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席勒的美学思想,曹卫东,内容,一、生平与著述二、现代性的概念三、席勒与古今之争四、异化批判:“完整的人”五、强盗分析,JohannChristophFriedrichVonSchiller,17591805,一、生平与著述,1759年,生于内卡河畔马尔巴赫的一个医生家庭。1773年,被符腾堡公爵选入军事学校学法律,后来学医。1780年,毕业后在斯图加特当军医。178O年,写成反抗封建暴政、充满“狂飙突进”精神的剧本强盗。1782年1月13日于曼海姆首次公演获得巨大成功。1782年,写出第三部悲剧阴谋与爱情,着手创作新剧本唐卡洛斯。1783年,应聘任曼海姆剧院编剧。,席勒故居,欢乐颂,1785年4月,接受格克尔纳等四位仰慕者的邀请,前往莱比锡,在戈里斯村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夏天,他的名诗欢乐颂反映了这段真挚的友情给他的温暖和欢乐。同年秋天,随朋友一起迁往德莱斯顿,并在那里完成了唐卡洛斯,以西班牙宫闱斗争为题材的政治悲剧。这是他青年时代最后一个剧本,标志着正从“狂飙突进”时期向古典时期过渡。,Freude,schoenerGoetterfunken,TochterausElysium,Wirbetretenfeuertrunken,HimmlischedeinHeiligtum.DeineZauberbindenwieder,WasdieModestrenggeteilt;AlleMenschenwerdenBrueder,WodeinsanfterFluegelweilt.,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辉照耀下面人们团结成兄弟。,欢乐颂(节选),席勒作为历史学家,德国大使评席勒:“众所周知,他不仅是诗人和剧作家,而且是历史学家,无论是他的三十年战争史,还是他创作的诗剧华伦斯坦,都在探讨那场恰恰使德国遭受重创的欧洲大冲突中的一段灾难深重的历史。席勒是历史学家,而且生活在血淋淋的法国大革命时代,他依然对善和美怀有满腔的热情,这说明他是理想主义者,但不是幻想家。席勒心中汹涌澎湃的道德冲动,来源于他那有过诸多恐怖的时代”。,1787年7月来到魏玛。1789年3月经歌德介绍到耶拿大学任历史教授,初次讲题是什么是和为什么研究世界史?,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1790年与夏洛蒂结婚。1792年获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公民称号。1788至1795年问,席勒用7年时间研究历史和哲学:尼德兰独立史(1788)三十年战争史(17921793):在这部著作里着力描写华伦斯坦和古斯塔夫阿道夫。,席勒作为美学家,自1791年开始研究康德哲学,1793至1795年,写成论悲剧艺术、论秀美与庄严、论激情等论文10多篇。其中最重要的是:审美教育书简(27篇,1795)论素朴的与感伤的诗(1796),古典时期,1793年创办文艺刊物季节女神,出版文艺年鉴。1794年7月,歌德应邀参加季节女神的工作,与席勒订交,在创作上互相鼓励,互相促进,德国文学史上开始了古典时期。这期间席勒写了许多深邃的哲理诗。1797年歌德和席勒写出一系列名为“谣曲”的叙事诗,这一年被称为“谣曲年”。,歌德与席勒,华伦斯坦三部曲,三部曲于1799年写成第1部华伦斯坦的军营第2部皮柯洛米尼父子第3部华伦斯坦之死这是席勒最大的一部历史剧,取材于三十年战争史。剧本忠实地描写客观史实,控诉了战争的罪恶,表达了德国人民要求建立和平统一国家的愿望。这部剧演出的盛况使席勒决心把毕生精力献给舞台。1805年5月逝世。,华伦斯坦剧照,华伦斯坦(15831634),德国化的捷克贵族,天主教徒,一个军事家,具有优秀的统帅能力和组织才能,从,第二阶段,参与三十年战争。德意志的天主教诸侯抚平了波希米亚的叛乱,击退了丹麦的入侵,新教方迎来了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领导瑞军横扫德国。华伦斯坦领导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抗击瑞典,守护德国,双方的交战导致了瑞王的战死,瑞典从此退出德国。华伦斯坦并不是德意志人,他生在波希米亚(今捷克),作为一个最终德意志化的人物,他守护了德国。,席勒在中国,席勒文集,张玉书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秀美与尊严:席勒艺术和美学文集,张玉能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阴谋与爱情,廖辅叔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阴谋与爱情,张富岁译,商务印书馆,1934阴谋与爱情,杨武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强盗,杨文震、李长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斐哀斯柯,叶逢植、韩世钟译,新文艺出版社,1957华伦斯坦,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威廉退尔,钱春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歌德席勒叙事谣曲选,王以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唐卡洛斯,张威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诗选,钱春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玛利亚斯图亚特,张玉书、章鹏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杜兰朵:中国的公主:悲喜传奇剧,席勒编译,张威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二、现代性的概念,“现代断裂论”:现代性是历史断裂的结果,现代与前现代之间有深刻的社会革命和思想革命,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连续论”:现代的发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事件,不能简单地把现代与前现代割裂开来,无论从社会结构、法律体系、经济制度,或是从宗教观念和个人认同来看,现代与前现代之间都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都是人类历史展开过程丝丝相扣的组成环节。,席勒坚决反对“现代连续论”,而坚定不移地站在“现代断裂论”一边的。按照席勒的现代性理解,现代与前现代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甚至矛盾的关系。现代的发生就是对前现代的一种反动甚或颠覆;现代的发展就是对前现代的一种批判和纠正,以及对现代自身的进一步的批判和纠正。,席勒的现代性概念,“席勒从1793年夏天开始写作审美教育书简,并于1795年把它发表在季节女神上。这些书简成为了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席勒用康德哲学的概念来分析自身内部已经发生分裂的现代性,并设计了一套审美乌托邦,赋予艺术一种全面的社会-革命作用。由此看来,较之于在图宾根结为挚友的谢林、黑格尔和荷尔德林在法兰克福对未来的憧憬,席勒的这部作品已经领先了一步。艺术应当能够代替宗教,发挥出统一的力量,因为艺术被看作是一种深入到人的主体间性关系当中的中介形式。席勒把艺术理解成了一种交往理性,将在未来的审美王国里付诸实现”。,席勒的现代性设计,首先,提出了“完整的人”的概念,对抗“全能的神”(包括超验的上帝和世俗的绝对君主),明确对现代的诊断及对现代性的理解。以诗(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为媒介,阐明了他在“古今之辩”中的鲜明立场。审美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成为另一个分析重点;最后,剖析了德国资产阶级的社会意识和社会结构。为德国的现代性建构开出了自己的药方: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神圣与世俗,现代性发生的标志性事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主体性哲学以及法国大革命。共同的内容:“神正论”(Theodize)。所谓“神正论”,就是要对神的存在加以论证和明确。在中世纪,神是绝对的存在,无须论证,也无法论证,更不能论证,因为不证自明。在神的面前,人是一个相对而渺小的存在,人对神只有恭候和服从,而不允许也不敢对神提出质疑。对神的质疑,就是对神的冒犯。神与人处于一种既关联又疏离、既和谐又紧张的绝对等级关系当中。,“神正论”,肇始于斯宾诺莎,成熟于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用神学政治论和简论神、人及其幸福建立了德国历史乃至欧洲历史上最典型的泛神论体系(神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神)。莱布尼茨把“神正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分别从本体论、宇宙论、永恒真理说、前定和谐说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证。莱布尼茨的这一系列论证被康德概括为物理神学证明,构成了德国现代性话语的重要泉源。德国现代性在莱布尼茨那里找到其哲学基础。,“神正论”的出现,打破了人与神之间的这一尴尬局面。人胆敢对神的存在提出证明的要求和作出证明的举动,足以说明,人已经把自己树立了起来,希望能和神处于平等的位置上进行对话。在“神正论”中,对神的畏惧和谦恭消失了,代之而出现的是对神的怀疑和论证。因此,“神正论”就本质而言,是一种革命性的理论话语,标志着人的意识的初步觉醒。“神正论”既是一种对神的解构理论,也就是一种对人的建构理论。“神正论”在证神的同时,也在证人。,席勒既反对超验之神(上帝),也憎恶世俗之神(封建君主)。关于宗教信仰问题,席勒曾有过这样的一段直白:我信什么教?你举出的宗教,我一概不信。为什么全不信?因为我有信仰。一切宗教,席勒均表示拒绝,当然包括准宗教化的世俗崇拜,如对于封建权贵的臣服等。席勒从世俗崇拜身上看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子,宗教信仰和世俗崇拜有着内在联系。,超验之神,卢梭(1781)我们这个时代的耻辱的墓碑,墓铭使你的祖国永远羞愧,卢梭之墓,我对你表示敬意!和平与安息,愿你在身后享受!和平与安息,你曾白白地寻求,和平与安息,却在此地!何时才能治愈古老的创伤?过去黑暗,所以哲人们死亡!如今文明了,哲人依旧丧生。苏格拉底死在诡辩家手里,卢梭受尽基督徒折磨而死,卢梭他要把基督徒改化成人。,世俗之神,坏君主头戴金冠的神仙们,难得还得为你们唱赞歌?你们阴险地玩弄着石斧,以罪行掩盖着人性,使人终生不得说话。你们这些上帝的巨型木偶得意忘形,挥刀舞剑,就象歌剧院里的戏子。对这些蹩脚的表演小人之辈拍手叫好,而真正的艺术家则在含泪喝倒彩。,三、席勒与“古今之争”,席勒不是最先引入这场争论的德国人,但是最早介入这场争论的德国思想家。1795年,席勒在季节女神杂志上发表了著名论文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全面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席勒的论文因为对现代艺术引入了正面描述的标准,并且推崇古代无可动摇的地位而成为经典论著。席勒认为:“诗人或者就是自然,或者追寻自然,前者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成为感伤的诗人”。素朴诗人反映现实,感伤诗人表现理想。歌德属于前者,他自己属于后者。,席勒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阐述古代人和现代人的不同,认为古代人与自然是同一的,古代人本身就是自然;现代人与自然相分离,只能在自己的身外徒劳地追寻已然失落的自然。在古人中产生的是素朴诗人,只要学会如实地描摹,就能完成最好的诗篇,他们本身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都是完好的,是整体的。现代诗人在本质上是感伤的,已然从完整的自然状态分散为残缺不全的碎片。作为一个现代诗人,如果仍像素朴诗人那样去模仿拙劣的现实,就是对诗人称号的亵渎。现代诗人的职责就在于在自己心灵中追寻一个完美的自然理想。,古代人与现代人,自然,首先,自然被席勒先验地设定为完美的范本,凌驾于人之上。席勒以儿童的天真为例,指出古人就是人类的童年时代,不事雕琢,璞玉天成。与卢梭的观点几乎如出一辙,更看到了康德理论的影子。其次,自然何以突然失落,席勒几乎是一带而过,没有给出任何一种解释。换言之,古人的自然到底被什么破坏,今人的碎裂又是从何处开始,席勒在本文中都没有深入探讨。,对“今人”的态度,席勒的态度极其复杂。作为现代诗人,席勒不可避免陷入他所说的“感伤”境地。席勒认为,由于冲出了自然的家园而流落异乡,现代人只能在心灵中追寻那个完美自然的映象。这种追寻是完善失落后朝向完善的一种努力,因而既是痛苦的,也是值得称道的。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没有追寻完善带来的痛苦,只能说明,作为一个人来讲,他已经完全被拙劣的现实湮没和同化了。席勒所说的在现代社会中宁可放弃诗人称号也决不去摹写现实就是这个意思。,在席勒看来,虽然现代人失落了自然,由完整的人变成了破碎的人,但这不等于说现代人完全没有希望了。只要现代人不放弃追寻心中的完善,即不放弃朝向完善的努力,就仍然是值得称赞的,就仍然是充满希望的。换言之,席勒担忧的不是现代人的感伤,而是现代人身处拙劣的现实中而不知道感伤因为,这意味着对原初自然和完善状态的彻底遗忘。,历史进步的观念,尽管自然人可以在自己的种类中达到完整的状态,但凭借文化去努力实现人性完善的目标却更富有价值。席勒相信,人类的最终目标只能依赖社会进步才能达到,除了从自然人到文化人再到更高层次上修复人的自然外,别无他途。席勒认为,现代文明破坏了人类的自然,同时又承认,人类文化是不断进步的,能在文化的进步中修复人类心灵上自然远逝留下的创伤。文化,是现代人走出感伤和变得强大完善的必经之途。席勒主张古代高于现代,但没有简单地用古代否定现代,而是把古代和现代放到同一个水平上加以对比,从古代的典范性中寻找到现代的前进方向。,四、“完整的人”,审美教育书简第15封信:“人既不仅仅是物质,也不仅仅是精神。因此,美作为人性的完美实现,既不可能是绝对纯粹的生活,就像那些敏感的观察家所主张的那样,他们过于死板地依靠经验的证据;也不可能是绝对纯粹的形象,就像抽象推理的哲人和进行哲学思考的艺术家所判断的那样。他们中的前者过于脱离经验,后者在解释美时过于被艺术的需要所指引。美是两个冲动的共同对象,也就是游戏冲动的对象。在人的一切状态中,正是游戏而且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全的人”。,首先,席勒强调了审美对于人性的本体论意义,强调审美过程就是人性的完善过程和实现过程。席勒之所以把人性寓于审美过程之中,是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了人性的不完善。在席勒所处身的时代,人性的不完善主要由于两个原因:要么是因为人受到了上帝的压迫(神学世界观),要么是因为人受到了文明的压迫(科学主义世界观)。两种世界观造成了人的双重异化。,其次,具体到人的概念来看,席勒认为,启蒙哲学造成异化主要表现为它对人的理解不是出现偏颇就是趋于激进。按照席勒的分析,启蒙哲学提供了两种完全对立的人的概念:一种是经验主义的人的概念一种是唯理主义的人的概念,前者强调人的感性冲动,而感性冲动不可能使人达到完善的程度。“它用不可撕裂的纽带把高度奋进的精神绑在感性世界上,它把向着无限最自由地漫游的抽象又召回到现时的界限之内”。后者突出的是人的形式冲动,而形式冲动虽然竭力使人获得自由,使人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到达和谐状态。但它最终激活的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只是我们身上的“纯客体”。,人的概念,最后,席勒提出了自己的人的概念,就是游戏冲动主宰下的人的概念。原因很简单,游戏冲动把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使人性得以完满完成。在席勒看来,人只有在游戏状态下,才享受到了充分的自由;人只有在游戏的时候,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人”。人一旦完整了,人性一旦完善了,美也就得到了彰显。,“在力的可怕王国和法则的神圣王国之间,审美的创造活动不知不觉地建立起第三个王国,即游戏和假象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审美的创造冲动给人卸去了一切关系的枷锁,使人摆脱了一切称之为强制的东西,不论这些东西是物质的,还是道德的”。,五、强盗,席勒从1776年开始构思和写作强盗,1781年完成了第一稿,并用别名出版发行。1782年1月13日,强盗在曼海姆(Mannheim)国家剧院上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1782年,曼海姆出版商推出了第二版,随即又有了第三版。这次的标题上画上了一头猛然跃起的狮子,还题有“反对暴君”的文字,以此来点明作者的真实意图。,故事情节,强盗讲述的故事可谓情节平平,没有太多激荡人心或扣人心弦的地方:马克西姆摩尔伯爵有两个儿子,一个是长子卡尔摩尔,一个是幼子弗朗茨摩尔。按照世袭传统,老伯爵一旦去世,应当由长子卡尔摩尔继位。弗朗茨摩尔为了赢得父亲的信赖,夺取哥哥的爵位,精心编织了一套诡计,迫使哥哥离家出走,流落绿林成为盗寇。“强盗”作为“完整的人”的化身,其完整性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或者说,席勒是如何用“强盗”这个人物形象来图解他的“完整的人”的概念的呢?,三重主题,首先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摩尔批判和反抗的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世界,因为在个世界里,个性得不到发挥,行动得不到落实,生命眼睁睁地成为一段历史而一无所成。这是一个没有人性甚至遏制人性的世界,因此,摩尔不断呼唤创造性和自主性,强调自我意识,反对一切成规。但注意摩尔所选择的反抗途径:他没有寄望于现有的法律或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结肠肿瘤科普
- 横店影视资产评估
- 标准化培训:核心价值、实施路径与实战案例
- 放射科常见影像诊断规范
- 胃溃疡合并出血治疗护理要点
- 2025企业借用合同范文
- 2025二手车销售合同的范本
- 2025项目部合同段施工安全总结
- 2025连锁教育机构特许加盟合同书
- 2025汽车贷款抵押的合同
- 小区施工损坏赔偿合同范本
- 医院合作实施方案
- 口腔医学技术职业生涯
- DB∕T 29-6-2018 天津市建设项目配建停车场(库)标准
- 2025年延安志丹县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护理
- 2024年中国矫正器行业调查报告
- 静脉采血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首检检验记录表
- 污水处理厂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 铁道职业生涯规划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