一样。柱状图(1)表示第一组实验结束后,称得A种植物的干重(去除水分后的质量),并将此质量设定为1;其余各组的柱状图表示的是各组实验结束后,称得A种植物干重与第一组A种植物干重的比值。,第一组:A种植物单独种植于盆中。第二组:A种植物与B种植物地下部分同时种植于与第一组条件相同的盆中,地上部分分别位于与第一组条件相同的两容器中。,第三组:A种植物与B种植物地下部分分别种植于与第一组条件相同的两个盆中,地上部分则同时位于与第一组条件相同的容器中。第四组:A种植物与B种植物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均同时位于与第一组条件相同的容器及盆中。,请回答:(1)该实验主要研究生态方面的_因素对A种植物生长的影响。(2)Grove和Williams对此实验设计的目的是:设置第一组是为了_;设置第二组是为了研究_对A种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答案:(1)生物(2)对照有B竞争水分和矿质元素,设置第三组是为研究_对A种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3)当地上与地下部分分别有相同的竞争者时,哪一种情况会对A种植物的生长造成更大的不利影响?_请说明理由_。,答案:有B竞争阳光和空气(3)第三组地上部分竞争时,干物质重量减少更多单元体系构建,解析:第一组A种植物独存为对照组,第二组至第四组,A、B或根部接触,或枝叶接触,或两者根叶都接触产生竞争,从而研究B种植物对A种植物的影响。此题要注意,柱状图表示各组A种植物干重与第一组A种植物干重的比值。,教师下载中心一、种群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数量特征这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种群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其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继而又受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