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历史上教育及学校的嬗变_第1页
浅谈中国历史上教育及学校的嬗变_第2页
浅谈中国历史上教育及学校的嬗变_第3页
浅谈中国历史上教育及学校的嬗变_第4页
浅谈中国历史上教育及学校的嬗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中国历史上教育及学校的嬗变,汉语言文学19-2陈建良,原始社会下的教育,原始社会:基本上的教育都是由长者通过言传身教与口耳相传实现。约公元前3000年前:“图形及象形文字”开始产生,随之就出现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成均”,这便是学校的最初萌芽。,学校起源及发展,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董仲舒:“五帝名大学曰成均”。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自夏朝起,中国就有了以教为主的教育机构。大学在夏为东序,在殷为右学,在周为东胶,而周朝又曾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西周时的教育状况,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教育组织比较完善,有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乡学主要按照地方区域大小分为塾、庠、序、校四等。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此三者中的优秀者可升入国学学习。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春秋战国时的教育发展,奴隶制社会解体和封建制社会形成,“学在官府”的教育局面被打破,甚至连形同虚设的官学都不存在了。官学的衰败促进私学的兴起,如齐国的稷下学宫。私学的兴起推动各学派的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出现。,春秋战国时的儒家先贤,秦汉时期教育变化,秦汉两朝是中国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确立与初步发展阶段,教育受政治体制的影响,发生了诸多变化。由秦朝的法治教育向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德治教育的转变,亦奠基了其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教育政策的基调。,秦汉时期教育状况,统一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使书写更为方便。编写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字书,作为标准文字的范本,并供学童识字之用。推行礼教,秦简为吏之道载,“为人君则鬼,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孝”道不仅被承认,且与“忠”地位相辅。设置博士官,博士官之制,源于齐鲁等国。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因袭其制,博士除参议政事外,亦有以私人名义传业授徒。,秦汉时期教育状况,汉王朝在儒家思想指导下,完成了文化教育政策上的大转变,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并为中国封建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自武帝始,采董仲舒之议,崇尚儒经,儒经便与仕途结合。国家设太学养士,以经术取士,士人亦“以经术进”自勉,社会上遂有“遗子黄金满,不如一经”之说。学校制度分官学和私学两类:官学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之分;私学又分经师讲学和书馆。,汉朝教育的发展,中央官学:即太学。学生名额代有增益。西汉成帝时增至3000人,东汉顺帝时增至3万余人。地方官学:即郡国学。首创者为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郡国学招收下县子弟入学,东汉郡国学更盛。除中原地区外,边陲之地亦办了学校。经师讲学:汉代教育的另一种重要形式。经师讲学,其中有居官教授,而大多数为一代名儒自立“精舍”(亦称“精庐”),隐居教授。,魏晋南北朝教育特征,在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大背景下,出现了儒道佛三家相争相融的景象。教育的发展也起了继汉开唐的作用。教育特点:中央官学衰微,呈现出时兴时废状态。西晋创立国子学,学制沿用汉代旧制,但略有不同。宋文帝元嘉十五年,何承天立“史学”,谢元立“文学”。共为四个学馆。玄学、史学、文学、儒学四科并立。这些学校存在的时间虽不长,分科教授制度是后代分科大学的开端。,北朝对学科的补充和扩展,北魏在中央官学中设有律学和算学,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此外,医学也设有太医博士及助教。所有这些对于隋唐专科学校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隋唐时期教育机构,隋朝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等教育机构。唐朝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和广文馆,并称“六学一馆”。唐朝地方官学:郡(州)学、县学。,大唐盛世的教育,两宋教育的发展,中央官学:宋在国子监下设置教授经学的国子学、太学传授各种知识,同时还有传授技艺的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地方官学:宋地方行政分路、州、县三级,州以下设置教授儒经的学校。各级均设置教授四书五经的儒学,内附设小学。辽、金、元等民族政权也模仿宋朝建立类似的教育机制。,新的教育机构书院,书院名称始于唐代,北宋初年,著名书院有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与岳麓书院。南宋书院兴盛,著名的亦有四个: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与象山书院。四大书院或是私人设置,或是地方郡守修建,均不纳于官学系统之中,是两宋著名理学家、心学家讲学的地方,是每一学派的学术基地。南宋书院重开自由讲学之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而明显区别于官学。,四大书院掠影,蒙元时期教育特色,中央官学即国子学,由中央政府为贵族、官僚子弟所办。仿唐、宋之制,设国子监,还在京师建置了以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的蒙古国子学和以波斯文进行教学的回回国子学。所习内容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次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等。,蒙元时期教育特色,蒙古族的高等教育蒙古国子学,其目的在于保存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保存和发展本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文化传统。回回国子学是以教授波斯文为主要内容的高等学府,用来培养诸官衙波斯语的翻译人才。元代地方各级政府均设置教授四书、五经的儒学,内附设小学;此外,在最基层的乡村设置带有普及教育性质的社学。各地设置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蒙古字学和培养专门人才的专科学校医学、阴阳学等。,明王朝对教育的发展,立国之前,将元朝集庆路儒学改为国子学,创建了中央最高学府。建国之后,又在地方建立了府、州、县学。还有各种儒学及宗学、社学。将学校的办学宗旨定位为“育才”与“教化”,通过构建一套较为完整、实用的教育制度践行学校教育功能。明朝中后期,官学衰落,变成科举的附庸,学校“养士”的职能发生了异化,学校有名无实。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指出学校除“养士”外,还应担负起参与时政、针贬时弊的政治重任。,明王朝教育机构的革新,中央官学:国子监明代的国子监建立于明太祖初定金陵时改应天府为国子学,名曰国子监。明成祖永乐元年又在北京建国子监。绳愆厅是国子监监丞的办公处,相当于今天的教导处。博士厅类似于现在的教研室,国子监教师有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国子监学生称之为监生。,明王朝教育机构的革新,明代地方官学儒学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的府学、州学、县学;按军队编制设立的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在谷物财货集散地设置的都转运司儒学;在土著民族聚居地区的宣慰司儒学和安抚司儒学等。,明朝技术教育的发展,专科学校此类学校包括武学、医学和阴阳学。社学明社学是设在城镇和乡村地区,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官学。主要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明朝书院的变迁,明初,书院一度衰落;明中期以后再次繁盛明朝政治腐败,宦官专权,排斥异己;在野士大夫设立书院讽喻朝政以志。科举腐败,官学缺乏生命力。士人的重道精神,愈禁愈盛。,清朝教育的演变,立国初至鸦片战争前夕教育制度及学校与明朝相似,但有一些补充,如宗学、觉罗学、旗学、算学馆、俄罗斯学馆等。地方按行政区划,传授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乡镇设社学,学而优者入官学学习。教材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为主。,清朝近代教育的开端,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教育制度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反而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采用西方办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于是宗教教育、几何、地理及自然学科开始挑战传统儒学地位。洋务运动时的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